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内流体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1
作者 王艳 姜锁利 +2 位作者 高玲 俞坚 马重芳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5-69,共5页
对圆柱形和圆锥形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内流体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运用FLUEN软件分析了流体分别在长径比为1(H/D=1)和圆锥角α=20°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内,入口速度为30m/s时的切向速度和压降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对圆柱形和圆锥形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内流体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运用FLUEN软件分析了流体分别在长径比为1(H/D=1)和圆锥角α=20°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内,入口速度为30m/s时的切向速度和压降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流体通过旋转运动,在圆锥形涡旋发生器中产生的切向速度和压降均大于圆柱形涡旋发生器,有效地降低了发生器中流体的蒸发温度,产生更多的用于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水蒸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发生器 流动特性 数值模拟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
下载PDF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的数值模拟
2
作者 高玲 王艳 +2 位作者 姜锁利 俞坚 马重芳 《太阳能》 2008年第6期38-41,共4页
对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发生器进行了改进,并对这种新型发生器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运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发生器内部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压力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发生器的结构可有效降低其内部压力,从而达到降低溴化锂溶... 对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发生器进行了改进,并对这种新型发生器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运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发生器内部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压力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发生器的结构可有效降低其内部压力,从而达到降低溴化锂溶液的蒸发温度的目的,可有效利用太阳能等低品位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制冷 涡旋发生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王艳 俞坚 马重芳 《中国科学(E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51-1756,共6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单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新型双室涡旋发生器.通过降低发生器中的发生压力,有效利用太阳能等低温位热源来驱动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双室涡旋发生器由低压发生室和高压发生室2部分组成.流... 提出了一种用于单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新型双室涡旋发生器.通过降低发生器中的发生压力,有效利用太阳能等低温位热源来驱动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双室涡旋发生器由低压发生室和高压发生室2部分组成.流体通过低压发生室的切向喷嘴进入到发生器中产生旋转运动,降低发生器中部的压力.实验研究了不同溶液入口温度和流量下双室涡旋发生器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发生器中部低压的形成,有效地降低了LiBr溶液的发生温度,有利于制冷剂的蒸发.当溶液入口温度达到90℃时,采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COP值达到0.83,比传统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室涡旋发生器 吸收式制冷 太阳能
原文传递
单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发生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艳 俞坚 马重芳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0-84,共5页
数值模拟了流体在不同圆锥角度和不同入口尺寸的新型涡旋发生器中的压力分布和传热特性。结果表明,新型涡旋发生器可以有效降低吸收式制冷系统发生器内的蒸发压力和流体的发生温度,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等低品位热源、提高系统的性能... 数值模拟了流体在不同圆锥角度和不同入口尺寸的新型涡旋发生器中的压力分布和传热特性。结果表明,新型涡旋发生器可以有效降低吸收式制冷系统发生器内的蒸发压力和流体的发生温度,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等低品位热源、提高系统的性能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 涡旋发生器 数值模拟 压力 传热特性
下载PDF
压水堆燃料棒束新型定位格架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好玉 武俊梅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08,共9页
定位格架是反应堆燃料组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带搅混叶片的AFA-2G/3G定位格架具有良好的支撑燃料棒束和强化棒束通道换热的性能,但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设计一种制造工艺相对简单的带有矩形涡旋发生器(longitudinal vortex generators,L... 定位格架是反应堆燃料组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带搅混叶片的AFA-2G/3G定位格架具有良好的支撑燃料棒束和强化棒束通道换热的性能,但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设计一种制造工艺相对简单的带有矩形涡旋发生器(longitudinal vortex generators,LVGs)的新型定位格架,研究当此种定位格架用于5×5的燃料棒束时的热工水力特性。主要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增强型壁面函数处理方法,分析雷诺数和LVGs攻角对流体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由LVGs产生的二次流扩散到下游区域并对燃料棒的边界层产生扰动,增强换热;60°和45°攻角的矩形涡旋发生器(RLVGs)的换热效果几乎相同,但60°攻角RLVGs的阻力和压降较大。本研究对这种新型燃料组件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组件 定位格架 涡旋发生器 CFD
下载PDF
Eddy Current Test for Detection of Foreign Material using Rotating Probe
6
作者 Houng Kun ANN II Song Jae-Sul LEE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6年第7期379-383,共5页
There are several elements that affect on the integrity of steam generator tubes. One of the elements is loose parts located on outside of the tubes. It causes erosion which is possible to lead fatal defect like crack... There are several elements that affect on the integrity of steam generator tubes. One of the elements is loose parts located on outside of the tubes. It causes erosion which is possible to lead fatal defect like crack on the outside surface of the tubes. In this study, artificial loose parts on Inconel 690 tube are demonstrated and eddy current testing data of the region is acquired using rotating probe. Ferro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foreign materials were used to demonstrate artificial loose parts. Eddy current channel of 100 KHz frequency shows definite signals of those foreign materials but stainless steel was not clearly detected. This result can be explained based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materials and it can be confirmed with lissajous window and C-scan. In addition, no indication was detected when the distance of the gap between the foreign materials and the tube is increased to more than 3 mm under this test condition. Based on these experimental inspections, we were able to find suitable methods for analyzing the signals obtain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that could occur when conducting steam generator eddy current test in N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T (eddy current test) heat exchanger tube foreign material rotating probe.
下载PDF
全向双功能太赫兹超表面器件
7
作者 张丽娜 李九生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7-259,共13页
传统太赫兹多功能超表面器件只适用于对圆极化波或线极化波进行单独操控,应用场景受到局限。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全向双功能太赫兹超表面用于对圆极化和线极化波进行操控。该超表面单元由4层聚酰亚胺介质以三明治形式分隔5个金属层(... 传统太赫兹多功能超表面器件只适用于对圆极化波或线极化波进行单独操控,应用场景受到局限。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全向双功能太赫兹超表面用于对圆极化和线极化波进行操控。该超表面单元由4层聚酰亚胺介质以三明治形式分隔5个金属层(顶层和底层椭圆金属图案、第3和第7层的金属光栅以及中间矩形金属条结构)组成。当圆极化太赫兹波入射时,该超表面结构在频率1.4 THz和1.5 THz处产生拓扑荷数l=±1、±2涡旋波束,在1.3 THz处产生l=-1四个涡旋波束和l=+2偏移涡旋波束,并且在1.5 THz处同时产生l=-1、+2叠加涡旋波束。当线极化太赫兹波从±z方向入射时,所设计的超表面在频率0.72 THz处实现透射波极化转换功能,极化转换率大于95%。研究结果表明,该超表面为实现双向多功能太赫兹波调控器件设计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涡旋波束发生器 极化转换 多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