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北高原山区不同降雨条件下斜坡深部响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贺 鲁志强 +1 位作者 李果 陈争玉 《中外公路》 2023年第1期11-18,共8页
为了探讨滇西北高原山区不同降雨条件下斜坡深部响应特征和机制,通过布设远程实时监测装置,开展斜坡原型现场试验,分析不同形式、降雨量等自然降雨条件对深部位移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提出滑坡监测预警建议。结果表明:汛期集中强降雨... 为了探讨滇西北高原山区不同降雨条件下斜坡深部响应特征和机制,通过布设远程实时监测装置,开展斜坡原型现场试验,分析不同形式、降雨量等自然降雨条件对深部位移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提出滑坡监测预警建议。结果表明:汛期集中强降雨、坡度陡、岩石破碎等高原山区特征能够诱发斜坡更深部地下水位发生较小幅度的频繁波动,进而造成坡体深部形成两层变形剪切带;浅层位移随累计降雨量增加而增大,连续性降雨诱发浅层位移所需的累计降雨量比间歇性降雨小;地下水位长时间持续波动是深层位移间歇性急剧增大的主要诱因;应从预警角度出发选取监测指标,更多地关注用于滑坡预警的降雨量、地下水位、位移先后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区 自然降雨 深部响应 现场试验
下载PDF
汶川和芦山地震前后浅部应力对深部应力的响应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兵 郭啟良 +4 位作者 姜大伟 丁立丰 王建新 许俊闪 王显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9-348,共10页
活动断层上盘浅部的高应力异常通常被认为是强震前兆之一,而低应力一般认为不会发生地震是安全的。然而多个震例表明,低应力状态下的地震危险性具有多解性。为进一步探讨强震前的应力异常特征,本研究利用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和2013年... 活动断层上盘浅部的高应力异常通常被认为是强震前兆之一,而低应力一般认为不会发生地震是安全的。然而多个震例表明,低应力状态下的地震危险性具有多解性。为进一步探讨强震前的应力异常特征,本研究利用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应力测量结果和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在考虑深部应力对浅部应力影响强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浅部应力对深部应力的响应模式,并对强震发生前不同的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活动断层上盘低b值对应浅部高地应力为潜在地震危险区,而对应低地应力则为地震危险性不确定区,需要借助更多的手段进一步确定;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前的低应力状态可能反映了区域应力存在较强的调整。本研究对运用断层浅部应力状态评估断层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地块 地应力状态 耦合强度 浅部应力状态对深部闭锁的响应模式 强震潜在危险性
下载PDF
闽台过渡带及台湾海峡深部高温岩体成岩、成矿地质响应探讨
3
作者 庄庆祥 《能源与环境》 2021年第2期33-34,共2页
通过闽台梯级过渡带及台湾海峡深部高温岩体成岩、成矿地质响应自西往东、由北向南梯度增强、形成年代渐新的叙述,映衬研究区深部高温岩体热物质活动强度自西往东、由北向南增强的趋势十分明显,表明:台湾海峡深部高温岩体热物质上涌、... 通过闽台梯级过渡带及台湾海峡深部高温岩体成岩、成矿地质响应自西往东、由北向南梯度增强、形成年代渐新的叙述,映衬研究区深部高温岩体热物质活动强度自西往东、由北向南增强的趋势十分明显,表明:台湾海峡深部高温岩体热物质上涌、运移、变异、交换活动最强烈;次之是闽东燕山断陷区的闽台梯级过渡带东部;再次之是闽东燕山断陷区的闽台梯级过渡带西部;福建大陆西部受台湾海峡与闽台梯级过渡带深部高温岩体活动的影响较大,其中西部的闽西南坳陷区深部高温体成岩、成矿地质响应程度明显要比闽西北隆起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梯级过渡带 台湾海峡 深部高温体地质响应 成岩 成矿 沉积地层 岩浆岩
下载PDF
浅析中国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地质异常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庄庆祥 郑霜高 +1 位作者 姜兆钧 庄公勋 《能源与环境》 2020年第6期11-14,共4页
通过对1900—1980年中国境内发生的3442次≥4.7级破坏性地震的深入分析研究,按地理区位、构造单元,划分11个不同类型的地震分区,对各地震分区地震频次、强度、密度等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剖析与对比排队,从中遴选出地震频次多、强度大、... 通过对1900—1980年中国境内发生的3442次≥4.7级破坏性地震的深入分析研究,按地理区位、构造单元,划分11个不同类型的地震分区,对各地震分区地震频次、强度、密度等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剖析与对比排队,从中遴选出地震频次多、强度大、密度高的地震分区作为中国深部地震地质响应强烈的干热岩重点工作区,这是大区域、小比例尺干热岩初查阶段最有效的手段,可作为选定全国性干热岩地热地质勘查和编制设计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4.7级地震目录(1900—1989年) ≥7级特大地震 6~6.9级大地震 4.7~5.9级中强地震 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地质响应 干热岩地热地质勘查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周边地区地热潜能与应用》编后感
5
作者 庄庆祥 胡祥云 +4 位作者 冯建赟 郑霜高 庄公勋 姜兆钧 庄碧彦 《能源与环境》 2023年第3期51-53,69,共4页
依靠濒临环太平洋地热带的优势,台湾海峡及周边地区可以作为探寻中国超高温、高温地热资源的潜在目标区。收集了该地区地质构造、地热地质、地震地质、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热勘查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资料,开展了多领域、多学... 依靠濒临环太平洋地热带的优势,台湾海峡及周边地区可以作为探寻中国超高温、高温地热资源的潜在目标区。收集了该地区地质构造、地热地质、地震地质、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热勘查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资料,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研究。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如果具备深部热物质活动与深部高温岩体的异常,就会在地壳浅部产生多种地质响应。分析研究了地貌与地质灾害、成岩成矿、构造应力场、新构造断裂活动、地震、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地热、及火山岩浆8类地质响应的强度大小和分布规律,从而判断识别出潜在的高温、甚至超高温条件,遴选出干热岩重点工作靶区和次重点工作靶区,并初步估算了各区蕴含的地热资源量,可供结合投资可能和地方的需求投入勘查工作。另提出了与将来开发相关的建议,力争探索干热岩勘查与开发利用的有效创新方案,用大量鲜活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东南沿海不仅幔热,而且壳也热,干热岩地热潜能巨大,是中国最具干热岩地热潜能的不可多得的区域之一,第二、三空间地热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热物质活动 深部高温岩体异常地质响应 地热潜能分析与评价 干热岩地热发电 地热梯级综合利用
