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入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被引量:18
1
作者 兰忠 马学虎 +2 位作者 张宇 周兴东 陈嘉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26-1632,共7页
针对液固界面相互作用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以Rose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为基础,考虑接触角、脱落直径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对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空间序列上的构象,作时间序列上的重构,建立了包含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模型计算结果... 针对液固界面相互作用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以Rose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为基础,考虑接触角、脱落直径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对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空间序列上的构象,作时间序列上的重构,建立了包含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液固表面自由能差越大、接触角滞后越小则越有利于冷凝传热.为滴状冷凝文献数据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即液固界面效应的影响.模型可计算得到在不同界面条件下的不同传热结果,模型计算结果与Rose实验值以及本文滴状冷凝传热实验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接触角 脱落直径 液固界面效应
下载PDF
固液界面能差效应与冷凝传热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马学虎 宋天一 +2 位作者 兰忠 周兴东 杨锦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763-1775,共13页
综述了固液界面能差效应强化冷凝传热的新机制及其对纯蒸气及含不凝气的蒸气冷凝传热过程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阐述了引入固液界面能差效应后的膜状冷凝、滴状冷凝和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及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对比结果.介绍了利用固... 综述了固液界面能差效应强化冷凝传热的新机制及其对纯蒸气及含不凝气的蒸气冷凝传热过程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阐述了引入固液界面能差效应后的膜状冷凝、滴状冷凝和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及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对比结果.介绍了利用固液界面效应强化纯蒸气和含不凝性气体的混合蒸气冷凝传热的强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效应 强化冷凝传热 冷凝传热模型 传热强化机理
下载PDF
固液界面效应影响竖壁沟流波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兰忠 马学虎 +4 位作者 王仁芳 周兴东 张宇 白涛 陈嘉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7-732,共6页
基于最小能量原理分析的竖壁沟流流动模型,认为当壁面为存在接触角滞后的非理想表面时,其控制方程的边界条件与滞后接触角有关,并分析了流量存在波动时沟流厚度的波动原因和范围。实验研究了一些液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沟流流动,结果表明了... 基于最小能量原理分析的竖壁沟流流动模型,认为当壁面为存在接触角滞后的非理想表面时,其控制方程的边界条件与滞后接触角有关,并分析了流量存在波动时沟流厚度的波动原因和范围。实验研究了一些液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沟流流动,结果表明了沟流波动与界面效应有关的假设的合理性,沟流的实际厚度介于由滞后角限定的某一范围内,并且与沟流平均流量有关。若流率波动未超出由滞后接触角及沟流基础流量限定的范围时,沟流只在厚度方向发生波动;若流率波动超出这一范围,则沟流在宽度方向也开始伸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效应 竖壁波动沟流 接触角滞后 最小能量原理
下载PDF
固液界面接触角对膜状冷凝传热强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马学虎 陈晓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50-853,共4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olid liquid interfacial energy on the film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 correlation relat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ith contact angle was derived with respect 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olid liquid interfacial energy on the film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 correlation relat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ith contact angle was derived with respect to liquid film flow and heat transfer at vapor liquid interface. The calculated results for steam filmwise condensation indicated that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tact angle when the contact angle was within a certain range. When contact angle was very small (approaching 0°), the predicte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of classic Nusselt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角 膜状冷凝 强化传热 界面效应
下载PDF
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兰忠 马学虎 +1 位作者 周兴东 宋天一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536-2542,共7页
引入沟流级别的概念解释过渡状冷凝形态的形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过渡状冷凝传热表示为通过滴状区与沟流区上的传热之和,建立了反映界面效应影响的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设计了人工形成沟流形态的冷凝表面,其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 引入沟流级别的概念解释过渡状冷凝形态的形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过渡状冷凝传热表示为通过滴状区与沟流区上的传热之和,建立了反映界面效应影响的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设计了人工形成沟流形态的冷凝表面,其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模型计算也与实际自然形成沟流冷凝形态的传热过程吻合.模型对滴状区的传热计算,以液滴分布时间序列构象模型为基础,并将滴状区最大液滴与沟流级别相关联,得到与界面效应相关的滴状区传热模型;沟流区传热计算,以在一定厚度液膜上的冷凝传热模型为基础,并根据沟流形态模型,求出液膜厚度与沟流区所占面积分率.模型描述了过渡状冷凝形态形成特征以及过渡状冷凝传热系数随表面自由能差渐进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状冷凝 沟流 液固界面效应 表面自由能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