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Ti液/固界面扩散溶解层形成机制及生长规律 被引量:10
1
作者 蒋淑英 李世春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83-986,共4页
采用镶嵌式扩散偶技术制备Al/Ti扩散偶,在Al熔点以上Ti熔点以下进行扩散热处理,研究Al/Ti液/固界面扩散溶解层的组织结构演变、形成机制及生长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扩散溶解层为TiAl3颗粒和含少量Ti的铝基固溶体的混合组织;Ti... 采用镶嵌式扩散偶技术制备Al/Ti扩散偶,在Al熔点以上Ti熔点以下进行扩散热处理,研究Al/Ti液/固界面扩散溶解层的组织结构演变、形成机制及生长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扩散溶解层为TiAl3颗粒和含少量Ti的铝基固溶体的混合组织;TiAl3相是热处理过程中最先出现也是唯一出现的新生相;扩散溶解层的生长机制和生长方向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发生了改变,在热处理开始后一段时间,扩散溶解层的生长受化学反应速度控制,与保温时间呈线性关系,之后,转变为受扩散控制,与保温时间呈抛物线关系,扩散溶解层的生长方向也由Ti基侧转变为Al基侧;扩散溶解层的厚度与热处理温度呈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液/固界面 扩散溶解层 组织结构演变 形成机制 生长规律
原文传递
Al-Fe液/固复合界面扩散溶解层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蒋淑英 李世春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36-240,245,共6页
采用镶嵌式扩散偶技术制备了Al-Fe扩散偶,在Al熔点以上Fe熔点以下进行扩散热处理,研究了Al-Fe液/固界面扩散溶解层的组织结构演变、形成机理及生长规律。实验结果表明,Al-Fe扩散偶扩散热处理后的组织结构为Al+FeAl3/FeAl3/Fe2Al5/Fe;Fe2... 采用镶嵌式扩散偶技术制备了Al-Fe扩散偶,在Al熔点以上Fe熔点以下进行扩散热处理,研究了Al-Fe液/固界面扩散溶解层的组织结构演变、形成机理及生长规律。实验结果表明,Al-Fe扩散偶扩散热处理后的组织结构为Al+FeAl3/FeAl3/Fe2Al5/Fe;Fe2Al5层是保温过程中第一个出现的也是唯一出现的连续单相层,FeAl3层则是在冷却过程中形成;Al基中存在针状的和条状的FeAl3析出相,从界面附近到远离界面,析出相的密集程度和尺寸都逐渐小;在相同的保温时间下,热处理温度与扩散溶解层厚度之间存在指数关系;在相同的热处理温度下,保温时间与扩散溶解层厚度偏离抛物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e液/固界面 扩散溶解层 组织结构演变 形成机理 生长规律
下载PDF
Ag-Cu-Sn合金熔滴与Fe基片之间的液/固界面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宏 张海峰 +4 位作者 王隆保 翟光杰 丁炳哲 麦振洪 胡壮麒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8-381,共4页
通过设计几组实验 ,初步探讨了重力因素 (熔滴不同空间方位、基片不同受力状态 )对Ag Cu Sn/Fe界面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液 /固界面处 ,Ag Cu Sn合金向Fe基片中扩散 ,其向下面Fe基片中扩散的量多且扩散的距离远 ;并且在上表面和上基片... 通过设计几组实验 ,初步探讨了重力因素 (熔滴不同空间方位、基片不同受力状态 )对Ag Cu Sn/Fe界面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液 /固界面处 ,Ag Cu Sn合金向Fe基片中扩散 ,其向下面Fe基片中扩散的量多且扩散的距离远 ;并且在上表面和上基片界面附近有规则形状的α Fe析出相 ,这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界面 扩散 析出相 银合金 铁基片 熔滴
原文传递
热型连铸过程液/固界面位置对过程参数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徐华苹 毛协民 卞永明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18,共3页
热型连铸过程的实时控制涉及到过程液/固界面位置对控制参数(冷却距离和牵引速度)的响应。根据热型连铸过程的凝固传热特性,建立了热型连铸过程的物理、数学模型,获得了OCC过程中液/固界面位置对不同的冷却距离和牵引速度变化量的响应... 热型连铸过程的实时控制涉及到过程液/固界面位置对控制参数(冷却距离和牵引速度)的响应。根据热型连铸过程的凝固传热特性,建立了热型连铸过程的物理、数学模型,获得了OCC过程中液/固界面位置对不同的冷却距离和牵引速度变化量的响应函数。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冷却距离和牵引速度变化时液/固界面位置的响应过程,并明确了在OCC过程的闭环控制过程中,冷却距离和牵引速度两控制量调整的先后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C过程 数值分析 液/固界面位置 响应函数
下载PDF
天然水体中微量元素液/固界面吸附交换理论的研究
5
作者 韩恩山 朱令之 张正斌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2期60-65,共6页
介绍了天然水体中微量元素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吸附交换及吸附等温线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离子交换pH范围和离子/配位子交换作用.
