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脑液压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对磷脂酶A_2和脑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海东 王文仲 +2 位作者 周晓平 陈思峰 方健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1998年第6期326-328,共3页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BBBP)、磷脂酶A2(PLA2)与脑水肿的改变及其相关关系;以及地塞米松和尼莫地平治疗的影响。方法:应用鼠脑液压伤模型,观测伤后不同时间伊文氏蓝在伤侧脑组织内吸光度变化、PLA...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BBBP)、磷脂酶A2(PLA2)与脑水肿的改变及其相关关系;以及地塞米松和尼莫地平治疗的影响。方法:应用鼠脑液压伤模型,观测伤后不同时间伊文氏蓝在伤侧脑组织内吸光度变化、PLA2和脑含水量改变;并观测经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和尼莫地平后上述指标的改变。结果:液压伤后1小时伤侧脑组织伊文氏蓝吸光度开始升高,伤后6小时至峰值,随后逐渐降低,伤后12小时~72小时仍维持在高于对照组1倍以上的水平;PLA2于液压伤后1小时发生改变,12小时~24小时达峰值,48小时~72小时仍高于对照组;脑含水量在伤后24小时~72小时呈阶梯状升高;创伤早期BBBP的改变程度较PLA2和脑含水量明显;BBBP与PLA2和脑含水量均呈正相关。结论:①创伤早期BBBP增加是由脑血管功能紊乱和机械物理损伤所致,也是PLA2升高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的诱因;②创伤后24小时~72小时PLA2的升高,导致细胞毒性脑水肿,促使血脑屏障结构破坏,BBBP增加,脑继发性损伤加重,3者间呈互相增强作用;③早期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和尼莫地平治疗对抑制PLA2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伤模型 磷脂酶A2 血脑屏障通透性 脑水肿
下载PDF
FK506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秋平 张桂运 崔尧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1-403,共3页
目的 研究FK506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方法 通过液压损伤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损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象分析技术,检测突触素在皮质、海马和基底节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法... 目的 研究FK506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方法 通过液压损伤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损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象分析技术,检测突触素在皮质、海马和基底节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上述部位的凋亡细胞数。结果 治疗组神经行为与记忆实验成绩高于损伤组。治疗组海马CA1、CA3区突触素表达显著增高(P<0.01)。海马、基底节和皮质的凋亡细胞数较损伤组明显减少。结论 FK506能促进突触素表达,减少海马和皮质细胞凋亡,有利于促进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K506 大鼠 液压伤 神经行为 记忆 脑损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GM_1对大鼠脑液压伤后行为和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崔尧元 张桂运 +7 位作者 李秋平 张晓彪 张煜 胡凡 朱卫 周浩 江瀛川 余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3年第3期286-288,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液压伤后GM1与学习记忆、脑内一氧化氮、突触素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液压损伤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治疗组、损伤组和对照组。观察伤后学习记忆改变 ,检测一氧化氮合酶 (NOS)、一氧化氮 (NO)、突触素和海... 目的 :探讨大鼠脑液压伤后GM1与学习记忆、脑内一氧化氮、突触素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液压损伤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治疗组、损伤组和对照组。观察伤后学习记忆改变 ,检测一氧化氮合酶 (NOS)、一氧化氮 (NO)、突触素和海马、皮质及基底节区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治疗组学习记忆成绩高于损伤组 ,NOS、NO明显降低 ,治疗组海马CA1区突触素显著增多 ,皮质、海马和基底节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GM1能减少海马和皮质细胞凋亡 ,可能有利于促进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GMl 大鼠 液压伤 行为 记忆 一氧化氮 突触素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液压伤大鼠脑组织上清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再丰 许信龙 +3 位作者 魏晓捷 傅小君 潘红松 谢青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09-2010,共2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能向包括神经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分化。这为临床上神经元再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研究旨在观察液压伤大鼠脑组织上清液对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关键词 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大鼠脑组织 上清液 液压伤 多向分化潜能 神经元再生 BMSCs
原文传递
大鼠脑液压伤后慢性神经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1
5
作者 钱锁开 江基尧 +3 位作者 朱诚 卢亦成 张光霁 袁国梁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14-314,共1页
液压脑损伤模型是国外常用的脑损伤模型,它能复制出比较稳定的、符合临床闭合性颅脑伤病人特征的脑外伤模型。本文报告了大鼠中度侧方脑液压伤后的慢性神经病理学改变,并探讨了其意义。材料和方法 1.手术准备:伤前24小时,动物麻醉,于矢... 液压脑损伤模型是国外常用的脑损伤模型,它能复制出比较稳定的、符合临床闭合性颅脑伤病人特征的脑外伤模型。本文报告了大鼠中度侧方脑液压伤后的慢性神经病理学改变,并探讨了其意义。材料和方法 1.手术准备:伤前24小时,动物麻醉,于矢状缝左侧作直径为4.8mm定型颅骨钻孔,硬膜完整。颅骨上钻入螺钉二枚,放置并固定内径为2.6mm打击管。 2.颅脑伤动物模型;采用液压脑损伤动物模型,该装置由美国引进。本组冲击能量为1.5±0.2 Atm,可致动物反射消失、昏迷、去脑强直等神经功能障碍,持续10min以上,为中度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 液压伤 神经病理学
