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原位反转录PCR:一种研究基因原位表达的有效方法
1
作者 关和新 陆普媛 朱英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5-77,共3页
介绍了液相原位反转录PCR(in wellinsituRT PCR)的操作程序、存在的问题及改良方法 ,最后探讨了原位反转录PCR在研究RNA转录、加工、编辑和多聚腺苷酸化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液相原位反转录pcr 基因 原位表达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原位反转录PCR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雪梅 程安春 汪铭书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9-243,共5页
   针对已有资料中对于以DNA为靶基因序列的原位 PCR介绍较多,而对于原位反转录PCR的介绍很少,但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有很多检测的靶基因是 RNA(病毒的或基因组的 RNA)的实际情况,就原位反转录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试验结果的关键因...    针对已有资料中对于以DNA为靶基因序列的原位 PCR介绍较多,而对于原位反转录PCR的介绍很少,但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有很多检测的靶基因是 RNA(病毒的或基因组的 RNA)的实际情况,就原位反转录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试验结果的关键因素和步骤,如组织细胞的固定、引物和探针的选择、蛋白酶及DNA酶消化、假阳性及假阴性的产生等进行了概述,旨在通过探讨上述问题,对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有所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转录pcr 原位检测 应用
下载PDF
原位反转录PCR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 被引量:2
3
作者 蔡美顺 冯百芳 刘玉兰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11-212,共2页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PBMC)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定位分布及复制。方法直接原位反转录-PCR(标记引物)对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PBMC...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PBMC)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定位分布及复制。方法直接原位反转录-PCR(标记引物)对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PBMC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分布、定位及存在形式进行研究。结果16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胞浆内发现HCVRNA阳性信号,并有一例患者的胞浆内发现HCVRNA负链信号。结论HCV可感染PBMC并在其中复制。原位RT-PCR为进一步研究HCV进入人体内的分布、潜伏、复制状况以及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原位转录 pcr 外周血
原文传递
5-HT受体亚型mRNAs在大鼠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的表达—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武胜昔 朱敏 +2 位作者 王亚云 王文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135,T025,共6页
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大鼠背根节和三叉神经节内 5 -HT2 、5 -HT3 、5 -HT4、5 -HT5 、5 -HT6 和 5 -HT7受体亚型 m RNAs的表达。结果显示 :在背根节和三叉神经节中均观察到了 5 -HT2 A、5 -HT3 、5 -HT4和 5 -HT7受体亚型 m ... 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大鼠背根节和三叉神经节内 5 -HT2 、5 -HT3 、5 -HT4、5 -HT5 、5 -HT6 和 5 -HT7受体亚型 m RNAs的表达。结果显示 :在背根节和三叉神经节中均观察到了 5 -HT2 A、5 -HT3 、5 -HT4和 5 -HT7受体亚型 m RNAs阳性细胞 ;两种神经节内上述受体亚型 m RNAs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不同。 5 -HT3 受体亚型 m RNA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最高 ,分别为 3 0 .4% (背根节 )和 3 2 .8% (三叉神经节 )。约 17.2 %和 14 .6 %的背根节和三叉神经节细胞分别呈 5 -HT2 A受体 m RNA阳性 ;而 5 -HT4和 5 -HT7受体亚型 m RNAs阳性细胞在此二节中的百分比分别为 14 .9%、2 4.7%和 11.2 %、9.8%。各受体亚型 m RNA阳性细胞均以中、小型节细胞为主。在各神经节内均未观察到 5 -HT2 B、5 -HT2 C、5 -HT5 和 5 -HT6 受体 m RNA的表达。上述结果提示 5 -HT2 A、5 -HT3 、5 -HT4和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受体亚型 转录pcr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 伤害性感受 感觉神经节 大鼠
下载PDF
直接原位聚合酶链法检测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RNA
5
