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矿
1
作者 张洪瑞 侯增谦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25-536,共12页
大陆碰撞成矿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但是碰撞带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矿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目前主要的几种碰撞动力学机制包括大陆俯冲及俯冲相关的陆壳撕裂与回撤、大洋板片断离、上覆岩石圈去根,如对流减薄、拆沉等;而碰撞... 大陆碰撞成矿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但是碰撞带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矿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目前主要的几种碰撞动力学机制包括大陆俯冲及俯冲相关的陆壳撕裂与回撤、大洋板片断离、上覆岩石圈去根,如对流减薄、拆沉等;而碰撞成矿系统还可以进一步概括总结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变质流体成矿系统和盆地流体成矿系统三类。在此基础上,通过地幔上涌、地壳缩短和地表隆升等各种壳幔响应,将深部动力学与成矿作用进行了成因关联。研究揭示,成矿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导致金属元素循环富集的过程。研究指出,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大陆碰撞成矿作用,有望将矿床学研究提高到新层次,还有望实现“碰撞加工厂”的找矿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动力学机制 圈层相互作用 金属富集 矿床 碰撞造山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的碰撞造山及深部动力学——中法地学合作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8
2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姜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0,共6页
本文展示了中法 1995~ 2 0 0 0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学研究的如下主要新进展 :①完成 80 0 0km长的青藏高原北部及中部天然地震岩石圈探测剖面 ,确定若干条岩石圈断裂 ,发现与新生代火山喷发有关的青藏高原中部深处的低速、低密度体 ,塔里... 本文展示了中法 1995~ 2 0 0 0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学研究的如下主要新进展 :①完成 80 0 0km长的青藏高原北部及中部天然地震岩石圈探测剖面 ,确定若干条岩石圈断裂 ,发现与新生代火山喷发有关的青藏高原中部深处的低速、低密度体 ,塔里木地块俯冲于阿尔金山之下 ;②提出阿尔金断裂形成于 2 2 0~ 2 40Ma和左行平移 40 0km的科学依据及确定其新生代变形量 ;③确定祁连南缘 35 0km长的高压 超高压变质带 ,提出其可能代表早古生代时期北中国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西部界限的新认识 ;④根据加里东期蛇绿岩、花岗岩及俯冲杂岩带的新发现 ,初步建立了古碰撞造山格架 ;⑤提出高原隆升的“地幔底辟和内向陆内俯冲”的新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碰撞造山 深部动力学 岩石圈结构
下载PDF
吉林辉南“反应”成因方辉橄榄岩包体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义刚 黄小龙 +1 位作者 M F THIRLWALL 陈小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6,共8页
同正常的残余方辉橄榄岩相比,辉南方辉橄榄岩具有异常高的HREE组成和特殊的二次重结晶结构,因此,它们不是上地幔经大程度部分熔融后的残余,而是熔体-岩石反应的结果。倒U型REE分配模式暗示这些样品经历了与玄武质熔体相互作用的历史,并... 同正常的残余方辉橄榄岩相比,辉南方辉橄榄岩具有异常高的HREE组成和特殊的二次重结晶结构,因此,它们不是上地幔经大程度部分熔融后的残余,而是熔体-岩石反应的结果。倒U型REE分配模式暗示这些样品经历了与玄武质熔体相互作用的历史,并达到了平衡。大量熔(流)体的存在有利于地幔岩石矿物颗粒的增长,从而形成特征的二次重结晶结构。这种“反应”型方辉橄榄岩的形成可能与上涌软流圈对岩石圈地幔的热-化学侵蚀有关。“反应型”方辉橄榄岩形成之后,又受到了类似于碳酸岩或富挥发份小体积熔体的交代。因此辉南地区上地幔经历了多期地幔交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动力学 方辉橄榄岩 二次重结晶结构 熔体-岩石相互作用 上地幔 吉林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表地质过程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颜照坤 王绪本 +5 位作者 李勇 罗威 杨宜海 王兴建 邵崇建 闫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44-2755,共12页
