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9年楚科奇海台及其周边海域中层与深层水增暖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进平 高郭平 矫玉田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8-194,共7页
根据我国1999年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的数据,研究了楚科奇海台及其邻近海域的温度和盐度分布特征.观测结果表明,1999年在连绵600多公里的海域中都发现温度超过0.5℃的现象,测得的最高温度为0.85℃,表明北冰洋中层水仍然保持增暖状态.文中指... 根据我国1999年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的数据,研究了楚科奇海台及其邻近海域的温度和盐度分布特征.观测结果表明,1999年在连绵600多公里的海域中都发现温度超过0.5℃的现象,测得的最高温度为0.85℃,表明北冰洋中层水仍然保持增暖状态.文中指出了两个重要现象.第一,中层水增暖现象存在区域差别,楚科奇海台内部中层水与陆坡区相比温度高、厚度大、深度浅.这种不均匀性是非常重要的,意味着中层水增暖对海冰厚度和范围变化、海气热交换变化方面的贡献也将是水平不均匀的.海台内部温度偏高的原因在于海台的特殊地貌形成绕流使海台内部与外界水体交换不畅,热量不容易散失.第二,指出了深层水增暖的现象.1999年温度垂向分布与多年平均历史数据的差表明深层水体也在增暖,增温深度达1200-1400 m,增温幅度一般在0.2℃左右.深层水增暖现象揭示了北冰洋增加的热量有复杂的再分配形式,表明北冰洋中层水增暖现象已经引起北冰洋热力结构的变化,指示了全球变化对北冰洋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 楚科奇海台 中层增暖 深层水增暖 北冰洋 热力结构
原文传递
南极普里兹湾附近73°E断面水文结构及多年变化 被引量:12
2
作者 高郭平 董兆乾 侍茂崇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3-502,共10页
根据 2 0 0 2 ,2 0 0 0和 1999年中国南极考察和 1992年澳大利亚南极考察资料 ,分析了普里兹湾 73°E断面水团与地转流的结构及其多年变化 :(1)该断面上水团主要有南极表层水、绕极深层水、南极底层水和陆架水 ;(2 )南极表层水 1999... 根据 2 0 0 2 ,2 0 0 0和 1999年中国南极考察和 1992年澳大利亚南极考察资料 ,分析了普里兹湾 73°E断面水团与地转流的结构及其多年变化 :(1)该断面上水团主要有南极表层水、绕极深层水、南极底层水和陆架水 ;(2 )南极表层水 1999,2 0 0 0年向北扩展最强 ,2 0 0 2年向北扩展最弱 ,绕极深层水 2 0 0 2年向南扩展也较强 ,1999和 1992年绕极深层水向南扩展较弱 ,南极底层水 ,位温在 - 0 .3~- 0 .4℃ ,盐度在 34.6 6左右 ,主要是本地形成 ,而 1992年高盐底层水可能来源于其他原因 ;(3)该海域深层水呈显著的升温 ,增暖率约为 0 .0 0 7~ 0 .0 0 8℃ /a;(4 )南极陆坡锋的强度和位置 ,与南极表层水的北向扩展和绕极深层水的变化一致 ;(5 ) 6 2°S~ 6 6°S是绕极流的南缘 ,东向流深度可达 2 0 0 0 m,最大流速中心在 6 4.5°S附近 ,2 0 0 0年北移至 6 3.5°S附近 ,最大流速为 3~ 5 cm/s;陆架上 6 8°S附近主要为流速 1cm /s左右的西向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普里兹湾 深层水增暖 陆坡锋 地转流 多年变化 文结构 断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