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濡 被引量:29
1
作者 詹小美 揭锡捷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5期9-16,共8页
文化涵濡指谓情感、规范、目标的习得、传承和教化,其"包容—浸润—涵养"的结构,以文化互化的共化阐发了文化功能"习得—传承—教化"的涵化状态、濡染过程和涵濡效果。文化涵濡"结构—功能"模式在对象性... 文化涵濡指谓情感、规范、目标的习得、传承和教化,其"包容—浸润—涵养"的结构,以文化互化的共化阐发了文化功能"习得—传承—教化"的涵化状态、濡染过程和涵濡效果。文化涵濡"结构—功能"模式在对象性活动中具体样式的运用,借助价值观赋予特定事物以意义的符号,构成了人类群体特殊的成就。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建"意识、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以"共建—共担—共享"的层次链接,阐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性内涵。具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濡路径,延展彼此承认的情感共通、相互容纳的心理共情和体谅宽容的行为共意,贯通代际示范与现实展示的交互、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的律动。链接在文化涵濡路径作用范式中的民族成员身份表达与价值诠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实践论的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构-功能”模式
下载PDF
涵濡中的中国文艺理论长时段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一川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共5页
在涵濡理论基点上综合布罗代尔的"长时段"概念、梁启超的三个中国之说和许倬云的五个中国之说,可形成观照中国文论涵濡进程的四时段阐释框架:第一段是中原的中国文化与文论,是指秦统一前在夏商周三代(含春秋战国)涵濡的中国... 在涵濡理论基点上综合布罗代尔的"长时段"概念、梁启超的三个中国之说和许倬云的五个中国之说,可形成观照中国文论涵濡进程的四时段阐释框架:第一段是中原的中国文化与文论,是指秦统一前在夏商周三代(含春秋战国)涵濡的中国文化与文论;第二段是中国的中国文化与文论,是指秦汉两代的中国文化与文论;第三段是亚洲的中国文化与文论,是指魏晋南北朝到清代的中国文化与文论;第四段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与文论,是指自晚清中国被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以来至今的中国文化与文论。这种考察可给中国文论研究带来新眼光。从涵濡视角考察中国文论,意味着把后者视为中国自我与外来他者持续涵濡的产物。从文化涵濡过程考察中国文论,要求把文论同更为宽厚的文化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确认中国文论既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又是它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特质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濡 中国文艺理论长时段 三个中国之说 中国文艺理论的四时段
下载PDF
我他涵濡: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生成原理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一川 《文化软实力》 2016年第2期60-65,共6页
中国文化在与其他异质文化交往中具有我他涵濡的特征。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基础的中华文化,其本身就是中华我者与外来他者之间长期的相互涵濡的产物。我他涵濡要求我者与他者之间相互容纳、认可多元异质趣味共存以及自觉追求兴味蕴藉品... 中国文化在与其他异质文化交往中具有我他涵濡的特征。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基础的中华文化,其本身就是中华我者与外来他者之间长期的相互涵濡的产物。我他涵濡要求我者与他者之间相互容纳、认可多元异质趣味共存以及自觉追求兴味蕴藉品质。在金庸塑造的郭靖和萧峰这两个英雄人物身上集中凝聚了中华多族群在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与艺术表现以及形而上追求方式等方面所应有的我他涵濡特征。这种特征从内部给予中国文化在与当今世界上其他异质文化相互涵濡时所可能选取的姿态及其行为方式。这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软实力自身的生成原理。中国文化要想在与其它异质文化的竞争中展示和提升自己的软实力,需要注重我他涵濡这一传统在当今的传承和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他涵濡 中国文化软实力 我者与他者 兴味蕴藉
下载PDF
文化涵濡与世界文学史新建构
4
作者 王慧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2期175-181,共7页
用"涵濡"概念来阐释世界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相互碰撞、交流、对话和融新的关系与过程,是近年来学术界一种新的理论尝试。世界文学史作为呈现世界各异质文化力量之间关系的一个场域,其持续不稳定的建构过程释放出历史实践的动态... 用"涵濡"概念来阐释世界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相互碰撞、交流、对话和融新的关系与过程,是近年来学术界一种新的理论尝试。世界文学史作为呈现世界各异质文化力量之间关系的一个场域,其持续不稳定的建构过程释放出历史实践的动态复杂性。从文化涵濡的视角来考察新世纪"世界文学史的新建构",不仅能清晰地看出世界各国异质文化之间的重新排列组合和相互影响,能辩证理性地把握历史和文化的内在构成,更重要的是能在动态的历史复杂性中考察世界文学史新建构展开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以及建构背后潜藏的权力话语。其中,中国话语是这个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濡 世界文学史 新建构 中国话语
下载PDF
随机自省 涵濡本心——论少儿经典阅读的美育意义
5
作者 邓绍秋 黎仁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6-20,共5页
少儿经典阅读,是促进个体随机自省、涵濡本心的美育途径,同时也是少儿反脆弱性素养的培育过程。这种反脆弱性,指的是他们面向复杂环境所保持的自由灵活性,即具有"一体三心"(爱心、慧心、定心)的特性。在视觉文化时代,少儿经... 少儿经典阅读,是促进个体随机自省、涵濡本心的美育途径,同时也是少儿反脆弱性素养的培育过程。这种反脆弱性,指的是他们面向复杂环境所保持的自由灵活性,即具有"一体三心"(爱心、慧心、定心)的特性。在视觉文化时代,少儿经典阅读的过程,既是个体超越图像局限性即随机自省的过程,同时也是涵濡本心即美育意义生成的过程。以《论语》《道德经》《心经》为代表,在培育少儿"反脆弱性"素养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阅读《论语》,培育爱心;其次,阅读《道德经》,培育慧心;最后,阅读《心经》,培育定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自省 涵濡本心 经典阅读 反脆弱性 美育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生态与跨媒介涵濡——以侗族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6
