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步探讨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与肿瘤组织分化及瘤内微淋巴管侵犯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任军 殷信道 +4 位作者 黄文斌 张林 谢光辉 卢铃铨 王利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2期38-41,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进展期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与肿瘤组织分化及瘤内微淋巴管侵犯关系。材料与方法胃癌患者6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动脉-实质期增强检查。术后标本确定组织分化、癌细胞侵及瘤内淋巴管的D2-40表达。比... 目的初步探讨进展期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与肿瘤组织分化及瘤内微淋巴管侵犯关系。材料与方法胃癌患者6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动脉-实质期增强检查。术后标本确定组织分化、癌细胞侵及瘤内淋巴管的D2-40表达。比较胃癌多层CT增强强化率与其组织分化及瘤内淋巴管侵犯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动脉期、实质期及动脉-实质期间强化率与组织分化程度明显有关(p<0.05);瘤内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瘤体实质期强化率(1.25±0.57)高于无瘤内淋巴管侵犯者(1.00±0.3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能够反映其组织分化程度,并与瘤内淋巴管侵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层螺旋CT 组织分化 淋巴管侵犯
下载PDF
D2-40标记的淋巴管侵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冯卫能 谷力加 +4 位作者 邓燕明 刘勇 郭少忠 王巍 张顺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295-2297,共3页
目的:在较准确判断肿瘤内淋巴管侵犯的基础上,探讨淋巴管侵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5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检查淋巴管侵犯发生的情况及淋巴管侵犯与淋巴结... 目的:在较准确判断肿瘤内淋巴管侵犯的基础上,探讨淋巴管侵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5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检查淋巴管侵犯发生的情况及淋巴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无瘤生存期的关系。结果:LVI发生率在N0、N1、N2组分别为21.4%(6/28)、44.4%(4/9)、68.8%(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I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T1~3N0M0期)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LVI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是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淋巴管侵犯 D2-40
下载PDF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管侵犯与相关病理学因素关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红丹 崔燕海 李伟雄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736-738,747,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管侵犯与相关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6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有无淋巴管侵犯分为两组(LV(I+)组89例,LV(I-)组67例),比较不同N分期、T分期、肿瘤大体类型...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管侵犯与相关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6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有无淋巴管侵犯分为两组(LV(I+)组89例,LV(I-)组67例),比较不同N分期、T分期、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个数等情况下,淋巴管侵犯的发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比较LV(I+)组与LV(I-)组肿瘤分化程度的差别(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以及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个数的情况(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LV(I-)组与LV(I+)组,LN(+)发生率分别为61.2%和95.5%,LV(I+)者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N(-)者与LN(+)者,LVI(+)发生率分别为13.3%和67.5%,LN(+)者发生淋巴管侵犯的几率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T1期均为LVI(-);T2及T3期LVI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T4期LV(I+)者显著高于LVI(-)者。3)分化好组与分化差组的LVI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分化差组中低分化腺癌LVI(+)明显高于LV(I-)。4)LV(I+)组平均肿瘤大小和平均淋巴结转移个数分别为(6.09+3.40)cm和(9.75+7.82)枚,LV(I-)组分别为(4.34+2.07)cm和(2.63+2.00)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淋巴管侵犯发生与N分期、T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个数等多种病理学因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癌 淋巴管侵犯 淋巴 病理
下载PDF
胃癌淋巴管侵犯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居东 章青 傅深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9年第10期1911-1913,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淋巴管侵犯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212名胃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脉管癌栓与患者的T分期、N分期、组织分化、血管侵犯、肿瘤最大径等因素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管侵犯与T分期、N分期、...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淋巴管侵犯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212名胃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脉管癌栓与患者的T分期、N分期、组织分化、血管侵犯、肿瘤最大径等因素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管侵犯与T分期、N分期、组织分化、血管侵犯等因素具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最大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淋巴管侵犯与众多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管侵犯 临床病理学 相关性
下载PDF
