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深海盆表层沉积物氮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态学功能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国侠 宋金明 +1 位作者 孙云明 戴纪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52,共9页
研究了南海深海盆区域(南沙海槽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不同.其中,氧化还原转化态的氮(SOEF-N)含量最高,平均为68.3μg/g,占总氮(TN)的7.08%;弱酸转... 研究了南海深海盆区域(南沙海槽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不同.其中,氧化还原转化态的氮(SOEF-N)含量最高,平均为68.3μg/g,占总氮(TN)的7.08%;弱酸转化态氮(WAEF-N)含量最小,仅占总氮(TN)的1.09%.离子交换态(IEF-N),WAEF-N,S OEF-N及TN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均由海槽东西两侧向中央递增,并在槽底呈高含量分布;SAEF-N(强碱转化态)分布则与该趋势相反.IEF-N,SAEF-N和SOEF-N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OC)控制;而WAEF-N则与碳酸盐(CaCO3)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N与OC不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间接说明二者来源的不同.同时,各形态氮的分布还与沉积物粒度类型密切联系.此外,研究区域内由沉积物提供的氮源很大程度上补偿了浮游植物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消耗,对维持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起到一定作用.其中,IEF-N和SOEF-N的释放对浮游植物生长及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的形态 地球化学特征 表层沉积物 南海深海盆区域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深海盆末次冰盛期以来陆源碎屑粒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雪松 陈忠 +3 位作者 许安涛 田雨杭 曹立 张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8-170,共13页
南海东北部深海盆底流演变受多种因素控制,但目前对末次冰盛期以来底流的敏感指标、演变过程及其控制因素还缺乏深入认识。本文选取南海东北部深水区16ZBS11岩心开展陆源碎屑粒度测试和年龄测定,通过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环境敏感因子,... 南海东北部深海盆底流演变受多种因素控制,但目前对末次冰盛期以来底流的敏感指标、演变过程及其控制因素还缺乏深入认识。本文选取南海东北部深水区16ZBS11岩心开展陆源碎屑粒度测试和年龄测定,通过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环境敏感因子,并计算底流强度及搬运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陆源碎屑主要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砂组分仅在部分层位出现。南海东北部深海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第Ⅰ阶段为22.39~16.02ka BP,第Ⅱ阶段为16.02~9.58ka BP,第Ⅲ阶段为9.58ka BP至今,各阶段粘土和粉砂组分均呈反相演变过程。海平面变化是深海沉积和海洋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末次冰盛期以来南海东北部深海盆底流强度和搬运能力逐渐减弱并呈同步变化,16ka BP、11.5ka BP后南海分别与印度洋、台湾海峡连通,影响了南海北部的海洋过程。特别是9.58ka BP以来南海北部海洋混合方式和强度的改变,深刻影响着深海陆源碎屑的输运及沉积演化。本文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南海北部底流活动演变和南海深海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源碎屑 深海盆 粒级-标准偏差 底流强度 南海东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盆过渡区的地壳性质
3
作者 刘建华 《热带海洋》 CSCD 1993年第2期46-52,共7页
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盆过渡区(114°—118°E,17°—20°N)内的深海盆属洋壳,其前新生代基底由大洋玄武岩组成,地壳厚度有自东向西增厚的趋势;区内的大陆坡属拉张减薄的过渡壳,其前新... 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盆过渡区(114°—118°E,17°—20°N)内的深海盆属洋壳,其前新生代基底由大洋玄武岩组成,地壳厚度有自东向西增厚的趋势;区内的大陆坡属拉张减薄的过渡壳,其前新生代基底由古生代和中生代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组成。大陆坡西部有较多中、基性岩浆活动,故局部高磁异常较东部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南海 大陆波 深海盆
下载PDF
日本海中央深海盆北端的地质构造
4
作者 罗定 《海洋地质译丛》 1989年第3期30-36,共7页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确定,日本海域北部是从古生代时期开始发育的地槽系。在晚古生代到中生代,其西部是冒地槽系,东部是保存到晚白垩世初的优地槽型的大洋条件,在早晚白垩世交界时期,与锡霍特山脉的地槽回返同时,它被东萨...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确定,日本海域北部是从古生代时期开始发育的地槽系。在晚古生代到中生代,其西部是冒地槽系,东部是保存到晚白垩世初的优地槽型的大洋条件,在早晚白垩世交界时期,与锡霍特山脉的地槽回返同时,它被东萨哈林希达克和鞑靼地背斜隆起分成西日本海和西萨哈林-伊西卡里冒地槽和东萨哈林优地槽。属西日本海坳陷西南延续部分的中央深海盆,从晚白垩世开始在裂谷型下陷作用的特殊冒地槽体制下继承性地发育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深海盆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南海深海盆的沉积充填 被引量:1