下载PDF
Response of Surface Soft Soil and Fine-Grained Sand Layers to Seismic Waves
6
作者 Xu Yonglin and Xiong Lijun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3年第4期392-397,共6页
Shanghai is located in eastern China and is built on overburden soil layer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Mexico M S=8.1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19, 1985 and the Hanshin M S=7.4 earthquake on January 17,1995 that heavy cas... Shanghai is located in eastern China and is built on overburden soil layer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Mexico M S=8.1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19, 1985 and the Hanshin M S=7.4 earthquake on January 17,1995 that heavy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have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overburden soil layers. Ground motions caused by earthquakes are significantly amplified when passing through the soil lay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amplified motions, building structures, whose nature frequency is within the frequency band of soil amplification response, will experience more severe damage than those built on bedrock. Therefore, engineering seismologists have pai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he amplification responses in the Shanghai overburden soil layers. The amplification responses of soil and sand layers in this paper are given by the M L=4.1 earthquake in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 on December 25, 2001 at 31.8° N, 120.9° 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responses of soil and sand layers are very different. That is impor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observation Deep drill Soft soil layer Fine-grained sand layer Response to seismic waves Transfer function
下载PDF
西太平洋板片俯冲与后撤引起华北东部地幔置换并导致陆内盆-山耦合 被引量:37
7
作者 郑建平 戴宏坤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6-456,共21页
华北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深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发生变化,即克拉通发生活化作用.活化作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晚古生代至早侏罗世(至~170Ma),(2)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160~140Ma),(3)早白垩世至新生代(~140Ma以来).其中后两个阶... 华北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深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发生变化,即克拉通发生活化作用.活化作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晚古生代至早侏罗世(至~170Ma),(2)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160~140Ma),(3)早白垩世至新生代(~140Ma以来).其中后两个阶段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及后撤导致华北东部深部的岩石圈地幔置换并引起陆内浅部的盆山耦合过程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第一阶段,古亚洲洋俯冲和关闭引起华北北缘经历弧后拉张、碰撞挤压及碰撞后伸展等构造-岩浆活动,而且造成陆块边缘完整性的机械破坏和地幔性质的化学改造,成为后续软流圈物质上涌的通道和岩浆活动的优先发生区;受华南陆块俯冲的影响,华北南缘也发生了类似的过程.在第二阶段,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及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剪切,引起华北北缘的两次近S-N向的挤压作用(燕山运动的A、B幕),近E-W向分布的陆缘盆地被晚中生代岩体和NE-SW断裂肢解为零星分布的盆岭省,岩浆作用由东北角向西迁移进入地块内部,同时郯庐断裂的性质由左行走滑转换为正断层,华北由早期的近S-N向的压扭性背景进入NW-SE向的弧后拉张阶段.第三阶段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地幔增生的关键时期,深部难熔的克拉通型地幔被饱满的大洋型地幔置换,实现岩石圈大幅度减薄后的小幅增生增厚过程;浅部的表现是岩浆作用持续向东南迁移,陆内岩石圈薄弱带优先发生伸展变形,包括在早白垩世(140~110Ma)中部带侏罗纪逆冲断层反转为正断层、郯庐断裂的持续拉张引起中地壳拆离和大渤海湾盆地的沉降;晚白垩世至今(110Ma~),中部山带发生断陷作用形成汾渭盆地和沁水盆地,大渤海盆地内部断陷形成盆-山相间的地貌特征,苏鲁造山带则发育莱阳盆地等.华北克拉通规模小并发育陆内薄弱带,是克拉通容易破坏的内因.具这种特性的克拉通容易受周边多个俯冲构造域和上涌软流圈物质的共同影响.晚中生代(~160Ma)以来,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表现为周边块体的俯冲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岩石圈减薄和浅部地壳滑脱,岩石圈薄弱带处(如中部山带)出现褶皱和逆冲,实现伸展背景下的局部挤压;俯冲板块后撤(~140Ma)则使上涌的软流圈回落形成岩石圈并实现地幔小幅增生置换(~125Ma)与伸展背景下浅部地壳断陷和成盆过程.因此,西太平洋板片俯冲和后撤是引起华北东部深部岩石圈地幔置换并导致陆内浅部盆-山耦合的外在动力来源,表明华北克拉通破坏是地块内部与地块边缘、深部过程与浅部盆-山耦合响应的综合地质记录,我们认为这也是燕山运动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太平洋板片 俯冲与后撤 地幔置换 盆-山耦合 华北克拉通破坏 深部过程与浅部响应 燕山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