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0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静脉血栓危险评分表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在恶性肿瘤行PIC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孙天元 方家星 钱荟宇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第19期3601-3604,共4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危险评分表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在恶性肿瘤行PIC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PICC静脉输液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危险评分表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在恶性肿瘤行PIC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PICC静脉输液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深静脉血栓危险评分表指导下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液高切黏度、血液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沉以及血浆黏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臂围增大、疼痛、皮肤温度升高、肢体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血栓危险评分表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PICC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危险评分表 恶性肿瘤 PICC 血液高切黏度 肢体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云 林小枫 +3 位作者 尹会 吴强 谢晶 曹富江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8期59-62,共4页
脊髓损伤是一种高致残性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脊髓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致死率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对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提供依据,从而... 脊髓损伤是一种高致残性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脊髓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致死率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对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认知水平,促进脊髓损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防 护理
下载PDF
老年脓毒症患者重症监护室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3
作者 牛驰 汪岩 张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46-649,654,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重症监护室(ICU)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83例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U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n=25)...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重症监护室(ICU)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83例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U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n=25)和对照组(n=58)。收集所有患者入住ICU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主要疾病、既往病史、化验结果、检查结果、ICU住院期间治疗情况及ICU住院结局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住院期间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脓毒症患者ICU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结果DVT组患者的糖尿病比例、下肢功能障碍比例、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比例及使用呼吸机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下肢功能障碍、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使用呼吸机均是老年脓毒症患者ICU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下肢功能障碍、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使用呼吸机均会增加老年脓毒症患者ICU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风险,临床中应对这些患者强化预防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脓毒症 重症监护室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全麻患者术后麻醉重症监护室中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晓飞 孙铭阳 张加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Ⅱ或Ⅲ级。收... 目的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Ⅱ或Ⅲ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麻醉手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入AICU 6 h内的超声结果是否有新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CU中患者术后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全麻术后在AICU新发DVT的患者有64例(33.3%),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2.236,95%CI 1.011~4.943,P=0.047)、术前血小板计数高(OR=1.006,95%CI 1.002~1.010,P=0.007)、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OR=1.203,95%CI 1.046~1.383,P=0.010)、术中低血压(OR=1.010,95%CI 1.002~1.019,P=0.020)和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3.796,95%CI 1.697~8.492,P=0.001)是全麻术后AICU中患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规律服用史(OR=0.176,95%CI 0.060~0.518,P=0.002)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全麻手术后AICU患者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全麻 麻醉重症监护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探索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5
作者 姜家梅 封启明 +2 位作者 李永霞 朱晓光 侍冬成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目的探索引起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774例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修正泊松... 目的探索引起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774例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修正泊松回归分析可疑暴露因素是否为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以评价其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结果骨盆骨折患者509例,97例(19.057%)出现DVT;骨盆合并膝关节以下骨折患者79例,21例(26.582%)出现DVT;骨盆合并股骨骨折患者186例,61例(32.796%)出现DVT。分析结果显示骨盆合并股骨骨折[调整后的相对危险度(ARR)=1.619,95%CI 1.223~2.144,P=0.001]、急诊腹部手术(ARR=1.924,95%CI 1.098~3.372,P=0.022)、体重指数≥24 kg/m^(2)(ARR=1.382,95%CI 1.072~1.783,P=0.013)、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5分(ARR=1.439,95%CI 1.082~1.913,P=0.012)、年龄40~59岁(ARR=1.594,95%CI 1.104~2.300,P=0.013)以及年龄≥60岁(ARR=1.868,95%CI 1.279~2.730,P=0.001)为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DVT风险以及判断是否应该采取干预措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结论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有发生DVT的风险,骨盆合并股骨骨折、经历急诊腹部手术、BMI≥24 kg/m^(2)、ISS≥25分、年龄≥40岁是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对具有上述特征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适当的DVT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下肢骨折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回顾性队列研究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王云鑫 宋宇 +2 位作者 周立华 黄欢欢 潘易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57-361,共5页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n=39)和对照组(...