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D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评估研究
1
作者 周莹 刘花艳 刘金阁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D-D)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147例疑似PTS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清D-D水平检测。以下肢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D-D)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147例疑似PTS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清D-D水平检测。以下肢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清D-D单独及联合对PTS的评估价值。结果147例疑似PTS患者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102例;PTS患者的病变血管内径、血管内膜异常占比、瓣膜功能异常占比和血清D-D水平均高于非PTS患者(P<0.05),PTS患者的血流速度低于非PTS患者(P<0.05);经Kappa一致性检验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清D-D单独及联合评估PTS与“金标准”的一致性高(Kappa=0.880、0.851、0.978,P<0.001);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清D-D联合评估PTS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评估(P<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单独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D诊断PTS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对PTS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D-二聚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评估价值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徐叶亮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426-2433,共8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早期识别PTS的高危患者并加以干预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但PTS相关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早期识别PTS的高危患者并加以干预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但PTS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的实施细节仍有争议。本文对PTS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TS预防体系构建提供借鉴,降低PT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防策略
下载PDF
Hcy、ATⅢ和ACA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相关性及对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峰 何兆鹏 +1 位作者 刘鹏 张立科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4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抗凝血酶Ⅲ(ATⅢ)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对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PTS 120例作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抗凝血酶Ⅲ(ATⅢ)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对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PTS 120例作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及不同预后下肢深静脉PTS患者治疗前后Hcy、ATⅢ、ACA,分析Hcy、ATⅢ、ACA对下肢深静脉PTS发生风险的影响,探讨Hcy、ATⅢ和ACA与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临床预后相关性,分析Hcy、ATⅢ和ACA对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临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治疗前Hcy和ACA高于对照组,ATⅢ低于对照组(P<0.01)。Hcy、ATⅢ和ACA高水平下肢深静脉PTS发生风险是低水平的4.652、0.414和3.588倍。治疗后,预后不良下肢深静脉PTS患者Hcy和ACA高于预后良好下肢深静脉PTS患者,ATⅢ低于预后良好下肢深静脉PTS患者(P<0.01)。Hcy、ATⅢ和ACA治疗前后差值绝对值预后不良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低于预后良好下肢深静脉PTS患者(P<0.01)。Hcy、ATⅢ和ACA治疗前后差值绝对值与下肢深静脉PTS患者预后不良独立相关(P<0.01)。Hcy、ATⅢ和ACA三者联合对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临床预后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高于单一检测(P<0.05,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PTS患者Hcy和ACA升高,ATⅢ降低。Hcy、ATⅢ、ACA与下肢深静脉PTS发病和临床预后相关,三者联合对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静脉 同型半胱氨酸 抗凝血酶Ⅲ 抗心磷脂抗体 预后 Logistic模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基于“态靶辨证”分析加味血府逐瘀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4
作者 杨莹 杜娟娇 +1 位作者 曹妍 许东敏 《山西中医》 2023年第10期60-61,65,共3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常见慢性并发症。仝小林院士借鉴现代医学审视并厘清疾病发展各个阶段的核心病机,通过观态、辨态、调态选用靶方、靶药治疗,提出新型临床辨证模式——“态靶辨证”。从“态靶结合”思...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常见慢性并发症。仝小林院士借鉴现代医学审视并厘清疾病发展各个阶段的核心病机,通过观态、辨态、调态选用靶方、靶药治疗,提出新型临床辨证模式——“态靶辨证”。从“态靶结合”思想出发探讨PTS治疗方法,以血府逐瘀汤配伍黄芪健脾补气利水,调气虚湿阻之态,水蛭破血消癥,调血瘀之态,力求精准打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态靶辨证 加味血府逐瘀汤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应用价值分析
5
作者 于春芳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3期70-72,80,共4页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84例疑似PTS患者,对所有患者施以CDUS诊断,...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84例疑似PTS患者,对所有患者施以CDUS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rgraphy,DSA)为检查的“金标准”,对比CDUS鉴别诊断PTS的效能。结果84例疑似PTS患者经DSA检查证实的有74例,而GDUS共检查出68例;以DSA为“金标准”,GDUS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4%(67/74)、90.00%(9/10)、90.48%(76/84)、98.53%(67/68)、56.25%(9/16);GDUS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0.639,P<0.001)。结论GDUS在PTS的鉴别诊断中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鉴别诊断出PTS,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作为PTS的一种辅助检查措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4
6
作者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下肢静脉腔内治疗专业委员会 陆信武 +2 位作者 郑月宏 叶开创 殷敏毅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7期769-776,787,共9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轻者以下肢肿胀、疼痛和沉重等为表现,重者则表现为下肢经久难愈的静脉性溃疡。然而,关于其诊断与腔内治疗,国内尚缺少统一共识。国内血管外科相关专家基于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轻者以下肢肿胀、疼痛和沉重等为表现,重者则表现为下肢经久难愈的静脉性溃疡。然而,关于其诊断与腔内治疗,国内尚缺少统一共识。国内血管外科相关专家基于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临床指南与临床经验,结合国内现状,就下肢深静脉PTS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其控制、诊断措施、治疗流程、外科治疗和随访措施等方面达成共识,为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PTS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专家共识
下载PDF
水蛭素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光唯 来集富 +1 位作者 卢惟钦 蒋劲松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3-665,共3页