原文传递
幼龄和老龄大鼠液压颅脑伤后NGFmRNA表达差异 被引量:5
6
作者 高进喜 卢亦成 +1 位作者 王如密 王守森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 观察幼龄和老龄大鼠颅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信使RNA(nervegrowthfactormRNA ,NGFmRNA)表达差异 ,探讨老年动物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较多的病理生理机制 ,以及改善老年颅脑损伤预后的方法。方法 采用大鼠侧方液压打击颅脑... 目的 观察幼龄和老龄大鼠颅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信使RNA(nervegrowthfactormRNA ,NGFmRNA)表达差异 ,探讨老年动物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较多的病理生理机制 ,以及改善老年颅脑损伤预后的方法。方法 采用大鼠侧方液压打击颅脑损伤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和计算机显微图象分析技术 ,比较幼龄 (2~ 3个月 )和老龄 (15个月 )大鼠脑损伤后 12h脑内NGF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 ,并用β2 受体激动剂克仑特罗 (clenbuterol,CLE)作为干预手段 ,观察其对幼龄和老龄大鼠受损脑组织NGF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 液压打击伤后 12h ,两组大鼠损伤脑组织NGF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但是老龄鼠损伤侧大脑皮层NGFmRNA表达明显低于幼龄鼠 (P <0 .0 5 ) ;伤后立即应用CLE(0 .5mg/kg ,腹腔注射 )并不提高幼龄大鼠受伤脑组织NGFmRNA的表达 ,但可显著提高老龄鼠NGFmRNA的表达 (P <0 .0 1)。结论 脑损伤早期老龄鼠NGFmRNA表达较低提示老年动物受损脑组织修复能力减低 ,这为我们认识临床上老年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较多的原因提供了帮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 老龄 大鼠 液压颅脑 基因表达 神经生长因子信使RNA
下载PDF
大鼠侧位液压脑损伤后早期大脑中动脉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李建 刘绍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466-468,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侧位液压颅脑损伤后早期颅底大脑中动脉形态学改变。方法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伤后3 h及伤后72 h组),每组8只,以改良的大脑中动脉定向侧位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应用光镜、透射电镜... 目的研究大鼠侧位液压颅脑损伤后早期颅底大脑中动脉形态学改变。方法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伤后3 h及伤后72 h组),每组8只,以改良的大脑中动脉定向侧位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应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大脑中动脉形态变化。结果伤后3 h组光镜下血管直径变小,管壁增厚,并有少量小空泡形成。电镜下内皮细胞轻度肿胀,内弹力膜开始轻微卷曲,平滑肌细胞内可见线粒体肿胀。伤后72 h组光镜下血管直径明显变小,管壁明显增厚。电镜下内皮细胞变性,内弹力纤维层明显皱褶,平滑肌细胞变性改变。结论侧位液压颅脑损伤后大鼠颅底大脑中动脉改变以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弹力膜增厚及平滑肌细胞变性为主要特征。这提示在应力作用线上的大血管存在直接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 液压伤 大脑中动脉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骆纯 朱诚 +2 位作者 卢亦成 江基尧 张光霁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79,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凋亡原位末端标记、电镜超微结构、DNA凝胶电泳观察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结果 皮质细胞凋亡在伤后 2 4h已十分明显 ,伤后 7d到达顶峰。白质细胞凋亡发生最早 ... 目的 探讨大鼠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凋亡原位末端标记、电镜超微结构、DNA凝胶电泳观察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结果 皮质细胞凋亡在伤后 2 4h已十分明显 ,伤后 7d到达顶峰。白质细胞凋亡发生最早 ,伤后 7d出现高峰。伤后第 2、3天海马CA3区凋亡细胞数目和密度最高 ,第 7天开始减少 ,但第 14天时凋亡细胞数仍在较高水平。伤侧丘脑凋亡细胞出现最晚 ,伤后 3d逐渐增多 ,伤后 2周出现高峰。伤后 2个月各脑区凋亡细胞数恢复到术前水平。损伤后 1d、3dDNA电泳出现了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后各个脑区的细胞凋亡反应不同 ,这种差异表明细胞凋亡与急性和延迟性细胞死亡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性脑损 液压伤 大鼠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大鼠颅脑创伤后Na_V1.6在海马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毛青 贾锋 +6 位作者 张晓华 邱永明 葛建伟 吴日乐 张兴福 罗其中 江基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研究颅脑创伤(TBI)后NaV1.6的mRNA和蛋白在海马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对成年SD大鼠实施脑液压伤,分别在伤后2、12、24和72 h处死大鼠,取伤侧海马行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NaV1.6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大鼠脑液压伤后2 h... 目的研究颅脑创伤(TBI)后NaV1.6的mRNA和蛋白在海马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对成年SD大鼠实施脑液压伤,分别在伤后2、12、24和72 h处死大鼠,取伤侧海马行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NaV1.6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大鼠脑液压伤后2 h,NaV1.6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01),伤后12 h达最高水平;NaV1.6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并持续至伤后72 h(P<0.01)。结论TBI可导致NaV1.6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这可能是TBI后神经元细胞膜上钠通道功能异常及其诱发兴奋性毒性作用的分子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 液压伤 钠通道 Nav1.6 神经保护
下载PDF