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n=39)和对照组(n=6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脑卒中病情,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的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吸烟史比例、D-二聚体水平、偏瘫时间≥1 d的比例、患肢肌力﹤3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有吸烟史、偏瘫时间≥1 d、D-二聚体水平≥500μg/L及患肢肌力﹤3级均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吸烟史、偏瘫时间、D-二聚体水平、患肢肌力均与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下肢DVT密切相关,临床中应该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重点观察,并给予积极的预防性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下肢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RAPT评分联合血栓弹力图K值及α角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俞豪 费杨厚雪 +2 位作者 闵竞 旷瑜 郑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8期1107-1110,111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RAPT)评分联合血栓弹力图K值及α角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骨科收治的因创伤性骨折住院的178例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RAPT)评分联合血栓弹力图K值及α角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骨科收治的因创伤性骨折住院的1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后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72例)与非DVT组(106例)。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RAPT评分,记录血栓弹力图K值和α角。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PT评分、K值、α角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APT评分、K值、α角单独及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诊断价值。结果DVT组RAPT评分高于非DVT组,α角大于非DVT组,K值低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APT评分升高、α角增大、K值减小为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APT评分、K值、α角单独诊断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6、0.813、0.842,均低于3项指标联合诊断的0.913。结论RAPT评分联合血栓弹力图K值及α角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危险评分量表评分 血栓弹力图K值 血栓弹力图α角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遗传危险因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8
作者 章文洁 苏玉 +5 位作者 卢山 陈玉莹 曹翔宇 刘蕾 杨丽 吴俊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究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遗传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50名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50名未发生DVT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相匹配。创伤患者于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是否发生DVT。... 目的探究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遗传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50名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50名未发生DVT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相匹配。创伤患者于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是否发生DVT。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术前DVT的遗传危险因素。用于GWAS的基因组DNA从白细胞中提取。结果应用GWAS评估144个兴趣基因,包含2662个单核苷酸变异(SNV),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共发现10个基因与创伤后DVT发生显著相关:止血机制辅因子,包括THBD、F5、SERPIND1、ITGA2,维生素K依赖(VKD)羧化相关因子,包括GGCX、CALU,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包括CYP1A1、CYP3A4、CYP2C19、CYP2B6。结论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可能受止血机制辅因子、VKD羧化相关因子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创伤 下肢骨折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遗传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郭骏 江奇峰 高谞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62-366,共5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宁国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LDVT将患者分为LDVT组(n=23)和NLDVT组(n=46)。采用多因素Logistic... 目的 探讨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宁国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LDVT将患者分为LDVT组(n=23)和NLDVT组(n=4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腔镜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以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对腹腔镜术后LDVT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DVT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NLDVT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于NLDVT组患者,D-二聚体(D-D)水平高于NL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卧床时间较长、D-D水平较高均为腹腔镜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OR﹥1,P﹤0.05),PT较长为腹腔镜术后LDVT形成的保护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对于腹腔镜术后LDVT形成具有较低的预测价值,术后卧床时间、D-D水平对于腹腔镜术后LDVT形成具有中等预测价值(P﹤0.05)。当术后卧床时间≥3.65 d、D-D水平≥0.92 mg/L、PT﹤10.80 s时,腹腔镜术后LDVT形成的风险较大。结论 术后卧床时间较长、D-D水平较高均为腹腔镜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T较长为腹腔镜术后LDVT形成的保护因素。术后卧床时间、D-D水平对于腹腔镜术后LDVT形成具有中等预测价值,临床中应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
10
