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永清 张阳 +2 位作者 赵小龙 李洪 陈春宇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2年第11期174-176,共3页
随着油气需求量的增大,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向深部地层发展,而深层岩石处于高围压、高孔隙压力、高温度的环境中,其力学性质、破坏特征和浅层岩石有所不同。从围压、温度、中间应力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对深层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随着油气需求量的增大,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向深部地层发展,而深层岩石处于高围压、高孔隙压力、高温度的环境中,其力学性质、破坏特征和浅层岩石有所不同。从围压、温度、中间应力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对深层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给出了深层岩石在高应力的岩石力学参数表达式,并分析了深层岩石的破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岩石 力学性质 中间应力 破坏特征
下载PDF
斜坡深层岩石蠕变与黄土坡滑坡 被引量:12
2
作者 邓清禄 王学平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60-63,73,共5页
许多大型的滑坡都与深层重力斜坡变形有关,深层重力斜坡变形有三种基本类型:深层岩石蠕变、脊侧向扩展、逆冲断层前锋侧向扩展。重点阐述了深层岩石蠕变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机制。以黄土坡滑坡为研究实例,提出黄土坡滑坡前期经历过深层... 许多大型的滑坡都与深层重力斜坡变形有关,深层重力斜坡变形有三种基本类型:深层岩石蠕变、脊侧向扩展、逆冲断层前锋侧向扩展。重点阐述了深层岩石蠕变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机制。以黄土坡滑坡为研究实例,提出黄土坡滑坡前期经历过深层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岩石蠕变 滑坡 黄土坡 粘滞流动
下载PDF
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黄传艳 李秀云 +1 位作者 王乐 赵炜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6-192,共7页
针对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过程中影响因素复杂、施工技术界限模糊等问题,以泌阳凹陷赵安鼻状构造HTY三段地层为例,采用二维二相油藏-裂缝系统模型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定量分析含水饱和度、地层压力、有效渗透率、压裂规模等因素对岩石... 针对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过程中影响因素复杂、施工技术界限模糊等问题,以泌阳凹陷赵安鼻状构造HTY三段地层为例,采用二维二相油藏-裂缝系统模型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定量分析含水饱和度、地层压力、有效渗透率、压裂规模等因素对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的影响,确定深层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确立施工技术界限。结果表明:岩石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与地层压力、储层渗透率、施工规模、地层含油饱和度及油层有效厚度成正比,影响该区块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含水饱和度、有效渗透率、地层压力和人工致裂缝长度;岩石二次致缝技术界限为地层压力保持水平>70%、含水饱和度≤50%、有效渗透率≥0.5×10^(-3)μm^2。以此作为该区块人工致裂缝选井选层依据,配套施工工艺,现场单井二次人工致裂缝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岩石 二次人工致裂缝 致缝效果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破裂准则方程在深层岩石力学强度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尹帅 单钰铭 +4 位作者 周文 丁文龙 王杰琼 李瑞彪 刘云峰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942-2949,共8页
本文探讨了5种常用线性及非线性破裂准则方程在深层砂岩、页岩及硬石膏泥岩中的力学强度响应变化过程及预测精度.根据σ1-σ3变化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上凸型、连续上凹型及离散型3种类型,类型划分与岩石内部颗粒分布状态、接触形式、脆... 本文探讨了5种常用线性及非线性破裂准则方程在深层砂岩、页岩及硬石膏泥岩中的力学强度响应变化过程及预测精度.根据σ1-σ3变化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上凸型、连续上凹型及离散型3种类型,类型划分与岩石内部颗粒分布状态、接触形式、脆度及蠕变性有关,与组分含量无关.同时采用AAE、RMSE及COV等指标对各准则条件下岩石C0及σ1预测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AAE、RMSE及R2之间有时会因出现较大的MAE值而发生不对应;COV能将精度放大;岩石C0预测效果与σ1-σ3变化样式具有较好对应关系;对于σ1的预测,当σ1-σ3为连续上凸样式时,一般Sheory、Bieniawski及H-B准则预测效果较好;当为连续上凹样式时,Sheory准则预测效果最好;当为离散样式时,较高的精度可能来源于线性准则或非线性准则.对于C0的预测,非线性Sheory、Bieniawski及H-B准则预测效果较好.最后对σ1离散值进行了定义,按文中方法去除离散值后能显著提高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准则 深层岩石 砂岩 页岩 硬石膏泥岩 强度 应用
原文传递
莺琼盆地重点区带深层储层岩石力学参数求取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冠杰 吴孔友 +3 位作者 范彩伟 刘敬寿 邓广君 刘芋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6-624,共9页
莺琼盆地中新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但海上区块深层储层取心极少,岩石力学参数研究较为薄弱。针对这种现状,文章基于声波全波列测井曲线,计算岩石动态力学参数;利用全岩矿物、物性分析以及压汞实验资料,分析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因... 莺琼盆地中新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但海上区块深层储层取心极少,岩石力学参数研究较为薄弱。针对这种现状,文章基于声波全波列测井曲线,计算岩石动态力学参数;利用全岩矿物、物性分析以及压汞实验资料,分析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新统储层杨氏模量介于20~50 GPa之间,泊松比介于0.1~0.35之间,内摩擦角介于20°~35°之间,抗张强度介于5~30 MPa之间。横向上,同一层位各岩石力学参数之间具有非均一性;垂向上,岩石力学参数与埋深呈弱正相关性。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岩石孔隙度、粘土矿物含量、脆性矿物含量以及孔隙半径影响岩石力学参数大小。研究成果一方面为该区地应力场模拟、储层裂缝评价以及目的层压裂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为衔接深部储层地质参数与地质力学参数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参数 深层岩石 主控因素 莺琼盆地 测井解释
下载PDF
Active velocity tomography for assessing rock burst hazards in a kilometer deep mine 被引量:10
6
作者 He Hu Dou Linming +3 位作者 Li Xuwei Qiao Qiuqiu Chen Tongjun Gong Siyua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5期673-676,共4页
Active velocity tomograph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ess state and rock burst hazards in a deep coal mine. The deepest longwall face, number 3207 in the Xingcun colliery, was the location of the field trials. The p... Active velocity tomograph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ess state and rock burst hazards in a deep coal mine. The deepest longwall face, number 3207 in the Xingcun colliery, was the location of the field trials.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ss and seismic velocity was used to link the velocity data with stratum stresses. A GeoPen SE2404NT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was used to collect seismic data from 300 g explosive charges fired by instantaneous electric detonator and located in the tail entry. The geophones were installed on the rock bolts in the head entry of LW3207. Velocity inversion shows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tress in the longvvall face that could not be obtained from theory or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ree abnormally high P-wave velocity regions were identified that were located on the corners of the two roadways and at the face end near the rail entry side. The maximum velocity gradient is located at the open cut off near the rail entry and is the area most dangerous for rock burst. Mining-induced tremors recorded by a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demonstrated that the position of energy release during mining coincides with the high velocity gradient area. This technology aids technicians in the coal mine as they design measures to weaken or eliminate potential danger during subsequent m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Rock burstStress fieldSeismic velocityHazard assess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