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北平原区节水减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
作者 刘佳 《治淮》 2024年第7期80-81,共2页
分析了淮北平原旱作区的特点,开展节水减排研究,以期有效提高淮北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排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水美乡村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 节水减排 粮食安全 淮北平原区
下载PDF
安徽省淮北平原区爬行动物新记录——黑眉锦蛇
2
作者 钱立富 董现云 +2 位作者 项笑鹃 孙章琦 李晓明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0-81,94,共3页
2022年8月25日,在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淮北师范大学校园内发现游蛇科某蛇种,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使用工具书检索后,鉴定该蛇为黑眉锦蛇。综合此前的文献记载,确定此物种为安徽省淮北平原区分布的新记录。
关键词 黑眉锦蛇 淮北平原区 新纪录
下载PDF
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姚蕊 孙鹏 +3 位作者 张强 蒋尚明 夏敏 汪军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基于淮北平原区104个观测井1980~2007年的月地下水埋深数据和97个气象站点月降水数据,研究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影响地下水埋深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①年代际来看,地下水埋深1980年代是最浅的,1990年代地下水埋深最... 基于淮北平原区104个观测井1980~2007年的月地下水埋深数据和97个气象站点月降水数据,研究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影响地下水埋深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①年代际来看,地下水埋深1980年代是最浅的,1990年代地下水埋深最深,最大地下水埋深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特大干旱、严重干旱和中度干旱的当年或下一年。②南部地区地下水埋深小于北部地区,东北部的地下水埋深最深;夏季地下水埋深平均最小,春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和冬季。③1980~1985年和1990~2007年地下水埋深在作物生长季节(3~9月)呈增加趋势,1985~1990年地下水埋深呈减小趋势。④3~5月和9月的中西部地区尽管地下水埋深减少,但是降水呈减小趋势。8~9月中东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主要是因为降水减小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趋势变化 特征分析 淮北平原区
下载PDF
淮北平原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8期15818-15820,15824,共4页
参考安徽植物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淮北平原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区共有种子植物94科、307属、565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分别占安徽省野生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48.21%、33.66%、19.74%。科以泛热带成... 参考安徽植物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淮北平原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区共有种子植物94科、307属、565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分别占安徽省野生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48.21%、33.66%、19.74%。科以泛热带成分为主(占56.16%),其中科的热带性地理成分占58.90%;属以北温带分布最多(占28.97%),其中属的温带性地理成分占62.30%。淮北平原区植物区系隶属于华东植物区,基本上属于温带性质和亚热带性质,并且温带区系性质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区 种子植物 植物
下载PDF
淮北平原区小麦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森琦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第10期85-86,共2页
为了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小麦的高质高产栽培技术一直备受关注,技术研发也沿着高产出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粮食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对于种植环境、绿色生产、绿色食品以及环境保护... 为了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小麦的高质高产栽培技术一直备受关注,技术研发也沿着高产出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粮食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对于种植环境、绿色生产、绿色食品以及环境保护等不断加强关注和重视。同时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新发展趋势下,需要通过新技术的引入,使成本及投入减少,农民收入增加,因此小麦绿色增产技术成为目前主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就以淮北平原区为主,对该地区的小麦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技术研发路线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区 小麦绿色轻简化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淮北平原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6
作者 徐大伟 《治淮》 2020年第7期16-18,共3页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某段时期内灌入田间被作物所吸收的净水量与灌溉取水总量的比值,是衡量灌区工程建设水平、管理水平、节水灌溉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是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安徽省...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某段时期内灌入田间被作物所吸收的净水量与灌溉取水总量的比值,是衡量灌区工程建设水平、管理水平、节水灌溉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是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为例,介绍淮北平原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以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区 农田灌溉水 有效利用系数 首尾测算分析法