淋巴管侵犯与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邓恋 刘陶文 +3 位作者 屈元姣 曹轶林 陈熙 彭丽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424-1426,共3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侵犯(LVI)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单克隆抗体D2-40及CKpan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6例鼻咽癌患者蜡块组织标本的LVI阳性率及淋巴管密度,分析LVI与LVD、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66例NPC...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侵犯(LVI)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单克隆抗体D2-40及CKpan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6例鼻咽癌患者蜡块组织标本的LVI阳性率及淋巴管密度,分析LVI与LVD、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66例NPC组织的瘤周LVD明显高于瘤内LV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LVI阳性率为63.6%(42/66),LVI与瘤周LVD呈正相关(r=0.349,P<0.05),与瘤内LVD无明显关系(r=-0.340,P>0.05);淋巴结转移组LVI阳性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I预测NP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4.5%;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7.8%;阴性预测值为58.3%。LVI阳性率与N分期呈正相关,且与T分期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肿瘤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淋巴管侵犯可作为判断鼻咽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淋巴管侵犯 淋巴管密度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Ⅰ A期非小细胞肺癌多层螺旋CT征象与淋巴管侵犯情况的关系及意义
6
作者 宋君 时新宇 +1 位作者 曹瑞 孙晓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475-3477,共3页
目的探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管侵犯情况(LVI)与多层螺旋CT(MSCT)征象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A期NSCLC患者术前均行MSCT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观察病灶形态,测量并获得肺癌实性成分体积(S)、非实... 目的探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管侵犯情况(LVI)与多层螺旋CT(MSCT)征象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A期NSCLC患者术前均行MSCT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观察病灶形态,测量并获得肺癌实性成分体积(S)、非实性成分体积(NS)及总体积(TV),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淋巴管侵犯情况。结果ⅠA期NSCLC淋巴管侵犯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及S/TV比值与LVI密切相关(OR>1,P<0.05);进一步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毛刺征、棘突征与S/TV比值是LVI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S/TV比值预测ⅠA期NSCLC的LVI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选取S/TV比值=0.72为最佳诊断阈值时,其预测LVI的灵敏度为79%,特异度为77%。结论 MSCT影像中的短毛刺征、棘突征及S/TV比值对ⅠA期NSCLC出现LVI具有一定揭示意义,对ⅠA期NSCLC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多层螺旋CT 淋巴管侵犯
下载PDF
浸润性乳腺癌淋巴管侵犯的诺模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韩云 张东友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69-373,共5页
目的:建立能够可靠预测浸润性乳腺癌(IBC)淋巴管侵犯(LVI)的诺模图。方法 :对61例IBC患者术前MRI及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LVI阳性与LVI阴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多... 目的:建立能够可靠预测浸润性乳腺癌(IBC)淋巴管侵犯(LVI)的诺模图。方法 :对61例IBC患者术前MRI及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LVI阳性与LVI阴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多因素结果建立诺模图预测模型。使用一致性系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通过诺模图依赖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结果:61例中,LVI阳性率36.07%(22/61);转移淋巴结(OR=4.601,P=0.042)、ADC值(OR=0.006,P=0.038)、瘤周水肿(OR=5.496,P=0.031)是IBC患者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诺模图预测模型显示:ADC值是预测IBC患者LVI的最大贡献因子(100分),其余依次为瘤周水肿(95.0分)及转移淋巴结(37.5分),该诺模图的C-index为0.909;ROC曲线的AUC为0.90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0%、87.20%。结论:转移淋巴结、ADC值及瘤周水肿是IBC发生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诺模图能为IBC患者LVI阳性提供可靠的预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管侵犯 诺模图
下载PDF
不同表观扩散系数与乳腺癌淋巴管侵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霖 熊亮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8-79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癌淋巴管侵犯(LVI)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87例乳腺癌患者的磁共振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测量并获取乳腺癌病灶最小ADC值(Tumor-ADC... 目的:探讨不同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癌淋巴管侵犯(LVI)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87例乳腺癌患者的磁共振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测量并获取乳腺癌病灶最小ADC值(Tumor-ADC min )、瘤周腺体最大ADC值(Peritumor-ADC max ),并计算两者比值ADC ratio 。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LVI阳性组以及LVI阴性组Tumor-ADC min 、Peritumor-ADC max 及ADC ratio 的差异。结果: 87例乳腺癌患者,其中LVI阳性51例,阴性36例。LVI阳性组Tumor-ADC min 值低于LVI阴性组( t =3.311, P =0.001),分别为(0.91± 0.26)×10^-3 mm^2/s、(1.13±0.37)×10^-3 mm^2/s;LVI阳性组Peritumor-ADC max 值高于LVI阴性组( t =-2.054, P =0.043),分别为(1.57±0.31)×10^-3 mm^2/s、(1.44±0.29)×10^-3 mm^2/s;LVI阳性组ADC ratio 值亦高于LVI阴性组( t =-4.532, P <0.001),分别为1.81±0.43、1.38±0.42。结论:不同ADC值对乳腺癌LV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评估乳腺癌LVI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扩散系数 乳腺癌 淋巴管侵犯
下载PDF
胃肠癌淋巴管血管侵犯发生机制及在预后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马国洪 刘羽 +1 位作者 李勇 王辰阳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112-114,F0003,共4页
