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乳干酪凝胶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国农 卢蓉蓉 林金资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8,共3页
通过混合乳凝胶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CaCl2浓度、pH值、豆乳含量及大豆蛋白质性质等对混合乳凝胶强度有显著影响。运用质构分析仪测定混合乳的凝胶强度,确定了混合乳干酪凝乳的操作参数。
关键词 混合乳 凝胶强度 干酪 影响因素 制品
下载PDF
姜汁在混合乳干酪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马俪珍 张秀红 +1 位作者 郝志远 阎永刚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372-375,共4页
利用胃蛋白酶和姜汁按一定比例配合替代部分皱胃酶取得了理想效果。在混合乳干酪最佳工艺参数的基础上 ,用复合凝乳酶II (2 %皱胃酶 0 0 5 % ,2 %胃蛋白酶 0 0 2 % ,姜汁 0 15 % )代替皱胃酶 (如仅用皱胃酶添加量为0 375 % )对混合... 利用胃蛋白酶和姜汁按一定比例配合替代部分皱胃酶取得了理想效果。在混合乳干酪最佳工艺参数的基础上 ,用复合凝乳酶II (2 %皱胃酶 0 0 5 % ,2 %胃蛋白酶 0 0 2 % ,姜汁 0 15 % )代替皱胃酶 (如仅用皱胃酶添加量为0 375 % )对混合乳进行凝乳 ,所加工的混合乳干酪经感官评定认为与精制皱胃酶加工的干酪具有相似的感官质量。电镜扫描观察 ,干酪成熟过中pH4 6可溶性氮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乳干酪 姜汁 复全凝 工艺参数 效果
下载PDF
现代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在混合乳干酪品质分析上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林金资 陈峰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6,共4页
对部分豆乳替代牛乳的混合乳干酪进行了微观显微结构和宏观质构分析,并由此分析了影响混合乳干酪品质的因素。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的两种干酪的照片表明,纯牛乳干酪具有纤细、致密的网状结构,而混合乳干酪的显微结构较为疏松,包含大... 对部分豆乳替代牛乳的混合乳干酪进行了微观显微结构和宏观质构分析,并由此分析了影响混合乳干酪品质的因素。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的两种干酪的照片表明,纯牛乳干酪具有纤细、致密的网状结构,而混合乳干酪的显微结构较为疏松,包含大小不一的空穴,加热变性后的大豆球蛋白粘附于纤维状酪蛋白分子束结构上。此外,差热扫描分析仪对皱胃酶的热分析表明,粗制皱胃酶的热变性温度约在95℃左右。酶的热变性-失活实验表明,皱胃酶含耐热和不耐热两部分,在81℃时,其失活速度分别是6.33×10(-2)s(-1)和1.6675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 品质分析 混合乳 物理化学实验法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混合乳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彭新榜 马歌丽 邓毛程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59-62,共4页
着重探讨乳酸菌发酵不同比例的混合乳(牛乳和豆乳)的产酸和凝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对豆乳∶牛乳=2∶1的混合乳中添加1.0%葡萄糖,3.0%蔗糖和2.0%海藻酸钠,接种5%活化的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杆菌,在42℃培养6... 着重探讨乳酸菌发酵不同比例的混合乳(牛乳和豆乳)的产酸和凝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对豆乳∶牛乳=2∶1的混合乳中添加1.0%葡萄糖,3.0%蔗糖和2.0%海藻酸钠,接种5%活化的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杆菌,在42℃培养6h可获得具有清新的乳酸发酵风味、无豆腥、有乳香、酸味爽口、凝乳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品 酸细菌 发酵 混合乳
下载PDF
混合乳干酪生产工艺研究(1)混合乳干酪最佳凝乳条件初探
5
作者 李平兰 潘伟好 +3 位作者 吕燕妮 郑海涛 艾启峻 刘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97-101,共5页
试验筛选了凝乳性能良好的菌种,通过球菌和杆菌复配优化出了最佳的混合菌种.同时对5种凝乳酶和4种钙化合物进行了筛选,最后得到混合乳干酪生产中这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选择.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剂为干酪乳杆菌99108+嗜热链球菌(1:1),... 试验筛选了凝乳性能良好的菌种,通过球菌和杆菌复配优化出了最佳的混合菌种.同时对5种凝乳酶和4种钙化合物进行了筛选,最后得到混合乳干酪生产中这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选择.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剂为干酪乳杆菌99108+嗜热链球菌(1:1),最佳凝乳酶为皱胃酶,最佳钙化合物为乳酸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乳 干酪 菌种 钙化合物 筛选
下载PDF
混合乳干酪生产工艺研究(2)混合乳干酪生产最佳工艺参数优化
6
作者 潘伟好 李平兰 +3 位作者 吕燕妮 郑海涛 艾启俊 刘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01-106,共6页
