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锋精神的还原与重铸——兼论九十年代先锋文学存在的必要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洪治纲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19,共6页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先锋文学以其崭新的话语方式向这个世界展示艺术发展的某种新的可能性的时候,它所赢得的掌声常常是寥寥无几的。因为先锋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拒绝任何世俗逻辑的存在,是一种远离一般观念的、带有明确的超前意识...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先锋文学以其崭新的话语方式向这个世界展示艺术发展的某种新的可能性的时候,它所赢得的掌声常常是寥寥无几的。因为先锋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拒绝任何世俗逻辑的存在,是一种远离一般观念的、带有明确的超前意识和反传统特征的,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在广泛的意义上获得共鸣。那些拥有一片哗然的创作从来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先锋文学。它们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伪装先锋精神的世俗存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文学 先锋精神 先锋作家 九十年代 话语空间 精神深度 乌托邦 意识形态 超前意识 米兰·昆德拉
下载PDF
直面无意识——荣格《红书》读解 被引量:2
2
作者 邢建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53,共10页
《红书》是荣格于1913—1930年围绕自己的梦境、幻象等心灵意象而展开的自我试验,是写给自己的私人日记,也是一部文学题材的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荣格所有著述中最难解的部分。《红书》的内容构成了荣格后期著作的关键来源。《红书》的主... 《红书》是荣格于1913—1930年围绕自己的梦境、幻象等心灵意象而展开的自我试验,是写给自己的私人日记,也是一部文学题材的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荣格所有著述中最难解的部分。《红书》的内容构成了荣格后期著作的关键来源。《红书》的主题,是对深度精神的勘察和找回灵魂的努力。无论是深度精神的勘察,还是找回灵魂的努力,《红书》都不是通过逻辑思维,而是借助意象或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荣格认为,时代精神看似强大,却迫使人们用眼前的东西去填补当下,导致心灵的贫瘠、懒惰,远离神圣和平凡。在深度精神的引导下,荣格选择了一条回到内心世界的道路:不再渴望从外部寻找自己,而是转向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 《红书》 深度精神 时代精神 意象 隐喻
下载PDF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33
3
作者 杨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9-135,共7页
过去的文学研究基本上侧重时间维度,对空间维度重视不够。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目的就是强化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一,关于文学时空结构。文学地理学涉及地域文化、家族文化、作家人生轨迹的变化、文化中心的转移等空间方面的内容,这些空... 过去的文学研究基本上侧重时间维度,对空间维度重视不够。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目的就是强化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一,关于文学时空结构。文学地理学涉及地域文化、家族文化、作家人生轨迹的变化、文化中心的转移等空间方面的内容,这些空间因素影响了文学的书写和叙事方式,同样题材的故事,如果从空间维度进行解读,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二,关于文学动力系统。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结构,但过去的文学史只重视中原文化动力系统而忽视了富于活力的边缘文化动力系统,只重视汉族的书面文学而忽视了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学。事实上,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由《崔莺莺》到《西厢记》,文本中体现出的婚礼观念的非经典化,就是少数民族的婚俗在文学创作中的自然体现。三,关于文学的精神深度。文学史上某些固定的结构模式固然有其审美要求及叙事谋略,但更涉及到中国文化深层的问题,只有把握到这些深层的文化意义,才能达到对文学内在精神的深度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空间维度 文学动力系统 非经典化 精神深度
下载PDF
论当前长篇小说题材的历史化倾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起林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67-71,共5页