关键词 吸附交换 液/固界面 海水 微量元素
下载PDF
重力对GaSb熔滴和液/固界面交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超英 翟光杰 +4 位作者 吴兰生 麦振洪 李宏 张海峰 丁炳哲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2094-2100,共7页
利用我国返回式实验卫星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了GaSb熔滴与GaP ,BN和GaAs等材料的润湿性能的研究 ,分析了熔滴与基片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 ,并与重力场下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实验表明 ,重力因素对润湿性存在影响 ,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测得... 利用我国返回式实验卫星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了GaSb熔滴与GaP ,BN和GaAs等材料的润湿性能的研究 ,分析了熔滴与基片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 ,并与重力场下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实验表明 ,重力因素对润湿性存在影响 ,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测得的GaSb熔滴与GaP及BN基片的接触角比地面测量的大 .对凝固后的熔滴与基片之间的组织分析显示 ,重力场下 ,液固界面的相互作用较强 ,存在较宽的过渡区 ,这与地面浮力对流有利于物质输运密切相关 .实验结果还表明 ,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熔体凝固的组织比重力场下要均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润湿性 液/固界面 锑化镓 熔滴
原文传递
基于中能X射线的电催化基础研究:用于电化学体系中液/固和气/固界面原位探测的实验室近常压光电子能谱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迟妍 董乔 +5 位作者 韩永 臧易静 章辉 谢晓明 余毅 刘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2858-2870,共13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电催化在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和实现全球能源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阐明电解质/电极界面的反应机制是从原子分子层面理解...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电催化在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和实现全球能源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阐明电解质/电极界面的反应机制是从原子分子层面理解电催化反应机理的前提,对于理性合成高效催化剂以及开发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至关重要.在界面反应机制的研究中,一项关键要求是如何在工况条件下原位探测界面处的反应中间体、化学环境和电子结构的实时变化.该要求对传统的X射线电子谱学实验方法提出了挑战.由于传统的X射线电子能谱需要在超高真空的环境中开展实验,导致该技术很难直接应用于电催化反应条件下的表征.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本文发展了用于电化学体系中液/固和气/固界面原位探测的实验室近常压光电子能谱.该装置利用中能X射线(金属Cr的Kα发射谱线,能量5.4 keV)作为激发光源,配备HiPP-2电子能量分析器.为满足电化学体系研究,整套系统采用紧凑型设计,通过分析测试腔体将X光源和电子能量分析器相连.该近常压X光电子能谱仪的工作压力为30 Torr(室温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为20 Torr),可以直接将电化学溶液体系放入测试腔体.分析测试腔体配备快门,通过X射线窗口和分析器挡板,可在不影响X光源和分析器真空的条件下快速更换研究体系.通过原位样品杆的设计,满足电化学三电极装置在测试腔体内的使用.借助“浸-拉”方法在工作电极表面制备10纳米量级的连续液膜,从而实现液/固界面的探测.通过使用三电极装置,该近常压光电子能谱系统可以表征电极表面物种、电解液以及电解液/电极界面随电位的变化.此外,还通过对钠氧模型电池的研究,展示了该系统如何探测气/固界面在电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本文还总结了当前在电化学研究中应用近常压光电子能谱的一些挑战和发展前沿,期望通过仪器研发和电化学研究两个领域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为现实反应条件下电化学界面的组成-反应性能关系的理解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能X射线 近常压光电子能谱 电催化 液/固界面 /固界面
下载PDF
