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萘-苯体系平衡浓度与温度关系的3种计算公式精确度的比较
1
作者 李志伟 《大学化学》 CAS 2003年第6期53-56,共4页
证明了在析出纯固体的场合 ,从凝固点下降角度研究固液平衡及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角度研究固液平衡是等价的 ;比较了 3种计算萘 苯体系平衡浓度与温度关系的公式 ,否定了粗糙的公式 ,推荐简单而准确的公式 。
关键词 萘-苯体系 平衡浓度 温度 平衡 计算公式 精确度
下载PDF
低浓度固液两相流颗粒相本构关系的动理学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傅旭东 王光谦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60-560,共1页
固液两相流的动理学理论认为固体颗粒相可用Boltzmann方程描述。从流场中的颗粒受力分析出发 ,应用动理学的 Chapman- Enskog法 ,探讨了低浓度固液两相流下的 Boltzmann方程的二阶近似解和颗粒相本构关系。结果表明 ,尽管颗粒所受相间... 固液两相流的动理学理论认为固体颗粒相可用Boltzmann方程描述。从流场中的颗粒受力分析出发 ,应用动理学的 Chapman- Enskog法 ,探讨了低浓度固液两相流下的 Boltzmann方程的二阶近似解和颗粒相本构关系。结果表明 ,尽管颗粒所受相间力与两相脉动速度有关 ,但在两相脉动速度近乎无关的极限条件下 ,颗粒速度分布函数和颗粒相本构关系与快速颗粒流的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两相流 颗粒相 本构关系 动理学 速度分布函数 BOLTZMANN方程
原文传递
泥沙污染物起动再悬浮释放机理 被引量:7
3
作者 朱红伟 蒋基安 +1 位作者 程鹏达 王道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7-542,共6页
底泥再悬浮时,颗粒和孔隙水会交替影响底泥污染物的释放通量。通过循环水槽实验,分别以氯化钠和磷来代表典型的非吸附性污染物和吸附性污染物,研究了再悬浮颗粒和孔隙水释放污染物的不同特征。研究表明,再悬浮磷的释放对底面切应力的反... 底泥再悬浮时,颗粒和孔隙水会交替影响底泥污染物的释放通量。通过循环水槽实验,分别以氯化钠和磷来代表典型的非吸附性污染物和吸附性污染物,研究了再悬浮颗粒和孔隙水释放污染物的不同特征。研究表明,再悬浮磷的释放对底面切应力的反应要比氯化钠迟缓,但前者释放通量要比后者大。恒定水流下底泥再悬浮污染物释放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显著阶段:起动初期2 h内,颗粒和孔隙水共同作用,两者对上覆水体中水溶性污染物的贡献之比最高为3∶1,此时悬浮颗粒处于解吸污染物状态;2 h后,悬浮颗粒转为吸附污染物状态,释放通量时正时负。长期悬浮时泥沙颗粒始终为负释放状态,而孔隙水对总通量的贡献之比最高可达到60∶1。上覆水体中吸附性污染物液固相浓度比值先增大后减小,悬浮后期始终处于较低值。推导了底泥释放通量的理论公式,理论结果是线性缓慢增加的,而实验值的增加趋势是先快后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污染物 再悬浮颗粒 孔隙水 释放通量 液固浓度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