大鼠液压脑损伤后fos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波 朱志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739-741,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分子的病理机制 ,为临床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大鼠伤灶边缘皮层的fos蛋白及凋亡细胞。结果 外伤组在伤后 2 4h检测到高水平表达的fos蛋白及明...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分子的病理机制 ,为临床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大鼠伤灶边缘皮层的fos蛋白及凋亡细胞。结果 外伤组在伤后 2 4h检测到高水平表达的fos蛋白及明显增多的凋亡神经细胞。结论 外伤后fos表达参与诱导了神经细胞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损 FOS蛋白 表达 细胞凋亡 液压伤
原文传递
液压撞击伤后神经元内游离氢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相彤 刘恩重 +3 位作者 刘晓谦 苏君 武俏丽 戴钦舜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13-715,共3页
目的 研究液压撞击伤时体外培养的单个大鼠神经元内游离氢 ([H+ ]i)的变化 ,探讨尼莫地平 (Nim)、D - 2 -氨基戊酸 (D -AP - 5 )和亚低温对创伤后神经元内 [H+ ]i变化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以BCECF AM为细胞内氢离子的荧光指示剂 ,用... 目的 研究液压撞击伤时体外培养的单个大鼠神经元内游离氢 ([H+ ]i)的变化 ,探讨尼莫地平 (Nim)、D - 2 -氨基戊酸 (D -AP - 5 )和亚低温对创伤后神经元内 [H+ ]i变化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以BCECF AM为细胞内氢离子的荧光指示剂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液压撞击伤时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元内 [H+ ]i的变化。 结果 液压撞击伤后脑皮质神经元 [H+ ]i于伤后15min即已升高 (P <0 .0 1) ,12h达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48h仍维持较高水平 (P <0 .0 0 1)。Nim于伤后 4h内应用可降低 [H+ ]i,而D -AP - 5于伤后 10h之内应用有效 ,亚低温于 30min内应用可降低细胞内 [H+ ]i(P <0 .0 1)。其中在伤后 4h内D -AP - 5降低神经元细胞内 [H+ ]i的效果优于Nim(P <0 .0 0 1)。 结论 液压撞击伤致神经元内酸中毒 ,Nim、D -AP - 5和亚低温均降低细胞内[H+ ]i,但各自作用的有效时间窗不同 ,揭示对创伤后神经元酸中毒应注意综合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 神经元内游离氢 液压撞击
原文传递
AM-36对鼠液压颅脑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毛青 陆兆丰 +5 位作者 Callaway Jennifer 丁勇 孙伟 梁玉敏 罗其中 江基尧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9-92,共4页
AM-36是一种新型的电压依赖和应用依赖型Na^+通道阻滞剂,有作者在脑缺血性卒中的动物模型中证实AM-36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首次在颅脑外伤(TBI)动物模型中使用AM-36,对这种新型的Na^+通道阻滞剂在TBI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AM-36是一种新型的电压依赖和应用依赖型Na^+通道阻滞剂,有作者在脑缺血性卒中的动物模型中证实AM-36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首次在颅脑外伤(TBI)动物模型中使用AM-36,对这种新型的Na^+通道阻滞剂在TBI中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保护作用 步研究 液压颅脑 通道阻滞剂 脑缺血性卒中 NA^+ 动物模型 电压依赖 颅脑外
原文传递
常用静脉麻醉药和亚低温对液压撞击伤后神经元内游离氢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红全 彭红燕 +1 位作者 饶瑞标 毕好生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0,共1页
本文研究亚低温、异丙酚(Pro)、硫喷妥钠(T)、依托咪酯(E)、咪唑安定(M)和芬太尼(F)对创伤后脑皮质神经元内[H+]i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 亚低温 液压撞击 神经元 游离氢
原文传递
大剂量白蛋白对大鼠液压颅脑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斌 江基尧 +3 位作者 蔡如珏 刘斌 江基尧 蔡如珏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4年第1期39-40,46,共3页
目的 :探讨白蛋白在治疗大鼠液压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剂量效应。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 ,Ⅰ组 :2g·kg-1、Ⅱ组 :1 2g·kg-1、Ⅲ组 :0 8g·kg-1、Ⅳ组 :0 4g·kg-1,液压打击致伤 ,半小时内经尾静... 目的 :探讨白蛋白在治疗大鼠液压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剂量效应。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 ,Ⅰ组 :2g·kg-1、Ⅱ组 :1 2g·kg-1、Ⅲ组 :0 8g·kg-1、Ⅳ组 :0 4g·kg-1,液压打击致伤 ,半小时内经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 2 0 %人血白蛋白。伤后1~ 7d记录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行走功能实验、平衡功能实验及记忆功能实验Ⅰ组均优于其他组 (P <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 白蛋白 大鼠 液压颅脑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白蛋白减轻大鼠液压颅脑损伤伤后脑水肿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剂量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斌 江基尧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 探讨白蛋白在治疗大鼠液压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剂量效应。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液压打击致伤。伤后30min经尾静脉注射2g/kg(n=24,Ⅰ组)、1.2g/kg(n=24,Ⅱ组)、0.8g/kg(n=24,Ⅲ组)、0.4g/kg(n=24,Ⅳ组... 目的 探讨白蛋白在治疗大鼠液压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剂量效应。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液压打击致伤。伤后30min经尾静脉注射2g/kg(n=24,Ⅰ组)、1.2g/kg(n=24,Ⅱ组)、0.8g/kg(n=24,Ⅲ组)、0.4g/kg(n=24,Ⅳ组)20%人血白蛋白。每组取12只伤前、伤后当日、伤后连续7d进行行走、平衡和记忆实验,记录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另每组12只伤后48h取双侧大脑半球测湿重、干重,计算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实验Ⅰ组动物的行走实验、平衡实验、记忆均优于其他组(P<0.01)。实验Ⅰ组的脑组织含水量为78.09±0.42%,Ⅱ组为79.01~0.66%,Ⅲ组为78.89±0.45%,Ⅳ组为79.03±0.35%,Ⅰ组脑水肿程度明显低于其它组(P<0.01)。结论 伤后早期使用大剂量白蛋白对大鼠液压颅脑损伤有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 大鼠 液压颅脑损 脑水肿 神经功能障碍 剂量效应