作者 杨志国 许家璋 +5 位作者 徐俊杰 王晓英 鞠九龙 乐美兆 苏长青 宋晓明 《南京部队医药》 1997年第2期24-25,共2页
液相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协助诊断常见的各型(甲、乙、丙、丁、戊、庚等)病毒性肝炎,为了探讨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在肝脏组织中的定位,探讨丙型肝炎发病机理,笔者等用直接法原位反转录—PCR法检测肝组织中HCVRNA... 液相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协助诊断常见的各型(甲、乙、丙、丁、戊、庚等)病毒性肝炎,为了探讨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在肝脏组织中的定位,探讨丙型肝炎发病机理,笔者等用直接法原位反转录—PCR法检测肝组织中HCVRNA,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RNA 肝组织 原位聚合 HCVAg 原位杂交技术 扩增产物 转录 原位pcr 直接法 引物
下载PDF
正常和放射复合伤口血管再生中VEGF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彭瑞云 高亚兵 +2 位作者 熊呈琦 秦全红 王德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0-412,共3页
目的研究VEGF 基因在正常和放射复合伤口愈合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其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将4 8 只Wista r 二级大鼠背部皮肤造成圆形伤口后,以25Gy 60 Co γ射线局部照射,于伤后2 、5 、10 、15 、2 ... 目的研究VEGF 基因在正常和放射复合伤口愈合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其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将4 8 只Wista r 二级大鼠背部皮肤造成圆形伤口后,以25Gy 60 Co γ射线局部照射,于伤后2 、5 、10 、15 、2 1 和28d 活杀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原位PC R 等方法,研究VEGF 基因的表达及意义。结果单纯创伤组于伤后2d,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浆内VEGF 的表达呈强阳性;5 d 时毛细血管数明显增多,其内皮细胞胞浆内VEGF 表达呈阳性;而于10d后,VEGF 的表达逐渐减少。创伤+照射组则于伤后5d,VEGF 的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呈弱阳性,10 d 时阳性,15 d 后则呈弱阳性。原位杂交显示,VEGFmRNA 于单纯创伤组伤后2 ~5 d 及创伤+照射组伤后5 ~10d,血管内皮细胞浆内阳性。原位反转录PC R 则显示,VEGFmRN A 于单纯创伤组伤后2 ~15d 及创伤+照射组伤后5 ~28d,呈阳性反应。结论内源性VEGF 基因的表达参与创伤愈合中血管再生过程。辐射使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 的表达减少。原位反转录PC R 方法较原位杂交能客观地反映内源性VEGF 基因的表达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血管再生 VEGF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转录pcr
下载PDF
妊娠绵羊子宫内膜组织内源性反转录病毒及其受体HYAL2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被引量:6
7
作者 徐萌杰 陈大勇 刘淑英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6-261,共6页
为了探究内源性反转录病毒(enJSRV)及其受体HYAL2在妊娠蒙古绵羊子宫内膜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组织原位杂交技术对其在不同妊娠时期(30、50、70、90、110和130d)蒙古绵羊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和分布定位... 为了探究内源性反转录病毒(enJSRV)及其受体HYAL2在妊娠蒙古绵羊子宫内膜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组织原位杂交技术对其在不同妊娠时期(30、50、70、90、110和130d)蒙古绵羊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和分布定位进行了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nJS-RV及其受体HYAL2在蒙古绵羊子宫内膜的不同妊娠时期均有表达,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可以看出,妊娠蒙古绵羊子宫内膜组织中enJSRV mRNA的表达于妊娠第30和50天相对较高,70~130d均低于对照组(30d),且差异都极显著,enJSRV与其受体HYAL2mRNA之间亦无线性相关性。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nJSRV及其受体HYAL2mRNA在妊娠第30、50和130天蒙古绵羊子宫内膜的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质及滋养层巨型双核细胞中均有阳性信号表达。表明enJSRV及其受体HYAL2表达于上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来源的滋养层巨型双核细胞中,揭示enJSRV及其受体HYAL2在子宫形成过程中和系统防御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转录病毒 HYAL2 相对表达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 蒙古绵羊 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基于受体捕获的人源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周震寰 刘丹蕾 +3 位作者 张麟 崔妍 史贤明 王大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83-88,共6页