目的:评价水蛭素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的PT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地奥司明片,0.9 g/次,2次/d;观察组给予脉血康胶囊,0.75 g/次,3次/d;1月为1疗程,持续... 目的:评价水蛭素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的PT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地奥司明片,0.9 g/次,2次/d;观察组给予脉血康胶囊,0.75 g/次,3次/d;1月为1疗程,持续治疗4个月。分别于治疗1、2、4月后测量患肢小腿的周径差(CP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Villalta评分并空腹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HSR、MSR、LSR、PV)和凝血功能(APTT、TT、D-Di)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2、4个月后CP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Villalt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HSR、MSR、LSR、PV和凝血指标APTT、TT、D-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蛭素能有效缓解PTS患者水肿程度,降低Villalta评分,降低全血和血浆黏度,延长凝血时间并减少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地奥司明 抗凝 溶栓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效果评估 被引量:12
8
作者 郑新 邢壮杰 +1 位作者 郝国强 赵晖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173-174,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效果评估。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比较两...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效果评估。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以及静脉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下肢肿胀,减轻疼痛,促进血栓的消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评估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3
9
作者 殷敏毅 黄新天 +6 位作者 蒋米尔 刘晓兵 李维敏 黄英 陆信武 陆民 张培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105例患者,共114条患肢,其中23条行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5条行原位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105例患者,共114条患肢,其中23条行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5条行原位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术,4条行髂静脉介入治疗,2条行腘静脉外肌袢形成术,38条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部分联合交通静脉结扎和(或)溃疡清创植皮术,22条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术,部分联合溃疡清创植皮术,17条行单纯溃疡清创植皮术,3条行溃疡清创联合游离皮瓣移植术。结果:患肢症状明显缓解率57.0%,部分缓解率40.4%。6条患肢溃疡未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9年,7条患肢溃疡复发,4条患肢转流桥闭塞。结论:依据准确的血流状态评价、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外科治疗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堂海 郭明金 +3 位作者 张杰 逄晓军 战激光 秦少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7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2月对262例275条肢体PTS行局部麻醉下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选择股静脉或腘静脉作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行血管造影,根据造影...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2月对262例275条肢体PTS行局部麻醉下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选择股静脉或腘静脉作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行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对病变部位行血管腔内成形或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术,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结果 268条肢体(97.4%)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完全开通。240例(91.6%)253条肢体随访8~96个月,(48.3±20.2)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7.2%,94/253),明显缓解152条肢体(60.1%,152/253),轻度缓解7条肢体(2.8%,7/253)。结论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PTS创伤小、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管腔内成形术 支架
下载PDF
中医治疗联合介入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振斌 王刚 李梦虎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1077-1082,共6页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联合介入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患者应用中医治疗+介入手术,对照组30例应用非中医治疗+...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联合介入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患者应用中医治疗+介入手术,对照组30例应用非中医治疗+介入手术。结果:术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创面痊愈率为86.7%,大于对照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与对照组的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3、12个月的Villalt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个月时血管通畅率为93.3%,与对照组的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个月的血管通畅率为80%,优于对照组的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为40(1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5(3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5,P=0.007)。结论:中医治疗联合介入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介入治疗 中医 臁疮
下载PDF
CDUS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诊治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黎强 王美华 +3 位作者 刘肖莲 杨雅礼 叶洁如 莫国友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13期1-4,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CDUS观察病变部位、深度、范围...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CDUS观察病变部位、深度、范围、静脉瓣功能、血管内膜完整程度及血管壁厚度、侧支循环建立以及血栓回声特征等情况,对比治疗前后病变情况及治疗前患侧与健侧检测结果。将CDUS检测结果与DSA进行一致性比较,观察结果。结果:在静脉瓣功能、病变部位管内回声强弱、静脉管径、血管内膜情况以及血液流速等方面,对比溶栓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前患肢与健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每位患者行CDUS及DSA检查,CDUS检查准确率可达94.74%,统计两项检查结果并进行Kappa分析,经检验Kappa值为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US与DSA在不同病变部位上探查结果稍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DVT患者,CDUS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近乎一致,且具有无创、安全、简便、快捷、动态及重复性高的特点,在下肢DVT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同时可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在临床上可作为DSA检测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彩色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情况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分层诊治体系的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贺新奇 彭军路 +3 位作者 张峰 刘峰 张磊 翟从劼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5年第Z1期136-139,198,共5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分层诊治体系的可行性。方法 013-09至2014-1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PTS患者62例,按照血管外科建立的VAODT分层诊治体系进行术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不同治疗方案。结果根据病情评估,42例...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分层诊治体系的可行性。方法 013-09至2014-1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PTS患者62例,按照血管外科建立的VAODT分层诊治体系进行术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不同治疗方案。结果根据病情评估,42例患者行介入治疗,介入成功率为95.3%。术后随访6个月,通畅率为92.8%。结论 PTS分层诊治体系可以在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采取个体化策略,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分层诊治体系 介入治疗 血栓
下载PDF