本试验在已筛选出的发酵剂菌种、最佳凝乳酶和钙化合物的基础上,又综合考虑了影响混合乳(豆乳和牛乳)干酪的几大因素,即豆乳添加量,发酵剂添加量,乳酸钙添加量和凝乳酶添加量,由此优化出混合乳干酪生产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发... 本试验在已筛选出的发酵剂菌种、最佳凝乳酶和钙化合物的基础上,又综合考虑了影响混合乳(豆乳和牛乳)干酪的几大因素,即豆乳添加量,发酵剂添加量,乳酸钙添加量和凝乳酶添加量,由此优化出混合乳干酪生产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剂为干酪乳杆菌99108+嗜热链球菌(1:1),最佳凝乳酶为皱胃酶,最佳钙化合物为乳酸钙,而70%大豆豆乳与30%牛乳混合,添加4%发酵剂,0.2%乳酸钙和0.015%皱胃酶则为最佳的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乳 干酪 工艺参数 优化
下载PDF
混合乳发酵菌株的筛选
7
作者 刘晓玲 吴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6-79,共4页
对乳酸菌发酵混合乳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检测了乳酸菌发酵混合乳的凝乳性能、发酵性能和代谢豆浆中低聚半乳糖的能力。采用混合权重法对乳酸菌发酵混合乳的发酵性能进行分析,结合乳酸菌代谢棉籽糖、水苏糖的分析结果,优选适宜发酵混合乳... 对乳酸菌发酵混合乳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检测了乳酸菌发酵混合乳的凝乳性能、发酵性能和代谢豆浆中低聚半乳糖的能力。采用混合权重法对乳酸菌发酵混合乳的发酵性能进行分析,结合乳酸菌代谢棉籽糖、水苏糖的分析结果,优选适宜发酵混合乳的菌株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delbrueckii ssp.bulgaricus Lb2)和乳脂链球菌(Str.cremoris Sc)。生长相互作用表现出这两种菌混合可作为发酵混合乳的发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菌 豆浆 混合乳 发酵剂
下载PDF
利用毛细管电泳测定牛乳和山羊乳混合乳的蛋白质 被引量:13
8
作者 石燕 姜金斗 刘宁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9-124,共6页
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方法,选择聚丙烯酰胺涂层毛细管对混合乳中的蛋白进行图谱的研究,确定混合乳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对牛乳和山羊乳混合乳中的蛋白进行了很好的分离,确定了牛乳αs1-CN、αs0-CN、κ-CN、β-casein A1和山羊乳的... 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方法,选择聚丙烯酰胺涂层毛细管对混合乳中的蛋白进行图谱的研究,确定混合乳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对牛乳和山羊乳混合乳中的蛋白进行了很好的分离,确定了牛乳αs1-CN、αs0-CN、κ-CN、β-casein A1和山羊乳的β-CN、β1-casein作为定性检测的酪蛋白,测得了混合乳中不同酪蛋白峰面积的比值与混合比例呈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可以作为定量检测混合乳的指标。本法简便、快速、准确,为乳及乳制品质量的监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可用于乳的质量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区带电泳 混合乳 酪蛋白
下载PDF
影响豆乳牛乳混合乳凝乳效果的因素分析
9
作者 黄芩 李红 冯利青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9年第4期174-175,186,共3页
由于豆乳牛乳混合乳的凝乳强度较低,本研究通过豆乳添加量、酸化剂添加量、CaCl2添加量以及凝乳酶添加量进行正交实验分析。结果发现,豆乳添加量影响较为显著,同时也发现酸化剂的添加温度对凝乳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混合乳
下载PDF
混合乳(牛乳与豆乳)的乳酸发酵
10
作者 周希生 周先楷 聂坚 《江苏食品与发酵》 1994年第4期1-6,共6页
我国牛乳产量低,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对乳制品的需求。以豆乳代替部分牛乳制成混合乳制品,既可降低成本,又不失牛乳制品的风味,这在乳制品的开发上有广阔前景。 大豆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大豆中约含40%的蛋白质,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比较... 我国牛乳产量低,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对乳制品的需求。以豆乳代替部分牛乳制成混合乳制品,既可降低成本,又不失牛乳制品的风味,这在乳制品的开发上有广阔前景。 大豆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大豆中约含40%的蛋白质,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比较齐全,赖氨酸尤为丰富;大豆中不含胆固醇,脂肪中亚油酸、亚麻油酸等不饱和脂酸含量高,占总脂的50%以上。大豆中富含的卵磷脂和必需脂酸可预防长期进食动物性食品而罹患诸如像心血管疾病、肥胖病、糖尿病等文明病。早在 1934年Kellogy J.H.就发表了豆乳的乳酸发酵,然而工业化生产却是近十多年的事。酸豆乳由于豆腥味、粒粗等口感因素市场受到一定限制。近二年来豆奶粉(含部分丰乳的豆乳粉)的畅销却引人瞩目。 本研究以不同比例的混合乳,在适当条件下用嗜热乳酸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发酵,制得无豆腥味、具有乳香和与酸牛乳相同外观、组织状态的混合酸凝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乳 发酵
下载PDF
大豆、花生混合酸乳的加工工艺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仲敏 刘安邦 +3 位作者 张新武 慕奇 付汝亭 付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1-83,共3页
