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性淋巴管内皮瘤研究进展
1
作者 文馨 胡宇凡 王雷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52-355,共4页
良性淋巴管内皮瘤(BL)又称获得性进行性淋巴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淋巴管增生性疾病,目前全球共报告七十多例患者。本病临床表现通常为缓慢增大的、直径较大的红色或紫红色斑片,最大者直径可达20 cm以上。本病的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 良性淋巴管内皮瘤(BL)又称获得性进行性淋巴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淋巴管增生性疾病,目前全球共报告七十多例患者。本病临床表现通常为缓慢增大的、直径较大的红色或紫红色斑片,最大者直径可达20 cm以上。本病的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其病理改变具有特征性,表现为累及真皮全层的管腔增生,在真皮内形成大量裂隙状的薄壁管腔,甚至形成胶原分割现象。增生的管腔壁主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没有明显的细胞异形性和核分裂相。增生的内皮细胞表达淋巴管标记,包括D2-40、Prox1等,同时具有Ki-67低增殖指数,可以与其他恶性血管肿瘤相鉴别。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系统性回顾了B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淋巴管内皮 胶原分割 病理学特征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 被引量:1
2
作者 黄金生 张葛毅 +3 位作者 李森瑞 李江南 路来金 周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5314-5319,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淋巴管系统参与调控神经再生进程,外泌体具有细胞间通讯功能及多种生物学特性,由此可见淋巴管系统来源外泌体在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作用... 背景:研究表明淋巴管系统参与调控神经再生进程,外泌体具有细胞间通讯功能及多种生物学特性,由此可见淋巴管系统来源外泌体在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通过EdU细胞增殖实验探究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施万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即假手术组、周围神经损伤组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假手术组仅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其余2组右侧坐骨神经挤压后分别在神经外膜下注射PBS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所有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均未做处理。术后28 d取各组大鼠双侧腓肠肌测量肌肉湿质量比,取右侧坐骨神经,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价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轴突排列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显著增强了施万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28 d,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肌肉湿质量比显著高于周围神经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周围神经损伤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轴突排列更加致密且有序,损伤所致轴突崩解和空泡变性现象较少;与周围神经损伤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NF200及S100β荧光强度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提高NF200及S100β的蛋白表达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外泌体 施万细胞 周围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淋巴管
下载PDF
叉头框蛋白C2、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3
作者 孙秋悦 曹宸 +1 位作者 杨细虎 严志新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C2(FoxC2)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病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oxC2、LYVE-1...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C2(FoxC2)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病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oxC2、LYVE-1的表达情况,LYVE-1的表达情况用微淋巴管密度(MLVD)表示。结果FoxC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组、中低分化组的高表达率[88.88%(8/9)、88.88%(16/1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高分化组[42.85%(15/35)、26.92%(7/26)](均P<0.05)。LYVE-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组、中低分化组的表达(13.31±6.23、14.28±4.4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高分化组(8.67±4.33、6.39±2.09)(均P<0.05)。FoxC2、LYVE-1的表达情况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长径无关(均P>0.05)。FoxC2与LYVE-1的表达呈正相关(r=0.55,P<0.01)结论FoxC2及LYVE-1参与调控皮肤鳞状细胞癌生长及淋巴结转移,此结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鳞状细胞 叉头框蛋白C2 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肿瘤转移
下载PDF
大鼠肾皮质淋巴管内皮微通道
4
作者 马巧英 潘伟人 +3 位作者 曾凡强 栗峣 马传响 刘志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3年第5期435-439,共5页
目的探查大鼠肾皮质淋巴管内皮微通道及其超微结构。方法获取6只大鼠的12个肾脏,对其中8个肾脏进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查。另4个经处理后作扫描电镜检测。结果大鼠肾脏的HE染色切片很难发现具特征性的... 目的探查大鼠肾皮质淋巴管内皮微通道及其超微结构。方法获取6只大鼠的12个肾脏,对其中8个肾脏进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查。另4个经处理后作扫描电镜检测。结果大鼠肾脏的HE染色切片很难发现具特征性的淋巴管管壁,但通过LYVE-1的IHC染色可见其呈散在分布,外形不规则,管壁菲薄,并以不同的形状及大小存在,有些细胞核突入管腔中。扫描电镜观察,大鼠肾皮质中淋巴管外表可见散在分布的内皮微通道入口,其包含半圆形的“穹隆顶部”和平坦的“底部”,代谢产物散布在其周围或聚集在入口处。结论初步介绍了大鼠肾皮质淋巴管内皮微通道的形态结构,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组织工程和3D组织打印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动物的形态学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皮质 淋巴管 淋巴管内皮微通道 大鼠
下载PDF
人脐带血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分化及其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美华 王海杰 +1 位作者 谭玉珍 刘锐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3-478,共6页