作者 杜安 石琪琪 《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239-256,共1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演变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媒介生态关系紧密。侗族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活态传承,经历了从“原生口语文化”到“次生口语文化”的媒介生态演变,联结沟通了自然与社会文化事象,建构了“人—自然—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演变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媒介生态关系紧密。侗族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活态传承,经历了从“原生口语文化”到“次生口语文化”的媒介生态演变,联结沟通了自然与社会文化事象,建构了“人—自然—社会—媒介”的生态场域。非遗的“情境生成性”与“跨媒介涵濡”,既体现了“小传统”与“大传统”、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与精英和主流文化的涵濡与交融,又面临着困境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媒介生态 跨媒介性 文化涵濡
下载PDF
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的媒介嬗变与文化涵濡
7
作者 杜安 石琪琪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61,共7页
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经历了从口传媒介到文字媒介的跨媒介嬗变,分别以侗族口传叙事歌与侗戏、“汉字记侗音”手抄文本与印刷版剧本等作为艺术表现形态。“珠郎娘美”的活态传承,使得侗族口传艺术朝跨媒介、跨民族、跨文化的方向发... 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经历了从口传媒介到文字媒介的跨媒介嬗变,分别以侗族口传叙事歌与侗戏、“汉字记侗音”手抄文本与印刷版剧本等作为艺术表现形态。“珠郎娘美”的活态传承,使得侗族口传艺术朝跨媒介、跨民族、跨文化的方向发展。侗族口传艺术由此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郎娘美” 口头传统 跨媒介性 文化涵濡
原文传递
“濡化”与“涵化”:中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小微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4-130,共7页
借用"濡化"和"涵化"这一对文化学概念,分析了中国教育学的内涵更新机制:中国教育学系统内的传承与更新的主要方式是"在遗传中变异",与他学科、别国教育学之间的播化与互动则主要是"有选择地滋养&qu... 借用"濡化"和"涵化"这一对文化学概念,分析了中国教育学的内涵更新机制:中国教育学系统内的传承与更新的主要方式是"在遗传中变异",与他学科、别国教育学之间的播化与互动则主要是"有选择地滋养"。然而,我们需要超越这种纵横二分模式,探索学科传承与播化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走出一条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独特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更新机制 化”和“化”
下载PDF
古文批评的“神”论——茅坤《史记钞》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邓国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88,共6页
茅坤《史记钞》被遗忘近四百年,与《唐宋八大家文钞》俱是探索古文批评的资源。《四库提要》严重歪曲《史记钞》,掩盖了其特色。本文立《史记钞》于集部。《史记钞》强调“神”,是继《唐宋八大家文钞》的“本色”批评而发展,是理解《史... 茅坤《史记钞》被遗忘近四百年,与《唐宋八大家文钞》俱是探索古文批评的资源。《四库提要》严重歪曲《史记钞》,掩盖了其特色。本文立《史记钞》于集部。《史记钞》强调“神”,是继《唐宋八大家文钞》的“本色”批评而发展,是理解《史记》的文学性的关键。“本色”和“神”的观念,均特出文学的主体性。正视《史记钞》,清代古文的“神理”论才能找到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景 生色 涵濡
下载PDF
艺术史理论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一川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艺术史理论有两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即科学性原理和思想性原理。艺术史理论的科学性原理主要指向其拟科学属性、知识统一性或社会进化论思想等追求,而艺术史理论的思想性原理则带有创立新史识、以新史识替换旧史识或借... 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艺术史理论有两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即科学性原理和思想性原理。艺术史理论的科学性原理主要指向其拟科学属性、知识统一性或社会进化论思想等追求,而艺术史理论的思想性原理则带有创立新史识、以新史识替换旧史识或借助跨学科方法去发现新史识等特定内涵,这使得艺术史中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都分别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性,而是具有变异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艺术史理论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之间形成相互交融,即艺术史书写中的可靠性、可信度等确定性追求与艺术品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情感等多重不确定内涵之间实现某种相互涵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理论 科学性 思想性 相互涵濡
下载PDF
心灵唤醒心灵:有温度的教师“管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正贵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3-45,共3页
在教师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可采取四维引领策略:价值引领—将崇高的使命与价值内化为教师的追求和愿景,成为教师的行动准则,指引教师的行为;需求驱动—发现、引领和创造需求,实现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双重目标;情感联结—关怀和信任教师,... 在教师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可采取四维引领策略:价值引领—将崇高的使命与价值内化为教师的追求和愿景,成为教师的行动准则,指引教师的行为;需求驱动—发现、引领和创造需求,实现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双重目标;情感联结—关怀和信任教师,将学校办成教师的精神家园;文化涵濡—培育精神文化,长久而深刻地影响师生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管理 价值引领 需求驱动 情感联结 文化涵濡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茶文化时代传播的价值指向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进国 杨洋 《福建茶叶》 2021年第11期1-2,共2页