淋巴管血管侵犯(LVI)包括血管侵犯和淋巴管侵犯。血管侵犯主要与癌细胞侵袭、肿瘤微环境、病理性血管生成等过程有关。在血管侵犯过程中,需要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细胞、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各类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依次完成... 淋巴管血管侵犯(LVI)包括血管侵犯和淋巴管侵犯。血管侵犯主要与癌细胞侵袭、肿瘤微环境、病理性血管生成等过程有关。在血管侵犯过程中,需要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细胞、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各类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依次完成增殖、侵袭和内渗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可能通过促进病理性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为癌细胞侵袭脉管系统创造机会。癌细胞的淋巴管侵犯是主要通过破坏淋巴内皮屏障、诱导细胞连接不稳定及淋巴管入口形成等步骤实现。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影响黏附连接处VE-钙黏蛋白的表达增加淋巴管通透性,使其更易于被癌细胞侵入;癌细胞促使淋巴管内皮层形成孔隙,诱导淋巴管壁形成通道,使整个癌细胞簇可以到达淋巴管腔。LVI在胃肠癌预后预测方面有重要价值。LVI可预测根治性切除术后胃癌预后,LVI阳性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在淋巴结检出数量达标不足(<16个)的pN0胃癌患者中,合并有LVI阳性的患者预后差;LVI阳性同时出现神经受侵或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Q成员1低表达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血管侵犯 肿瘤微环境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预后 胃癌 结肠癌 直肠癌
下载PDF
光谱CT细胞外容积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结直肠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文霞 王莉莉 +3 位作者 陈杏彪 郑小霞 崔雅琼 黄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1-559,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光谱CT细胞外容积参数图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来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侵犯,以期获得一种术前无创评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15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ITK-SNAP软件进行半自动分割勾画肿瘤... 目的:探讨基于光谱CT细胞外容积参数图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来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侵犯,以期获得一种术前无创评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15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ITK-SNAP软件进行半自动分割勾画肿瘤三维感兴趣区(VOI)。采用FeAture Explorer (FAE)软件提取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组学模型构建。在临床指标中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临床模型,由临床指标及组学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3种模型预测结直肠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的价值。结果:血管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613、0.52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97、0.852;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9、0.862。淋巴管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636、0.60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68、0.806;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85、0.823。神经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12、0.77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0、0.819;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35、0.892。结论:基于影像细胞外容积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模型可有效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具有术前无创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结直肠癌 细胞外容积 影像组学 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
下载PDF
D2-40/CK19鸡尾酒双酶标记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侵犯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屏 万佳艺 +1 位作者 肖燕 张熔熔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分析淋巴管侵犯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组合式单克隆抗体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鸡尾酒双酶标记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D2-40、CK19抗原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种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侵犯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分析淋巴管侵犯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组合式单克隆抗体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鸡尾酒双酶标记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D2-40、CK19抗原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种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侵犯诊断中的意义,并分析影响淋巴管生成的因素。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HE染色+组合式单克隆抗体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鸡尾酒双酶标记法检测出淋巴管内癌栓的阳性率分别为37.5%(39/104)和53.8%(56/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管癌栓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3.9%(47/56),显著高于无癌栓组22.9%(11/48, P<0.01)。淋巴管癌栓在年龄≥45岁组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45岁组( P<0.05)。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加,淋巴管癌栓的检出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P=0.063)。结论免疫组织化学鸡尾酒双酶标记法比HE染色+组合式单克隆抗体标记法更能检测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管癌栓,有利于评估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预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肿瘤直径的增大,淋巴管癌栓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侵犯 鸡尾酒双酶标记法 CK19 D2-40 甲状腺乳头状癌
原文传递
