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肠系膜淋巴结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迷路之间的网状纤维支架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文广 朱保国 +3 位作者 贺业春 谢遵江 贾立敏 纪长伟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6-408,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迷路之间淋巴细胞归巢的通路。方法用镀银染色光镜观察法和冻裂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健康、成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基质网状结构。结果位于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周围有网状纤维... 目的研究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迷路之间淋巴细胞归巢的通路。方法用镀银染色光镜观察法和冻裂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健康、成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基质网状结构。结果位于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周围有网状纤维支架,在二者相临近部位有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结论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之间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为细胞的居留和迁移提供结构支持和适宜的微环境,可能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归巢 高内皮微静脉 淋巴迷路 淋巴 大鼠
下载PDF
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内淋巴迷路的研究
2
作者 刘富 刘冰华 +2 位作者 纪亮 贾丽敏 贺业春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8期82-84,共3页
目的通过对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副皮质区的形态结构、细胞成分的观察,探讨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内是否存在淋巴迷路结构及其作用。方法采用蛋白多糖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和研究30例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结果淋巴迷路主要存在肠系膜淋巴... 目的通过对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副皮质区的形态结构、细胞成分的观察,探讨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内是否存在淋巴迷路结构及其作用。方法采用蛋白多糖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和研究30例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结果淋巴迷路主要存在肠系膜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内,以盲管状起始于淋巴小结下方和高内皮微静脉周围,互相呈迷路样连接后续于髓窦。淋巴迷路的壁由扁平或扁椭圆形的内皮细胞、基质和网状纤维构成,其构成完整、连续,偶见开放的通道。淋巴迷路内充满紧密排列的小淋巴细胞,偶尔可见浆细胞和网状纤维。在淋巴小结下方的淋巴迷路内,以CD3阴性细胞为主,在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的淋巴迷路内,淋巴细胞以CD3阳性细胞为主,而在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小结之间的淋巴迷路内CD3阳性和阴性的数量几乎为1∶1。结论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内存在淋巴迷路。淋巴迷路起于淋巴小结和高内皮微静脉附近,互相呈迷路样连接后续于髓窦。推测淋巴迷路是淋巴小结产生的B细胞和由高内皮微静脉归巢的淋巴细胞迁移和输出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归巢 肠系膜淋巴 高内皮微静脉 淋巴迷路
下载PDF
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杰 贺业春 +3 位作者 刘丽 谢遵江 方传龙 刘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45-347,共3页
目的 观察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的形态 ,探讨血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归巢的径路。方法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大鼠血淋巴结的构造。结果 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分布广泛 ,内皮细胞高大且凸向管腔 ,细胞器... 目的 观察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的形态 ,探讨血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归巢的径路。方法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大鼠血淋巴结的构造。结果 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分布广泛 ,内皮细胞高大且凸向管腔 ,细胞器丰富 ,可见淋巴细胞附着或穿越内皮细胞内和细胞连接间隙。副皮质区内可见管状或袋状的充满小淋巴细胞的淋巴迷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皮微静脉 淋巴迷路 淋巴 大鼠
下载PDF
迷路外淋巴瘘(PL)的诊断
4
作者 林尚泽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3年第4期247-247,共1页
60年代以来,多认为创伤是PL的病因,但有关PL的许多问题还研究得很不够。作者为寻求PL最有价值的诊断表现,对160例PL患者进行了详尽的临床、放射学和听力学检查,将患者分为4组。
关键词 迷路淋巴 诊断 听力学检查 放射学 鼓室探查术
下载PDF
急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洪卫都 庄永昭 +2 位作者 黄少屏 李伟洪 沈志忠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cute low-frequeacy hearing loss,ALHL)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方法:对68例单侧耳闷(耳鸣)及听力减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耳科常规检查及多项听力学检测,均确诊为ALHL,并分析两... 目的: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cute low-frequeacy hearing loss,ALHL)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方法:对68例单侧耳闷(耳鸣)及听力减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耳科常规检查及多项听力学检测,均确诊为ALHL,并分析两组病例听力情况以及用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68例患者以女性多见(70.5%),均以单侧耳闷塞感为主要临床症状,两组病例听力学检测无明显差异,纯音测听图表现为低频听阈提高、高频听阈正常,ABR正常,DPOAE低频区未通过,中高频区通过,肌原性诱发电位正常,耳蜗电图-SP/AP增大,研究组治愈率86.8%,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治愈率16.6%,总有效率3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LHL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闷,纯音测听图仅为低频听阈下降;病变定位在耳蜗,可能为耳蜗膜迷路淋巴积液;早期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扩血管药与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HL 低频听阈 迷路淋巴积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