5
作者 解习农 朱伟林 +3 位作者 李学杰 姚永坚 姜涛 梁超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2-67,共6页
依据大洋钻探井及地震剖面资料,定量确定南海同扩张期和后扩张期深海盆沉积充填差异及沉积物来源变化。研究显示,南海深海盆自渐新世(32 Ma)开始形成,随着南海二次扩张海盆范围逐渐扩大,海盆内主要充填火山碎屑角砾岩及火山灰,碳酸盐岩... 依据大洋钻探井及地震剖面资料,定量确定南海同扩张期和后扩张期深海盆沉积充填差异及沉积物来源变化。研究显示,南海深海盆自渐新世(32 Ma)开始形成,随着南海二次扩张海盆范围逐渐扩大,海盆内主要充填火山碎屑角砾岩及火山灰,碳酸盐岩、超微化石软泥,泥质粘土、粉砂质粘土、泥岩及粉细砂岩。深海盆充填主要沉积物为晚中新世(11.6 Ma)以来的陆源碎屑沉积,丰富陆源碎屑的供给与南海闭合过程中同期区域构造事件(如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菲律宾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也与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季风增强以及源区强烈的风化剥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深海盆 边缘海沉积充填 源-汇系统
原文传递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25
6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4 位作者 徐辉龙 李家彪 阮爱国 郝天珧 游庆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大陆边缘 深海盆
下载PDF
深海矿产资源
7
《能源与节能》 2020年第3期143-143,共1页
中国多金属结核资源包括中国管辖海域赋存的资源和国际海底享有的资源。1979—1989年,中国在南海中央海盆和大陆坡调查时发现了海底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在北纬14°—21°31′、东经115°—118°,水深2000~4000 m的海底... 中国多金属结核资源包括中国管辖海域赋存的资源和国际海底享有的资源。1979—1989年,中国在南海中央海盆和大陆坡调查时发现了海底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在北纬14°—21°31′、东经115°—118°,水深2000~4000 m的海底。多金属结核直径一般在5~14 cm。多金属结核的富集区面积约3200 km2,位于中沙群岛南部深海盆及东沙群岛东南和南部平缓的陆坡区。位于太平洋东北部以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为边界海区,是品位和丰度都很高的远景矿区,储量达1.50×101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国际海底 深海盆 东沙群岛 中沙群岛 陆坡区 大陆坡 管辖海域
下载PDF
南海火山玻璃的研究
8
作者 谈丽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08-209,共2页
1986年11月,我国在17°28’N,116°34’E,水深3976米的黄岩海山的西北角取了6.96米的柱状样,代号HY4-860-2;1987年10月在12°48’N,113°5’E,水深4300米处取了3米长的岩芯样,代号SS2。其后又在南海取了7个柱状样(V&l... 1986年11月,我国在17°28’N,116°34’E,水深3976米的黄岩海山的西北角取了6.96米的柱状样,代号HY4-860-2;1987年10月在12°48’N,113°5’E,水深4300米处取了3米长的岩芯样,代号SS2。其后又在南海取了7个柱状样(V<sub>1</sub>—V<sub>7</sub>)。其中HY4-86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玻璃 柱状样 深海盆 芯样 铀系法测年 生物化石 海平原 安山岩 中太平洋 火山喷发
下载PDF
如何选购适合自己的护肤化妆品——美容知识热线咨询之三
9
作者 陈琳 《绿色大世界》 1995年第3期47-47,共1页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商场,都会被林林总总,色彩多样,品种繁杂的化妆品弄得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选购适合自己的护肤化妆品。一般所谓的"护肤",多是涂上一些乳液、营养霜等,诸如此类的护肤品即了事。但是。
关键词 热线咨询 网圈 有害细菌 去污 深海盆 用方 基底层 侧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深地震探测及南北共轭陆缘对比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3 位作者 徐辉龙 夏少红 吴振利 李家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3-830,共8页
南海南部最新深地震探测对于南海南北共轭陆缘的对比研究及南海形成演化理论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南海深地震探测发展历程和南海南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为基础,借鉴世界上典型共轭陆缘对比研究的方法,结合2009年新获得的两条海底地震仪测... 南海南部最新深地震探测对于南海南北共轭陆缘的对比研究及南海形成演化理论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南海深地震探测发展历程和南海南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为基础,借鉴世界上典型共轭陆缘对比研究的方法,结合2009年新获得的两条海底地震仪测线,指出了南海南部及深海盆深部结构研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提出西南次海盆的深部结构、洋盆中海山的速度结构与属性及南北共轭陆缘张裂体系,是今后南海形成演化理论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深海盆 海山 构造 地震探测 海洋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地震识别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吕彩丽 吴时国 袁圣强 《海洋科学集刊》 CAS 2010年第1期40-49,共10页