气/液/固三相线界面区的性质在金属腐蚀阴极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姜晶 王佳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9-81,共3页
采用稳态极化技术研究了三相线长度、宽度及溶液浓度在金属腐蚀阴极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相线界面区长度及宽度的增加均使得阴极极限电流密度有明显增加,而溶液浓度对阴极过程的影响只在三相线界面区面积较小时才表现出来.上述结果... 采用稳态极化技术研究了三相线长度、宽度及溶液浓度在金属腐蚀阴极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相线界面区长度及宽度的增加均使得阴极极限电流密度有明显增加,而溶液浓度对阴极过程的影响只在三相线界面区面积较小时才表现出来.上述结果均证实了液相分布状态在金属腐蚀阴极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三相线界面 相状态 阴极极限电流密度 稳态极化
下载PDF
分散液膜气/液/固三相线界面区宽度在金属大气腐蚀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佳 姜晶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5-392,共8页
使用接触角测量和电化学技术研究了三相线界面区(TPB)宽度在分散液膜下金属腐蚀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阴极极限电流和腐蚀电流密度随TPB宽度增加而线性增大,表明TPB宽度对气/液/固多相体系腐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可根据TPB宽度评... 使用接触角测量和电化学技术研究了三相线界面区(TPB)宽度在分散液膜下金属腐蚀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阴极极限电流和腐蚀电流密度随TPB宽度增加而线性增大,表明TPB宽度对气/液/固多相体系腐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可根据TPB宽度评价分散液膜厚度对大气腐蚀速率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三相线界面 TPB宽度 膜厚度 接触角 大气腐蚀
下载PDF
气/液/固三相线界面区对阴极电化学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伟伟 王佳 芦永红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综述了燃料电池多孔电极,气敏传感器以及多相腐蚀等不同领域在气/液/固三相线界面区特征对阴极过程的影响这一共性问题的各自研究特色与进展,分析了运用三相线界面区长度控制技术加速或减慢阴极反应速度的可行性,提出了借鉴和引进相关... 综述了燃料电池多孔电极,气敏传感器以及多相腐蚀等不同领域在气/液/固三相线界面区特征对阴极过程的影响这一共性问题的各自研究特色与进展,分析了运用三相线界面区长度控制技术加速或减慢阴极反应速度的可行性,提出了借鉴和引进相关领域利用气/液/固三相线界面区特征来控制阴极反应的研究成果,从而发展气/液/金属复杂腐蚀体系测试方法、数据解析、模型化和行为预测等研究工作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三相线界面 阴极过程 多相电化学体系
下载PDF
液/固晶面润湿性实验与模拟研究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棋文 范同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5-146,共12页
液/固晶面润湿问题在钎焊、金属基复合材料液相法制备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研究意义。研究发现,固体晶面结构会显著影响液/固界面润湿性。研究液体在固体特定晶面上的润湿行为,对于深入理解润湿过程及更有针对性地改善材料液/固界面润湿性... 液/固晶面润湿问题在钎焊、金属基复合材料液相法制备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研究意义。研究发现,固体晶面结构会显著影响液/固界面润湿性。研究液体在固体特定晶面上的润湿行为,对于深入理解润湿过程及更有针对性地改善材料液/固界面润湿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液/固晶面润湿性的实验测量方法主要为座滴法,然而该方法针对强弱界面结合体系的测量结果对实验条件均较敏感,且受限于特定晶面基板是否容易制备,因此仍不能在液/固晶面润湿性的研究中推广采用。微观模拟方法不仅可以建立不同晶面的固体结构,同时有效避免了实验条件的影响,故对预测实验结果具有独特的优势。用于液/固晶面润湿性研究的微观尺度模拟方法包括分子动力学、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Ab-initio分子动力学。目前分子动力学方法主要应用于强界面结合的金属/金属体系,通过模拟实际物理条件下的熔化和润湿过程,可研究润湿性、界面反应、铺展动力学以及探究温度对润湿的影响,然而有效势函数的缺乏限制了该方法在其他体系的推广,且势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严重依赖势函数的参数选择。电子尺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可探究弱界面结合体系中不同晶面取向下润湿性差异的根本原因、强界面结合体系中界面微观构型对初始润湿性的影响、反应后熔体/反应产物界面成键特点以及平衡润湿性差异,但是该方法的缺点是计算原子个数有限,需要绝对零度的模拟温度。