ADC值评估早期宫颈癌淋巴管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晓曦 韩云 +2 位作者 王鹏 张蔚 宋琼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9年第5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包括:瘤灶平均ADC值(Tumor-ADCmean值)、瘤灶最小ADC值(Tumor-ADCmin值)、瘤周ADC值(Peritum-ADC值)以及标准化ADC值(Peritum-ADC值/Tumor-ADCmin值,即ADC-normalized值... 目的:探讨不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包括:瘤灶平均ADC值(Tumor-ADCmean值)、瘤灶最小ADC值(Tumor-ADCmin值)、瘤周ADC值(Peritum-ADC值)以及标准化ADC值(Peritum-ADC值/Tumor-ADCmin值,即ADC-normalized值)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1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征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LVI阳性以及LVI阴性组,比较两组Tumor-ADCmean值、Tumor-ADCmin值、Peritum-ADC值以及ADC-normalized值的差异性。计算不同ADC值对宫颈癌LVI的诊断效能。结果:81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LVI阳性26例、LVI阴性55例。两组患者年龄、组织类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肿瘤直径、肌层侵犯深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各ADC值的比较显示:Tumor-ADCmean值、Peritum-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umor-ADCmin值、ADC-normalize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VI阳性组Tumor-ADCmin值低于LVI阴性组(t=5.307,P<0.001),分别为[(0.76±0.15)×10-3mm2/s vs(0.97±0.18)×10 -3mm2/s];LVI阳性组ADC-normalized值高于LVI阴性组(t=-6.803,P<0.001),分别为[(2.02±0.29)vs(1.53±0.31)]。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显示:诊断早期宫颈癌LVI阳性时,ADC-normalized值的诊断效能优于Tumor-ADCmin值(Z=2.202,P=0.028),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33 vs 0.922。结论:LVI阳性与早期宫颈癌多种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不同ADC值对早期宫颈癌LVI阳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以ADC-normalized值的诊断效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值 早期宫颈癌 淋巴管侵犯
原文传递
胃癌淋巴管和静脉侵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柳书言 张成武 《河北医学》 CAS 2002年第2期147-148,共2页
关键词 胃癌 静脉侵犯 肿瘤转移 淋巴管侵犯
下载PDF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浸润性乳腺癌淋巴管血管侵犯状态 被引量:7
14
作者 查海玲 潘加珍 +3 位作者 刘薇 刘心培 王慧 栗翠英 《肿瘤影像学》 2021年第1期6-15,共10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BC)患者术前预测淋巴管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影像组学模型。方法:纳入258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IBC患者,包括LVI阴性和阳性,按7∶3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验证... 目的:建立并验证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BC)患者术前预测淋巴管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影像组学模型。方法:纳入258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IBC患者,包括LVI阴性和阳性,按7∶3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运用最大相关性最小冗余度(the maximum relevance minimum redundancy,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自患者二维超声图像中获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评分,同时联合临床特征建立术前预测IBC患者LVI状态的模型,并评估模型的效能。结果:由最终筛选得到的10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影像组学评分,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均表现良好,训练组及验证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01和0.786。在临床模型中,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状态和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对IBC患者的LVI状态预测是有意义的。最终,整合了超声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模型有效临床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能力均表现最佳(训练组AUC:0.865;验证组AUC:0.857)。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表明,影像组学模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且优于其他两种单纯模型。结论:上述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IBC患者的LVI状态,并可作为指导后续个体化治疗的有效临床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超声 影像组学 淋巴管血管侵犯
下载PDF
淋巴管密度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恋 刘陶文 +3 位作者 屈元姣 曹轶林 陈熙 彭丽芳 《实用癌症杂志》 2014年第9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化法,检测66例NPC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另选取30例轻度鼻咽黏膜炎的鼻咽组织作为对照,分析LVD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LV...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化法,检测66例NPC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另选取30例轻度鼻咽黏膜炎的鼻咽组织作为对照,分析LVD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LVD高于对照组(P<0.05);鼻咽癌组织瘤周LVD明显高于瘤内LVD(P<0.01);淋巴结转移患者NPC瘤周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瘤周LVD与鼻咽癌N分期的升高呈一致性(P<0.05);此外,瘤周LVD与鼻咽癌患者年龄、性别、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T分期无相关性(P>0.05),年龄<49岁的NPC患者瘤内LVD高于年龄≥49岁的患者(P<0.05);瘤内LVD与患者性别、肿瘤T分期、N分期、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咽癌瘤周L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推测瘤周LVD对该肿瘤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侵犯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淋巴管血管侵犯在膀胱癌中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16
作者 许传亮 王子威 曾蜀雄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893-897,共5页