深水水道作为输送陆源碎屑沉积物到深海盆地的重要通道,对沉积物起到约束和分类作用。通过研究深水水道的沉积与演化过程可进一步对深海盆地沉积物源进行分析。通常,在水道轴部沉积粗粒沉积物,堤坝部位沉积细砂、粉砂和泥等细粒沉积物,... 深水水道作为输送陆源碎屑沉积物到深海盆地的重要通道,对沉积物起到约束和分类作用。通过研究深水水道的沉积与演化过程可进一步对深海盆地沉积物源进行分析。通常,在水道轴部沉积粗粒沉积物,堤坝部位沉积细砂、粉砂和泥等细粒沉积物,水道沉积体系可作为很好的油气储集体。研究表明,深水水道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识别特征 沉积物源 深海盆 油气储集体 碎屑沉积物 陆源 加积作用 低水位期 盆地沉积
原文传递
南海西沙海域甘泉海台发现大型溶洞群
12
作者 杜文波 杨楚鹏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61-3964,共4页
海底溶洞是发育于海平面以下碳酸盐岩台地上的洞穴,主要是碳酸盐岩的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凹陷和深坑(Yao et al.,2020),是一种特殊的海底岩溶地貌.目前,全球已报道发现的海底溶洞群仅有6处,分别位于南亚得里亚海Gargano岬陆架(溶洞11个... 海底溶洞是发育于海平面以下碳酸盐岩台地上的洞穴,主要是碳酸盐岩的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凹陷和深坑(Yao et al.,2020),是一种特殊的海底岩溶地貌.目前,全球已报道发现的海底溶洞群仅有6处,分别位于南亚得里亚海Gargano岬陆架(溶洞11个)(Taviani et al.,2012)、阿布洛霍斯陆架(溶洞36个)(Bastos et al.,2016)、布莱克-巴哈马深海盆(溶洞29个)(Cavailhes et al.,2022)、加勒比海Saba台地(溶洞21个)(Humphreys et al.,2022)、佛罗里达海峡(溶洞12个)(Land et al.,1999)和日本石垣岛Nagura湾(Kan et al.,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垣岛 佛罗里达海峡 岩溶地貌 化学溶蚀 深海盆 溶洞群
原文传递
奇特的海域
13
《少先队员(知识路)》 2023年第9期102-106,共5页
位于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是世界上最热的海。地球海洋表面的年平均水温是17℃,而红海的表面水温8月份可达27℃-32℃,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深水,也可达到约21℃。更为奇怪的是,在红海深海盆中,水温竟高达60℃!
关键词 平均水温 深海盆 海洋表面 红海 表面水温 地球
原文传递
南海大计划的三点突破点
14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F0002-F0002,共1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8)取得了重大科学进展,最为重要的是3大突破性成果:洋陆交换南海深海盆的强混合作用,如何改变着大洋和大陆之间的物质交换?板缘张裂南海深海盆是如何形成的?板块边缘的南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8)取得了重大科学进展,最为重要的是3大突破性成果:洋陆交换南海深海盆的强混合作用,如何改变着大洋和大陆之间的物质交换?板缘张裂南海深海盆是如何形成的?板块边缘的南海,为什么不能搬用大西洋的模型?低纬驱动什么机制主导气候的长期变化?为什么说是低纬度区的过程而不是冰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盆 重大研究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板块边缘 张裂 低纬度区 物质交换 突破性成果
原文传递
南海诸岛的面积测量(续)
15
《江苏现代计量》 2013年第12期20-22,共3页
六、中沙群岛中沙群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居中的群岛,西距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约200km,古称红毛浅。中沙群岛位于北纬15°24’~16°15’,东经113°40’~114°57’;主要部分由隐没在水中的3座暗沙、滩... 六、中沙群岛中沙群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居中的群岛,西距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约200km,古称红毛浅。中沙群岛位于北纬15°24’~16°15’,东经113°40’~114°57’;主要部分由隐没在水中的3座暗沙、滩、礁、岛所组成;长约140km(不包括黄岩岛),宽约60km,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略呈椭圆形。中沙群岛包括南海海盆西侧的中沙大环礁、北侧的神狐暗沙、一统暗沙及耸立在深海盆上的宪法暗沙、中南暗沙、黄岩岛(民主礁)等,几乎全部隐没于海面之下,距海面(10~26)m,只有黄岩岛南面露出了水面。中沙大环礁是南海堵岛中最大的环礁,全被海水淹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岩岛 红毛浅 面积测量 深海盆 西距 渚碧礁 环礁 永兴岛 太平岛 光星仔礁
原文传递
漫谈海洋
16
《当代矿工》 1990年第4期39-39,共1页
你见过碧波粼粼美丽的大海么?你见过巨澜翻滚咆哮的大海么?海洋,它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似乎是神秘莫测的怪物。海洋和我们的关系密切,我们不能不了解它。海洋是个物质实体,是可以认识和。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对海洋已经有了充分的... 你见过碧波粼粼美丽的大海么?你见过巨澜翻滚咆哮的大海么?海洋,它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似乎是神秘莫测的怪物。海洋和我们的关系密切,我们不能不了解它。海洋是个物质实体,是可以认识和。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对海洋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条件 物质实体 贸易事业 海底资源 各国经济 海底山脉 边缘部分 交通通道 浅海区 深海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