作为凝聚多元异质族群走向共同体生活的内驱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向多元族群的团结与凝聚。在多元文化、异质族群交相融合发展的现实场域中,茶文化时代传播的价值更加彰显出其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文化意义。茶文化时代传... 作为凝聚多元异质族群走向共同体生活的内驱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向多元族群的团结与凝聚。在多元文化、异质族群交相融合发展的现实场域中,茶文化时代传播的价值更加彰显出其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文化意义。茶文化时代传播的文化意蕴在多元族群文化交融的进程中写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指向,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链接着茶文化的浸渍与涵养,阐发着茶文化时代传播的文化涵濡。据此,茶文化时代传播的意义彰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新视域,注解着二者时代演绎的实然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茶文化 文化涵濡
下载PDF
“返本开新”之策略:中国文论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野
13
作者 李娟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176,共6页
"全球本土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表征。文化人类学主要探讨人类文化史的演变以及文化的整体、功能和解释,"整体论"是人类学家所必须具备的研究视野。文学既有全人类的共同性,又有本民族的独特性,文学理论的本土化诉... "全球本土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表征。文化人类学主要探讨人类文化史的演变以及文化的整体、功能和解释,"整体论"是人类学家所必须具备的研究视野。文学既有全人类的共同性,又有本民族的独特性,文学理论的本土化诉求日渐自觉。文学理论的"中国问题"既有世界文论的普遍性,又有着中国的特殊表征和表达方式。中国文论需要在跨文化的多重比较视野内,摆脱东方与西方以及传统与现代等二元思维模式,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学及其理论的历史传统,构建当代文学理论的"中国命题"和"中国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文化人类学 文化涵濡 文化整体论 跨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古典人文烛照下的诗学祈向——“学衡派”的文化与文学论说
14
作者 胡继华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5年第1期21-46,共26页
在'革古''复古'与'变古'三脉现代潮流的搏动中,'学衡派'尝试涵濡中西,以我涵他,化成人文,进而建构中国现代诗学秩序。他们坚信,西方以古希腊为背景的人文主义和中国以儒学为背景的人文化成理想可以远... 在'革古''复古'与'变古'三脉现代潮流的搏动中,'学衡派'尝试涵濡中西,以我涵他,化成人文,进而建构中国现代诗学秩序。他们坚信,西方以古希腊为背景的人文主义和中国以儒学为背景的人文化成理想可以远缘交合,涵濡贯通,生成超越中西古今、克服恶魔人欲的全球人文主义。他们重构了'模仿论',以之为古典诗学体系之核心典则;又重述了'道德论',以之为古典诗学体系之价值中枢。文学与人生,乃是吴宓诗学聚焦之所。他提出'淑世易俗,莫善于诗''修辞立诚''因情悟道'等,将古典道德境界转换为人文诗学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古典人文主义 文化涵濡 道德诗学
原文传递
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的开创与传承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4-52,共9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林耀华从结构功能论角度开创了以家族宗族制度及其实践为主题的汉人社会研究,享誉世界。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项研究主题在大陆中断了30余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有他的大弟子庄孔韶接续和复兴,之后又有一大批青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林耀华从结构功能论角度开创了以家族宗族制度及其实践为主题的汉人社会研究,享誉世界。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项研究主题在大陆中断了30余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有他的大弟子庄孔韶接续和复兴,之后又有一大批青年人类学家师从庄孔韶继续在中国各地开展汉人家族宗族制度及其实践研究,同时也尝试用其他的线索和维度来观察汉人社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研究视域上都有所精进和拓展。他们从本土文化观出发,表现出强烈的跟西方学术界的对话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乡村 古今关联 化与 燕京汉人社会研究学派
原文传递
山止川行
16
《中国总会计师》 2021年第11期3-3,共1页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十一月匆匆莅临。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首都北京,日新月异,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力量。鸟雀盯在枝头随风袅娜起舞,庆贺着祖国今年的收获。云程发轫,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踔厉奋发。建党百年恰似雨露涵濡的节物...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十一月匆匆莅临。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首都北京,日新月异,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力量。鸟雀盯在枝头随风袅娜起舞,庆贺着祖国今年的收获。云程发轫,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踔厉奋发。建党百年恰似雨露涵濡的节物在冬日里积素凝华,精神凌雪月,风骨饱冰霜,积力蓄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骨 涵濡 踔厉奋发 首都北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