发生在地球浅层的2008年汶川地震驱动了龙门山及前陆地区的地表同震垂向位移.根据冲断带-前陆盆地弹性挠曲模型理论,在进行弹性挠曲模拟反演的基础上,结合对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泊松比、电性结构)的分析,发现龙门山前陆盆地现今岩石圈有... 发生在地球浅层的2008年汶川地震驱动了龙门山及前陆地区的地表同震垂向位移.根据冲断带-前陆盆地弹性挠曲模型理论,在进行弹性挠曲模拟反演的基础上,结合对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泊松比、电性结构)的分析,发现龙门山前陆盆地现今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_e)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减薄的趋势,自川中地区的30~40 km减至龙门山地区的10~20 km.在对晚三叠世以来前陆盆地各阶段盆地结构进行刻画的基础上,进行弹性挠曲模拟反演,推断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前渊地区(四川盆地西部)岩石圈的T_e值自晚三叠世以来具有逐渐减薄的趋势.这可能与松潘一甘孜地块下方广泛存在的软流圈热物质对四川盆地西部岩石圈下部的长期加热而导致的熔融有关,反映了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球表层盆地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挠盐模型 龙门山前陆盆地 汶川地震同震垂向位移 有效弹性厚度 深部动力学过程
下载PDF
白垩纪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球深部动力学 被引量:12
5
作者 史瑞萍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295-300,共6页
通过对白垩纪超静磁带 (CNS)期间发生的重要地质事件 ,如大洋缺氧事件 ,大量火山活动以及温度升高等的综合分析 ,并结合地球磁场古强度研究结果 。
关键词 白垩纪超静磁带 地球磁场古强度 地球深部动力学
下载PDF
鸡西煤田深部动力学特征与煤的变质作用
6
作者 胡善亭 杨起 潘治贵 《东北煤炭技术》 1996年第1期57-60,共4页
根据鸡西煤田所处的特殊地质构造位置,分析了地热幔柱这一特殊的深部动力学特征,并进一步阐述了地热幔柱活动是造成鸡西煤田煤变质程度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煤田 深部动力学 热幔柱 变质作用
下载PDF
谈七台河煤田深部动力学特征与煤的变质作用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
7
作者 吴立君 张立新 《应用能源技术》 2001年第3期9-9,共1页
根据七台河煤田所处的特殊地质构造位置 ,分析了地幔柱这一特殊的深部动力学特征 ,并进一步阐述了地幔柱活动是造成七台河煤田变质程度的重要因素 。
关键词 煤田 深部动力学 煤变质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燕山期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对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92
8
作者 王强 许继峰 +2 位作者 赵振华 熊小林 包志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3-334,共12页
铜陵地区燕山期侵入岩的岩石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i)研究区SiO≤55%的侵入岩主要为橄榄玄粗质系列岩石,来自富集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物质发生低程度混染,混染后的岩浆进一步发生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了这... 铜陵地区燕山期侵入岩的岩石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i)研究区SiO≤55%的侵入岩主要为橄榄玄粗质系列岩石,来自富集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物质发生低程度混染,混染后的岩浆进一步发生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了这些岩石;(ii)SiO_2>55%的侵入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与埃达克岩(adakite)有许多类似地球化学特征,如富钠,高Al_2O_3,Sr,Sr/Y与La/Yb比值,大部分样品的Y<18×10^(-6),Yb<1.9×10^(-6),但与埃达克岩也有不同之处,如同位素组成((ε_(Nd)(t)=-9.16~-16.55,(^(87)Sr/^(86)Sr)_i=0.7068~0.7105以及相当一部分样品的Y>18×10^(-6),Yb>1.90×10^(-6)。铜陵地区SiO_2>55%的侵入岩很可能由幔源岩浆与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adakite-like)岩浆混合形成。来自地幔的橄榄玄粗质岩浆底侵可能为下地壳熔融提供了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铜陵地区 燕山期 侵入岩 岩石成因 深部动力学过程 橄榄玄粗岩 岩浆底侵 拆沉作用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浆-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进辉 许蕾 +4 位作者 孙金凤 曾庆栋 赵亚楠 王浩 朱昱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01-1419,共19页
