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地衣芽胞杆菌全细胞催化合成淫羊藿次苷D2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源 张同 +3 位作者 杨之帆 陈守文 占杨扬 陈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8-444,共7页
分别利用糖基转移酶YjiC、YdhE、YojK的过表达载体电转化地衣芽胞杆菌DW2,相应获得重组菌株ID02、ID03和ID04,并借助pgcA和gtaB基因强化菌株ID02中的UDP-葡萄糖代谢途径来获得重组菌株ID05,研究了基因改造及发酵条件对淫羊藿次苷D2产量... 分别利用糖基转移酶YjiC、YdhE、YojK的过表达载体电转化地衣芽胞杆菌DW2,相应获得重组菌株ID02、ID03和ID04,并借助pgcA和gtaB基因强化菌株ID02中的UDP-葡萄糖代谢途径来获得重组菌株ID05,研究了基因改造及发酵条件对淫羊藿次苷D2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YjiC、YdhE、YojK均可糖基化酪醇合成淫羊藿次苷D2,且三者酶催化活性依次减弱;强化UDP-葡萄糖代谢途径并不能促进淫羊藿次苷D2的合成;经正交试验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中NH 4Cl为3 g/L、磷酸缓冲盐为75 mmol/L,菌株ID02在此条件下发酵48 h时相应的淫羊藿次苷D2的产量可达到401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次苷d2 糖基转移酶 地衣芽胞杆菌 UdP-葡萄糖 酪醇 催化合成
下载PDF
云南沉香果壳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慧 张云封 +7 位作者 霍会霞 夏晖 王超超 刘地发 王章伟 赵云芳 屠鹏飞 李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研究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沉香果壳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 目的研究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沉香果壳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ans-linalool-3,6-oxide-7-O-β-D-(6′-O-acetyl)-glucoside(1)、苯乙基-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2)、芒果苷(3)、鸢尾酚酮-3,5-C-β-D-二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6″-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苷(8)、香叶醇-1-O-β-D-葡萄糖苷(9)、3-[2-甲酰基-5-(羟甲基)-1H-吡咯-1-基]戊二酸(10)、大麻酰胺D(11)、淫羊藿次苷D2(12)、松柏苷(1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云南沉香苷C,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7、9~13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沉香 单萜 二苯甲酮 黄酮 trans-linalool-3 6-oxide-7-O-β-d-(6′-O-acetyl)-glucoside 云南沉香C 大麻酰胺d 淫羊藿次苷d2 松柏
原文传递
酸藤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3
作者 李婉亭 李志强 +4 位作者 曾祥昊 余惠敏 钟国跃 冯育林 何明珍 《中草药》 CAS 2024年第9期2868-2874,共7页
目的研究酸藤子Embelia lae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P-20大孔吸附树脂、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各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和解析。结果从酸藤子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 目的研究酸藤子Embelia lae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P-20大孔吸附树脂、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各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和解析。结果从酸藤子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淫羊藿次苷D2(1)、山柰酚-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2)、反式对羟基桂皮酸(3)、咖啡酸(4)、槲皮素-3-O-α-L-鼠李糖吡喃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5)、4-(β-吡喃葡萄糖基氧基)-苯甲醛(6)、1-O-对羟基肉桂酰单甘油酯(7)、山柰酚-3-O-β-D-(2''-O-β-D-呋喃糖基)-吡喃葡萄糖苷-7-O-α-L-鼠李糖吡喃糖苷(8)、绿原酸(9)、反式咖啡酸(10)、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1)、反式-3-O-香豆酰奎宁酸(12)、5-对反式香豆酰奎宁酸甲酯(13)、1-(3',4'-二羟基肉桂酰基)-环戊二烯二醇(14)、槲皮素-3-O-β-D-呋喃芹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15)、槲皮素-3-O-吡喃葡萄糖苷(16)、柽柳黄素3-O-β-D-葡萄糖苷-7-O-α-L-鼠李糖苷(17)、N-(3-((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氧基)丙基)肉桂酰胺(18)、D-去氢南天竹啡碱(19)。结论其中化合物18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藤子碱苷,化合物1~3、5~8、11~15、17和19首次从酸藤子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藤子 淫羊藿次苷d2 反式对羟基桂皮酸 槲皮素-3-O-α-L-鼠李糖吡喃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 d-去氢南天竹啡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