下载PDF
淮北平原覆盖区土壤采样密度及其环境质量研究——以1∶5万高炉集幅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陶春军 史春鸿 +2 位作者 张笑蓉 管后春 贾十军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0-206,共7页
以1∶5万高炉集幅为研究对象,在6个点/km 2及4个点/km 2两种采样密度条件下,土壤元素在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空间分布上均相近,表明该图幅内采样密度4个点/km 2可以满足1∶5万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的要求。基于不同采样密度下土壤元素地... 以1∶5万高炉集幅为研究对象,在6个点/km 2及4个点/km 2两种采样密度条件下,土壤元素在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空间分布上均相近,表明该图幅内采样密度4个点/km 2可以满足1∶5万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的要求。基于不同采样密度下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提出淮北平原覆盖区地质背景相对单一的连片耕地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调查时可采用最低采样密度(4个点/km 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土壤环境质量优良,以优先保护类土壤为主,安全利用类土壤仅零星分布,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指标为Cd,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实施绿色无公害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覆盖 高炉集幅 采样密度 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环境质量
下载PDF
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钟博星 何太蓉 +1 位作者 张喆 邬玉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4-180,共7页
【目的】探索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保障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耕地动态度、耕地指数及耕地重心模型对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面积时空... 【目的】探索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保障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耕地动态度、耕地指数及耕地重心模型对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3年淮北平原农业区总耕地面积及其大部分县(区)耕地面积小幅减少,其余部分市辖区耕地面积有一定增加;(2)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在空间上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2000~2013年耕地重心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转移,但迁移幅度不明显,并未影响研究区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农业生产能力和灾变。【建议】加强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保障农户切身利益;控制人口数量,树立耕地资源危机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积 时空格局 驱动力 主成分分析 淮北平原农业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的洪涝治理分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沈瑞 曹秀清 +2 位作者 蒋尚明 金菊良 何飘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37,共8页
为揭示淮北平原区洪涝灾害的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从气象、下垫面及人类活动等角度选取了洪涝相关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耦合的途径,开展了洪涝治理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区各洪涝指标存在着显著... 为揭示淮北平原区洪涝灾害的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从气象、下垫面及人类活动等角度选取了洪涝相关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耦合的途径,开展了洪涝治理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区各洪涝指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其特征,可将洪涝治理划分为5个区域,其中,Ⅰ区位于淮北平原区的东北部,属于洪涝频发地带,应提升自排能力;Ⅱ区位于中部偏东北区,该区的部分流域在提升其自排能力的同时也可适当提升抽排能力;Ⅲ区位于中部偏西南区,该区域的洪涝治理应以提升局部重点区的自排能力为主;Ⅳ区位于西南部,局部重点区应尽可能提升抽排能力;Ⅴ区位于沿淮地区,应采用以抽排为主的方式适当提升重点区的排涝标准,同时要充分考虑排涝标准的提高对淮河干流河道行洪的影响。治理分区结果可体现各指标分布的空间组合特性,研究中采用的指标选取与分区方法可为区域洪涝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治理分 主成分分析 模糊聚类分析 淮北平原区
下载PDF
安徽省淮北农田除涝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广淳 潘强 《治淮》 2011年第8期55-56,共2页
本文从安徽省淮北地区农田除涝工程现状和涝渍灾害入手,分析了农田排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田治涝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安徽省 淮北平原区 农田除涝 治理对策
下载PDF
淮北平原“四水”转化模型实验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振龙 王加虎 +1 位作者 刘淼 郝振纯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94-2203,共10页
论文基于野外实验,采用五道沟实验站和杨楼实验区1965—2007年长系列资料,考虑土壤水垂向运动和再分布、冠层截留、蒸发、填洼、大孔隙、潜水排出补给地表水等要素,采用野外实验数据逐步细化和确定参数,提出淮北平原集总式"四水&qu... 论文基于野外实验,采用五道沟实验站和杨楼实验区1965—2007年长系列资料,考虑土壤水垂向运动和再分布、冠层截留、蒸发、填洼、大孔隙、潜水排出补给地表水等要素,采用野外实验数据逐步细化和确定参数,提出淮北平原集总式"四水"转化模型,并提出一种新的冠层截留量年内分布确定方法。模型物理意义明确,对资料的要求较低,实用性较强。模型在杨楼流域应用结果表明,模拟流量过程线精度较高,在潜水位变动过线的拟合上效果较优,在径流过程和土壤含水量的拟合上表现较好。通过模型逐年计算统计,得出杨楼实验流域1991—2007年逐年及多年平均"四水"转化定量关系,为该区水文预报和作物水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转化 集总式模型 土壤水再分布 大孔流 野外实验 淮北平原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