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沿海港口与淮河经济带互动发展模型及互动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舒欢 李云燕 《水利经济》 2017年第5期12-15,22,共5页
通过梳理江苏沿海港口及其经济腹地互动作用机理研究成果,结合江苏沿海港口和淮河经济带发展现状,将江苏沿海港口和淮河经济带纳入同一系统,对其互动基础进行分析,并据此构建基于演化博弈的互动发展模型,进而提出从规范市场竞争环境、... 通过梳理江苏沿海港口及其经济腹地互动作用机理研究成果,结合江苏沿海港口和淮河经济带发展现状,将江苏沿海港口和淮河经济带纳入同一系统,对其互动基础进行分析,并据此构建基于演化博弈的互动发展模型,进而提出从规范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区域间资源共享意识、搭建信息化合作平台、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角度采取相应措施,为江苏沿海港口和淮河经济带之间持续有效互动发展、实现共赢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沿海港口 淮河经济带 互动发展 演化博弈模型
下载PDF
新时代淮河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地区差异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任志安 刘柏阳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247-252,共6页
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法的CCR和BCC模型测度淮河经济带38个城市2010—2015年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淮河经济带整体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不高且各地区差异较大,对提高淮河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提... 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法的CCR和BCC模型测度淮河经济带38个城市2010—2015年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淮河经济带整体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不高且各地区差异较大,对提高淮河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提出政策建议,旨为有关部门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经济带 CCR模型 BCC模型 工业生态效率 指标体系
下载PDF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探究---以淮河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沈相应 尹建设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8-20,共3页
本文以淮河经济带为例,通过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系统间的作用大小展开分析,然后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对作用水平进行反映。从分析结果来看,淮河经济带上游地段耦合协调水平最佳,中游存在经济发展... 本文以淮河经济带为例,通过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系统间的作用大小展开分析,然后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对作用水平进行反映。从分析结果来看,淮河经济带上游地段耦合协调水平最佳,中游存在经济发展滞后情况,下游缺乏生态优势,但总体耦合协调度能够达到0.7以上,发展态势良好,未来应结合区域差异实施协调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淮河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测度及协调性分析
4
作者 高巍 王瀚洋 隋冬楠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9-13,共5页
基于淮河经济带的发展特征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选取数字信息基础、信息和通信产业发展、数字化应用、创新能力四个维度15项指标构建淮河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以2012-2018年淮河经济带省域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 基于淮河经济带的发展特征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选取数字信息基础、信息和通信产业发展、数字化应用、创新能力四个维度15项指标构建淮河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以2012-2018年淮河经济带省域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淮河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均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淮河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各地区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耦合协调度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淮河经济带数字经济整体处于失调区间,并且各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经济带 数字经济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灰色关联分析——来自淮河经济带的例证
5
作者 周弘 夏鸣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3期25-29,共5页
产业结构的状态对于环境污染有直接影响。基于淮河经济带25个城市2009~2018年数据,构建灰色关联模型,测算淮河经济带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灰色关联度,实证分析测量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从局部上来看,大气环境、固体环境与三产结构的灰色... 产业结构的状态对于环境污染有直接影响。基于淮河经济带25个城市2009~2018年数据,构建灰色关联模型,测算淮河经济带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灰色关联度,实证分析测量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从局部上来看,大气环境、固体环境与三产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大于水环境,同时三产结构对固体环境的影响最大,大气环境次之,水环境最小;从整体上来看,第二产业与环境污染的关联程度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淮河经济带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环境污染 灰色关联 淮河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SBM-Tobit模型的淮河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智洋 邢高山 黄敦平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生态福利绩效是衡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采用2017年的截面数据,首先选取SBM模型,对淮河经济带37个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值进行测算,然后结合Tobit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淮河经济带上游与下游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水... 生态福利绩效是衡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采用2017年的截面数据,首先选取SBM模型,对淮河经济带37个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值进行测算,然后结合Tobit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淮河经济带上游与下游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较高,中游城市绩效水平低且发展不均衡;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对生态福利绩效起显著负向作用,城市技术发展水平对绩效高低无显著性影响。最后,针对所得结果,为政府部门制定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经济带 生态福利绩效 SBM模型 TOBIT模型
下载PDF
淮河经济带城市绿色效率评价及协调发展研究
7
作者 潘鹏程 孙欣 赵鑫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58-64,共7页
构建反应城市经济增长、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绿色效率综合评价体系,利用超效率的SBM-DEA模型作为实证分析工具来测量淮河经济带沿线20个城市发展的绿色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经济带沿线城市整体发展绿色效率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 构建反应城市经济增长、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绿色效率综合评价体系,利用超效率的SBM-DEA模型作为实证分析工具来测量淮河经济带沿线20个城市发展的绿色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经济带沿线城市整体发展绿色效率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河南和安徽部分城市绿色效率突出,但不同城市之间的绿色效率水平差异性大,江苏整体发展水平均匀,发展效率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经济带 绿色效率 超效率SBM-DEA模型
下载PDF
淮河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周庆婷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53-56,共4页
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淮河经济带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态环境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并判断其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17年,淮河经济带经济发展系统得分总体低于... 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淮河经济带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态环境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并判断其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17年,淮河经济带经济发展系统得分总体低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19个地市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普遍在0.56以上,良好协调类型占总数的68%.从空间分布来看,经济较发达的上、 下游区域为高度耦合;同时其协调度也高于经济较落后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淮河经济带