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发生强烈的破坏作用,诱发强烈的岩浆、构造、热事件,同时形成金等金属矿床.然而,克拉通破坏如何控制巨量金等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基于已发表大量资料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 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发生强烈的破坏作用,诱发强烈的岩浆、构造、热事件,同时形成金等金属矿床.然而,克拉通破坏如何控制巨量金等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基于已发表大量资料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华北东部中生代岩浆岩岩石组合、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金等金属矿床成矿年代学、中生代盆地演化等最新资料,恢复了华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伸展量和郯庐断裂的左行走滑位移距离,确定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位置,重新构建了华北东部中生代金等金属矿床和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发现早中侏罗世期间,岩浆-成矿作用由东向西逐渐迁移,而160~140Ma之后则由西向东迁移,论证了华北东部中生代金等金属成矿与岩浆岩成岩之间的成因关系,岩浆为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源和成矿流体,阐明克拉通破坏与巨量岩浆-成矿作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提出侏罗纪期间华北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低角度俯冲,不仅在华北东部(乃至中国东部)形成了类似于南美安第斯型富含斑岩铜矿的大陆岩浆弧,而且俯冲带流体交代地幔楔为早白垩世热液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早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由低变高,俯冲板块和俯冲带发生后撤,使华北克拉通东部发生强烈破坏,并形成巨量岩浆和金等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破坏 巨量金成矿 中生代岩浆作用 华北克拉通 深部动力学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麻当新生代钠质碱性玄武岩成因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赖绍聪 张国伟 +1 位作者 李永飞 秦江锋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271-278,共8页
麻当新生代玄武岩出露于青藏高原东缘,位于青藏、华北和扬子三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岩石SiO2介于42%~51%之间,Na2O/K2O>4,为一套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微量及稀土元素显示典型板内洋岛型(OIB-type)碱性玄武岩的特征,明显富集Ba,Th,... 麻当新生代玄武岩出露于青藏高原东缘,位于青藏、华北和扬子三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岩石SiO2介于42%~51%之间,Na2O/K2O>4,为一套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微量及稀土元素显示典型板内洋岛型(OIB-type)碱性玄武岩的特征,明显富集Ba,Th,Nb,Ta等元素,而K和Rb相对较低;Sr-Nd-Pb同位素体系显示了明显的混合源区特征.新生代以来青藏东缘西秦岭-松潘地区受青藏、扬子及华北三大构造体系域的控制,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处于从下部地幔到上部陆壳物质的总体汇聚拼贴阶段,地幔具有显著的混合特征.麻当玄武岩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构造背景下,由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多源混合的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玄武岩 源区性质 深部动力学 新生代 青藏东缘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板内拉张性岩浆作用与三个超大陆裂解及深部地球动力学 被引量:26
11
作者 阎国翰 蔡剑辉 +5 位作者 任康绪 何国琦 牟保磊 许保良 李凤棠 杨斌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74,共14页
对华北克拉通碱性岩等板内拉张背景岩浆岩进行了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及空间分布的研究,并结合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得出:华北克拉通板内拉张性岩浆作用主要集中在3个时段,即古元古代末—中元古代早期(1850~1600Ma)新元古代中–晚期(900~6... 对华北克拉通碱性岩等板内拉张背景岩浆岩进行了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及空间分布的研究,并结合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得出:华北克拉通板内拉张性岩浆作用主要集中在3个时段,即古元古代末—中元古代早期(1850~1600Ma)新元古代中–晚期(900~600Ma)、和古生代末—新生代(250Ma~现今)。这3个时段的拉张性岩浆作用,由老到新依次称之为第一拉张作用阶段、第二拉张作用阶段和第三拉张作用阶段岩浆作用,3个阶段拉张性岩浆作用出现的频率强度和空间分布的广度均有明显差别。第三阶段拉张性岩浆作用出现的频率强度最大,空间分布也最广;第一阶段拉张性岩浆作用次之;而第二阶段拉张性岩浆作用出现的频率强度最弱,并且空间分布也很局限。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三个阶段拉张性岩浆作用在时间上分别与哥伦比亚(Columbia)、罗迪尼亚(Rodinia)及潘基亚(Pangaea)三个超级大陆的拉张裂解时间基本一致。这可能说明华北克拉通对三个超级大陆的拉张裂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对于导致超级大陆拉张裂解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动力学,一般认为是超级热地幔柱活动。推测华北克拉通距导致三个超级大陆拉张裂解的超级热地幔柱活动中心,在第三拉张阶段时可能最近,第一拉张阶段时也较近,但在第二拉张阶段时相对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拉张性岩浆作用 超大陆拉张裂解 深部地球动力学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1
