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5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关节周围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及D-二聚体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艳 《中国伤残医学》 2017年第3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及 D-二聚体测定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间共接受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273例,所有患者术前、后均接受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及 D-二聚体测定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间共接受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273例,所有患者术前、后均接受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评估,取最高分作为最终的结果,其中0~5分者有89例(32.6%),6~14分者有117例(42.9%),>14分者有67例(24.5%),分别作为本研究的低危险组、中危险组以及高危险组,同时在患者入院时、术前1天、术后1天、3天、5天分别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危险组仅采取物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中危险组及高危险组在低危险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预防,比较3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入院时、术后1天的D-二聚体值水平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5):低危险组入院时的D-二聚体值水平为(3±1)mg/L,术后1天为(3±3)mg/L;中危险组入院时的D-二聚体值水平为(11±5)mg/L,术后1天为(9±4)mg/L;高危险组入院时的D-二聚体值水平为(8±4)mg/L,术后1天为(13±5)mg/L。低危险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有4例,发生率为4.5%;中危险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有43例,发生率为36.8%;高危险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有39例,发生率为58.2%,3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1)。结论:对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并动态监测其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预估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帮助临床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周围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 D-二聚体
下载PDF
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2
作者 刘萍 付亚辉 +10 位作者 王鹏飞 王宝辉 林华 周莉 李子君 王亚兰 李媛 陈玉华 王航辉 庄岩 张堃 《现代临床护理》 201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the risk assessment profile for thromboembolism,RAPT)在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153...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the risk assessment profile for thromboembolism,RAPT)在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153例髋部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DVT的预防护理;将2014年8月~2015年1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153例髋部骨折患者设为实验组,采用RAPT量表对患者DVT形成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术后72 h评估患者DVT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RAPT量表能预警髋部骨折老年患者者DVT的发生风险,从而对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降低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老年 下肢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 护理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Caprini评分、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高冕 杨雄杰 周守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95-99,共5页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Caprini评分、D-二聚体(D-D)对急性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在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根据住院期间双下肢...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Caprini评分、D-二聚体(D-D)对急性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在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根据住院期间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将其分为血栓组(42例)和无血栓组(80例),收集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两组FAR、Caprini评分、D-D等指标的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比较FAR、Caprini评分、D-D单独及联合对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栓组糖尿病患者占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4分患者占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患者占比、使用脱水药物>5 d患者占比、Caprini评分及D-D、FAR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prini评分(OR=1.803,95%CI:1.173~2.769)、D-D(OR=1.589,95%CI:1.235~2.043)、FAR(OR=1.609,95%CI:1.075~2.408)为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Caprini评分、FAR、D-D三者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高于三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 FAR、Caprini评分、D-D与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有关,可作为LDVT的预测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 Caprini评分 D-二聚体
下载PDF
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遗传危险因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
作者 章文洁 苏玉 +5 位作者 卢山 陈玉莹 曹翔宇 刘蕾 杨丽 吴俊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究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遗传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50名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50名未发生DVT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相匹配。创伤患者于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是否发生DVT。... 目的探究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遗传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50名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50名未发生DVT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相匹配。创伤患者于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是否发生DVT。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术前DVT的遗传危险因素。用于GWAS的基因组DNA从白细胞中提取。结果应用GWAS评估144个兴趣基因,包含2662个单核苷酸变异(SNV),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共发现10个基因与创伤后DVT发生显著相关:止血机制辅因子,包括THBD、F5、SERPIND1、ITGA2,维生素K依赖(VKD)羧化相关因子,包括GGCX、CALU,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包括CYP1A1、CYP3A4、CYP2C19、CYP2B6。结论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可能受止血机制辅因子、VKD羧化相关因子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创伤 下肢骨折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遗传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及D-二聚体构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
5
作者 赵晓勇 刘弘扬 任原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2452-2457,I0010,共7页
