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中游河道疏浚对降低中等洪水位效果分析
1
作者 季益柱 霍俊波 +1 位作者 周若晞 王长明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3年第8期117-121,共5页
淮河中游行洪不畅,中等洪水条件下干流高水位时间长、行蓄洪区启用标准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中等洪水防洪压力巨大。文章选取淮河中游正阳关至涡河口、涡河口至洪山头2段河道分别开展了不同疏浚规模对降低中等洪水位效果的研究分析。结果表... 淮河中游行洪不畅,中等洪水条件下干流高水位时间长、行蓄洪区启用标准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中等洪水防洪压力巨大。文章选取淮河中游正阳关至涡河口、涡河口至洪山头2段河道分别开展了不同疏浚规模对降低中等洪水位效果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中游长距离河道疏浚对降低中等洪水位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随着河道疏浚底宽的增加,水位降低幅度呈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疏浚 中等洪水 水位效果分析 淮河中游
下载PDF
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器的演变所反映的人地关系--以双墩和尉迟寺遗址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光耀 朱诚 +3 位作者 马春梅 王吉怀 阚绪杭 马彩霞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3-200,共8页
本文以淮河中游新石器早期的双墩遗址和中晚期的尉迟寺遗址的出土石器为主线,辅以其他遗存和遗址地层剖面的环境磁学、元素地球化学证据,探讨了石器工具的演变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研究表明:双墩古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砍伐树木和狩猎,而... 本文以淮河中游新石器早期的双墩遗址和中晚期的尉迟寺遗址的出土石器为主线,辅以其他遗存和遗址地层剖面的环境磁学、元素地球化学证据,探讨了石器工具的演变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研究表明:双墩古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砍伐树木和狩猎,而尉迟寺则是谷物生产和狩猎。双墩古人使用投掷和其他多种狩猎方式,在猎物充足的全新世大暖期获取了大量的肉食资源。尉迟寺时期狩猎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剧烈波动的气候和迅速增加的人口,使猎获量下降。双墩时期人们砍伐的树木较为细小,木料之间的结合以捆绑为主。而尉迟寺时期人们砍伐的树木比较粗大,木器和房屋已使用卯榫结构。双墩时期已有了水稻种植,但采集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尉迟寺时期的农业以种植为主,采集农业为有益的补充,该时期的出土石器和农业类型与环境演变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 新石器遗址 出土石器 演变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居中 尹若春 +3 位作者 杨玉璋 王象坤 孔昭宸 阚绪杭 《农业考古》 2004年第3期84-91,共8页
关键词 淮河中游地区 稻作农业 考古 遗址 稻壳印痕 体视显微镜 扫描电镜 形态学
下载PDF
近2000年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与洪灾——淮河中游的洪灾与洪泽湖的变化 被引量:32
4
作者 杨达源 王云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7,共7页
近2000年来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十分频繁。作者认为淮河中游的洪涝灾害与洪泽湖的演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洪泽湖本是人工筑堤蓄水而形成的。湖区水位的上升与湖底淤高,势必会引起淮河中游发展溯源加积和洪水位的上升。估计鲁台子-蚌埠河... 近2000年来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十分频繁。作者认为淮河中游的洪涝灾害与洪泽湖的演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洪泽湖本是人工筑堤蓄水而形成的。湖区水位的上升与湖底淤高,势必会引起淮河中游发展溯源加积和洪水位的上升。估计鲁台子-蚌埠河段平均每公里河长加积了约3400×10~4t泥沙,由此造成泄洪不畅,加剧了洪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溯源堆积 淮河中游 淮河流域 洪涝灾害
下载PDF
1954年型洪水淮河中游防洪工程联合调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贲鹏 虞邦义 +1 位作者 倪晋 周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36,共7页
建立了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段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采用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水动力数学模型,在现状工况条件下,对1954年型洪水进行了调度模拟分析,研究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行... 建立了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段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采用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水动力数学模型,在现状工况条件下,对1954年型洪水进行了调度模拟分析,研究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行蓄洪区与分洪河道等防洪工程联合调度运用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对于1954年型洪水,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全部启用,不启用临淮岗工程,蚌埠以上大部分河段水位超保证水位,蚌埠以下河段水位低于保证水位。启用临淮岗工程,可以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减少行洪区启用数量,减少行蓄洪区淹没面积,同时也增加了上游蓄洪区和部分河段的淹没水深和高水位历时。综合全河段分析,启用临淮岗工程,干流大部分河段水位较低,行蓄洪区淹没面积减少,防洪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4年型洪水 淮河中游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行蓄洪区 洪水调度