Ab-initio分子动力学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虽然不依赖于势函数的参数选择,但是仍受限于计算原子个数和模拟效率。本文从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或模型构建及优缺点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弱/强界面结合体系中液/固晶面润湿性研究进展,并对三种微观模拟方法的未来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界面 润湿 晶面结构 实验测量 分子动力学 第一性原理 Ab-initio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定向凝固Al_2O_3/Al—4.5Cu复合材料显微组织与合金元素的分布 被引量:6
12
作者 储双杰 吴人洁 +1 位作者 杨春生 徐东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7-442,共6页
利用ZMLMC定向凝固装置,研究了Al2O3/Al—4.5Cu金属基复合材料在不同凝固冷却速率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和合金元素分布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凝固速度v=16.7μm/s时,Al2O3/Al—45Cu复合材料基体组织为胞状晶,胞状晶中无颗粒存在... 利用ZMLMC定向凝固装置,研究了Al2O3/Al—4.5Cu金属基复合材料在不同凝固冷却速率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和合金元素分布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凝固速度v=16.7μm/s时,Al2O3/Al—45Cu复合材料基体组织为胞状晶,胞状晶中无颗粒存在;当v=49.8μm/s时,基体为树枝状晶,颗粒在枝品中均匀分布,一、二次枝晶间距随着凝固速度的提高而减小Cu元素在Al2O3/Al—45Cu复合材料的液/固界面前沿的分布状况随着生长速率的增大呈现规则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夏合材料 定向凝 显微组织 液/固界面
下载PDF
沸石与酸性水溶液反应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雪彤 张荣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6-621,共6页
利用连续搅拌筒反应器(CSTR)对天然沸石与酸性水溶液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流速、pH值等参数,对反应速率进行计算和比较.同时利用二次离子质谱(SIMS)、扫描电镜(SEM)对反应后的沸石表面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沸石中的Si、A... 利用连续搅拌筒反应器(CSTR)对天然沸石与酸性水溶液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流速、pH值等参数,对反应速率进行计算和比较.同时利用二次离子质谱(SIMS)、扫描电镜(SEM)对反应后的沸石表面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沸石中的Si、Al、Na的释放速率在多数情况下不相同,沸石的溶解为不一致溶解作用.25℃、1.01×105Pa条件下,硅的释放速率为:在pH=2.45溶液中反应时,-rSi=kS(aH+)1.25/(aSi)0.60;在pH=3.26溶液中反应时,-rSi=kS(aH+)1.50/(aSi)0.25(S为矿物材料的表面积).SIMS研究显示,天然沸石与酸性水溶液的反应中,在沸石表面Si、Al、Na在100nm的厚度范围内,随着离表面距离的改变,在近表面范围内Na、Al大量淋失,有H+浸入.此外,SEM分析结果显示,天然沸石与纯水及酸性水溶液反应后,表面形貌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表面 反应动力学 不一致溶解 液/固界面
下载PDF
界面分子相互作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微悬臂研究
14
作者 张柏林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3期136-136,共1页
液/固界面分子相互作用,尤其是与基体以及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反映相互作用的电荷分布和结构可通过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来研究,由于表面能对表面吸附的敏感性,界面分子相互作用导致表... 液/固界面分子相互作用,尤其是与基体以及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反映相互作用的电荷分布和结构可通过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来研究,由于表面能对表面吸附的敏感性,界面分子相互作用导致表面应力的变化可由灵敏的微悬臂方法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 分子相互作用 液/固界面 微悬臂 基础研究 电荷分布 表面吸附 表面应力