原文传递
国外液压颅脑伤模型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信龙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4年第2期78-80,共3页
液压颅脑伤模型是通过液压装置骤然改变一密闭颅腔内的压力而造成颅脑损伤。其装置简单,适用多种动物,稳定性和重复性好,致伤能量可测定,伤情可以分级,已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后神经病理、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行为... 液压颅脑伤模型是通过液压装置骤然改变一密闭颅腔内的压力而造成颅脑损伤。其装置简单,适用多种动物,稳定性和重复性好,致伤能量可测定,伤情可以分级,已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后神经病理、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行为功能,脑能量代谢,脑血流量及药物疗效的研究,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颅脑损伤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伤 颅脑损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安氟醚、异氟醚和-D-2氨基戊酸对液压撞击伤后神经元内游离氢的影响
17
作者 张红全 彭红艳 +1 位作者 饶瑞标 毕好生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94-694,共1页
关键词 安氟醚 异氟醚 D-2-氨基戊酸 液压撞压 神经元 游离氢 麻醉药 脑损
原文传递
Damage prediction for magnesium matrix composites formed by liquid-solid extrusion process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被引量:6
18
作者 齐乐华 刘健 +2 位作者 关俊涛 苏力争 周计明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737-1742,共6页
A damage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FE simulation wa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hot shortness crocks and surface cracks in liquid-solid extrusion process. This method integrated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cr... A damage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FE simulation wa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hot shortness crocks and surface cracks in liquid-solid extrusion process. This method integrated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criterion and Cockcroft & Latham ductile damage model, which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initiation of hot shortness cracks and surface cracks of products, respectively. A coupling simulation of deformation with heat transfer as well as ductile damage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xtrusion temperature and extrusion speed on the damage behavior of Csf/AZ91D composit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misolid zone moves gradually toward deformation zone with the punch descending. The amplitude of the temperature rise at the exit of die from the initial billet temperatur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xtrusion speed during steady-state extrusion at a given punch displace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products beyond the incipient melting temperature of composites, the critical extrusion speed i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xtrusion temperature, otherwise the hot shortness cracks will occur. The maximum damage values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extrusion speed or extrusion temperature. Theoretical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Deform^TM-2D simulation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matrix composite liquid-solid extrusion hot shortness cracks surface cracks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Changes in and effective factors of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 in traumatic neurons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相彤 刘恩重 +1 位作者 刘晓谦 戴钦舜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27-30,104,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lterations in the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MAP-2) of neurons in Wistar rats and the effect of nimodipine (Nim), D-2-amino-5-phosphonovaleric acid (D-AP-5) and mild hypothermia on n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lterations in the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MAP-2) of