12
作者 朱介寿 蔡学林 +1 位作者 曹家敏 严忠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93-803,共11页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反演。对沉积层、地壳、岩石圈特性及厚度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 岩石圈结构模型 地球深部动力学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换的温度场效应及其耦合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3
作者 席先武 杨立强 +4 位作者 王岳军 邓军 林舸 王建平 雷小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7-55,共9页
运用FLAC方法 ,再现了湖南中生代岩石圈构造体制由挤压增厚转换为伸展减薄过程中 ,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温场的可能的演化历程 ,探讨了其耦合成矿效应和深部动力学制约。结果表明 :(1)剪切应变带在地壳中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为印支燕山期... 运用FLAC方法 ,再现了湖南中生代岩石圈构造体制由挤压增厚转换为伸展减薄过程中 ,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温场的可能的演化历程 ,探讨了其耦合成矿效应和深部动力学制约。结果表明 :(1)剪切应变带在地壳中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为印支燕山期岩浆底侵和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矿物质运移和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构造热体制转换可驱动深部流体活动 (大规模侧向运移或向上运动 ) ,导致壳幔物质活化 ,控制流体循环和水岩作用过程 ,形成热液矿床 ;(3)矿床 (体 )往往赋存于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由极大向极小转换的构造部位 (或时段 ) ,而其极大值和极小值区域 (或时段 )均不利于成矿 ;(4 )由于不同构造部位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场扰动的差异 ,其成矿效应明显不同 ,从而形成金属矿床的韵律性分带结构 ;(5 )这种空间上的分带结构可能反映了其成矿作用时间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和剥蚀程度的差异 ,印支期W Pb Zn或Sn和Cu矿的形成与中地壳片麻岩类岩石部分熔融关系密切 ,而燕山期Cu Au矿的形成主要与基性岩浆底侵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有关 ,并直接受控于该区中生代早期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这一认识可为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温度场效应 耦合成矿效应 深部动力学 地壳 成矿物质 金属矿床 成矿作用
下载PDF
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域地球内部三维结构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朱介寿 曹家敏 +1 位作者 蔡学林 严忠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97-503,共7页
根据国内外最新地球物理和其它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综合反演,建立中国及邻区高分辨率地球三维结构模型,为地学各领域提供高精度多参数地球三维模型数据库。对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过渡带以下直至核幔边界的地... 根据国内外最新地球物理和其它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综合反演,建立中国及邻区高分辨率地球三维结构模型,为地学各领域提供高精度多参数地球三维模型数据库。对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过渡带以下直至核幔边界的地幔速度三维分布进行研究。探讨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板块运动、地幔对流、圈层耦合及物质运移等深部动力学问题。对中国大陆及边缘海各地块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特别是有关中国东部及边缘海岩石圈拉张减薄、西部岩石圈汇聚增厚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域 地球圈层三维模型 地球深部动力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柳坪新生代苦橄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赖绍聪 秦江锋 +1 位作者 赵少伟 朱韧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1-370,共10页
