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氮冲击中InSb焦平面探测器热应力计算 被引量:2
1
作者 孟庆端 黄志慧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0,共5页
液氮冲击中In Sb焦平面探测器的局部分层、局部碎裂制约着其成品率的提高。为分析液氮冲击中发生在In Sb焦平面探测器中的潜在失效模式,我们借助C.H.Hsueh提出的适用于弹性多层体系热应力计算理论,结合In Sb焦平面探测器的典型结构,忽... 液氮冲击中In Sb焦平面探测器的局部分层、局部碎裂制约着其成品率的提高。为分析液氮冲击中发生在In Sb焦平面探测器中的潜在失效模式,我们借助C.H.Hsueh提出的适用于弹性多层体系热应力计算理论,结合In Sb焦平面探测器的典型结构,忽略铟柱阵列的影响,得到了In Sb焦平面探测器中心区域热应变和热应力沿厚度方向的分布。依据热应变和热应力分布,我们认为液氮冲击中In Sb芯片和底充胶均处于拉应力状态,硅读出电路上边2/3部分处于压应力状态,下边1/3部分处于拉应力状态。整个探测器四角往上翘曲,中心区域往下凸起。这些计算结果为后续探测器组件封装中平衡复合物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B 焦平面探测器 液氮冲击 热应力 弹性多层体系
下载PDF
高温加热-液氮冷冲击处理后花岗岩声发射演化特征及损伤本构模型
2
作者 薛熠 张智豪 +5 位作者 刘嘉 蔡承政 张志镇 高峰 时旭阳 张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49-1859,共11页
通过液氮(LN_2)压裂在储层中形成大规模裂隙网络,可以有效提高干热岩储层的热能提取效率。为研究液氮冷冲击作用对不同温度储层的压裂机理和致裂效果的影响,对经过高温加热(25℃~400℃)和液氮冷冲击处理后的花岗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 通过液氮(LN_2)压裂在储层中形成大规模裂隙网络,可以有效提高干热岩储层的热能提取效率。为研究液氮冷冲击作用对不同温度储层的压裂机理和致裂效果的影响,对经过高温加热(25℃~400℃)和液氮冷冲击处理后的花岗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花岗岩力学强度及声发射等多项参数的演化特征,并进一步构建了考虑声发射参数的损伤本构模型,用于评价和预测高温加热-液氮冷冲击处理后花岗岩的变形和强度特征。结果表明:高温和液氮冷冲击的联合作用显著劣化了花岗岩力学性能,峰值强度逐渐降低,最大降幅达到32.8%。同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不同矿物颗粒之间的热膨胀变形存在差异,导致矿物颗粒之间变形不协调。随着初始加热温度的升高,声发射最大b值平均值显著上升,最大增幅达到32.2%,且声发射振铃计数的初始静默阶段对应的应变量大幅度降低,最大降幅达到54.3%。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液氮冷冲击作用使得微裂纹的生长更为密集,花岗岩在外部荷载作用下,微裂隙不断扩展贯通,更容易形成剪切变形,发生剪切破坏的起始应力水平逐渐下降,最大降幅达到62.3%,同时RA-AF散点值在剪切区域占比增加,最大增幅达到29.5%。此外,本文以声发射振铃累计计数为变量构建了考虑声发射参数的损伤本构模型,能够描述不同高温和液氮冷冲击处理后花岗岩各力学参量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声发射 高温加热-液氮冲击 损伤破坏 本构模型
下载PDF
液氮冷冲击煤的作用范围及力学损伤机理 被引量:3
3
作者 丛钰洲 翟成 +4 位作者 余旭 徐吉钊 孙勇 郑仰峰 唐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84-2497,共14页
低温流体液氮对煤冷冲击的作用范围、煤内部因温差形成的热应力变化规律及其对煤形成损伤的力学作用机理,均是液氮在煤岩增透领域应用中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利用非接触式全场应变测量装置、红外温度场测量装置和热电偶温度测量装置,测... 低温流体液氮对煤冷冲击的作用范围、煤内部因温差形成的热应力变化规律及其对煤形成损伤的力学作用机理,均是液氮在煤岩增透领域应用中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利用非接触式全场应变测量装置、红外温度场测量装置和热电偶温度测量装置,测得开放环境下液氮冷冲击煤样钻孔后,钻孔周边煤体温度场及应变场随冷冲击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包含弹性模量、泊松比、热膨胀系数、测点温差及测点所在半径参数的热应力模型,设计实验测得模型各参数并代入其中求解,计算得到煤岩内部不同位置处的热应力及其随冷冲击距离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并针对3类不同变质程度煤的上述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液氮冷冲击过程中,3类煤样内部各测点处的温度均呈现出快速降低—缓慢降低—稳定的变化规律,各测点处的热应力均经历了快速增长—缓慢增长—无增长3个阶段。距离冷冲击钻孔越近,相邻测点间的温度相差越大,所产生的热应力越大。液氮冷冲击1 800 s后,3类煤样各测点处的热应力均基本达到稳定阶段,距离冷冲击钻孔1 cm处所产生的热应力均≥1.84 MPa。液氮冷冲击能够使煤内部产生4类变形进而对煤造成损伤,其中“因压致拉”所产生的Ⅱ、Ⅲ、Ⅳ类变形及3者相互组合的复合型变形,是煤体形成损伤产生复杂裂缝的根本原因。然而,液氮冷冲击对不同煤的降温及变形范围虽存在差异,但总体作用范围有限,仅能够在钻孔周边产生损伤,因此,液氮冷冲击技术建议结合压裂工艺进行应用,冷冲击所产生的损伤可用于降低起裂压力,并使压裂裂缝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液氮冲击 力学损伤 热应力 煤岩增透