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岩 刘洋 +3 位作者 袁海 张静勇 董典宁 金星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10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自2004年11月~2011年8月收治1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内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联合浅表曲张静脉激光腔... 目的探讨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自2004年11月~2011年8月收治1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内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联合浅表曲张静脉激光腔内治疗并局部清创和(或)植皮术的手术方式。结果本组患者刀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为11.3天。46例下肢活动性溃疡于术后平均愈合时间15天。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139例患者肢体下肢酸胀沉重症状消失,27例患者肢体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12例患者肢体局部出现静脉曲张复发,再次门诊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后治愈。结论采用内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联合静脉激光腔内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可有效处理小腿穿通静脉及足靴区浅表静脉曲张,并且避免足靴区手术切口并发症,配合清创植皮,临床疗效明显,实现了微创、安全、简单有效的目的,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内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 静脉激光腔内治疗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被引量:8
15
作者 路红 李友山 杨博华 《北京中医药》 2008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溶栓指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疗效。方法PTS患者22例,中医辨证均属气虚血瘀夹湿者给予中医益气活血、通络祛湿法结合中药制剂、抗凝药物及循序压力治疗仪治疗。结果治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2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溶栓指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疗效。方法PTS患者22例,中医辨证均属气虚血瘀夹湿者给予中医益气活血、通络祛湿法结合中药制剂、抗凝药物及循序压力治疗仪治疗。结果治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PTS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 益气活血 通络祛湿法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希全 葛世堂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02-605,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3月~2016年1月我院对9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行介入治疗,俯卧位,以腘静脉为穿刺入路途径,建立工作导丝通道,然后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治疗。结果手术技术...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3月~2016年1月我院对9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行介入治疗,俯卧位,以腘静脉为穿刺入路途径,建立工作导丝通道,然后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治疗。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8.9%(90/91),狭窄或闭塞血管开通成功,血流恢复通畅;1例左髂静脉未开通成功,但侧支循环丰富足以代偿。90例治疗成功者随访6~30个月,(18.5±2.3)月,术后3、12、24个月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3.3%(84/90)、81.3%(61/75)、71.4%(20/28),无一例出现支架移位、溃疡复发。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确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支架
下载PDF
静脉倒流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殷敏毅 黄新天 《临床外科杂志》 2006年第11期735-736,共2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下肢静脉系统常见疾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长期困扰患者和医生的难题。早期超声研究表明,静脉倒流与PTS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部分学者甚至将其作为PTS的诊断标准之一,但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下肢静脉系统常见疾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长期困扰患者和医生的难题。早期超声研究表明,静脉倒流与PTS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部分学者甚至将其作为PTS的诊断标准之一,但血栓形成后静脉倒流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静脉倒流发生及其与PTS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静脉倒流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曾平 《甘肃医药》 2019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诊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64例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疑似患者两种... 目的: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诊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64例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疑似患者两种检查形式的准确性,比较患者患侧与健侧肢体血管特征。结果: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确诊阳性55例(81.25%)、阴性12例(18.75%);常规二维超声检查阳性43例(67.19%)、阴性21例(32.8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51例(79.69%)、阴性13例(20.3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结果灵敏度(94.23%)、特异度(83.33%)、准确性(92.19%)均高于常规二维超声检查(65.38%、65.38%、56.25%);与健侧肢体相比,患侧肢体瓣膜功能异常、血管内膜异常、血管回声异常发生率较高,患肢血管内径大于健肢、血流速度慢于健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准确性较高,应予以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二维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管特征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叶晓楠 《医疗装备》 2020年第4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82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将结...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82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将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82例疑似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栓部分分布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差异较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95%(71/74)、75.00(6/8)、93.90%(77/8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指导临床后期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下载PDF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抗凝疗效对比 被引量:4
20
作者 于艺伟 孙波 +5 位作者 曹广信 裴长安 胡潍青 汲武广 张纪存 张杰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抗凝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抗凝治疗方案分为...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抗凝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抗凝治疗方案分为华法林组(20例)和利伐沙班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率、血液学检测指标和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结果术后第12周利伐沙班组的髂静脉支架通畅率为(95.38±2.39)%,华法林组为(93.03±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利伐沙班组出血率为4.3%,华法林组为1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3)。两组患者用药后血栓弹力图R、K值均升高,其中利伐沙班的影响比华法林更大。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结果显示,利伐沙班组患者生存质量和主观症状评分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抗凝效果优于华法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利伐沙班 华法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