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涉农纪录片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 被引量:17
1
作者 马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7-122,共6页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必须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自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整个社会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对于乡村文化价值的...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必须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自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整个社会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对于乡村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乡村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的肯定;二是乡村居民尤其是在乡村从事农业的农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而鉴于涉农纪录片独特的创作方式、创作追求、美学品格、溢出效应,比起其他媒介作品品类,涉农纪录片对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纪录片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
下载PDF
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涉农纪录片的当代价值研究——以《记住乡愁》为例 被引量:41
2
作者 李惠敏 冯菊香(指导) 《东南传播》 2020年第6期35-37,共3页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乡村文化是传统的根脉文化,涉农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记录乡村的环境、文化和农民的真实生活,传播乡村文化。相比其他媒介作品类型,涉农纪录片在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方面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传播学、叙...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乡村文化是传统的根脉文化,涉农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记录乡村的环境、文化和农民的真实生活,传播乡村文化。相比其他媒介作品类型,涉农纪录片在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方面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传播学、叙事学等理论基础,以涉农纪录片《记住乡愁》为视角,借助涉农纪录片的传播动力,分析其通过融合式的叙事表达、维护乡土文化本体、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传播和影像传播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助力乡村文化自信的当代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纪录片 乡村文化自信 当代价值
下载PDF
“精准扶贫”的影像呈现——涉农纪录片《中国力量》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梦迪 《科技传播》 2018年第6期29-31,共3页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南湘西时提出,后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推动落地,多部门联合制定细则,使"精准扶贫"成为国家的一项政策。自政策提出以来,许多贫困地区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南湘西时提出,后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推动落地,多部门联合制定细则,使"精准扶贫"成为国家的一项政策。自政策提出以来,许多贫困地区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摆脱贫困。纪录片《中国力量》选取政策落实以来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脱贫工作进行拍摄,文章对该片进行主旨内容和影像分析,并以此对涉农纪录片进行价值考量,意在探索如何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产业扶贫"背景下的人物故事;如何让涉农节目获得更多的关注,以期为涉农节目创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涉农纪录片 《中国力量》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涉农纪录片的创作研究
4
作者 史玉银 张晓华 《传播力研究》 2022年第36期43-45,共3页
我国乡村区域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积蓄了厚重的历史记忆,有着极为显著的文化挖掘价值。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大纪录片创作者更加深入地关注乡村,对乡村的变化和发展予以多层次多维度的记录。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涉农纪录片创作... 我国乡村区域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积蓄了厚重的历史记忆,有着极为显著的文化挖掘价值。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大纪录片创作者更加深入地关注乡村,对乡村的变化和发展予以多层次多维度的记录。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涉农纪录片创作质量良莠不齐。鉴于此,本文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分析涉农纪录片的特征和发展历程,总结涉农纪录片的创作价值,探讨涉农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叙事策略和拍摄要点等,以期进一步提升涉农纪录片创作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发挥涉农纪录片的作用,加快我国乡村振兴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纪录片 乡村振兴 创作价值 叙事策略 拍摄原则 拍摄要点
下载PDF
人文经济学视角下央视涉农纪录片的融媒实践与价值拓展研究
5
作者 唐思敏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1期137-139,共3页
目的: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将农耕文明与现代媒介融合,并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关键议题。文章基于人文经济学视角,以央视推出的《种子,种子》《农耕春秋·画说农桑》《端牢中国饭碗》这三部涉农纪录片为例,从话语、形式与分... 目的: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将农耕文明与现代媒介融合,并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关键议题。文章基于人文经济学视角,以央视推出的《种子,种子》《农耕春秋·画说农桑》《端牢中国饭碗》这三部涉农纪录片为例,从话语、形式与分发三个方面分析这些作品在融媒时代的传播实践与价值拓展。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选纪录片进行深入分析,特别关注其话语表达、视觉符号、技术形式以及多屏联动的传播策略。通过对三部影片的比较和统合分析,探讨涉农纪录片如何适应融媒环境,并增强其社会影响力。结果:研究发现,涉农纪录片须关注年轻受众,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重拾人们对田园的热爱。涉农纪录片通过创新话语表达和视觉符号,可以有效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并通过技术赋能提升视觉体验。同时,多屏联动的传播策略能够有效地拓宽传播渠道,增强纪录片的传播力。然而,也存在IP设计不足、传播范围有限、互动性不强等问题。结论:为进一步提升涉农纪录片的价值,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技术,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爆款IP,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利用弹幕等互动工具提升观众参与度。通过这些策略,涉农纪录片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三农”工作与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纪录片 人文经济学 话语表达 形式 分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