淋巴管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同膀胱癌生存、复发和进展风险密切相关,但在目前膀胱癌的精准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中对LVI作用的认识仍不足。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在识别和评估LVI、了解LVI发生机制以及探索LVI辅助临... 淋巴管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同膀胱癌生存、复发和进展风险密切相关,但在目前膀胱癌的精准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中对LVI作用的认识仍不足。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在识别和评估LVI、了解LVI发生机制以及探索LVI辅助临床精准诊疗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笔者认为,继LVI在识别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中的意义被写入指南后,LVI在识别新辅助治疗获益患者中的作用将逐渐被认识。而凭借3D病理学、高通量测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我们对LVI的发生机制、分子特征将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淋巴管血管侵犯 侵袭-转移级联 风险分层
原文传递
早期口腔鳞癌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病理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雪蕊 杨溪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85-188,共4页
早期口腔癌约有20%~40%发生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因此对颈部处理一直存在争议。颈部的主要处理方式包括:颈部严密观察随访、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和预防性放疗,无论何种治疗方式,均存在着治疗过度与治疗不足的可能。对原发肿瘤进行病理特... 早期口腔癌约有20%~40%发生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因此对颈部处理一直存在争议。颈部的主要处理方式包括:颈部严密观察随访、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和预防性放疗,无论何种治疗方式,均存在着治疗过度与治疗不足的可能。对原发肿瘤进行病理特点分析,可更准确预测颈部情况,为确定颈部合理的处理方式提供有用信息。本文对与早期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病理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淋巴结转移 浸润深度 神经侵犯 淋巴管血管侵犯
下载PDF
胃癌根治术后放疗适应证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居东 王建华 +3 位作者 卢绪菁 汤华 章青 傅深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7-430,共4页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放疗适应证的相关性因素,用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2月—2006年1月间110例临床病理学资料齐全的胃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初诊,术前经胃镜取材病理组织确诊并排除远处转移,采用D1或D2淋巴结清扫...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放疗适应证的相关性因素,用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2月—2006年1月间110例临床病理学资料齐全的胃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初诊,术前经胃镜取材病理组织确诊并排除远处转移,采用D1或D2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残端阴性。先后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表明,胃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神经侵犯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T分期与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有关;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2)淋巴管侵犯为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强烈相关因素。结论淋巴管侵犯为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强烈相关因素,可根据淋巴管侵犯预测T分期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于临床病理发生淋巴结侵犯的患者,建议行术后辅助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放射疗法 TNM分期 淋巴管侵犯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浸润、微血管密度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敏 徐幼龙 +1 位作者 张世统 周金良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微血管密度和临床病理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通过使用图像分析仪检测50例进展期胃癌细胞中树突状细胞标志蛋白S-100的表达、微血管密度。结果50例进展期胃癌中树突状...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微血管密度和临床病理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通过使用图像分析仪检测50例进展期胃癌细胞中树突状细胞标志蛋白S-100的表达、微血管密度。结果50例进展期胃癌中树突状细胞均值为(10.160±7.939)/mm2。微血管密度均值(215.240±66.124)/mm2。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P=0.015)。有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组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低于无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组(P=0.011)。微血管密度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34)。50例患者5年生存率中,树突状细胞高浸润组(≥10.16/mm2)明显好于树突状细胞低浸润组(<10.16/mm2)(P=0.001)。低微血管密度组(<215/mm2)明显好于高微血管密度组(≥215/mm2)(P=0.016)。同时具有高树突状细胞浸润,低微血管密度组预后最好。结论进展期胃癌中肿瘤内低树突状细胞浸润,高微血管密度,可以促进疾病进展,可能与较差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浸润 微血管密度 进展期胃癌 预后意义 淋巴管侵犯 淋巴结转移 病理学特性 S-100 分析仪检测 免疫组化法 5年生存率 标志蛋白 胃癌细胞 疾病进展 预后相关 转移组 相关性 肿瘤内 均值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密度、p53表达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意义
20
作者 吴敏 徐幼龙 +1 位作者 张世统 周金良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树突状细胞浸润和p53表达、临床病理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使用通过图像分析仪检测50例进展期胃癌细胞中树突状细胞标志蛋白S-100及p53表达。结果50例肿瘤患者中树突状细胞均值为(10.160&...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树突状细胞浸润和p53表达、临床病理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使用通过图像分析仪检测50例进展期胃癌细胞中树突状细胞标志蛋白S-100及p53表达。结果50例肿瘤患者中树突状细胞均值为(10.160±7.939)/mm2。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P=0.015)。有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组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低于无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组(P=0.011)。p53表达阳性的胃癌组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低于p53表达阴性的胃癌组(P=0.032)。50例患者5年生存率中,树突状细胞高浸润组(≥10.16/mm2)明显好于树突状细胞低浸润组(<10.16/mm2)(P=0.001)。树突状细胞高浸润、p53阴性表达者预后最好。结论肿瘤内和肿瘤周围树突状细胞浸润可代表宿主局部免疫状态。较少程度的树突状细胞浸润、p53阳性表达可促进疾病的进展,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树突状细胞 P53表达 预后 树突状细胞浸润 进展期胃癌 细胞密度 临床意义 淋巴结转移 淋巴管侵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