作者 鲍玥 季学丽 +2 位作者 张丽 卞思文 赵胜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892-896,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3周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无DVT组(n=149)及DVT组(n=21),分析脑卒中后下肢DVT的...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3周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无DVT组(n=149)及DVT组(n=21),分析脑卒中后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另纳入82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及观察组(n=4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干预方案,分析常规护理与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结果年龄≥65岁、入院后卧床时间≥3 d、未接受抗凝治疗、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Hcy、高D-二聚体、低ApoA-及高TG均为脑卒中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干预后2组PT及aPTT水平均升高,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且干预后观察组PT、aPTT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44%)显著低于对照组(14.6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2.15±5.1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3.48±4.93,P<0.05)。结论IMB模式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降低下肢DVT风险,患者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 康复训练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林燕萍 刘芳 +3 位作者 华美芳 张纯真 胡春霞 陈星宇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2062-2067,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10月在该院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10月在该院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t-PA溶栓后下肢DVT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72例患者,其中,35例(20.3%)发生下肢DVT。年龄和D-二聚体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1.054,95%可信区间(95%CI)1.008~1.103,P<0.05和OR=1.082,95%CI 1.007~1.163,P<0.05];甘油三酯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保护因素(OR=0.622,95%CI 0.392~0.988,P<0.05和OR=0.813,95%CI 0.681~0.972,P<0.05)。结论 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下肢DVT的发病率较高,年龄、D-二聚体、甘油三酯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及时识别高危患者,并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溶栓治疗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玲 傅德杰 邓姝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28-432,共5页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终末期膝骨关节病治疗的最有效方法。深静脉血栓(DVT)是手术后患者恢复期最常见并发症类型之一,栓子脱落后可形成肺栓塞,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预防术后DVT形成在TKA围手术期至关重要。现就引发TKA术后...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终末期膝骨关节病治疗的最有效方法。深静脉血栓(DVT)是手术后患者恢复期最常见并发症类型之一,栓子脱落后可形成肺栓塞,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预防术后DVT形成在TKA围手术期至关重要。现就引发TKA术后DVT形成的机制、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为TKA术后DVT的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全膝关节置换术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下载PDF
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有28例发生DVT,占比29.1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的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反应蛋白(CRP)水平>10 mg/L、D-二聚体(D-D)水平>0.5 mg/L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占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7.459,95%CI(2.804,19.846)]、BMI>24 kg/m^(2)[OR=2.833,95%CI(1.144,7.017)]、有高血压史[OR=3.796,95%CI(1.464,9.846)]、有糖尿病史[OR=5.160,95%CI(1.923,13.849)]、CRP>10 mg/L[OR=7.667,95%CI(2.721,21.601)]、D-D>0.5 mg/L[OR=2.908,95%CI(1.165,7.258)]是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风险较高,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BMI>24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RP>10mg/L、D-D>0.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重症监护室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证素及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马纪长 徐梦娇 +2 位作者 冯文烨 何彤 高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10-114,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中医证素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AECOPD住院患者340例,根据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判断是否合并DVT,分为DVT组32例和非DVT组308例,并经倾向性评分得...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中医证素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AECOPD住院患者340例,根据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判断是否合并DVT,分为DVT组32例和非DVT组308例,并经倾向性评分得到30对匹配病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检验检查结果、中医证素及四诊信息的差异。相关危险因素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四诊信息与证素,血气、炎症指标与D-二聚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AECOPD住院患者340例,发生DVT者32例(占9.41%),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卧床时间≥3 d及AECOPD严重程度属Ⅱ、Ⅲ级的患者明显增多,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水平降低更显著,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显著,出现乏力、面色晦暗、唇甲发绀、舌下络脉色黯/迂曲、舌质黯红表现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P<0.01)。非DVT组病位单纯在肺者更多,DVT组病位及心,病性要素属“血瘀”“气虚”者更多(P<0.05,P<0.01),DVT组以痰热血瘀兼气虚占比最高(36.67%),明显高于非DVT组(6.67%)。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卧床时间≥3 d(OR=45.535,P=0.002)、D-二聚体升高(OR=13.095,P=0.037)、痰热血瘀兼气虚(OR=8.832,P=0.048)是AECOPD住院患者合并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乏力、面色晦暗、舌下脉络色黯/迂曲、舌质黯红与痰热血瘀兼气虚存在正向相关性(0<r<1,P<0.05),NEUT%、PaCO_(2)与D-二聚体存在正向相关性(0<r<1,P<0.05);PaO_(2)与D-二聚体存在负向相关性(-1<r<0,P<0.05)。结论AECOPD合并DVT的发生率较高,对存在卧床时间长、D-二聚体升高、痰热血瘀兼气虚等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并及早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下肢静脉血栓 回顾性研究 痰热血瘀兼气虚 危险因素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5