历史性题材长篇小说是在民族文明转型的生存背景中,超越当前文坛盛行的“经验生活”话语,从思考民族精神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层面选材的,因而没有回避当代,而是创作题材选择的历史性进步。在创作中,作家表现出开创自足审美空间和寻找... 历史性题材长篇小说是在民族文明转型的生存背景中,超越当前文坛盛行的“经验生活”话语,从思考民族精神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层面选材的,因而没有回避当代,而是创作题材选择的历史性进步。在创作中,作家表现出开创自足审美空间和寻找主体价值依据的思想意图,作品体现出还原历史本相和认同民间价值的精神向度,从而有效地支撑了当下文明的精神文化品位。但是,这类小说存在回避20世纪主流意识形态命题、对物质文明隔膜抗拒和认同转型期负面价值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转型期 “经验生活”话语 精神文化依据 精神深度 经典性
下载PDF
先锋性在于对当下生命的担当——论赵思运的先锋诗歌 被引量:1
5
作者 邵子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4-80,共7页
赵思运的诗歌常常以日常化、生活化的细节提示人们看到生存背后的疼痛,在他平淡、怪谲的叙事背后是一个痛苦尖叫的灵魂。他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存在中来,并且与"人的生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这种诗歌追求的... 赵思运的诗歌常常以日常化、生活化的细节提示人们看到生存背后的疼痛,在他平淡、怪谲的叙事背后是一个痛苦尖叫的灵魂。他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存在中来,并且与"人的生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这种诗歌追求的是一种高级的生命状态,代表了人挣扎和升华的一种内在的生命冲动,其中蕴涵的精神的深度和心灵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先锋性的精神品质。这种诗歌可能最终会在现实世界里产生长期的精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思运 先锋诗歌 精神深度 心灵的力量
下载PDF
摄影文学的背后——摄影文学的审美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志钧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9-21,共3页
摄影文学的出现和勃兴反映了高雅文艺在商业经济时代处境尴尬的局面及其力求东山再起的强烈愿望。优秀的摄影文学作品既顺应了"读图时代"大众的平面化影像审美期待,又有效传承了"读文时代"弥足珍贵的审美文化理性... 摄影文学的出现和勃兴反映了高雅文艺在商业经济时代处境尴尬的局面及其力求东山再起的强烈愿望。优秀的摄影文学作品既顺应了"读图时代"大众的平面化影像审美期待,又有效传承了"读文时代"弥足珍贵的审美文化理性传统。质言之,摄影文学是文学意识在后工业化时代走向成熟的一种结果和表现。摄影文学从一开始就与流行的图像文化大为不同,它是对传统高雅文学的自觉重塑,它也使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有效契合和转换生成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文学 审美 大众文化 文学意识 精神深度 传统艺术精神 文艺理论 文艺实践
下载PDF
神话·《庄子》和想象力传统——《故事新编》新论之二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家建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24-32,共9页
神话·《庄子》和想象力传统———《故事新编》新论之二●郑家建1我以为,困扰着《故事新编》研究的一个根本性的困难,就是我们一直未能找到一种与作品文本相契合的解读方式。已有的研究,一直是摇摆、徘徊于“历史文本”和“写... 神话·《庄子》和想象力传统———《故事新编》新论之二●郑家建1我以为,困扰着《故事新编》研究的一个根本性的困难,就是我们一直未能找到一种与作品文本相契合的解读方式。已有的研究,一直是摇摆、徘徊于“历史文本”和“写实性文本”的解读方式之间。在我看来,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庄子》 象力 表现主义 精神深度 中国小说 叙事方式 《补天》 上古神话 鲁迅
下载PDF
一部不可多得的当代长篇巨著——曾庆仁长篇小说《虚度一生》研讨会发言摘录 被引量:1
8
作者 潘年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24-31,共8页
曾庆仁的长篇小说《虚度一生》,潜心构思30多年,深刻反映了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在小说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作品风格鲜明独特,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长篇巨著。
关键词 曾庆仁 《虚度一生》 独创性作品 精神深度 形式探索
下载PDF
庄子·神话和想象力传说 《故事新编》新论(之一)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家建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6期4-10,共7页
我以为,困扰着《故事新编》研究的一个根本性的困难,就是我们一直未能找到一种与作品文本相契合的解说方式。已有的研究,一直是摇摆、徘徊于“历史文本”和“写实性文本”的解读方式之间,在我看来,这两种解读方式都有“盲人摸象”之失... 我以为,困扰着《故事新编》研究的一个根本性的困难,就是我们一直未能找到一种与作品文本相契合的解说方式。已有的研究,一直是摇摆、徘徊于“历史文本”和“写实性文本”的解读方式之间,在我看来,这两种解读方式都有“盲人摸象”之失。我以为,构成《故事新编》最独特的审美方式就是想象力。所以,我们只有以与文本相契合的想象性的方式来解读它,才可能发现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价值。 一旦我们用想象性的方式去解读《故事新编》时,也许就能发现许多相当有意思的现象:(一)《故事新编》的想象方式与《庄子》和上古神话极其神似,我把这种内在的关系称为“返祖现象”。这是基于我对中国小说发生学的一个基本认识,我以为,虽然小说在最初的发生学形态是处于一种自在状态,它对经、史、文集中的文体有过千丝万缕的依附’渗透和交叉,但是,就与小说文体发生最接近的渊源看,小说与子书,小说与神话,小说与史书的关系最为接近。我以为,前二者,对小说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在于想象力方面。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叙事方式上。想象力对小说思维方式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庄子》 象力 中国小说 叙事方式 上古神话 精神深度 表现主义 《补天》 小说文体