目的研究脐带血中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经VEGF-C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并探讨其分化的机制。方法取脐带血,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形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133+/VEGFR-3+细胞... 目的研究脐带血中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经VEGF-C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并探讨其分化的机制。方法取脐带血,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形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133+/VEGFR-3+细胞,然后用VEGF-C诱导分化。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和细胞内结构的变化,并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特征性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脐带血中的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和VEGFR-3。CD34+/CD133+/VEGFR-3+细胞经VEGF-C诱导后7 d,呈长梭形,细胞伸出板状伪足和丝状伪足,出现较多短的微绒毛,表面可见细胞小凹,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诱导后14 d,细胞已具有内皮细胞的特征,表达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和5-核苷酸酶,CD133表达消失,细胞质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结论脐带血中存在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这些细胞在VEGF-C诱导作用下可能通过VEGF-C/VEGFR-3信号途径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祖细胞 VEGFR-3 VEGF-C 淋巴管内皮细胞 脐带血
下载PDF
整合素α9在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蒋娟 薛斌 李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子治疗靶点,为ADSCs应用于淋巴水肿的分子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①从吸脂术后废弃的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AD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②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第3代ADSCs表面特征性抗原CD90、CD29、CD34及CD45的表达;MTT法绘制生长曲线。③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人VEGF-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诱导其向LECs方向分化,同时以人LECs作为阳性对照组。④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ECs表面特征性抗原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血管内皮细胞特征性抗原CD34及integrinα9的表达。⑤FCM检测各组细胞周期,使用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AD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第1、3、5代ADSCs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细胞表面抗原为CD90+、CD29+、CD34-、CD45-。②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LYVE-1表达阳性、CD34表达均阴性,integrinα9的表达趋势与LYVE-1一致,且二者在实验组的表达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三者在阴性对照组中的表达均为阴性。③各组G0/G1期细胞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小于阴性对照组(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3)。结论:ADSCs离体培养,具有向LECs分化的潜能。使用VEGF-C、VEGF-A、PDGF-BB可诱导部分人ADSCs向LECs分化。在人ADSCs向LECs分化过程中integrinα9的表达增强,分化前后细胞的周期发生了改变。该分子在LECs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有望在淋巴水肿的再生治疗中成为重要的分子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整合素α9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李鑫 梁艳红 +3 位作者 韩学锋 邵英 丁海玲 张立平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能否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用内皮细胞培养基EGM-2和体外诱导培养单核细胞,分别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能否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用内皮细胞培养基EGM-2和体外诱导培养单核细胞,分别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对淋巴管内皮标志物VEGFR-3、Podoplanin、LYVE-1、Prox-1和内皮共同标志物vWF、VEGFR-2的表达。结果经过诱导培养后的细胞呈纺锤形或多角形,表达VEGFR-3、LYVE-1、Prox-1、Podoplanin和vWF,弱表达或者不表达VEGFR-2。结论人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可分化为淋巴管内皮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管内皮祖细胞 体外研究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F-肌动蛋白重组 被引量:17
8
作者 谭玉珍 王海杰 +3 位作者 张文彩 李奇 孙丽莉 李鸿帅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3-637,共5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探讨VEGF C促进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 从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VEGFR 3和F 肌动蛋白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探讨VEGF C促进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 从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VEGFR 3和F 肌动蛋白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用VEGF C刺激后 ,计数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 ,测量细胞迁移距离 ,并与bFGF和VEGF的作用进行比较。 结果 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R 3,静脉内皮细胞为阴性。bFGF和VEGF 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VEGF C的作用比bFGF强。与对照组相比 ,bFGF、VEGF和VEGF C组引起迁移细胞的数目增多和迁移距离增大 ,VEGF C的作用最强。在VEGF C组的迁移细胞 ,F 肌动蛋白和应力纤维明显增多。 结论 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VEGFR 3,VEGF 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引起F 肌动蛋白的重组和应力纤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淋巴管新生
下载PDF