在原位捕获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法(In situ capture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C-RT-qPCR)建立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优化该新型感染性HuNoVs的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市售贝类样品中HuNoV... 在原位捕获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法(In situ capture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C-RT-qPCR)建立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优化该新型感染性HuNoVs的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市售贝类样品中HuNoVs的检测。本研究以2份HuNoVs临床腹泻样本3010(GI组)和3009(GII组)对ISC-RT-qPCR中猪胃粘膜提取物(porcine gastric mucin,PGM)包被浓度、待测样本孵育时间和孵育pH进行了优化;最后,对随机采集的40份市售贝类样品(文蛤、花蛤、海蛏、扇贝和鲍鱼)进行感染性HuNoVs的检测。结果表明,ISC-RT-qPCR最佳试验参数分别为:PGM包被浓度为1.0 mg/mL、待测样本孵育时间为30min、孵育pH(GI组,pH=3.0;GII组,pH=7.0);40份市售贝类样品中,贝类中HuNoVs总检出率为22.5%,多重检出率为5.0%,GI组和GII组HuNoVs的检出率分别为17.5%和10.0%;其中,市售文蛤的GI组和GII组HuNoVs检出率均为最高。因此,ISC-RT-qPCR是一种可用于市售贝类样品中感染性HuNoVs的检测方法,为食品中HuNoVs的检测与监测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诺如病毒 受体捕获 原位捕获转录实时定量pcr 贝类
下载PDF
A组轮状病毒原位捕获RT-q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鲁飞凤 吕陈昂 +1 位作者 石镇涛 王大鹏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建立基于原位捕获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in situ capture 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ISC-RT-qPCR)检测感染性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的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以自行构建的NSP3重组质粒为... 目的建立基于原位捕获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in situ capture 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ISC-RT-qPCR)检测感染性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的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以自行构建的NSP3重组质粒为对象,绘制标准曲线;通过优化ISC-RT-qPCR体系中猪胃粘膜提取物(porcine gastric mucin,PGM)包被浓度、孵育时间、孵育缓冲液pH和封闭时间的参数,建立、完善RVA的ISC-RT-qPCR检测体系,并评估该体系的特异性、检测限及稳定性。结果ISC-RT-qPCR最佳试验参数分别为:PGM包被浓度为1.0 mg/mL、孵育时间为60 min、孵育pH为9.0、封闭时间为60 min;体系的检测限约为5拷贝/mL,检测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ISC-RT-qPCR是一种可用于检测感染性RVA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可高通量检测等优点,适合于临床、尤其是低病毒载量的食品和环境样品中RVA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组轮状病毒 原位捕获 转录实时定量pcr
原文传递
基于受体捕获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慧莹 王飞 +3 位作者 王大鹏 靳森 程露阳 段招军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评价新型感染性诺如病毒检测方法原位捕获反转录实时定量PCR(In situ capture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C-RT-qPCR)的特异性,并将其应用于新鲜草莓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以诺... 目的评价新型感染性诺如病毒检测方法原位捕获反转录实时定量PCR(In situ capture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C-RT-qPCR)的特异性,并将其应用于新鲜草莓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以诺如病毒GⅡ组不同基因型和不同浓度的临床粪便标本评价ISC-RT-qPCR方法的特异性。此外,利用ISC-RT-qPCR方法对以GⅡ组诺如病毒人工污染新鲜草莓样本进行检测。结果ISC-RT-qPCR可特异性检测所有GⅡ诺如病毒8种基因型临床腹泻样本;与传统RT-qPCR相比,检测的Ct值并未随着诺如病毒滴度的降低而升高。人工污染新鲜草莓的ISC-RT-qPCR检测限为1.36基因组拷贝数。结论ISC-RT-qPCR是一种可用于临床腹泻样本和草莓中GⅡ组感染性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为食品中诺如病毒的检测与监测提供了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毒 诺如病毒 原位捕获转录实时定量pcr 草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