下载PDF
淮河中游本世纪气候与环境波动的湖泊记录证据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云飞 夏威岚 +2 位作者 潘红玺 胡守云 杨世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52-57,共6页
为研究本世纪淮河中游气候与环境波动的湖泊沉积响应,1991秋季在女山湖湖心提取了4.8m沉积物.对顶部20cm沉积物运用210Pb、137Cs的年代定位,获得1904-1991年湖泊沉积物的年序.以此通过高分辨沉积记录的代用标志提取,重建了本世... 为研究本世纪淮河中游气候与环境波动的湖泊沉积响应,1991秋季在女山湖湖心提取了4.8m沉积物.对顶部20cm沉积物运用210Pb、137Cs的年代定位,获得1904-1991年湖泊沉积物的年序.以此通过高分辨沉积记录的代用标志提取,重建了本世纪女山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本世纪最初20-30年女山湖地区温度偏低、湿度偏大;40、50年代为本世纪温度最高的时段,50至60年代中期为延续最长的偏湿时段.温度在60年代一度降低.70年代中期后回升并以正偏为主.其干湿在60年代中期后变化频繁,但80年代中期以后又趋暖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记录 气候波动 环境波动 淮河中游 近代气候
下载PDF
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河段纵剖面演变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兴菊 虞邦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7-110,共4页
以1992年实测淮河中游纵剖面为基础,分析了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河段纵剖面形态,研究了1951~2005年54年来沿程纵剖面变化规律.除局部河段外,淮河中游深泓以下切为主,近期下切速度加快,文中系统分析了深泓下切成因.
关键词 淮河中游 纵剖面 深泓 下切
下载PDF
淮河中游易涝洼地涝灾特性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燕 夏广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96,共4页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中游实际发生的洪涝灾害,从分布范围、发生频率、淹没水深、持续时间、洪灾与涝灾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涝水及涝灾特性,并且从降雨、自然地理、土壤条件、洪涝关系、滞涝区面积、排水体系、管理等方面对淮河中...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中游实际发生的洪涝灾害,从分布范围、发生频率、淹没水深、持续时间、洪灾与涝灾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涝水及涝灾特性,并且从降雨、自然地理、土壤条件、洪涝关系、滞涝区面积、排水体系、管理等方面对淮河中游地区致涝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归纳了涝灾成因,旨在为淮河流域易涝洼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 易涝洼地 涝灾特性 涝灾成因
下载PDF
淮河中游洪水出路与河道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虞邦义 吕列民 +1 位作者 杨兴菊 倪晋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80,共7页
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主要问题是中游河道泄洪能力偏小、洪泽湖顶托阻水及出湖通道不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如何扩大中游洪水出路、充分发挥行蓄洪区功能、优化行蓄洪区布局、改善淮河与洪泽湖的关系等重大工程与关键技术问题,淮河... 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主要问题是中游河道泄洪能力偏小、洪泽湖顶托阻水及出湖通道不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如何扩大中游洪水出路、充分发挥行蓄洪区功能、优化行蓄洪区布局、改善淮河与洪泽湖的关系等重大工程与关键技术问题,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采用大型实体模型试验、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原型资料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淮河流域水沙特性、河床湖床演变、河相关系、挟沙能力、造床流量等河道湖泊演变基本规律,优化了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及行蓄洪区调整工程方案,提供了行蓄洪区优化调度方案及冯铁营引河论证成果,探讨了新时期淮河中游洪涝综合治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 洪水出路 实体模型 数学模型 河道治理
下载PDF
淮河中游北岸地区内涝与外洪遭遇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垂裕 柳炳俊 +3 位作者 孙青言 李翠 李慧 陆春晖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5,共7页
淮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选取淮河中游北岸典型区作为研究区,以统计分析为研究手段,在半定量半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51-2010年的研究区降水、淮河干流流量和水位数据进行了内涝与外洪的遭遇分析,以确定研究区由于淮河干流水位高... 淮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选取淮河中游北岸典型区作为研究区,以统计分析为研究手段,在半定量半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51-2010年的研究区降水、淮河干流流量和水位数据进行了内涝与外洪的遭遇分析,以确定研究区由于淮河干流水位高于支流水位造成的"关门淹"现象的严重程度。分析认为,历年来较为严重的6个洪水"关门淹"的年份按危害程度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1956,1968,2007,1991,2003和1954年。上述排序将为蓄滞洪区防洪除涝潜力分析在选择典型洪水年份时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洪量 水位 降水量 关门淹 淮河中游
