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两次MCC过程环境流场及物理条件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韦惠红 徐双柱 +2 位作者 郭英莲 王艳杰 刘希文 《气象科技》 2013年第6期1061-1067,1094,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GFS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长江中游2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β、α中尺度云团合并增强结果,合并是其形成...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GFS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长江中游2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β、α中尺度云团合并增强结果,合并是其形成最重要的一个因子;②MCC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中层有短波槽、低层有冷暖切变线和范围宽广的西南急流带,强盛西南急流给暴雨区提供充足的动力、水汽、不稳定条件。西南暖湿气流维持、边界层暖切变线形成且稳定少动对MCC形成起关键作用,在低层冷切尾部和暖切顶部,干冷与暖湿空气交汇出现锋生导致上升运动加强,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MCC在此处形成。能量锋生与高空急流右后侧辐散气流耦合可能是导致MCC发展主要动力强迫机制;③MCC环境流场表现为对流层上部为反气旋性辐散环流,中层和低层均为气旋性辐合环流,从低层到中层正涡度柱连成一片,形成深厚垂直正涡度柱,中低层深厚辐合为MCC维持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中尺对流复合体(MCC) 能量锋 涡度柱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深秋季节一次MCC过程的成因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治勇 谌伟 +1 位作者 张文 林春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25-1031,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云图资料等,对2009年11月9日长江中下游地区深秋季节1次MCC过程发生发展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MCC发生在大尺度地面暖倒槽之中,500hPa低槽东移、850hPa低涡发展东移、边界层冷空气南...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云图资料等,对2009年11月9日长江中下游地区深秋季节1次MCC过程发生发展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MCC发生在大尺度地面暖倒槽之中,500hPa低槽东移、850hPa低涡发展东移、边界层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弱冷锋等天气系统的配合为其发生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MCC发生在对流层中层低能舌与低层高能舌重叠的对流不稳定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强涡度柱和散度柱的耦合成为MCC发展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MMC的发展成熟阶段,对流层中低层始终维持不稳定层结状态,且随着降水增强,出现湿中性垂直运动特征;MCC成熟期其中心区风向随高度一致顺转,风速切变较强,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强对流 湿中性垂直运动区 涡度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