下载PDF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基于淮河经济带建设视角
9
作者 李双双 《铜陵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9-13,共5页
文章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2018年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结合正态云模型对研究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8年淮河经济带安徽段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发展,但是水平较低,未... 文章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2018年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结合正态云模型对研究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8年淮河经济带安徽段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发展,但是水平较低,未来发展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安徽段八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较大,其中蚌埠和淮南发展速度较快,六安、亳州、宿州以及滁州的水平居中,阜阳、淮北发展较为滞后;科技固定投资占比、R&D人员当时全量、R&D经费总计、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发展迅速,需要更加关注教育支出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招生数等指标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淮河经济带 正态云模型 动态评价
下载PDF
产业集聚对淮河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孙伟 王子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376-386,共11页
通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uper-SBM模型对淮河经济带2012—2019年25个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并基于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淮河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淮河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较... 通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uper-SBM模型对淮河经济带2012—2019年25个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并基于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淮河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淮河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动趋势,流域内部各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分布格局是上游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低;产业集聚对淮河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呈显著的负向作用,控制变量中经济集聚、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合理化呈正向影响,产业高级化和科技创新呈负向影响,人口集聚程度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本文提出了提升淮河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经济带 生态福利绩效 产业集聚 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 TOBIT模型
下载PDF
淮河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阮君 何刚 王莹莹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49-53,共5页
利用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8座城市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相关数据,构建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对其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进行对比和评价。结... 利用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8座城市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相关数据,构建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对其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进行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2013年和2017年3 a中,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综合得分较为稳定,生态环境综合得分波动较大;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度处于区间[0.35,0.65]范围内,始终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变化幅度较大,仍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型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经济带安徽段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阮君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10-13,共4页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徽段整体包括蚌埠、淮南、阜阳等8座城市2013-2017年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发展状况和耦合协调性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2013-2...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徽段整体包括蚌埠、淮南、阜阳等8座城市2013-2017年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发展状况和耦合协调性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2013-2017年,淮河经济带安徽段整体耦合度为0.49~0.50,始终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从轻度失调阶段转化为初级协调阶段,一直呈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性 淮河生态经济带 安徽段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粮食生产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13
作者 江激宇 赵勇 +1 位作者 刘嘉铭 张士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0-122,共13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三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优化其粮食生产格局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50个区县2006—2020年的粮食生产优势,并采用ESDA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异及其影响... 淮河流域是我国三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优化其粮食生产格局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50个区县2006—2020年的粮食生产优势,并采用ESDA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水稻的优势区域多数为规模主导型,小麦、玉米的生产区域普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分布逐渐向淮河以北地区聚集,种植面积的减少使豆类部分优势区域变为劣势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水稻、小麦比较优势指数的空间聚集情况较为稳定,玉米的高值聚集区分布由“双核心”变为“带状”,而豆类恰好相反,两种作物呈“竞争”态势。此外,早期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与灌溉水平高度相关;年降水量与水资源总量解释力逐年增强且成为决定性因素,表明粮食生产布局与自然资源条件的匹配程度有所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解释力处于低位状态且逐年减弱,反映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域农户收入反而较低,粮食生产与农民可支配收入“脱钩”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比较优势 区域布局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魏伟 赵浪 +2 位作者 尹力 夏俊楠 薄立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9,共8页
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城镇空间扩张剧烈,扩张幅度达174.42%,未表现出明显的... 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城镇空间扩张剧烈,扩张幅度达174.42%,未表现出明显的扩张中心;生态空间持续扩张6537.47 km^(2),集中发生在1990—2000年;农业空间在全域范围大规模减少20604.19 km^(2)。(2)农业空间向城镇空间的转换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主导交叉转换类,农业空间不断转出支撑城镇空间发展的同时,也与生态空间发生了剧烈的空间置换,引起地区内的国土空间格局变化。(3)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交叉转换在全域尺度上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作用在局域尺度存在显著空间分异;治淮政策加剧了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交叉转换并干扰其他影响因素的驱动作用。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需要进一步科学优化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3类国土空间布局,支撑区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异分析