细胞因子对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趋化和动员作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锐 谭玉珍 +1 位作者 王海杰 张美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EPCs)的趋化和动员作用。方法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EPCs)的趋化和动员作用。方法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术分选VEGFR-3+LEPCs,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特征性标志物CD34和CD133的表达。通过跨膜迁移实验观察VEGF-C、SDF-1、MCP-1和G-CSF对LEPCs的趋化作用,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迁移细胞的形态特征。在大鼠皮下分别注射VEGF-C、SDF-1、MCP-1和G-CSF,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EPCs数目,同时用全自动血样分析仪计数白细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EGF-C、SDF-1、MCP-1和G-CSF组跨膜迁移细胞的百分率增大,用VEGFR-3和CXCR-4阻断抗体处理后VEGF-C和SDF-1的趋化迁移作用明显降低。注射VEGF-C、SDF-1、MCP-1和G-CSF后,大鼠外周血中LEPCs的数量明显增多。未见白细胞显著增多。结论VEGF-C、SDF-1、MCP-1和G-CSF对LEPCs有趋化迁移和动员作用,VEGF-C/VEGFR-3和SDF-1/CXCR-4信号途径在LEPCs趋化迁移方面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内抑制素和血小板因子-4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谢方民 程园园 邵旭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寻找安全有效的淋巴管生成抑制剂。方法取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设立对照组、内抑制素实验组和血小板因子-4(PF-4)实验组。应用刮线法和MTT法来判定这两种抑制因子对细胞有无抑制作用。结果应用刮线法对E... 目的寻找安全有效的淋巴管生成抑制剂。方法取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设立对照组、内抑制素实验组和血小板因子-4(PF-4)实验组。应用刮线法和MTT法来判定这两种抑制因子对细胞有无抑制作用。结果应用刮线法对Endostatin、PF-4对照组与实验各组的细胞数及细胞游走距离进行比较,均P<0·05。采用MTT法将内抑制素、PF-4对照组与实验各组吸光光度值相比较,均P<0·05。结论内抑制素和PF-4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细胞培养 内抑制素 血小板因子-4
下载PDF
淋巴道转移潜能及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静文 钱雪娇 +1 位作者 章明放 唐建武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8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淋巴道转移潜能及膜联蛋白A7(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各肝癌细胞及LEC共培养,收集与F细胞(高淋巴道转移潜能)、P细胞(低淋巴道转移潜能)、F_(A7下调)细胞(ANXA7表达下调)、F_(无关序列)... 目的探讨淋巴道转移潜能及膜联蛋白A7(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各肝癌细胞及LEC共培养,收集与F细胞(高淋巴道转移潜能)、P细胞(低淋巴道转移潜能)、F_(A7下调)细胞(ANXA7表达下调)、F_(无关序列)细胞、P_(A7上调)细胞(ANXA7表达上调)、P_(空载体)细胞共培养的LEC(L-F_(共)、L-P_(共)、L-F_(A7下调共)、L-F_(无关序列共)、L-P_(A7上调共)、L-P_(空载体共)细胞)以及正常LEC用于实验。分别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共培养LEC内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VEGF-C、VEGF-D、VEGFR-3、NRP-2、PDPN、LYVE-1、SOX18)mRNA与蛋白表达。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共培养LEC内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定位,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VEGF-C、VEGF-D水平,用淋巴管成管实验测算淋巴管成管节点数和分支总长度。结果VEGF-C、VEGF-D、VEGFR-3、NRP-2、PDPN、LYVE-1、SOX18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上,L-P_(共)、L-F_(共)细胞高于LEC(P均<0.05),L-F_(共)细胞高于L-P_(共)细胞(P均<0.05)。与L-F_(无关序列共)、L-P_(空载体共)细胞相比,L-F_(A7下调共)细胞上述分子表达均低(P均<0.05),L-P_(A7上调共)细胞上述分子表达均高(P均<0.05)。ANXA7调控前后,各细胞中VEGF-C、VEGFR-3、PDPN相对表达量与同类分子(VEGF-D、NRP-2及LYVE-1/SOX18)比较变化更显著(P均<0.05)。VEGF-C、VEGF-D主要在细胞质内表达;VEGFR-3/NRP-2主要在细胞膜表达,少量在细胞质表达;PDPN、LYVE-1主要在细胞质表达;SOX18主要在细胞核表达,少量于细胞质表达。ANXA7调控前,细胞上清液中VEGF-C、VEGF-D表达比较,L-F_(共)、L-P_(共)细胞高于LEC,L-F_(共)细胞高于L-P_(共)细胞(P均<0.05),且VEGF-C表达均高于VEGF-D表达(P均<0.05)。ANXA7调控前后,各细胞上清液中VEGF-C相对表达量与同类分子(VEGF-D)比较变化更显著(P均<0.05)。在节点数和分支总长度上,L-F_(共)、L-P_(共)细胞均多于LEC,L-F_(共)细胞多于L-P_(共)细胞(P均<0.05);L-F_(A7下调共)细胞少于L-F_(无关序列共)细胞(P均<0.05),L-P_(A7上调共)细胞多于L-P_(空载体共)细胞(P均<0.05)。结论高淋巴道转移潜能和ANXA7表达上调,可促进与肝癌细胞共培养的LEC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表达,提高淋巴管成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体外共培养 淋巴道转移潜能 膜联蛋白A7 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 淋巴管成管
下载PDF
血管、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胰腺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瑞峰 张风瑞 +3 位作者 彭利 王顺祥 王曙霞 肖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0-232,共3页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Northern blot分析法检测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VEGF-A、c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胰腺癌标本中VEGF-A、C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胰腺癌组织中VEGF-A和VEGF-...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Northern blot分析法检测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VEGF-A、c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胰腺癌标本中VEGF-A、C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胰腺癌组织中VEGF-A和VEGF-C基因的表达分别是正常胰腺组织中的3.0和3.6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胰腺癌组织中VEGF-A和VEGF-C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80%;胰腺癌细胞VEGF-A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A与VEGF-C表达无关联。胰腺癌非同步联合表达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前者与肿瘤大小、局部范围相关联,后者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 胰腺癌 基因表达 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不同培养体系的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俊 郭燕 +4 位作者 章必成 陈芳琳 卓文磊 谢启超 陈正堂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569-1571,共3页