目的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CRS)评分及D-二聚体(D-D)构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06例拟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病人,依据术后有无发生DVT分为DVT组(52例... 目的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CRS)评分及D-二聚体(D-D)构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06例拟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病人,依据术后有无发生DVT分为DVT组(52例)和对照组(154例),比较两组CRS、D-D及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效能评估。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25.24%。DVT组合并糖尿病、受伤至入院时间>24 h、转子间骨折、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卧床时间>5 d病人占比及手术时间、总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D[(1.64±0.13)mg/L比(1.17±0.10)mg/L]、CRS评分[(8.44±1.65)分比(4.26±1.10)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24 h(OR=2.04)、术后卧床时间>5 d(OR=4.54)、合并糖尿病(OR=2.31)、转子间骨折(OR=2.81)、D-D升高(OR=3.81)、CRS评分升高(OR=5.33)是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风险模型列线图的区分度良好[C-index指数=0.81,95%CI:(0.74,0.89)];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拟合度好(Hosmer-Lemeshowχ^(2)=0.30,P=0.12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总分最佳截断值为175.5分,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84.61%、93.42%、0.78,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0.82,0.92),P<0.05],且列线图预测模型优于D-D和CRS评分单独的预测效能(P<0.05)。结论基于CRS评分及DD构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风险列线图模型区分度、拟合度好,能够直观地预测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术后静脉血栓形成 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 D-二聚体 预测模型
下载PDF
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吴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有28例发生DVT,占比29.1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的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反应蛋白(CRP)水平>10 mg/L、D-二聚体(D-D)水平>0.5 mg/L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占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7.459,95%CI(2.804,19.846)]、BMI>24 kg/m^(2)[OR=2.833,95%CI(1.144,7.017)]、有高血压史[OR=3.796,95%CI(1.464,9.846)]、有糖尿病史[OR=5.160,95%CI(1.923,13.849)]、CRP>10 mg/L[OR=7.667,95%CI(2.721,21.601)]、D-D>0.5 mg/L[OR=2.908,95%CI(1.165,7.258)]是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风险较高,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BMI>24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RP>10mg/L、D-D>0.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重症监护室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自我管理教育结合基于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的护理在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东方 张娟 +1 位作者 黄亚娟 王玉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0期5754-5757,共4页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结合基于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RAPT)的护理在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结合基于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RAPT)的护理在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自我管理教育结合基于RART量表的护理。比较两组LEDVT发生率、护理指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术后血小板-大细胞比率(P-LC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LEDVT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P-LCR、MPV、PDW、PCT、PLT、D-二聚体及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疾病知识知晓、遵医及健康行为执行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结合基于RAPT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强化患者遵医行为与健康行为,从而有效减少LEDVT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自我管理教育 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 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叶亮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426-2433,共8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早期识别PTS的高危患者并加以干预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但PTS相关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早期识别PTS的高危患者并加以干预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但PTS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的实施细节仍有争议。本文对PTS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TS预防体系构建提供借鉴,降低PT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防策略
下载PDF
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杨调 陈世文 +3 位作者 卓灿 刘正强 周振宇 陈海丹 《巴楚医学》 2024年第3期34-40,共7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4年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 目的:分析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4年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n=55)和非DVT组(n=150),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DVT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DVT的总发生率为26.83%(55/205),其中3例为近端血栓,52例为远端血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1.120,95%CI:1.061,1.183),D-二聚体升高(OR=1.347,95%CI:1.112,1.633),卧床时间延长(OR=1.313,95%CI:1.137,1.516),低蛋白血症(OR=14.380,95%CI:3.957,52.263),输血(OR=5.707,95%CI:1.828,17.820)是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D-二聚体升高、卧床时间延长、低蛋白血症及输血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34、0.884、0.822、0.777、0.760。通过约登指数确定术后D-二聚体、年龄、卧床时间的诊断截断值分别为3.185 mg/L、47.5岁、12.5天。结论:创伤性脊柱骨折术后DVT发生率高,年龄>47.5岁、D-二聚体>3.185 mg/L、卧床时间>12.5天、低蛋白血症及输血是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下载PDF
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姜胜攀 高小青 谭一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0-675,共6页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55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并发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信息[性别...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55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并发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信息[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疾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有无下肢DVT史、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程度、是否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否有创面感染、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卧床时间]及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烧伤患者并发DVT的危险因素。最后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卧床时间、D-d、FIB、Hcy、TNF-α、CRP预测烧伤患者并发DVT的价值。结果两组性别、合并疾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烧伤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VT组年龄≥60岁、下肢DVT史、下肢烧伤、烧伤程度深Ⅱ度及以上、烧伤面积≥30%、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创面感染、未应用低分子肝素者占比显著高于非DVT组,而其BMI、D-d、FIB、Hcy、TNF-α、CRP显著高于非DVT组,卧床时间显著长于非DVT组(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60岁、下肢DVT史、下肢烧伤、烧伤程度深Ⅱ度及以上、烧伤面积≥30%、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创面感染、未应用低分子肝素以及BMI、D-d、FIB、Hcy、TNF-α、CRP升高和长时间卧床是烧伤患者并发DVT的危险因素。经ROC分析证实,BMI、卧床时间、D-d、FIB、Hcy、TNF-α、CRP均能用于烧伤患者并发DVT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4、0.853、0.890、0.817、0.892、0.962、0.776(均P<0.01)。结论烧伤患者并发DVT受到较多因素影响,BMI、卧床时间、D-d、FIB、Hcy、TNF-α、CRP可用于DVT的预测,临床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对上述指标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联合杨氏模量平均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的评估价值研究