neurons in Wistar rats and the effect of nimodipine (Nim), D-2-amino-5-phosphonovaleric acid (D-AP-5) and mild hypothermia on neuronal MAP-2 following fluid percussion injury (FPI).Methods Alterations of MAP-2 in Wistar rat neurons following FPI were measured by a confocal laserscanning microscope using MAP-2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s a MAP-2 indicator.Results MAP-2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was limited to the cell bodies and dendritic compartments of neurons and more intense in dendrites than in cell bodies. The loss of MAP-2 was marked at 3 h posttrauma ( P < 0.01 ), and reached a maximum at 48 h post-trauma. Afterwards, fluorescence recovered partly at 72 h post-trauma. The application of Nim markedly reduced the loss of MAP-2 immunoreectivity within 1 h post-trauma ( P < 0.01 ),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AP-5 markedly reduced the loss of MAP-2immunoreactivity within 10 h post-injury ( P < 0.01 ). The application of mild hypothermia decreased the loss of MAP-2 immunoreactivity within 1 h post-injury (P< 0.05).Conclusions The partial recovery of fluorescence at 72 h post-trauma indicate that the partial structure of the neuronal microtubules can be repaired by itself. Nim, D-AP-5 and mild hypothermia reduce the degradation of MAP-2 by different mechanisms. The treatment of neuronal cytoskeleton degradation following FPI must employ multipl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percussion injury ·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 · nimodipine · mild hypothermia · D 2 amino 5 phosphonovaleric acid
原文传递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file of apoptosis following lateral fluid percussion brain injury
20
作者 骆纯 江基尧 +1 位作者 卢亦成 朱诚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2年第1期24-27,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file of neural cell apoptosi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Methods: In addition to morphological evidence of apoptosis, TUNEL histochemistry assay was u...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file of neural cell apoptosi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Methods: In addition to morphological evidence of apoptosis, TUNEL histochemistry assay was used to identify DNA fragmentation in situ at both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levels, whereas characteristic internucleosomal DNA fragmentation of apoptosis was demonstrated by DNA gel electrophoresis. Results: Using TUNEL method, we detected massive cells with extensive DNA fragment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brains of rats subjected to experimen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ompared with the sham controls, in the injured cortex, the apoptotic cells were detectable for up to 24 h and reached a peak at 1 week after injury.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in the white matter ha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as early as 12 h after injury and peaked at 1 week.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increased in the hippocampus at 72 h, whereas in the thalamus, the peak of apoptotic cells was at 2 weeks after injury.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in most regions returned to sham values 2 months after injury. Gel electrophoresis of DNA extracted from affected areas of the injured brain revealed only internucleosomal fragmentation at 185-bp intervals, a feature originally described in apoptotic cell death. And no DNA ladder was detectable in the cortex and hippocampus contralateral to the injured hemisphere.Conclusions: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well described necrotic cell death, a temporal course of apoptotic cell death is initiated after brain trauma in selected brain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TOSIS Brain injuries Fluid-percussion inju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