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板块向我国东北地区深部俯冲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
作者 朱桂芝 石耀霖 +1 位作者 陈石 张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50-957,共8页
本文采用依赖温度的黏度结构以及考虑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厚度差异等特征,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会聚速率作为板块速度的主要约束,通过变化海沟后撤速度模型,数值模拟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的俯冲过程.结果表明,要产生类似于中国东北... 本文采用依赖温度的黏度结构以及考虑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厚度差异等特征,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会聚速率作为板块速度的主要约束,通过变化海沟后撤速度模型,数值模拟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的俯冲过程.结果表明,要产生类似于中国东北之下低角度的板片俯冲,海沟后撤是重要条件;而上下地幔黏度的较大差异是决定俯冲板片不穿透660 km相变而的决定因素;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应早于70 Ma B.P.,海沟后撤速度可能小于一些地质学家估计的45 mm/a,而且可能是分阶段变化的;速度场表明运动学模型的反过程:大陆岩石圈之下物质的不断水平向东的流动和推挤可能成为海沟后撤的力源之一,地幔物质的这种东向流动可能与印度板块挤压碰撞欧亚板块有关,沿欧亚板块东缘的扩张构造可能是太平洋欧亚板块运动和印度-欧亚板块运动的综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赖温度的黏度结构 西太平洋板块 中国东北地区 深部俯冲 海沟后撤
下载PDF
板片深部俯冲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朱桂芝 石耀霖 张怀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3-342,共10页
高精度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了全球范围内形态各异的俯冲板片,这充分表明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本文简单回顾了影响板片俯冲的主要因素和对俯冲板片有关的,如对地震、火山、弧后变形等地球物理现象的各种合理解释.讨论中国东北新生代火... 高精度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了全球范围内形态各异的俯冲板片,这充分表明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本文简单回顾了影响板片俯冲的主要因素和对俯冲板片有关的,如对地震、火山、弧后变形等地球物理现象的各种合理解释.讨论中国东北新生代火山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是不同于一般俯冲带火山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片 深部俯冲 深震 火山活动
下载PDF
西天山高压脉及主岩的氧同位素研究——古俯冲带深部流体及俯冲特征的启示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德志 高俊 +3 位作者 张进富 张德贤 戴塔根 Reiner KLEMD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82,共9页
位于中国南天山的西天山高压变质带代表了伊犁-中天山与塔里木两个板块间古生代南天山洋的古俯冲混杂岩带。高压变质带内广泛发育高压脉。为探讨古俯冲深部流体来源及运移特点及板块俯冲特征,对高压脉和主岩的全岩及主要的高压变质矿... 位于中国南天山的西天山高压变质带代表了伊犁-中天山与塔里木两个板块间古生代南天山洋的古俯冲混杂岩带。高压变质带内广泛发育高压脉。为探讨古俯冲深部流体来源及运移特点及板块俯冲特征,对高压脉和主岩的全岩及主要的高压变质矿物的氧同位素进行了分析。高压脉的δ^18O值变化于+8.28‰与+10.70‰之间,多数在+9.50‰±1范围内。基性变质岩的主岩与高压脉具相似的氧同位素组成,变化于+9.25‰~+10.10‰之间。高压脉和主岩的全岩δ^18O值变化不大。高压脉与相邻主岩间、同一高压脉中间与边部间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一般变化不大,对于大多数脉-主岩对,变化小于1‰。与全岩完全不同的是,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显示出很大的变化范围,石英、石榴石、绿辉石的δ^18O值分别为+11.40‰~+15.20‰,+3.59‰-+11.60‰和+8.30‰~+13.05‰,多硅白云母和蓝闪石δ^18O的变化较小,分别为+10.00‰~+11.10‰和+9.26‰-+9.94‰。榴辉质岩石中高压变质矿物间氧同位素分馏广泛不平衡。全岩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俯冲带深部流体主体来自邻近主岩,外来流体对氧同位素贡献有限。单矿物氧同位素广泛不平衡特征可能指示古俯冲带俯冲板片的快速俯冲和折返以及部分外来流体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脉 主岩 氧同位素 俯冲深部流体 西天山
下载PDF
俯冲带碳酸盐化对深部碳循环的启示:以中国西南天山碳酸盐化云母片岩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卫刚 张立飞 +1 位作者 申婷婷 胡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4-1218,共15页
俯冲带可将地球表层碳输送至深部地幔,同时也记录着俯冲板片来源碳质流体的迁移沉淀机制,对地球深部碳循环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俯冲带脱碳机制的研究表明流体溶解脱碳作用是冷的大洋俯冲板片释放COH流体的重要方式,而上覆板块(尤其地... 俯冲带可将地球表层碳输送至深部地幔,同时也记录着俯冲板片来源碳质流体的迁移沉淀机制,对地球深部碳循环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俯冲带脱碳机制的研究表明流体溶解脱碳作用是冷的大洋俯冲板片释放COH流体的重要方式,而上覆板块(尤其地幔楔)则被认为是缓冲这些COH流体的重要场所,甚至是俯冲带CO_2的唯一"归宿"。事实上,俯冲带岩石本身的固碳能力却受到了忽视,而对俯冲带岩石捕获和固存CO_2(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能力的评估对全球碳通量的估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碳酸盐化云母片岩为例,探讨俯冲带岩石的碳酸盐化对深部碳循环的影响。西南天山长阿吾子一带的碳酸盐化云母片岩记录了俯冲板片起源的碳质流体对俯冲带云母片岩的交代作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蛇纹岩释放的富水流体溶解俯冲洋壳中的碳酸盐可能是产生COH流体的重要机制。基于碳质流体对多硅白云母(Si(a.p.f.u.)=3.58~3.73)的交代及相对高压的碳酸盐矿物(主要为白云石和菱镁矿)与金红石的共生,结合区域上碳酸盐化云母片岩与高压碳酸盐化蛇纹岩(HP-ophidolomite)的伴生,我们认为云母片岩的碳酸盐化作用可能发生在俯冲板片峰期稍后的高压折返阶段。俯冲带云母片岩的固碳作用表明除了上覆板块,俯冲带岩石本身对于碳质流体也具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初步估算表明俯冲带云母片岩的碳酸盐化每年可固存至少2.46~6.68Mt/yr,约占俯冲板片每年进碳量的4%~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流体 碳酸盐化云母片岩 俯冲深部碳循环 中国西南天山