下载PDF
论王跃文小说审美境界的荒诞意味
10
作者 刘起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3-16,共4页
王跃文小说既具图书畅销效应又得文坛充分重视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现实生活内容风俗化的审美眼光和荒诞意味在文本审美境界的贯注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精神深度。在人物命运描述及相应故事情节的展开、官场常规生... 王跃文小说既具图书畅销效应又得文坛充分重视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现实生活内容风俗化的审美眼光和荒诞意味在文本审美境界的贯注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精神深度。在人物命运描述及相应故事情节的展开、官场常规生态及其"游戏规则"的剖析、整体社会环境荒诞现象的描述等方面,王跃文对客观现实的荒诞特征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揭示。象征隐喻性情节的荒诞意味,人物"发疯"、失踪事件和诡异、神秘体验的渲染,融反讽、戏拟于写实性白描的艺术笔调选择,体现出建构荒诞审美境界的主体自觉。以荒诞为意蕴核心的形而上感悟,使王跃文小说形成了既具批判现实主义深度、又有独到精神探索的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跃文小说 审美境界 荒诞意味 精神深度
下载PDF
欲望化形式中的精神深度——论何顿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伟林 《南方文坛》 1998年第2期36-38,共3页
在九十年代崛起的作家群中,何顿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说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读过何顿几乎所有重要的小说。对他的中篇小说《生活无罪》、《我不想事》、《弟弟你好》、《无所谓》、《太阳很好》以及长篇小说《就这么回事》、《我们像... 在九十年代崛起的作家群中,何顿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说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读过何顿几乎所有重要的小说。对他的中篇小说《生活无罪》、《我不想事》、《弟弟你好》、《无所谓》、《太阳很好》以及长篇小说《就这么回事》、《我们像葵花》、《荒原上的阳光》、《喜马拉雅山》中的情节故事,我都相当熟悉。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把《我们像葵花》和《荒原上的阳光》认为是近年来我读到的可读性极强又颇具品格的作品。我很愿意认同文坛关于“北有王朔、南有何顿”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顿小说 精神深度 喜马拉雅 欲望化叙事 小说创作 人物形象 生存状态 人文思考 罗定 “多余人”
原文传递
匿名的时代本质──评成一长篇小说《西厢纪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春林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4-48,共5页
关键词 时代本质 女主人公 长篇小说 侦探小说 西厢 海德格尔 文化心态 作家 西方文化 精神深度
下载PDF
玉润悟理总关情——读常正祥散文集《与一朵花对视》
13
作者 伍益中 《武陵学刊》 2021年第4期143-144,共2页
优秀的散文都是有感而发、行止随意、从容而为。常正祥心无旁骛地专注有情有义的自然万物,用细腻敏锐的笔触倾情记录“相看两不厌”的烟火世界。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与一朵花对视》以空灵婉约的抒情、细腻鲜活的素描,聚焦于时代抒写,... 优秀的散文都是有感而发、行止随意、从容而为。常正祥心无旁骛地专注有情有义的自然万物,用细腻敏锐的笔触倾情记录“相看两不厌”的烟火世界。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与一朵花对视》以空灵婉约的抒情、细腻鲜活的素描,聚焦于时代抒写,注入对生活与命运、社会与人文的独特观察和别样思考,解析灵魂深处的温情与洒脱,呈现出难能可贵的精神深度与艺术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深度 一朵花 自然万物 散文集 艺术美感 空灵 对视 有情有义
下载PDF
关于芭蕾舞演员艺术生活的思考
14
作者 杜红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110-111,107,共3页
一、芭蕾舞艺术的特点芭蕾舞是美的艺术。它是一种具有精神深度的舞蹈,也是一种充满人体诗意的艺术。凡看过芭蕾舞演出的观众,无不为芭蕾舞演员身材匀称、线条柔和、挺而不僵、松而不懈、行似流水、静如雕塑的健美形体而赞叹不已。芭蕾... 一、芭蕾舞艺术的特点芭蕾舞是美的艺术。它是一种具有精神深度的舞蹈,也是一种充满人体诗意的艺术。凡看过芭蕾舞演出的观众,无不为芭蕾舞演员身材匀称、线条柔和、挺而不僵、松而不懈、行似流水、静如雕塑的健美形体而赞叹不已。芭蕾艺术是“世界艺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都能看懂,在西方各国都把芭蕾舞同交响乐、歌剧,视作为最高层次的艺术,是反映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芭蕾艺术又是很残酷的艺术。我是一个芭蕾舞演员,对芭蕾舞演员艺术生活的甜、酸、苦、辣有着深切的体会。记得有位诗人写过这么两句诗“舞台上亮晶晶的水晶鞋,是练功房里汗淋淋的水浸鞋”。芭蕾舞演员的表演是优美动人的,但创造优美艺术的过程却是艰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蕾舞 女演员 艺术生命 精神深度 优美艺术 健美形体 舞台 文化修养 不同民族 举重运动员