柳坪苦橄玄武岩出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殊的构造部位,位于青藏、华北和扬子三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区域。岩石形成年龄在23-7.1Ma之间,属于新近纪火山岩。岩石SiO2介于41.72%-42.82%之间,Na2O〉K2O,K2O/Na2O平均0.51,为一套典型的幔源钠... 柳坪苦橄玄武岩出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殊的构造部位,位于青藏、华北和扬子三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区域。岩石形成年龄在23-7.1Ma之间,属于新近纪火山岩。岩石SiO2介于41.72%-42.82%之间,Na2O〉K2O,K2O/Na2O平均0.51,为一套典型的幔源钠质碱性玄武岩类。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具板内火山岩特征,Th、Rb等元素呈较明显的富集状态,而岩石显著的低K2O特征(0.48%-0.90%)明显不同于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系列。岩石87Sr/86Sr(0.704158-0.704668)、143Nd/144Nd(0.512831-0.513352)、206Pb/204Pb(18.729871-18.779184)、207Pb/204Pb(15.591395-15.602454)和208Pb/204Pb(39.097372-39.181458)等同位素变化特征具有显著的混源属性,投影点位于EMI、EMII、BSE及PREMA等典型地幔储库的过渡部位,并可能存在HIUM地幔源的部分参与,明显不同于单一地幔源局部熔融形成的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新生代期间青藏东缘西秦岭-松潘地区受青藏、扬子及华北三大构造体系域的控制,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处于从下部地幔到上部陆壳物质的总体汇聚拼贴阶段,地幔具有显著的混合特征。柳坪苦橄玄武岩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构造背景下,由于新生代青藏高原软流圈地幔物质向东的流动,诱发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多源混合的地幔橄榄岩局部熔融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橄玄武岩 源区性质 深部动力学 新生代 青藏东缘
下载PDF
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羚羊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俊猛 张培震 +17 位作者 张先康 Xiaohui YUAN Rainer KIND Robert van der HILST 甘卫军 孙继敏 邓涛 刘红兵 裴顺平 徐强 张衡 嘉世旭 颜茂都 郭晓玉 卢占武 杨小平 邓攻 琚长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0-259,共30页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印度板块俯冲、西藏巨型破碎区发育、塔里木板块顺时针旋转、西部水汽通道提前关闭、中国西北部干旱、沙漠化提前这一深部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地表地形、油气资源和环境变化的制约关系,推动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计划” 中国西部盆山原 准噶尔盆地 天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壳幔结构 深部动力学过程 综合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南沙海槽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动力学演化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健 董淼 +1 位作者 吴时国 高玲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40,共14页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是我国南海南缘陆架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海槽之下陆壳减薄的原因、前陆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变形机制是南海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利用地震、重磁、地热观测资料,依据地震沉积地层分析、重磁反演分析、地幔流应力...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是我国南海南缘陆架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海槽之下陆壳减薄的原因、前陆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变形机制是南海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利用地震、重磁、地热观测资料,依据地震沉积地层分析、重磁反演分析、地幔流应力场分析、热-流变学分析方法,文中计算了南沙海区地壳结构特征、南沙海槽逆冲推覆热-流变学结构。结果表明:南沙海区Moho面深度在18~26km,其中海槽区Moho面最浅,由海槽中心向东南至陆坡,Moho面由20km快速下降到26km深度,说明南沙海区陆壳结构曾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动。南沙海区地壳累积流变强度FC与岩石圈累积流变强度FL之比小于80%,显示为一个整体陆壳地块,岛礁区大部分地段地壳热流QC与海底热流Q0之比大于60%,为"热壳冷幔"型热结构,而海槽区情况正相反,QC/Q0小于40%,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南沙海槽Moho面温度在300~700℃,地壳整体温度较低,地温梯度在垂向上高、低相间成层分布,地壳浅层地温梯度在15~30℃/km,深层地温梯度大于45℃/km。南沙海槽南北两侧应力分布特征不同,北侧挤压,南侧伸展。北侧挤压区,地层挤压收缩量由深向浅减小,南侧伸展区,地层伸展量由深向浅增大,类似手风琴风箱结构。北侧黏滞系数高、流变强度大,南侧黏滞系数低、流变强度小。南侧的黏滞系数、流变强度大约比北侧低2~3个数量级,因此南沙海槽南侧比北侧更容易发生构造变形。由计算结果推测,南沙Moho面起伏或陆壳减薄与"地壳重力均衡作用"和"地幔热隆升作用"有关,海槽东南缘逆冲推覆体构造变形机制主要是"地壳缩短"作用,其次是"重力滑脱"作用。文中没有涉及南沙陆块不同地质时期Moho面、"地壳均衡"、"地幔热隆升"之间的演化关系,也没有涉及南沙海槽基底变形中"弹性挠曲"和"逆冲推覆"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槽 陆壳结构 逆冲推覆 热-流变结构 深部动力学特征
