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睡眠如何成为一个媒介研究问题——基于对睡眠研究的历史梳理
1
作者 陈荣 《媒介批评》 2024年第1期46-61,共16页
有关睡眠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议题,伴随着当下睡眠问题的爆发和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加剧,传播学也逐渐涉足其中。通过对睡眠研究历史的梳理,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对睡眠的态度始终伴随着社会结构而变化。当数字媒介成为一种宏... 有关睡眠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议题,伴随着当下睡眠问题的爆发和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加剧,传播学也逐渐涉足其中。通过对睡眠研究历史的梳理,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对睡眠的态度始终伴随着社会结构而变化。当数字媒介成为一种宏观的社会环境后,有必要重新思考二者间的相互关系。而“深度无聊”的哲学讨论为此搭建了一条理论通路,基于此,媒介使用与睡眠不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可以被视为一体化的连续性过程,进而获得真空的、沉思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问题 媒介研究 历史梳理 深度无聊
下载PDF
休闲与劳动——论阿伦特与韩炳哲关于“休闲”的争论 被引量:6
2
作者 周雨 刘慧梅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2期15-23,196,共10页
阿伦特认为,古希腊的休闲与劳动分别意味着不同的存在方式,休闲是一种安宁的存在状态,现代社会的本质则是劳动社会,其症结在于积极生活的其他形式全部降格为劳动,人必须将自身同样降格为劳动动物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休闲由此成为劳动的... 阿伦特认为,古希腊的休闲与劳动分别意味着不同的存在方式,休闲是一种安宁的存在状态,现代社会的本质则是劳动社会,其症结在于积极生活的其他形式全部降格为劳动,人必须将自身同样降格为劳动动物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休闲由此成为劳动的附庸。韩炳哲认为,休闲是一种凝思性地逗留的存在状态,而现代社会本质上是积极社会或功绩社会,其症结在于人们在劳动与休闲之中的过度活跃,使人完全丧失了休闲的能力。二者观点虽有较多分歧,但其共同关注点是劳动的总体性,即在结束生活之必需的阶段后,劳动将自身独立化和绝对化为目标本身。其争论的实质是对海德格尔的“深度无聊”概念的不同形式的说明。“深度无聊”开启了休闲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 劳动 积极生活 现代社会 深度无聊
下载PDF
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
3
作者 靳宝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7-115,共9页
"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这一形而上学的首要问题直接针对和回应的是"根据律"问题。海德格尔提出此问题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作为存在的无"的问题,而对于无的经验只能通过作为现身情态的畏和"... "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这一形而上学的首要问题直接针对和回应的是"根据律"问题。海德格尔提出此问题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作为存在的无"的问题,而对于无的经验只能通过作为现身情态的畏和"深度无聊"来进行。通过对无的两种经验方式的对比阐释,以及无如何向存在的过渡问题的揭示,最终回到了如何占有无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占有中,暗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根据 深度无聊
下载PDF
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友爱”--一种共享式的共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云翼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97,共8页
本文源于一个疑惑:为何海德格尔如此重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却又没有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关键篇章“友爱”进行过专题性的解读?“友爱”能否为基础存在论中未得到完整阐释的“共在”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从对“共在”的性质和样式... 本文源于一个疑惑:为何海德格尔如此重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却又没有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关键篇章“友爱”进行过专题性的解读?“友爱”能否为基础存在论中未得到完整阐释的“共在”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从对“共在”的性质和样式的梳理出发、结合亚氏《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友爱”,提出假设:友爱之“分享”正是共在问题结症之所在;然后,基于海氏笔下“此在之存在”与“善”的同一性,澄清“话语”的各个结构要素之功能(尤其是“共享”特性),以及基础存在论中的“共在”疑难;最后,笔者将跳出基础存在论,并试图通过深度无聊来构建一个与友爱之“分享”类似的、诸存在者共同存在(共享其存在)的可能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在 友爱 共享 深度无聊 自身存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