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涎腺腺瘤和腺癌的核仁组成区银染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陆先韫 李伟英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6-89,F003,共5页
应用银染色法对50例涎腺肿瘤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查见核仁组成区银颗粒在正常涎腺,良、恶性腺瘤三组中,逐级增多,各组间有显著差异。粘液表皮样癌的银粒数也逐级增多,Ⅲ级(高恶)与Ⅰ、Ⅱ级间的差异显著。结果显示AgNO... 应用银染色法对50例涎腺肿瘤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查见核仁组成区银颗粒在正常涎腺,良、恶性腺瘤三组中,逐级增多,各组间有显著差异。粘液表皮样癌的银粒数也逐级增多,Ⅲ级(高恶)与Ⅰ、Ⅱ级间的差异显著。结果显示AgNOR对鉴别涎腺良、恶性肿瘤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新指标;也有助于粘液表皮样癌的分级。此外还提出,对嗜银颗粒,除总粒计数法之外,用簇或簇粒计数建立方法也是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组成区 涎腺腺瘤 腺癌
下载PDF
涎腺腺淋巴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2
作者 黄健文 森昌彦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2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涎腺腺淋巴瘤中PKK1、K8.12、KL1、vimentin、GFAP、NSE-100α、S-100β、EMA、CEA、amylase和hEGF的分布情况,以探讨涎腺腺淋巴瘤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 免疫组化ABC法。结果:在腺淋巴瘤中,内外...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涎腺腺淋巴瘤中PKK1、K8.12、KL1、vimentin、GFAP、NSE-100α、S-100β、EMA、CEA、amylase和hEGF的分布情况,以探讨涎腺腺淋巴瘤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 免疫组化ABC法。结果:在腺淋巴瘤中,内外两层瘤细胞均呈hEGF,K8.12和KL1阳性。PKK1仅表达在内层立方状瘤细胞。EMA和CEA分布在瘤细胞的管腔侧。淋巴间质中的网状树突细胞呈S-100蛋白强阳性。但是,瘤细胞对三种GFAP,vimentin和amylase均不表达。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腺淋巴瘤的免疫组化特性与正常涎腺的导管上皮相似,提示其可能起源于涎(腮)腺内包含在淋巴组织中的残存的涎腺组织,腺淋巴瘤为真正的肿瘤而非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淋巴 细胞生物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涎腺腺淋巴瘤组织学分型与临床有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津 马洪达 尤诚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3期138-139,共2页
本文报告20例涎腺腺淋巴瘤,对其组织病理特征、组织学分型及其与临床有关的问题并进行初步探讨。组织切片除常规HE染色外,6例用PAP法免疫组化染色,用多克隆Keratin和Myoglubin抗体测定瘤上皮及腔内分泌物。确定瘤上皮来自涎腺纹管或叶... 本文报告20例涎腺腺淋巴瘤,对其组织病理特征、组织学分型及其与临床有关的问题并进行初步探讨。组织切片除常规HE染色外,6例用PAP法免疫组化染色,用多克隆Keratin和Myoglubin抗体测定瘤上皮及腔内分泌物。确定瘤上皮来自涎腺纹管或叶间导管,腔内分泌物可能由瘤上皮变性、液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淋巴 组织学分型 组织病理
下载PDF
涎腺腺淋巴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樊永胜 任玲 +1 位作者 郝国英 姚卫红 《基层医学论坛》 2009年第14期446-447,共2页
涎腺腺淋巴瘤又名沃辛瘤,多发生于腮腺,是一种具有显著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的涎腺良性上皮肿瘤,常为单侧,偶为双侧,中老年多见,以50岁~70岁为发病高峰,占腮腺肿瘤的69%。
关键词 涎腺腺淋巴 临床特点 病理分析 上皮肿 发病规律 发病高峰 沃辛 多发生
下载PDF
3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淑珍 胡永升 +1 位作者 侯玉红 赵续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0-92,共3页
用S-100蛋白、波形蛋白和角蛋白三种抗体对3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腺管样结构的内衬细胞与鳞化上皮和角化珠呈角蛋白阳性:部分腺管的外层瘤细胞和实性区的变异肌上皮细胞呈S-100蛋白、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阳性;粘... 用S-100蛋白、波形蛋白和角蛋白三种抗体对3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腺管样结构的内衬细胞与鳞化上皮和角化珠呈角蛋白阳性:部分腺管的外层瘤细胞和实性区的变异肌上皮细胞呈S-100蛋白、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阳性;粘液样区和软骨样区呈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阳性,偶尔呈角蛋白阳性。实验表明: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可能同纹管与排泄管的基底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瘤 免疫组织化学 波形蛋白
下载PDF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翠英 欧阳喈 张家兴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181-185,266,共5页
作者用自制的角蛋白和S—100蛋白抗体、细胞性角蛋白(低分子量)和波形丝蛋白单克隆抗体,对2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PAP法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导管样结构的内层细胞、鳞状化生区、肌上皮片块及粘液样组织的部分细胞以及软骨样陷窝的... 作者用自制的角蛋白和S—100蛋白抗体、细胞性角蛋白(低分子量)和波形丝蛋白单克隆抗体,对2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PAP法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导管样结构的内层细胞、鳞状化生区、肌上皮片块及粘液样组织的部分细胞以及软骨样陷窝的周边均呈角蛋白阳性,导管样结构的外层细胞、肌上皮片块和粘液样组织及软骨样细胞均呈S—100蛋白阳性,波形丝蛋白在肌上皮片块及粘液软骨样结构的部分细胞呈阳性。作者将这些结果与正常涎腺的免疫组化结果相对比,经分析讨论得出: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主要与导管上皮有关,肿瘤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可能为固有肌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也可能为导管上皮在瘤变时化生而来,而粘液、软骨样结构主要为导管上皮通过肌上皮细胞的多向分化、形成所致。上皮细胞在发生肿瘤化时,其内的角蛋白抗原可能也同时发生着某种规律性的变化。了解这点,对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涎腺上皮性肿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瘤 多形性 组织发生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