作者 张岩 许春阳 +2 位作者 俞隼 温顺 叶宏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43-349,共7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DVT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收治的357例sICH患者资料,以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54)和验证集(n=...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DVT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收治的357例sICH患者资料,以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54)和验证集(n=103),依据其住院期间是否超声证实发生DVT分为DVT组(n=27)与非DVT组(n=227)。基于训练集数据,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筛选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拟合优度,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①共纳入254例训练集患者,其中男157例,女97例,DVT组共27例,发生率为10.63%;②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OR=3.574,P=0.018)、血肿体积(OR=4.280,P=0.002)、股静脉置管(OR=3.892,P=0.012)及血栓弹力图(TEG)中的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OR=0.337,P=0.021)是重症sICH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③基于筛选出的4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DV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经过验证,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95%CI 0.730~0.896),其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DCA提示预测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重症sICH患者DVT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对重症sICH患者发生DVT有较好预测效能,可以实现量化、个体化、可视化预测,为临床早期干预决策重症sICH的抗凝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机械通气 血肿体积 静脉置管 凝血因子反应时间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唐鸥鹭 舒蓓 解秀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3)和对照组(n=8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检查及治疗情况,分析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创伤和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及创伤均是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及创伤均与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筛查及针对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猝死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7
作者 李之恒 黄鑫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88-492,共5页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15例AIS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81例)与非DVT组(334...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15例AIS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81例)与非DVT组(334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分析患者DVT发生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应用脱水药物、卧床及D-二聚体水平是AIS患者DVT发生危险因素(P<0.05),血栓史、卒中严重程度、意识障碍不是AIS患者DVT发生危险因素(P>0.05);以此为基础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P=1/[1+exp(10.561-0.108X_(1)-0.920X_(2)+1.038X_(3)-0.009X_(4))],其中X_(1)为年龄,X_(2)为应用脱水药物,X_(3)为卧床,X_(4)为D-二聚体。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85)且拟合优度较高(Hosmer-Lemeshow检验:P=0.36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0.793~0.885),最大约登指数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4.0%和68.9%,此时风险值为0.847。结论 年龄、应用脱水药物、卧床及D-二聚体水平是AIS患者DVT发生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效能优异,有助于识别AIS后DVT发生高危人群,为DVT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18
作者 余金甜 江海娇 孙瑞祥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2-119,124,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维普网数据库,搜集有关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 目的系统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维普网数据库,搜集有关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7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共140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6,95%CI(1.09,1.23),P<0.001]、性别[OR=1.10,95%CI(1.01,1.20),P=0.03]、体重指数[OR=1.38,95%CI(1.07,1.78),P=0.01]、肥胖[OR=2.54,95%CI(1.37,4.72),P=0.003]、高血压[OR=1.91,95%CI(1.16,3.16),P=0.01]、手术时间[OR=1.46,95%CI(1.08,1.97),P=0.01]、术中输血[OR=2.43,95%CI(1.45,4.05),P<0.001]、术前≥2项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异常[OR=4.81,95%CI(2.92,7.91),P<0.001]、D-2聚体水平[OR=2.67,95%CI(1.74,4.11),P<0.001]、术后卧床时间[OR=3.68,95%CI(2.50,5.42),P<0.001]是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OR=0.39,95%CI(0.18,0.86),P=0.02]是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保护因素。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肥胖、高血压、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前≥2项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异常、D-2聚体水平、术后卧床时间是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是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保护因素。医务人员可针对以上因素采取相关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徐叶亮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426-2433,共8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早期识别PTS的高危患者并加以干预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但PTS相关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早期识别PTS的高危患者并加以干预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但PTS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的实施细节仍有争议。本文对PTS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TS预防体系构建提供借鉴,降低PT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防策略
下载PDF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何军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IH)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老年IH患者,均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统计围手术期指标、...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IH)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老年IH患者,均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统计围手术期指标、DVT发生率,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老年IH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92例老年IH患者手术时间为(45.82±5.94)min、术中出血量为(33.49±6.21)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8.16±3.78)h,住院时间为(5.73±0.96)d,其中有17例(18.48%)患者发生DVT设为发生DVT组,剩余术后未发生DVT的72例患者为未发生DVT组。发生DVT组年龄≥70岁、BMI≥25 kg/m^(2)、合并高血压、合并静脉曲张、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6 h、住院时间≥4 d占比大于未发生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70岁(OR=2.793)、BMI≥25 kg/m^(2)(OR=2.906)、合并高血压(OR=3.417)、合并静脉曲张(OR=3.829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6 h(OR=3.256)、住院时间≥4 d(OR=2.948)是影响老年IH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治疗老年IH的临床效果较好,但术后易发生DVT,其与年龄、BMI、合并高血压、合并静脉曲张、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腹股沟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