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 被引量:9
1
作者 舒晓莲 李一琳 +1 位作者 杜寅 周放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63,共10页
先后于1989年10月和12月、1990年3~4月和7~8月、1991年4~5月、1994年4~5月、2003年1月和2008年5月对广西北部湾涠洲岛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在该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186种,隶属16目52科。其中,旅鸟117种,冬候鸟48种,留鸟14种,夏候... 先后于1989年10月和12月、1990年3~4月和7~8月、1991年4~5月、1994年4~5月、2003年1月和2008年5月对广西北部湾涠洲岛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在该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186种,隶属16目52科。其中,旅鸟117种,冬候鸟48种,留鸟14种,夏候鸟7种。13种鸟类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包括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中日候鸟保护鸟类93种,中澳候鸟保护鸟类30种。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沿太平洋西海岸迁飞候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中途停歇地 候鸟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自然保护区牛角坑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丽凤 莫竹承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年第3期12-16,共5页
针对涠洲岛自然保护区牛角坑湿地所出现的水源不足、生境退化、生物量下降等问题,通过实施牛角坑湿地保水工程、鸟类饵料生物培殖工程、鸟类栖息地通道修复工程、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重点实施沼泽-觅食地-引水渠-... 针对涠洲岛自然保护区牛角坑湿地所出现的水源不足、生境退化、生物量下降等问题,通过实施牛角坑湿地保水工程、鸟类饵料生物培殖工程、鸟类栖息地通道修复工程、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重点实施沼泽-觅食地-引水渠-湿地调节库4级保水工程来提高牛角坑湿地的保水能力,把牛角坑间歇性沼泽地改造为永久性湿地,提高牛角坑湿地对鸟类的承载力,丰富涠洲岛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牛角坑 湿地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涠洲岛鸟类保护区
3
《广西林业》 1996年第1期19-19,共1页
涠洲岛鸟类保护区位于北海市南部的北部湾中部海面,包括涠洲和斜阳两个海岛,总面积26.3km。其中涠洲岛24.4km^2,斜阳岛19km^2。这两个岛是候鸟和旅鸟迁徙印尼、西沙群岛及印支半岛的重要中途“驿站”。
关键词 鸟类保护 中密度纤维板 鸽形目 鸟类资源 鸟类保护区 高海拔 呈酸性反应 调整产业结构 竣工验收
下载PDF
涠洲岛等七单位获国家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先进集体
4
作者 曾繁明 《广西林业》 2015年第12期29-29,共1页
2015年12月8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洞洲岛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7个单位获国家“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资源 先进集体 国家保护 森林 单位 自然保护区管理 国家林业局
下载PDF
广西鸟类分布新记录——褐翅燕鸥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海京 冯国文 +4 位作者 孙仁杰 邓章文 孟涛 范航清 李携 《广西林业科学》 2013年第3期282-283,共2页
2013年6月在广西涠洲岛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时,观察并拍摄到一群褐翅燕鸥,属广西鸟类新记录种。对该物种的分类、分布及种群状况进行了记述和讨论。
关键词 褐翅燕鸥 新记录 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北部湾印太江豚密度估算及适宜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孟祥垚 汪华志 +3 位作者 周煜 张宏科 乔莹 陈炳耀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2-369,共8页
目前我国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基础信息十分有限,2018-2020年对北部湾离岸较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离岸较远的涠洲岛水域进行了截线抽样法船只考察。应用DISTANCE估算出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 目前我国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基础信息十分有限,2018-2020年对北部湾离岸较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离岸较远的涠洲岛水域进行了截线抽样法船只考察。应用DISTANCE估算出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太江豚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0.273(0.133~0.561)头,数量约88头(95%CI:43~181);涠洲岛水域印太江豚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0.100(0.048~0.210)头,数量约137头(95%CI:65~286)。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北部湾水域印太江豚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及面积。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980和0.927,模型拟合度较好,结果表明离岸距离和海洋深度是影响印太江豚栖息地分布的主要因子,印太江豚的适宜栖息地在北部湾东北部近岸区和海南西侧,适宜度超过0.5的栖息地面积达14630.62 km^(2)。2018-2020年印太江豚适宜栖息地面积较2013年大幅度下降,0.5适宜度的栖息地面积减少了40%。参考印太江豚2个群体的平均密度和北部湾适宜栖息地面积,粗略估计北部湾水域印太江豚约1463~3994头。由此可见,北部湾水域内印太江豚密度比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首先进行区域性海洋环境的整体保护,重点关注鱼类资源的恢复及对人类活动尤其渔船的管控,并尽快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栖息地分析 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印太江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