15
作者 何如海 徐楚涵 +3 位作者 王成 石婉婉 叶梦雅 芮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96-103,共8页
用DPSIR模型选择指标,用TOPSIS法分析2009—2021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发现:(1)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由2009年的0.2683提升到2021年的0.3354,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由较不安全级提升到临界级,驱动力、状态、压力、影响、响应... 用DPSIR模型选择指标,用TOPSIS法分析2009—2021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发现:(1)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由2009年的0.2683提升到2021年的0.3354,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由较不安全级提升到临界级,驱动力、状态、压力、影响、响应子系统均处于好转趋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现向好发展趋势;(2)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2009—2013年逐步上升、2013—2015年趋于平稳、2015—2016年下降、2016—2021年逐年上升的态势;(3)与2009年相比,到2021年,研究区25个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提高1级,空间分异层次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从“山东4市>江苏7市>河南6市>安徽8市”的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DPSIR TOPSIS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李邃 韩胜仁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4-74,共11页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带动国家经济向着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从而提升经济质量.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特殊的战略定位,本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带动国家经济向着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从而提升经济质量.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特殊的战略定位,本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的促进效果要明显好于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和北部淮海经济区.另外,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数字经济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高,对周围区域的溢出效果要大于中部区域.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提升该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技术创新 淮河生态经济带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仿真研究
17
作者 高磊 艾畅 宋林书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4-41,共8页
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构建包括资源模块、环境模块、环保投资模块、产业生态化模块和经济模块五部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生态化的适宜发展模式与合理速度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为获得理想的产业生态化... 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构建包括资源模块、环境模块、环保投资模块、产业生态化模块和经济模块五部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生态化的适宜发展模式与合理速度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为获得理想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成果,具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优势的城市适合选择产业纵向深化的生态化发展模式,其中,具有第一产业优势的城市发展速度应控制在1.80%-3.46%,具有第二产业优势的城市发展速度应控制在5.52%-8.72%;具有第三产业优势的城市适合选择横向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模式并将发展速度控制在11.08%-12.00%。研究结果可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产业生态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可为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化 发展模式 仿真研究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例
18
作者 卢秋月 王利 杜鹏 《山西农经》 2024年第4期126-131,共6页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区域农业发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利用超效率MinDS模型和GWR模型测算其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探究多因素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并通过ESDA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区域农业发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利用超效率MinDS模型和GWR模型测算其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探究多因素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并通过ESDA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值有明显提高、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的负面影响最大,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低碳农业机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效率 淮河生态经济带 超效率MinDS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区域差异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NPP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19
作者 牛继强 王子羽 +3 位作者 林昊 张一丹 孙博 刘翌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也是调节全球碳循环的主要因子。该文基于NPP、气象、高程、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2000-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NPP的时空变化趋势、持续形式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也是调节全球碳循环的主要因子。该文基于NPP、气象、高程、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2000-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NPP的时空变化趋势、持续形式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NPP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具有从东南向西北数值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显著;持续性特征显示,反向变化趋势远大于同向变化趋势。NPP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地域差异,但均以正相关为主,且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强;NPP随海拔、坡度的递增分别呈现“高-低-高-低”和“高-低-高”的变化态势,主要受温差和人类活动程度的影响;耕地是NPP增长的主要贡献地类,城乡建设用地对NPP增长动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NPP 时空演变 相关性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生态韧性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
20
作者 黄杰 李永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构建城市生态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全局熵值法测算2005—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生态韧性指数,并分析淮河各区域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方法揭示城市生态韧性... 构建城市生态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全局熵值法测算2005—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生态韧性指数,并分析淮河各区域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方法揭示城市生态韧性的区域差异来源、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生态韧性综合指数不高但呈现上升趋势,城市生态韧性不断增强,区域之间城市生态韧性存在较大差异,北部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生态韧性高于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和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三大区域空间非均衡特征明显;北部淮海经济区呈现两极化特征,其余区域并未出现极化现象;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生态韧性向高水平方向转移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城市生态韧性 Dagum基尼系数 Kernel密度估计 MARKOV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