下载PDF
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液/固复层界面氢气泡的形核、生长演变与运动行为的原位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宗业 胡侨丹 +1 位作者 卢温泉 李建国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7-580,共14页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二维成像技术对液/固复层界面加热过程中氢气泡的生长、运动行为及形态演变进行了原位表征,研究气泡的形核机理、生长机制与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氢气泡的形核机制主要为非均质形核与双层表面膜演变;成分不均匀与双层...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二维成像技术对液/固复层界面加热过程中氢气泡的生长、运动行为及形态演变进行了原位表征,研究气泡的形核机理、生长机制与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氢气泡的形核机制主要为非均质形核与双层表面膜演变;成分不均匀与双层膜转变将群体气泡的生长分为2个不同阶段,气泡平均尺寸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遵循stochastic随机模型;其生长机制为跳跃合并与熟化吞并机制,伴随着氢气泡形态由球状向椭球状与非规则状转变;氢气泡的运动包含向上迁移与无定向跳跃,在金属间化合物阻碍下氢气泡的生长经历多次跳跃,主要归因于双层表面膜转变为气泡、变形气泡尺寸增加、化合物溶解与化合物的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界面 非平衡凝 氢气泡 同步辐射 金属间化合物
原文传递
液/固界面新型高效仿生减阻技术
16
《中国科技成果》 2009年第10期27-27,30,共2页
在流体中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流体阻力的影响,减少流体阻力是航空航天、航海设备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吉林大学仿生课题组在系统地研究了土壤动物脱附减阻功能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非光滑减阻理论。
关键词 减阻技术 液/固界面 仿生 流体阻力 航空航天 航海设备 功能特性 土壤动物
原文传递
基于Al-Ti-B细化剂的铝合金异质形核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韩延峰 张瀚龙 +2 位作者 徐钧 张佼 孙宝德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32-637,共6页
综述了Al-Ti-B中间合金细化铝合金的现有理论、假说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现有异质形核模型的不足。形核相在异质核心上的形核属于液-固相变,熔体与固相质点接触的液/固界面区微结构决定着异质形核过程。从液-固相变角度出发,研究熔体与... 综述了Al-Ti-B中间合金细化铝合金的现有理论、假说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现有异质形核模型的不足。形核相在异质核心上的形核属于液-固相变,熔体与固相质点接触的液/固界面区微结构决定着异质形核过程。从液-固相变角度出发,研究熔体与异质质点间液/固界面区熔体原子有序结构形成及其在随后异质形核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将比固-固晶格匹配的唯象分析方法更直接、更真实地反映异质形核的物理过程,据此对异质核心诱导形核相形核的能力进行判定将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异质形核 晶粒细化 液/固界面
下载PDF
Zr_(55)Al_(10)Ni_5Cu_(30)合金熔体与不锈钢的润湿行为 被引量:3
18
作者 乔东春 张海峰 +3 位作者 秦凤香 李宏 丁炳哲 胡壮麒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4-488,共5页
用座滴法研究了Zr55Al10Ni5Cu30合金熔体与不锈钢基片在连续升温和不同温度下保温20min的润湿动力学,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润湿冷凝样品的界面形貌,用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研究了界面反应,分析了Zr55 Al10Ni5Cu30与不锈钢基片之间的扩散和... 用座滴法研究了Zr55Al10Ni5Cu30合金熔体与不锈钢基片在连续升温和不同温度下保温20min的润湿动力学,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润湿冷凝样品的界面形貌,用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研究了界面反应,分析了Zr55 Al10Ni5Cu30与不锈钢基片之间的扩散和界面问题。