以大豆和花生为原料 ,经合理配比后进行乳酸菌发酵 ,开发了高植物蛋白、低脂肪且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新型饮品 。
关键词 加工工艺 大豆花生混合乳 酸菌 发酵 饮料
下载PDF
花生乳牛乳混合干酪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菅景颖 张志胜 李建磊 《中国奶牛》 2007年第1期44-46,共3页
本文对影响混合乳干酪凝乳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花生乳添加量为20%,发酵酸度为24°T,皱胃酶添加量为0.30%,CaCl2添加量为0.06%时凝乳效果较好。
关键词 混合乳干酪 加工工艺 效果
下载PDF
花生乳牛乳混合干酪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菅景颖 张志胜 李建磊 《中国乳业》 2006年第8期50-52,共3页
对影响混合乳干酪凝乳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花生乳添加量为20%,发酵酸度为24°T,皱胃酶添加量为0.30%,CaCl2添加量为0.06%时凝乳效果较好。
关键词 混合乳干酪 加工工艺 效果
下载PDF
混合乳杆菌微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乳酸的测定
14
作者 吴蕴青 孔继烈 邓家祺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49-353,共5页
由以混合乳杆菌作乳酸氧化反应的酶源及氧电极为基础电极制成微生物传感器.对细菌的培养条件、不同菌源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还用微生物学方法证明了该类菌中氧化酶的存在.乳酸工作曲线呈线性的浓度范围为1×10-5~5... 由以混合乳杆菌作乳酸氧化反应的酶源及氧电极为基础电极制成微生物传感器.对细菌的培养条件、不同菌源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还用微生物学方法证明了该类菌中氧化酶的存在.乳酸工作曲线呈线性的浓度范围为1×10-5~5×10-4mol/L,响应时间为5~7min,电极寿命长达一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乳杆菌 微生物传感器 测定 酶电极
原文传递
大豆乳混合牛乳制备仿开菲尔发酵条件的优化
15
作者 汪建明 陶杰 贾磊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0-15,共6页
研究大豆乳混合牛乳发酵制备一种仿开菲尔产品.在前期单因素实验确定混合乳制备仿开菲尔的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接种量分别为1.0×105mL–1和1.0×107mL–1、最佳的发酵温度为22,℃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中心复合设计实验得到... 研究大豆乳混合牛乳发酵制备一种仿开菲尔产品.在前期单因素实验确定混合乳制备仿开菲尔的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接种量分别为1.0×105mL–1和1.0×107mL–1、最佳的发酵温度为22,℃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中心复合设计实验得到优化混合乳发酵制备仿开菲尔的最佳工艺条件:牛乳与豆乳的添加比例为7﹕3,蔗糖添加量为1.6%,发酵时间为22,h.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的pH为4.32,酸度为0.73%,乙醇含量为1.398mg/g,黏度为2.990Pa·s.与市售开菲尔产品感官对比,所得产品质地细腻、酸度适宜、香气协调,改善了传统开菲尔的风味,更适宜我国消费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乳 开菲尔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壳聚糖微球及其与白油混合乳液对禽用新流二联疫苗佐剂的免疫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邹勇娟 刘艳 +3 位作者 王月琦 吴颉 巩方玲 马光辉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9-646,共8页
用不同粒径的壳聚糖季铵盐凝胶微球及其与白油的混合乳液吸附新城疫及禽流感灭活抗原,评价其对新流二联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结果表明,吸附时间2 h、微球浓度2 mg/m L、微球粒径1μm为吸附新流二联灭活抗原的最佳条件,抗原吸附率达9... 用不同粒径的壳聚糖季铵盐凝胶微球及其与白油的混合乳液吸附新城疫及禽流感灭活抗原,评价其对新流二联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结果表明,吸附时间2 h、微球浓度2 mg/m L、微球粒径1μm为吸附新流二联灭活抗原的最佳条件,抗原吸附率达90%.免疫SPF鸡后,壳聚糖季铵盐微球及混合乳液均能显著提高新城疫及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效价,且混合乳液组显著优于微球组.与白油佐剂相比,壳聚糖季铵盐微球及混合乳液均能显著增强细胞免疫,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为纯抗原组的1.5倍,具有用作禽类疫苗佐剂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季铵盐凝胶微球 混合乳 新流二联疫苗 佐剂 细胞免疫
原文传递
混合微乳液的增敏作用研究——5-溴吡啶偶氮二乙氨基苯酚分光光度法测定锰(Ⅱ) 被引量:6
17
作者 夏心泉 赵书林 +1 位作者 张吉忠 傅景珍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8-20,共3页
研究了在O/W混合微乳液SDS-OP/n-C4H9OH/n-C7H16/H2O介质中,Mn(Ⅱ)与5-溴吡啶偶氮二乙氨基苯酚(5-Br-PADAP)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此介质中,显色反应的ε570=1.26×... 研究了在O/W混合微乳液SDS-OP/n-C4H9OH/n-C7H16/H2O介质中,Mn(Ⅱ)与5-溴吡啶偶氮二乙氨基苯酚(5-Br-PADAP)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此介质中,显色反应的ε570=1.26×105,较之在单一SDS微乳液、OP微乳液或混合SDS-OP胶束介质中,具有更大的增敏作用和稳定性,MnⅡ在0~8μg/10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用于硅铁、硅砖等试样中锰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分光光度法 显色剂 增敏作用