目的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 目的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中生长,流式细胞术对MLEC进行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成管样结构的差异,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结果从淋巴管瘤中分离得到MLEC。MLEC在明胶、鼠尾胶支持物上生长良好,其群体倍增时间均短于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生长的MLEC。MLEC在4种支持物上均可以形成管样结构,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形成的管分支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明胶和鼠尾胶是MLEC生长的较好支持物,而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是体外淋巴管形成的较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淋巴管生成 淋巴管
下载PDF
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人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成管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思源 高攀 +1 位作者 常征 宣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4-528,共5页
目的研究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CAFs和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CAFs和NFs。利用24孔的transwell细胞培养室分别将CAFs... 目的研究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CAFs和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CAFs和NFs。利用24孔的transwell细胞培养室分别将CAFs(实验A组)、NFs(实验B组)与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LEC)共培养,以DMEM高糖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HLEC的增殖、迁移、侵袭、成管能力。结果培养96、144、192 h,实验A组HLEC的数目均多于实验B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B组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培养96 h后,实验A组HLEC的迁移和侵袭数目均多于实验B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B组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培养24 h后,实验A组HLEC的成管数目多于实验B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B组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口腔CAFs促进了HLEC的增殖、迁移、侵袭和成管作用,并且CAFs的促进作用大于N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正常成纤维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单核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英文)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艳红 张肇林 +4 位作者 田铧 王长明 王世坤 李鑫 宋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97-1900,共4页
背景:有研究报道,在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因子诱导下,单核细胞能够转化成血管内皮细胞;而在体外条件下,单核细胞能否转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单核细胞在炎症环境中转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背景:有研究报道,在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因子诱导下,单核细胞能够转化成血管内皮细胞;而在体外条件下,单核细胞能否转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单核细胞在炎症环境中转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新鲜外周血单核细胞,用细胞培养基培养,然后分别用纤维连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24h。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以及内皮细胞抗原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单核细胞在诱导之前,对LYVE-1表达阳性,对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均为阴性;经上述因子刺激后,单核细胞对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阳性,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仍呈阴性。提示纤维连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均能有效刺激单核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转分化 淋巴管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 诱导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及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章必成 赵勇 +3 位作者 王俊 郭燕 饶智国 高建飞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8期879-882,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LEC。采用MTT法检测DHA对LEC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EC的凋亡率,Transwel...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LEC。采用MTT法检测DHA对LEC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EC的凋亡率,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DHA对LEC迁移的影响;基质胶实验检测DHA对LEC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DHA处理后LEC表达VEGFR-3 mRNA和蛋白的情况。结果5~40μg.mL-1DHA能显著抑制LEC增殖,并诱导不同程度的凋亡,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基质胶实验分别显示DHA能抑制LEC迁移和体外自发性管样结构形成。DHA处理之后,LEC表达VEGFR-3 mRNA和蛋白均下调。结论DHA能抑制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诱导LEC凋亡和下调VEGFR-3表达,有望成为拮抗淋巴管生成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生成 VEGFR-3
下载PDF
人直肠腺癌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的转录调节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尧 刘执玉 +1 位作者 李瑞祥 靳升荣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15-318,共4页