下载PDF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介寿 蔡学林 +1 位作者 曹家敏 严忠琼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7-574,共8页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反演。对沉积层、地壳、岩石圈厚度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 岩石圈结构模型 地球深部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SKS分裂的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构与动力学 被引量:4
19
作者 鲁明文 雷建设 张贵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65-3384,共20页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东北地区2008-2016年九年时间内207个固定地震台站和127个NECESSArray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利用SKS波分裂的最小切向能量网格搜索方法获得了243个台站的有效分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研究区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基本以...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东北地区2008-2016年九年时间内207个固定地震台站和127个NECESSArray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利用SKS波分裂的最小切向能量网格搜索方法获得了243个台站的有效分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研究区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基本以NW-SE向为主,但无论是在快波方向上还是快慢波时间延迟上不同构造单元内部与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均存在着较大差别.大兴安岭造山带北部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自北向南由NNE-SSW向转变为NNW-SSE向,在中部以NW-SE向为主,而南部自北而南由NE-SW向逐渐转变为近E-W向;松辽盆地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在北部自西向东主要表现为由NNW-SSE向逐渐转变为NW-SE向,在中部自西向东由NE-SW向转变为近E-W向,而在南部既有NE-SW向又有NW-SE向;佳木斯地块各向异性方向由西部的NW-SE转变为东部的NNW-SSE,同时快慢波时间延迟逐渐变大;长白山造山带北部自北向南由NW-SE向逐渐转变为近E-W向,中部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为NNW-SSE向,且快慢波时间延迟较大,而南部以NW-SE向为主;燕山造山带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主要沿E-W向分布,基本平行于燕山造山带的走向.这些结果说明,尽管复杂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局部岩石圈拆沉和热物质上涌有关,但更重要是与"大地幔楔"中物质水平流等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也有待将来结合更多地震资料如面波不同深度的特征各向异性进行分析.在阿巴嘎火山群、哈拉哈火山群、长白山火山、龙岗火山和镜泊湖火山区及五大连池火山区等特殊构造区的周边地区,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围绕这些构造区随方位均发生明显变化,暗示了火山区下方热物质上涌可能影响了"大地幔楔"中的软流圈物质水平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S波分裂 地震各向异性 深部动力学 东北地区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运动的深部动力机制浅析
20
作者 史卜庆 吴智平 《复式油气田》 1999年第1期4-7,共4页
从渤海湾盆地渐新世末期发生的区域性构造运动-东营运动的地质特征入手,根据地壳的均衡原理,结合渤海盆地伸展裂陷运动的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该机制能够很好的解释盆地幕式伸展... 从渤海湾盆地渐新世末期发生的区域性构造运动-东营运动的地质特征入手,根据地壳的均衡原理,结合渤海盆地伸展裂陷运动的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该机制能够很好的解释盆地幕式伸展裂限的过程,探讨了渤海湾盆地在渐新世末期由裂陷伸展运动阶段转向坳陷运动的可能原因,最后简要分析了渤海盆地东营运动对于油气藏聚集,形成和保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地壳均衡作用 深部动力学 东营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