下载PDF
混合乳杆菌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的抗炎作用
18
作者 史佳鹭 李柏良 +5 位作者 岳莹雪 关嘉琦 赵莉 梁胜男 赵丽娜 霍贵成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共7页
利用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形成炎症模型,评价混合乳杆菌对RAW264.7细胞的抗炎效果。在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培养基中,添加混合乳杆菌,分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Int... 利用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形成炎症模型,评价混合乳杆菌对RAW264.7细胞的抗炎效果。在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培养基中,添加混合乳杆菌,分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分泌量;利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2,COX-2)、IL-1β、IL-6、TNF-α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LPS组比较,混合乳杆菌可以显著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NO、PGE2、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RT-PCR结果显示混合乳杆菌能抑制iNOS、COX-2、IL-1β、IL-6和TNF-α和TLR4的mRNA的表达。综上所述,混合乳杆菌可以有效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乳杆菌 RAW264.7细胞 炎症因子 抗炎
原文传递
混合微乳液的增敏作用研究──Cd(Ⅱ)-5-Br-PADAP的分光光度测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夏心泉 赵书林 +1 位作者 张吉忠 付景珍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15-317,共3页
研究了在O/W混合微乳液SDS-OP/n-C4H9OH/n-C7H16/H2O介质中,Cd(Ⅱ)-5-Br-PADAP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显色反应的灵敏度(ε=2.41×105L·mol-1·cm-1)较... 研究了在O/W混合微乳液SDS-OP/n-C4H9OH/n-C7H16/H2O介质中,Cd(Ⅱ)-5-Br-PADAP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显色反应的灵敏度(ε=2.41×105L·mol-1·cm-1)较单一的SDS微乳液(ε=2.06×105L·mol-1·cm-1),单一的OP微乳液(ε=2.0×105L·mol-1·cm-1),混合SDS-OP胶束(ε=2.02×105L·mol-1·cm-1)介质中,具有更好的增敏作用和稳定性,Cd(Ⅱ)浓度在0~5(g/10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废水和环境水样中微量Cd(Ⅱ)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5-BR-PADAP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锰(Ⅱ)-1-(2-吡啶基偶氮)-2-萘酚-混合微乳液显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新平 梁志华 《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2004年第1期31-32,共2页
文章研究了以阳离子型微乳液 CTMAB/ n- C4H9OH/ n- C7H16/ H2 O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剂 - OP的混合微乳液为介质 ,Mn( )与 1 - ( 2 -吡啶偶氮 ) - 2 -萘酚( PAN)的显色反应 ,在 p H值 9.0~ 1 0 .0范围内 ,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文章研究了以阳离子型微乳液 CTMAB/ n- C4H9OH/ n- C7H16/ H2 O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剂 - OP的混合微乳液为介质 ,Mn( )与 1 - ( 2 -吡啶偶氮 ) - 2 -萘酚( PAN)的显色反应 ,在 p H值 9.0~ 1 0 .0范围内 ,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5 64nm,回归方程 :A=0 .0 30 2 c- 0 .0 0 1 7( c/ μg· 2 5 ml-1) ,相关系数 r=0 .9999,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4.2 9× 1 0 4L·mol-1·cm-1,Mn( )浓度在 0 .39μg· 2 5 ml-1~ 2 0 μg· 2 5 ml-1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 ,检出限 0 .39μg· 2 5 ml-1,相对标准偏差 ( RSD% )在 0 .0 1 4%~ 0 .91 %之间 ,加标回收率在92 .72 %~ 1 1 0 .75 %之间。本法用于铝合金中微量锰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测定 分光光度法 混合 PAN 显色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