下载PDF
淮河中游防洪决策知识库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行南 李纪人 李致家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5,共5页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根据收集到的淮河中游防洪决策专家知识及调度决策的实际过程,建立了以产生式为表示方法的分层规则库。由FOXBASE语言编写推理控制策略,确定每次决策的目标,针对不同的决策目标,调用不同的规则...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根据收集到的淮河中游防洪决策专家知识及调度决策的实际过程,建立了以产生式为表示方法的分层规则库。由FOXBASE语言编写推理控制策略,确定每次决策的目标,针对不同的决策目标,调用不同的规则库,解决了决策过程中的冲突。由此组成了淮河中游防洪专家系统的知识库。经十多个关键时刻的决策模拟表明,本知识库是严密完整的,与领域专家的实际知识是一致的,模拟决策结论是合理可信的,可供实际决策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系统 知识库 防洪调度 淮河中游
下载PDF
淮河中游超标准洪水溃口风险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小凤 施奇 +2 位作者 章启兵 胡勇 贲鹏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9,64,共7页
淮河中游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当遭遇超标准洪水,依据洪水调度方案,颍右片防洪保护区可能遭遇溃口洪水风险。基于MIKE构建淮河干流与7条主要入河支流一维模型、研究区和行蓄洪区二维模型,将溃口口门概化为宽顶堰,溃口处采用标准连接和一... 淮河中游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当遭遇超标准洪水,依据洪水调度方案,颍右片防洪保护区可能遭遇溃口洪水风险。基于MIKE构建淮河干流与7条主要入河支流一维模型、研究区和行蓄洪区二维模型,将溃口口门概化为宽顶堰,溃口处采用标准连接和一维模型耦合计算。超标准洪水采用1954年型洪水同频率放大,选用2003年和2007年洪水率定和验证参数。模拟结果显示:新李扒口后洪水沿着八里河等低洼区域向上游演进,300年一遇和1000年一遇最大淹没面积分别为810km^2、911km^2,平均最大淹没水深分别为2.42m、2.70m。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区域地形地貌等,可为区域防洪规划编制、应急预案制定、洪水风险决策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标准洪水 主动溃口 MIKE模型 风险模拟 淮河中游
下载PDF
淮河中游水质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玉年 《水资源保护》 CAS 2009年第4期1-4,共4页
依据淮河中游1998-2007年的水质监测数据,研究淮河中游水质近10a的时空变异,并采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对水质污染状况及趋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中游水质呈逐渐改善的趋势,说明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年... 依据淮河中游1998-2007年的水质监测数据,研究淮河中游水质近10a的时空变异,并采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对水质污染状况及趋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中游水质呈逐渐改善的趋势,说明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年内水质季节性差异较大,枯水期水质污染依然严重,多数处于中等污染或是严重污染状态;水体最主要的污染物为氨氮;淮河中游的上段水质要好于下段,淮南大涧沟段和吴家渡段为淮河中游的重点污染区域和主要污染物输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 水质 时空变异 有机污染综合指数
下载PDF
基于洪量的淮河中游中小洪水调度方式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京兵 杨丹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0,共5页
淮河河道坡度上游大、中游缓,上游洪水汇到中游后,流速变缓,洪水在中游聚集。洪量经常超过中游河道泄洪能力,致使淮河中游两岸蓄滞洪区应用频繁。淮河中游行蓄洪区应用主要是滞蓄、分泄超出河道行洪能力的洪量。通过对淮河中游重要节点... 淮河河道坡度上游大、中游缓,上游洪水汇到中游后,流速变缓,洪水在中游聚集。洪量经常超过中游河道泄洪能力,致使淮河中游两岸蓄滞洪区应用频繁。淮河中游行蓄洪区应用主要是滞蓄、分泄超出河道行洪能力的洪量。通过对淮河中游重要节点历史1d、3d洪量与最高水位相关分析,提出了最大1d、3d洪量与最高水位相结合的调度思路。在实时调度中,如预测1d洪量较大时,根据相关关系调度时重点消减1d洪量;如预测3d洪量较大时,主要消减3d洪量。该方法利用2003、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进行了验证,从1d、3d洪量对洪水进行调度,有助于控制洪水量级,减轻洪水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 洪水调度 临界洪量 水位
下载PDF
淮河中游河道特性及治理对策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虞邦义 杨兴菊 倪晋 《江淮水利科技》 2009年第6期15-17,24,共4页
淮河中游历来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淮河中游来水来沙条件、河道基本特性和河床冲淤特性。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和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建设,分析了当前中游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淮河中游治理对策,并提出需... 淮河中游历来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淮河中游来水来沙条件、河道基本特性和河床冲淤特性。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和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建设,分析了当前中游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淮河中游治理对策,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 河道特性 水沙条件 河床演变 治理对策