11
作者 齐明基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9期1361-1363,共3页
目的 探究超声弹性成像评分联合杨氏模量平均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分为急性期组25例、亚急性期组23例、慢... 目的 探究超声弹性成像评分联合杨氏模量平均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分为急性期组25例、亚急性期组23例、慢性期组12例。对比不同分期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和杨氏模量平均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和杨氏模量平均值对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价值。根据患者的预后效果分为预后良好组41例和预后不良组19例,对比不同预后效果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和杨氏模量平均值。结果 急性期组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和杨氏模量平均值均低于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和杨氏模量平均值对急性期评估的下曲线面积分别为0.759、0.771,敏感度分别为75.00%、71.43%,特异性分别为75.00%、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和杨氏模量平均值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联合杨氏模量平均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具有评估价值,同时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 杨氏模量平均值 下肢静脉血栓 形成分期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唐鸥鹭 舒蓓 解秀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3)和对照组(n=8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检查及治疗情况,分析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创伤和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及创伤均是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及创伤均与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筛查及针对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猝死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术后并发重度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3
作者 武鑫 杨涛 田宇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901-906,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置管溶栓术(CDT)后发生重度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同济山西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CDT治疗的105例下肢...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置管溶栓术(CDT)后发生重度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同济山西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CDT治疗的105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重度PTS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组(n=25)和未发生组(n=80),分析下肢DVT患者CDT治疗后发生PTS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静脉曲张、滤器类别、DVT分型、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静脉曲张、混合型DVT、年龄﹥60岁、糖尿病、植入永久型滤器均是下肢DVT患者CDT治疗后发生重度PTS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DVT患者CDT治疗后发生重度PTS的预测模型,其AUC为0.720,95%CI:0.609~0.831,预测价值较高。结论年龄﹥60岁、合并静脉曲张、植入永久型滤器、混合型DVT、合并糖尿病均是下肢DVT患者CDT治疗后发生重度PTS的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且适用性较好,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置管溶栓术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4
作者 李之恒 黄鑫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88-492,共5页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15例AIS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81例)与非DVT组(334...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15例AIS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81例)与非DVT组(334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分析患者DVT发生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应用脱水药物、卧床及D-二聚体水平是AIS患者DVT发生危险因素(P<0.05),血栓史、卒中严重程度、意识障碍不是AIS患者DVT发生危险因素(P>0.05);以此为基础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P=1/[1+exp(10.561-0.108X_(1)-0.920X_(2)+1.038X_(3)-0.009X_(4))],其中X_(1)为年龄,X_(2)为应用脱水药物,X_(3)为卧床,X_(4)为D-二聚体。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85)且拟合优度较高(Hosmer-Lemeshow检验:P=0.36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0.793~0.885),最大约登指数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4.0%和68.9%,此时风险值为0.847。结论 年龄、应用脱水药物、卧床及D-二聚体水平是AIS患者DVT发生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效能优异,有助于识别AIS后DVT发生高危人群,为DVT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
15
作者 赖珊珊 饶华春 +1 位作者 张红凤 李焕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7期1652-1657,共6页
目的 探讨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2023年3月30日本院收治的146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32例)和非DVT组(114例)两组。利用受试者工... 目的 探讨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2023年3月30日本院收治的146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32例)和非DVT组(114例)两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将计量资料取截段值后两组再进行比较,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预测的符合程度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并通过ROC曲线对所构建的风险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血栓组患者的年龄、FDP和D-dimer均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栓组患者的APTT、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与非血栓组比较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将计量资料取截段值后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PLT、RBC、Hb、TG、HDL-C、APTT、AT、FDP、D-dimer、PLR、LMR、MHR等13项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2.22 mmol/L、HDL-C<1.94 mmol/L、APTT<28.55 s、FDP≥2.82μg/ml、LMR<5.24是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L检验P>0.05,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符合程度。ROC曲线分析显示,AUC值为0.909(95%CI:0.861~0.956),说明该模型预测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准确性较高。结论 TG<2.22 mmol/L、HDL-C<1.94 mmol/L、APTT<28.55 s、FDP≥2.82μg/ml、LMR<5.24是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炎症 凝血系统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陈剑波 陈幺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4年第10期6-9,共4页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设地点为鄂州市梁子湖太和镇中心卫生院,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以1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与否分组(发生者74例为观察组,未...