下载PDF
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下煤体受拉破坏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爱坤 翟成 +2 位作者 丛钰洲 孙勇 郑仰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2-353,共12页
为了研究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后煤体受拉破坏特征,分别针对0,2,4,6,8,10次液氮冷冲击煤样开展超声测试与巴西劈裂试验,对煤样的纵波波速、抗拉强度、破坏形态、裂隙密度、分形维数等相关物理参数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液氮冷冲击次数对煤... 为了研究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后煤体受拉破坏特征,分别针对0,2,4,6,8,10次液氮冷冲击煤样开展超声测试与巴西劈裂试验,对煤样的纵波波速、抗拉强度、破坏形态、裂隙密度、分形维数等相关物理参数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液氮冷冲击次数对煤样受拉破坏应力场和声发射时域参数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冷冲击次数的增加,煤样的纵波波速及抗拉强度逐渐降低,经10次冷冲击后分别降为初始值的37%和30.72%;冷冲击后煤样出现分次破坏且呈现出较明显的屈服阶段.随着冷冲击次数的增加,煤样表面最大应变值逐渐增大,破坏形态从“直线型”逐渐向“网络型”演化,裂隙密度从32.11 m^(-1)逐渐增大至经10次冷冲击后的113.75 m^(-1),同时分形维数从1.15增大至1.49.液氮冷冲击后煤样缓增期内振铃计数出现突变点,且突变点数量随冷冲击次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第6次冷冲击时达到最大值,之后振铃计数峰值逐渐降低.冷冲击后煤样累计能量曲线呈现阶跃式增长,累计能量峰值随冷冲击次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弱结构区的存在可能是煤样产生分次破坏、破坏形态向网络型演化以及振铃计数出现突变点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体 液氮循环冷冲击 受拉破坏 声发射 数字图像相关
原文传递
低渗透煤层液氮冷冲击致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翟成 孙勇 武建国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4-910,共7页
针对我国低渗透煤层瓦斯抽采困难的问题,提出了液氮冷冲击致裂增透方法。该方法将高压液氮注入煤层钻孔,结合低温液氮的冷冲击作用、水冰相变的冻胀作用和液氮气化的膨胀作用,在煤体内部构造发育的孔裂隙网络,从而提高瓦斯的抽采效率。... 针对我国低渗透煤层瓦斯抽采困难的问题,提出了液氮冷冲击致裂增透方法。该方法将高压液氮注入煤层钻孔,结合低温液氮的冷冲击作用、水冰相变的冻胀作用和液氮气化的膨胀作用,在煤体内部构造发育的孔裂隙网络,从而提高瓦斯的抽采效率。本文分别从热应力、冻胀力和气化膨胀力角度阐释了液氮冷冲击多重效应致裂煤体的机理。关于液氮致裂煤体的基础机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需考虑含瓦斯煤体及原位地层条件,同时脉动液氮压裂值得引起进一步关注。当前存在液氮高效致裂增透的技术环节有待优化完善和液氮多重致裂作用下裂隙扩展机制认识不清的问题。未来可将液氮压裂与水力射流等技术相结合,降低煤层起裂压力,实现裂隙的定向、大范围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煤层 致裂增透 液氮冲击 瓦斯抽采
原文传递
5A06铝合金阳极氧化和微弧氧化膜绝缘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石绪忠 陈派明 +1 位作者 王岳 余向飞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12年第1期51-55,共5页