为探讨癌细胞淋巴管侵润转移机理,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核转录因子KBp65(NFKBp65)的表达。同时通过地高辛碱性... 为探讨癌细胞淋巴管侵润转移机理,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核转录因子KBp65(NFKBp65)的表达。同时通过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进行ICAM-1基因的NFKB结合位点的检测。结果显示:直肠腺癌病人转移的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都有ICAM-1和NFKBp65表达,而在正常人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无ICAM-1和NFKBp65的表达;直肠腺癌病人转移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核内ICAM1的启动子中存在有NFKB 结合位点。提示ICAM-1的转录,取决于可诱导的NFKB 蛋白质复合物与ICAM-1的NFKB部位结合,阻碍NFKB因子的活化能够防止癌细胞的淋巴管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ICAM-1 NFKB 直肠腺癌
下载PDF
休克淋巴液诱导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3
18
作者 牛春雨 赵自刚 +4 位作者 陈瑞华 李继承 张静 刘艳凯 张玉平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238,共7页
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另取动物引流正常淋巴液、正常门静脉血。以不同处理因素与第3代原代培养的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共同孵育,MTT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及正... 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另取动物引流正常淋巴液、正常门静脉血。以不同处理因素与第3代原代培养的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共同孵育,MTT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及正常淋巴液对MMLEC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MMIEC增殖周期变化、并进行细胞核DNA电泳分析;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fas、fas L的表达。结果表明,随着休克淋巴液终浓度增加,MMLEC的增殖活力逐渐降低,显著低于正常淋巴液组;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MMLEC 4h后,MMLEC凋亡率为(35.4±1.6)%,C_0-G_1期细胞比值增大,S+G_2-M期细胞比值下降,其它处理因素无明显变化,同时细胞核DNA电泳形成典型的阶梯状电泳图谱(DNA ladder)。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h后,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h后,MMLEC的fas、fas L、bax mR- NA表达高于其它组、bcl-2 mRNA表达低于其它组(P<0.01)。结果提示,休克淋巴液可抑制MM- LEC增殖、干扰细胞周期、上调凋亡促进基因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淋巴 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 增殖 基因 细胞凋亡
下载PDF
VEGFR-3基因转染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后可溶性VEGFR-3蛋白的分泌 被引量:5
19
作者 敖红 谭玉珍 +1 位作者 王海杰 国海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52-257,F0002,共7页
目的研究携带BABL/c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EPCs)后,对可溶性VEGFR-3蛋白分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RT-PCR技术从BABL/c小鼠胎盘组织中扩增VEGFR-3(1-3Ig)的编码基因,并通过重组PCR技... 目的研究携带BABL/c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EPCs)后,对可溶性VEGFR-3蛋白分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RT-PCR技术从BABL/c小鼠胎盘组织中扩增VEGFR-3(1-3Ig)的编码基因,并通过重组PCR技术在基因的N端加上人CD33的信号肽。将该基因片段亚克隆入腺病毒表达载体(pDC316-IRES-EGFP),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验证后,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细胞以产生重组腺病毒。将构建好的携带有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淋巴管内皮祖细胞,通过ELISA检测转染细胞上清液中可溶性VEGFR-3蛋白的分泌及其对VEGF-C的中和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带有信号肽的BABL/c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质粒,并获得高滴度的携带有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重组腺病毒转染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后,可使转染细胞分泌可溶性VEGFR-3蛋白,该蛋白具有中和VEGF-C的作用。结论成功地制备了携带BABL/c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用该病毒转染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可使其分泌可溶性VEGFR-3,该蛋白在体外具有中和VEGF-C的作用,这为临床抑制肿瘤淋巴管新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BL/C小鼠 VEGFR-3 腺病毒载体 转染 淋巴管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VEGFR-3在胃癌细胞、血管及淋巴管内皮的表达及与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晓蕾 方建萍 +1 位作者 汤如勇 陈锡美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在胃癌细胞、血管内皮及淋巴管内皮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取50例胃癌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一块,对半切开后于相邻面切片,一块采用免疫组...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在胃癌细胞、血管内皮及淋巴管内皮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取50例胃癌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一块,对半切开后于相邻面切片,一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R-3和VEGF-C表达,另一块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染色淋巴管和血管作对比,观察VEGFR-3在胃癌细胞、血管内皮以及淋巴管内皮的表达,分别以MVD和LVD代表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管密度。结果淋巴管内皮、血管内皮及部分(38%)胃癌细胞均可表达VEGFR-3蛋白。胃癌细胞VEGFR-3表达与VEGF-C表达、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静脉浸润有关(P<0.05)。VEGFR-3在血管内皮的表达(MVD)与静脉浸润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而在淋巴管内皮的表达(LVD)则与VEGF-C表达、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VEGFR-3不同定位的表达在胃癌血道转移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发挥了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淋巴管内皮 血管内皮 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