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淮河中下游地区的产量和品质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小翠 何庆元 +5 位作者 詹秋文 刘言龙 徐智明 张宇龙 李杰勤 郑甲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93-1396,共4页
为研究3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淮河中下游地区产量和品质。通过系统抽样方法,在每个品种200hm^2连片种植区各抽取3个样点样品进行产量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品质性状主要受茬期和年份影响,仅酸性洗涤纤维和相对饲用价值受到品种影响,2... 为研究3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淮河中下游地区产量和品质。通过系统抽样方法,在每个品种200hm^2连片种植区各抽取3个样点样品进行产量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品质性状主要受茬期和年份影响,仅酸性洗涤纤维和相对饲用价值受到品种影响,2年结果都以第一茬产量最高,占总产量的38%,因此在品种选择上,优先考虑第1茬品质性状好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淮河中下游地区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25份苜蓿材料在淮河中下游地区产量相关性状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余杞强 贺敏 +2 位作者 何庆元 李志 詹秋文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00-104,共5页
选取25份苜蓿属材料在淮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产量相关性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属不同材料和茬次均显著影响株高、主茎节数、鲜草和干草产量。野生黄花苜蓿株高,主茎节数最多,其次为WL903与WL712,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的分别是BaraH416wet... 选取25份苜蓿属材料在淮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产量相关性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属不同材料和茬次均显著影响株高、主茎节数、鲜草和干草产量。野生黄花苜蓿株高,主茎节数最多,其次为WL903与WL712,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的分别是BaraH416wet和巨能551。苜蓿的鲜草和干草产量与株高和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控制主茎节数,株高仍与草产量呈正相关关系。野生黄花苜蓿具有最高的株高和主茎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淮河中下游地区 产量 性状
下载PDF
25个苜蓿品系在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适应性及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庆元 张宇龙 +5 位作者 韩伟 徐智明 李正鹏 任义 杨豪 詹秋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8-995,共8页
选取25份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系在淮河中下游地区进行2年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鉴定,并用66对在8条染色体上分布基本均匀的SSR标记对25份品系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苜蓿的产量相关性状(鲜重、株高和主茎节数)均受到年份、茬次和品... 选取25份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系在淮河中下游地区进行2年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鉴定,并用66对在8条染色体上分布基本均匀的SSR标记对25份品系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苜蓿的产量相关性状(鲜重、株高和主茎节数)均受到年份、茬次和品系的显著性影响,第2年的产量是第1年的2.24倍。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也都受到3个因素的显著影响,粗脂肪含量仅受到品种和茬次的显著影响。并且第1茬和第2茬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苜蓿产量与株高和主茎节数之间没有相关性,分蘖数是产量的决定因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个品种分为3个亚群,其中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单独聚为1个亚群,相对高产的5个品系聚为1个亚群,其余21个品种聚为1个亚群;基因型聚类分为2个亚群,7个半休眠品系聚为1个亚群,其他的聚为另1个亚群。育种中,亲本选配应在选择表型高产优质、性状互补的基础上,同时选择基因型差异较大的,才更有利于选育出优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淮河中下游地区 适应性 遗传多样性 品质 产量 相对饲用价值
下载PDF
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遗址出土动物陶塑研究
4
作者 王爱民 《文物春秋》 2022年第2期16-24,34,共10页
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遗址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动物陶塑,这些陶塑在动物种类、制作手法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又与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共性,是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文化高度发达的具体体现。研究这些动物陶塑能够窥视本地区史前人类的生业模式,... 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遗址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动物陶塑,这些陶塑在动物种类、制作手法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又与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共性,是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文化高度发达的具体体现。研究这些动物陶塑能够窥视本地区史前人类的生业模式,对于准确认识淮系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下游地区 史前时期 动物陶塑 生业模式
下载PDF
铁路与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社会变迁(1908-1937) 被引量:5
5
作者 秦熠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近代河、漕、盐三政的中心地位丧失导致淮河中下游区域的全面衰败,但铁路这一新型交通工具的引入却遏制了这一过程。随着通过本区域连接中国南北东西的干线铁路建成,本地域交通体系以铁路为中心得以重组,进而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和工矿业... 近代河、漕、盐三政的中心地位丧失导致淮河中下游区域的全面衰败,但铁路这一新型交通工具的引入却遏制了这一过程。随着通过本区域连接中国南北东西的干线铁路建成,本地域交通体系以铁路为中心得以重组,进而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并使少数城市迅速崛起,从而使城镇体系和商业网络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社会经济和结构也有所改变,整个地区的经济重心由运河沿线转往铁路沿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下游地区 津浦铁路 交通体系 社会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