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设地点为鄂州市梁子湖太和镇中心卫生院,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以1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与否分组(发生者74例为观察组,未发生者8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一般资料(基线资料、时间指标、疾病严重情况、手术治疗情况、血清指标)行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年龄、术前D-二聚体(DD)水平较对照组高,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前D-二聚体(DD)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折位置、合并疾病、骨折发生直至入院时间、骨折发生直至手术时间、骨折分级、合并损伤、内固定方案、术中输血量、术中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DD是导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处较高水平,应重点关注年龄较高及术前DD水平较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中预防方案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双 宋秋英 +2 位作者 姚媛媛 张立维 陈晓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分析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术中应用方案。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256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2年9月前未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常规组(n=119),将2022年9月开始应用... 目的分析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术中应用方案。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256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2年9月前未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常规组(n=119),将2022年9月开始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改良组(n=137)。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配合度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手术前后股静脉血流指标(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及术后LDVT的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配合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室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0 min、术毕即刻,改良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组患者股静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改良组患者的PT、APTT、TT均长于常规组患者,D-D、FIB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LDVT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人员于术中应用改良方案能够改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提高手术配合度,降低术中出血量,从而减轻术后血液高凝状态,促进术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术后L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cTnI、Hcy水平与合并肺栓塞风险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卢文宣 刘国娟 乔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合并肺栓塞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DVT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肺栓塞分...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合并肺栓塞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DVT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肺栓塞分为对照组(单纯DVT)68例,观察组(DVT合并肺栓塞)40例。收集两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史、高血脂史、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意外、下肢骨折、吸烟史、饮酒史、血栓受累肢体、受累静脉、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比、wells评分、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cTnI及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DVT合并肺栓塞的影响因素。根据肺栓塞危险程度将DVT合并肺栓塞患者划分为高危组(n=10)、中危组(n=17)、低危组(n=13);比较不同危险程度肺栓塞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cTnI、Hcy水平及wells评分间差异。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cTnI及Hcy水平与wells评分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意外、下肢骨折、吸烟史、饮酒史、血栓受累肢体及受累静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比、wells评分、PLT、NEUT、CRP、D-D、cTnI及Hcy水平分别为(52.37±12.19)%、(5.16±1.07)分、(284.63±90.72)×10^(9)/L、(71.22±10.16)%、(15.29±2.39)mg/L、(1051.27±271.19)ng/mL、(0.33±0.13)ng/mL、(21.27±2.16)μmol/L,均高于对照组[41.67±10.28)%、(3.28±0.94)分、(206.27±86.15)×10^(9)/L、(64.31±8.75)%、(10.33±1.71)mg/L、(739.52±206.34)ng/mL、(0.21±0.06)ng/mL、(10.19±1.7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比、wells评分、cTnI及Hcy为DVT合并肺栓塞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肺栓塞低危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比、cTnI、Hcy水平及wells评分均低于中危组、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比、cTnI、Hcy水平与well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DVT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度、血清cTnI、Hcy可有效预测合并肺栓塞,同时可判断患者肺栓塞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密度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 同型半胱氨酸 肺栓塞
下载PDF
血液净化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预防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艺桦 周竹 《云南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作为预防护理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医院接收的血液净化患儿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对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作为预防护理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医院接收的血液净化患儿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对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年龄≥11岁、体质量>20kg、卧床时间>5d、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5d、心血管疾病、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史为血液净化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患儿容易受到年龄、体质量、卧床时间、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心血管疾病、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儿童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落实可靠的针对性防范对策,提高治疗安全性,研究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下肢静脉血栓 形成因素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晶 刘艳娇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50-454,共5页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住院期间有无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n=51)与未发生组(n...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住院期间有无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n=51)与未发生组(n=151),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危险因素;用R软件绘制预测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Nomogram,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结果:202例发生LEDVT51例,占2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避孕药史(95%CI1.847~9.183,P=0.001)、血栓史(95%CI1.336~5.512,P=0.006)、妊娠高血压疾病(95%CI1.391~7.302,P=0.006)、妊娠期糖尿病(95%CI1.059~5.257,P=0.036)是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763(95%CI0.693~0.833)。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5.911,P=0.315。结论: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发生受口服避孕药史、血栓史、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依此构建的Nomogram可预测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发生风险,为LEDVT的早期预警、及早预防、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产妇 剖宫产 住院期间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