下载PDF
对“改革文学”的回顾与反思
15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2-112,共1页
对“改革文学”的回顾与反思梅疾愚、程戈在《时代文学》1997年第三期上撰文指出,我们对1985年以前的一些“改革文学”作品作一个简单的扫描,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当时的作家的责任感,他们敢于为改革“鼓与呼”的精神。那个时期... 对“改革文学”的回顾与反思梅疾愚、程戈在《时代文学》1997年第三期上撰文指出,我们对1985年以前的一些“改革文学”作品作一个简单的扫描,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当时的作家的责任感,他们敢于为改革“鼓与呼”的精神。那个时期的“改革文学”总有一种“铁肩担道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文学” 新现实主义 蒋子龙 回顾与反思 《人民文学》 批判精神 改革思想 实验文学 文化大革命 精神深度
下载PDF
彭燕郊:拒绝遗忘
16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3-123,共1页
李振声在《读书》1998年第十二期上发表《存在的勇气或拒绝遗忘》一文,指出,彭燕郊是“七月”诗人之一,他的主要成就,基本上是在早年和晚年取得的,即三十年代末及整个四十年代,然后是晚近的二十年间。他认为,要谈论彭燕郊晚... 李振声在《读书》1998年第十二期上发表《存在的勇气或拒绝遗忘》一文,指出,彭燕郊是“七月”诗人之一,他的主要成就,基本上是在早年和晚年取得的,即三十年代末及整个四十年代,然后是晚近的二十年间。他认为,要谈论彭燕郊晚近的写作,说什么也是无法绕过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燕郊 自我反思 或诸如此类 文化隐喻 哲学与文学 人文景观 文化命题 精神深度 历史与文化 主要成就
下载PDF
“一本书主义”臆说
17
作者 杨由之 《学习月刊》 1999年第4期43-43,共1页
时下可谓小说大"丰收",据说一年有800多部小说面世,一些作家两、三个月便能写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来,产量之高,前无古人。然而大多数在读者心中难以留下啥印象,却在学者中留下深深的遗憾,以致有"当前的小说缺少什么&qu... 时下可谓小说大"丰收",据说一年有800多部小说面世,一些作家两、三个月便能写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来,产量之高,前无古人。然而大多数在读者心中难以留下啥印象,却在学者中留下深深的遗憾,以致有"当前的小说缺少什么"的困惑和质疑。当前小说到底缺少什么,是文人学者研讨的事情。有人说当前小说创作在表现人的精神深度方面严重欠缺;有人说当前的小说创作中想象力和文化资源匮乏,致使作家有泛滥写作的倾向;还有人说不注意创作方法论意义上的探讨,忽视内在的小说艺术,也是当前小说创作的一大问题,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小说艺术 方法论意义 作家 文化资源 长篇小说 当前小说 精神深度 主义 想象力
下载PDF
让先锋回到精神
18
作者 晓健 《天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0-190,共1页
关键词 先锋作家 中国先锋小说 九十年代 审美意蕴 先锋文学 精神内核 精神深度 精神素养 话语形式 思想根基
原文传递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杨义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113,共17页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个题目主要是用大文学观来考察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文学本质和它的总体特征,以此来弥补以往文学史所存在的某些缺陷。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要处理好三个关键性的学理问题。第一个学理问题是文学的时...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个题目主要是用大文学观来考察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文学本质和它的总体特征,以此来弥补以往文学史所存在的某些缺陷。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要处理好三个关键性的学理问题。第一个学理问题是文学的时空结构的问题,要在以往所注重的时间维度上强化空间维度。第二个学理问题就是发展动力体系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关注边疆的、边缘的文化活力,在中心动力上强化边缘动力。第三个关键学理问题就是文化精神深度的问题,要从文献认证中深入文化透视,通过“追问重复”和“破解精彩”的方法,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时空结构 发展动力 精神文化深度
原文传递
西部诗的“自然性”与“超验性”
20
作者 刘大伟 《诗刊》 2021年第15期49-56,共8页
一须得承认,当代新诗创作步人新世纪以后,愈发呈现“模糊”的整体状貌,似乎没有一条明晰的路径可以直观呈现当代诗歌创作抵达的精神深度与艺术高度。诗歌创作群体数量庞大,优质作品相对稀缺,诗人及其作品的辨识度极低,加之碎片化的写作... 一须得承认,当代新诗创作步人新世纪以后,愈发呈现“模糊”的整体状貌,似乎没有一条明晰的路径可以直观呈现当代诗歌创作抵达的精神深度与艺术高度。诗歌创作群体数量庞大,优质作品相对稀缺,诗人及其作品的辨识度极低,加之碎片化的写作内容和个体化的写作姿态,使得当代诗歌重新面临被质疑甚至被轻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 当代新诗 写作姿态 写作内容 相对稀缺 群体数量 超验性 精神深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