采用阳极氧化和微弧氧化方法对5A06铝合金进行表面绝缘化处理,并对试样膜层的形貌、物相、绝缘电阻、漏电流、击穿电压和抗液氮冲击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A06阳极氧化膜为非晶相,而微弧氧化膜主要为晶相γ-Al2O3。无论是阳极氧... 采用阳极氧化和微弧氧化方法对5A06铝合金进行表面绝缘化处理,并对试样膜层的形貌、物相、绝缘电阻、漏电流、击穿电压和抗液氮冲击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A06阳极氧化膜为非晶相,而微弧氧化膜主要为晶相γ-Al2O3。无论是阳极氧化膜还是微弧氧化膜,干燥条件下的交流和直流击穿电压均较潮湿条件下的高;相同电流模式下,氧化膜越厚,耐击穿电压越高。无论干燥或潮湿环境,在膜厚相近的情况下,阳极氧化膜的耐电压击穿能力优于微弧氧化膜的,而干燥环境中微弧氧化膜的绝缘电阻率要高于阳极氧化膜的。阳极氧化膜和微弧氧化膜与5A06基体的结合良好,可经受液氮的数次热冲击。阳极氧化膜和微弧氧化膜的高绝缘性和优异的抗热冲击能力使其有望用于低温电力设备的绝缘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A06铝合金 阳极氧化 微弧氧化 绝缘性能 液氮冲击
下载PDF
Fracture evolution i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subjected to liquid nitrogen thermal shocking 被引量:3
7
作者 YAN Hong TIAN Li-peng +3 位作者 FENG Rui-min Hani MITRI CHEN Jun-zhi ZHANG B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846-1860,共15页
Thermal shocking effect occurs when the coalbed methane(CBM)reservoirs meet liquid nitrogen(LN2)of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In this study,3D via X-ray microcomputer tomography(μCT)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 Thermal shocking effect occurs when the coalbed methane(CBM)reservoirs meet liquid nitrogen(LN2)of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In this study,3D via X-ray microcomputer tomography(μCT)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re employed to visualize and quantif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s in coal after LN2 thermal shocking treatments.LN2 thermal shocking leads to a denser fracture network than its original state with coal porosity growth rate increasing up to 183.3%.The surface porosity of theμCT scanned layers inside the coal specimen is influenced by LN2 thermal shocking which rises from 18.76%to 215.11%,illustrating the deformation heterogeneity of coal after LN2 thermal shocking.The cracking effect of LN2 thermal shocking on the surface of low porosity is general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high surface porosity,indic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LN2 thermal shocking on low-permeability CBM reservoir stimul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M scanned coal matrix in the coal powder and the coal block after the LN2 thermal shocking presented a large amount of deep and shallow progressive scratch layers,fracture variation diversity(i.e.extension,propagation,connectivity,irregularity)on the surface of the coal block and these were the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coal speci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nitrogen thermal shocking coalbed methane micro fracture 3D via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