下载PDF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种植制度调整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义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8,共8页
行蓄洪区的行洪与蓄洪,影响了区内农业的发展,造成粮食产量长期徘徊,导致贫困的加剧。本文分析了区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一麦一稻之构想,通过示范研究获得成功,证实了其可行性。
关键词 淮河中游 行蓄洪区 种植制度调整 小麦 水稻
下载PDF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的防洪减灾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迎春 陈平 《治淮》 1999年第5期9-10,共2页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省境内河道长430公里。自50年代初以来,在沿淮两岸安排的一系列蓄洪区和行洪区是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次的抗洪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行蓄洪区与其它地区相比,洪灾风险更大,防洪标准更低。...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省境内河道长430公里。自50年代初以来,在沿淮两岸安排的一系列蓄洪区和行洪区是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次的抗洪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行蓄洪区与其它地区相比,洪灾风险更大,防洪标准更低。加上行蓄洪区内的人口、经济与50、60年代相比已有了很大增长,一旦需要运用,不但经济损失巨大,群众的生命安全也没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 蓄洪区 行蓄区 防洪减灾
下载PDF
淮河中游晚第四纪沉积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厚增 王浩 +1 位作者 徐田春 王清泉 《治淮》 2002年第4期10-12,共3页
本文揭示了淮河干流上自王家坝,下至洪泽湖的四五百公里河段内晚第四纪沉积特点。该地域内上更新统普遍分布,构成淮河河谷二级阶地和河谷一级阶地、漫滩的“基底”。全新统仅仅局限在一级阶地、漫滩“基底”之上,其最大厚度不超过16m。... 本文揭示了淮河干流上自王家坝,下至洪泽湖的四五百公里河段内晚第四纪沉积特点。该地域内上更新统普遍分布,构成淮河河谷二级阶地和河谷一级阶地、漫滩的“基底”。全新统仅仅局限在一级阶地、漫滩“基底”之上,其最大厚度不超过16m。上更新统和全新统虽同为松散沉积,但前者为固结(或超固结)粘土和密实砂,后者为松软壤土和粉细砂,常富含有机质。两者工程地质特性迥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沉积 工程地质特性 淮河中游 区域地质
下载PDF
淮河中游枯水期水量配置与调度技术综合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式成 王敬磊 +2 位作者 刘方 周喆 王艺晗 《治淮》 2015年第12期14-16,共3页
一、引言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气候过渡带的典型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剧烈,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安徽省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淮河干流重要... 一、引言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气候过渡带的典型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剧烈,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安徽省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淮河干流重要河段淮南~蚌埠段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水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河段取用水量明显增加,供需态势变化显著,呈现出枯水期发生频次增加、持续时间延长、水量交换关系复杂多变的特点,导致干旱灾害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给受旱区城镇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 淮河干流 水量调度 调度技术 降水时空分布 经济发展战略 综合研究 南北气候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调度
下载PDF
淮河中游洪涝成因与治理措施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正普 许晓彤 《治淮》 2008年第4期7-9,共3页
一、淮河中游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安徽地处淮河中游,洪涝灾害严重,据20世纪后50年资料统计,安徽境内淮河流域洪涝成灾年均面积达800万亩,其中1950年、1954年、1956年、1963年、1975年、1982年、1991年共七个大中洪水年洪涝成灾面积共... 一、淮河中游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安徽地处淮河中游,洪涝灾害严重,据20世纪后50年资料统计,安徽境内淮河流域洪涝成灾年均面积达800万亩,其中1950年、1954年、1956年、1963年、1975年、1982年、1991年共七个大中洪水年洪涝成灾面积共1.58亿亩,年均2000万亩以上,即大中洪水年该区域有半数耕地成灾。2003年、2007年淮河又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安徽省成灾面积分别达到13472khm和9767khm,洪涝灾害区域仍主要集中在淮河中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淮河中游 成因分析 成灾面积 治理 大洪水 安徽省 资料统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