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Zr55Al10Ni5Cu30与不锈钢基片之间的润湿角减小,润湿半径增大;1223,1273K时等温润湿动力学分3个阶段:孕育阶段、准稳态减小阶段和趋于平衡阶段,温度高于1323K时润湿只有趋于平衡阶段;Zr55Al10Ni5Cu30合金与不锈钢之间的润湿为反应控制型润湿,界面处有明显的扩散层和界面反应层;合金熔体一侧含熔体与不锈钢反应生成的Cr2Zr,界面处含反应生成的Al5Cr;在制备Zr55Al10Ni5Cu30/不锈钢非晶复合材料时必须合理选择制备工艺,严格'控制界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55Al10Ni5Cu30合金 熔体 不锈钢 润湿 座滴法 液/固界面 扩散 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Fe_(78)B_(13)Si_9熔体与铁的润湿行为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前刚 张海峰 胡壮麒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60-1664,共5页
采用座滴法研究了真空条件下1180~1220℃之间Fe78B13Si9熔体在纯铁上的润湿行为,结合DeGennes液滴润湿动力学模型分析了Fe78B13Si9熔体在纯铁上的润湿动力学。结果表明:Fe78B13Si9熔体与铁间有良好的润湿性,平衡接触角在10°~4... 采用座滴法研究了真空条件下1180~1220℃之间Fe78B13Si9熔体在纯铁上的润湿行为,结合DeGennes液滴润湿动力学模型分析了Fe78B13Si9熔体在纯铁上的润湿动力学。结果表明:Fe78B13Si9熔体与铁间有良好的润湿性,平衡接触角在10°~40°之间;Fe78B13Si9熔体与铁的润湿为反应性润湿,润湿过程中由于熔体与基体之间的溶解和相互扩散,熔体体积首先增大,然后随着熔体等温凝固的进行又逐渐减小;由于熔滴体积在润湿过程中不断变化,以及测量接触角与实际接触角的差异,DeGennes液滴润湿动力学模型不能描述Fe78B13Si9熔体在铁基体上的铺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78B13SI9 润湿 液/固界面 扩散 溶解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refinement of AZ31 alloy solidified with pulsed magnetic field 被引量:14
20
作者 汪彬 杨院生 孙明礼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685-1690,共6页
The effects of a pulsed magnetic field on the solidified microstructure of an AZ31 magnesium alloy were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arkable microstructural refinement is achieved when the pu... The effects of a pulsed magnetic field on the solidified microstructure of an AZ31 magnesium alloy were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arkable microstructural refinement is achieved when the pulsed magnetic field is applied to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AZ31 alloy.The average grain size of the as-cast microstructure of the AZ31 alloy is refined to 107 μm.By quenching the AZ31 alloy, the different primary α-Mg microstructures are preserved during the course of solidification.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reveals that the primary α-Mg generates and grows in globular shape with pulsed magnetic field, contrast with the dendritic shape without pulsed magnetic field.The pulsed magnetic field causes melt convection during solidification, which make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hole melt homogenized, and produces an undercooling zone in front of the liquid/solid interface, which makes the nucleation rate increased and big dendrites prohibited.In addition, the Joule heat effect induced in the melt also strengthens the grain refinement effect and spheroidization of dendrite a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脉冲磁场 组织细化 合金凝 平均晶粒尺寸 过程 高温熔体 液/固界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