下载PDF
北山大地构造深部成因与浅部成矿特征遥感综合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永江 耿树方 李长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14-727,共14页
大地构造受地球深部动力活动控制这个观点早已为人们所接受。本文通过对地处新疆、甘肃、内蒙三省(区)交汇部位的北山及附近地区大地构造的综合分析,认为北山地区在构造上形成于塔里木、中朝与蒙古三大板块构造汇聚挤压环境,但对其影响... 大地构造受地球深部动力活动控制这个观点早已为人们所接受。本文通过对地处新疆、甘肃、内蒙三省(区)交汇部位的北山及附近地区大地构造的综合分析,认为北山地区在构造上形成于塔里木、中朝与蒙古三大板块构造汇聚挤压环境,但对其影响最为主要的是塔里木板块的向北移动造成的北山地区的古洋闭合。同时,进一步的深部构造运动使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北山造山带,造成北山造山带的断裂构造具有多向北倾的特点。这种区域性的由南向北挤压俯冲构造对于浅部成矿具有重要影响。已知的许多矿床均分布于规模较大的中酸性岩基北侧,并多与北倾逆冲断裂带及小岩株(群)关系密切,由于与断裂构造具有多向北倾,使得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岩基总体上也具有向北倾的特征,并导致后来的成矿岩浆能够侵入就位在岩基北缘,这为人们在类似地区寻找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提供了一种重要找矿方法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深部俯冲 浅部反向逆冲断裂带 岩基倾斜侵入 小岩珠与火山碎屑岩成矿
下载PDF
西天山古俯冲带深部流体来源——来自高压变质带內高压脉和主岩的Pb,Sr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德志 高俊 +3 位作者 戴塔根 邹海洋 熊贤民 R.Klemd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35-844,共10页
对西天山高压变质带内高压脉的研究表明,高压脉与寄主岩石具总体一致的Pb和Sr同位素组成,高压脉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及^87Sr/^86Sr(t=340Ma)分别为17.122~17.431,15.477~15.611,37.432~38.... 对西天山高压变质带内高压脉的研究表明,高压脉与寄主岩石具总体一致的Pb和Sr同位素组成,高压脉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及^87Sr/^86Sr(t=340Ma)分别为17.122~17.431,15.477~15.611,37.432~38.689和0.70529~0.70705;主岩上述比值为17.605~17.834,15.508~15.564,37.080~38.145和0.70522~0.70685.与主岩相比,高压脉具大得多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高压脉和主岩Rb/Ba,Ce/Pb,Nb/U和Ta/U比值均介于洋岛玄武岩(OIB)或洋中脊玄武岩(MORB)与陆壳间,显示有陆壳物质混入.西天山古俯冲带深部成脉流体为来自具Ⅰ类富集地幔特征的大洋玄武岩(主岩原岩)进变质脱水与来自俯冲沉积物(包括陆源沉积物)进变质脱水形成的两种流体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深部流体 高压脉 主岩 西天山 同位素
原文传递
Mineralogical Features and Properties of Serpentine as Indicator of the Deep Earth Subduction Processes
7
作者 Tatiana V. Posukhova Leily L Elene B. Cherepetskaya Ivan E. Sa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年第12期729-743,共15页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study of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ree genetic types of serpentinite, developed by chromite-bearing ultrabasic rocks, by metamorphic zones of carbonate rocks and wi...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study of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ree genetic types of serpentinite, developed by chromite-bearing ultrabasic rocks, by metamorphic zones of carbonate rocks and within the zone of weathering of ultrabasic rocks. The samples were selected from deposits, located along the Main Ural Fault-the Paleozoic subduction zone (named GUR). Peculiarities of microstructur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serpentinites formed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ir comparative study was held. They were devided three groups of serpentinites with oriented and non-oriented structure which formed by different protholites: mantle, lithosphere and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al SERPENTINE subduction processes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velocity of elastic waves acoustic emis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