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川矿山混合充填料浆环管试验系统与管输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志强 陈得信 +1 位作者 高谦 邹龙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70,共7页
料浆流变特性是影响管道输送的重要因素,其流变参数是进行料浆管道输送阻力分析的重要指标。针对金川矿山充填材料的复杂多变性,开展了多种混合充填料浆流变特性研究和管输阻力因素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了金川矿山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的环... 料浆流变特性是影响管道输送的重要因素,其流变参数是进行料浆管道输送阻力分析的重要指标。针对金川矿山充填材料的复杂多变性,开展了多种混合充填料浆流变特性研究和管输阻力因素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了金川矿山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的环管试验系统及检测技术;然后,概述了金川矿山充填料浆环管试验的部分研究成果。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充填料浆管道输送试验成果,揭示了多种混合充填骨料粒径级配、料浆浓度、管道流速和水灰比对管输阻力的影响规律。最后,给出棒磨砂集料的高浓度充填料浆优化配比,为金川矿山安全、高效和高浓度充填法采矿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矿山 混合充填料 环管试验 管道输送阻力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棒磨砂-河砂-粉煤灰混合充填料配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志强 陈得信 +1 位作者 高谦 陈仲杰 《粉煤灰》 2014年第5期1-4,共4页
充填料浆配比对充填体强度和砂浆输送特性产生显著影响。针对金川矿山棒磨砂供应严重不足,开展了棒磨砂、棒磨砂+河砂和棒磨砂+河砂+粉煤灰三种充填材料添加相同水泥的充填体强度、砂浆流动度、泌水率和沉缩损失率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 充填料浆配比对充填体强度和砂浆输送特性产生显著影响。针对金川矿山棒磨砂供应严重不足,开展了棒磨砂、棒磨砂+河砂和棒磨砂+河砂+粉煤灰三种充填材料添加相同水泥的充填体强度、砂浆流动度、泌水率和沉缩损失率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2:8的河砂+棒磨砂混合充填料与单一棒磨砂充填体强度相当,砂浆流动度、泌水率和沉缩损失率稍差,但满足金川矿山充填采矿要求。当添加水泥重量的30%粉煤灰后,不仅显著提高充填体强度,而且还可改善砂浆流动度、泌水率和沉缩损失率;同时还降低棒磨砂浆充填料浆的分层度,有利于提高充填体质量和充填接顶率。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金川矿山充填料浆制备和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磨砂 混合充填料 粉煤灰 填体强度 输送特性
下载PDF
金川全尾砂–棒磨砂混合充填料胶砂强度与料浆流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杨志强 高谦 +2 位作者 王永前 陈得信 把多恒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3985-3991,共7页
针对金川矿山棒磨砂充填料严重不足,开展全尾砂–棒磨砂混合充填料的胶砂试验研究。通过不同配比和料浆浓度的全尾砂–棒磨砂混合充填料的胶砂强度试验和料浆流变特性参数测试,获得充填体试块强度与混合料的配合比、平均粒径以及不均匀... 针对金川矿山棒磨砂充填料严重不足,开展全尾砂–棒磨砂混合充填料的胶砂试验研究。通过不同配比和料浆浓度的全尾砂–棒磨砂混合充填料的胶砂强度试验和料浆流变特性参数测试,获得充填体试块强度与混合料的配合比、平均粒径以及不均匀性系数之间的关系,针对金川下向进路胶结充填法采矿,确定了满足充填体强度要求的全尾砂–棒磨砂的合理配比为3∶7。研究表明,混合充填料的7和28 d充填体强度和砂浆泌水率与沉降损失率,均优于纯棒磨砂充填料。该研究结果为金川矿山全尾砂工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为金川全尾砂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全尾砂–棒磨砂 混合充填料 合理配比 抗压强度
原文传递
废石尾砂混合料浆流变特性及充填采场流动性试验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志强 高谦 +1 位作者 王永前 王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4-299,共6页
为了在金川充填采矿中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了废石和尾砂两种骨料的混合充填料浆流变特性以及在采场中的流动性研究.首先基于现场取样进行废石和尾砂两种骨料的粒径级配分析,获得了满足充填骨料级配的废石与尾砂的质量比分别是6∶4... 为了在金川充填采矿中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了废石和尾砂两种骨料的混合充填料浆流变特性以及在采场中的流动性研究.首先基于现场取样进行废石和尾砂两种骨料的粒径级配分析,获得了满足充填骨料级配的废石与尾砂的质量比分别是6∶4和5∶5.然后针对这两种混合充填料,进行高浓度充填料浆坍落度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混合充填料浆的坍落度大于20cm,满足金川矿山充填料浆泵送输件的要求;其质量分数在78%以上时属于高流态料浆,但废石与尾砂质量比为6∶4的混合充填料浆的流动性略优于质量比为5∶5的.通过混合充填料浆环管试验,确定了废石与尾砂质量比为6∶4、管径为130mm和质量分数为78%的混合充填料浆为合理管输参数.最后根据充填采场现场调查和强度分析,发现废石与尾砂质量比为6∶4和5∶5的混合充填料浆在采场中流动的坡面角分别为0.55°~1.19°和0.38°~1.26°,但料浆在下料点存在不明显的"锥堆"现象.采场中胶结充填体强度呈现"下高上低"现象,说明废石尾砂混合充填料浆仍存在轻度的沉淀离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石 尾砂 混合充填料 粒径级配 流变特性 管道阻力 工业填试验
下载PDF
金川矿山混合充填材料配比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永定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20,共5页
充填料浆配比对充填体强度和砂浆输送特性产生重要影响。针对金川矿山棒磨砂供应严重不足,开展了棒磨砂、棒磨砂+河砂和棒磨砂+河砂+粉煤灰3种充填材料添加相同水泥的充填体强度、砂浆流动度、泌水率和沉降损失率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 充填料浆配比对充填体强度和砂浆输送特性产生重要影响。针对金川矿山棒磨砂供应严重不足,开展了棒磨砂、棒磨砂+河砂和棒磨砂+河砂+粉煤灰3种充填材料添加相同水泥的充填体强度、砂浆流动度、泌水率和沉降损失率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河砂与棒磨砂配比为2∶8的混合充填料与单一棒磨砂充填体强度相当,砂浆流动度、泌水率和沉缩损失率稍差,但满足金川矿山充填采矿要求。当添加水泥重量的30%粉煤灰后,不仅显著提高充填体强度,而且还可改善砂浆流动度、泌水率和沉降损失率;同时还降低棒磨砂浆充填料浆的分层度,有利于提高充填体质量和充填接顶率。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金川矿山充填料浆制备和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磨砂 混合充填料 粉煤灰 填体强度 输送特性
下载PDF
废石尾砂混合料浆充填启动方式与管输阻力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志强 高谦 +1 位作者 陈得信 武拴军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69-375,381,共8页
针对金川矿山充填法采矿,研究了废石尾砂混合充填料浆配比设计与充填工艺,解决混合粗骨料料浆充填在启动阶段存在的沉淀离析难题,为废弃物在充填采矿中应用奠定基础.分别进行细砂引流、分级尾砂引流和直接放流三种启动方式的工业试验以... 针对金川矿山充填法采矿,研究了废石尾砂混合充填料浆配比设计与充填工艺,解决混合粗骨料料浆充填在启动阶段存在的沉淀离析难题,为废弃物在充填采矿中应用奠定基础.分别进行细砂引流、分级尾砂引流和直接放流三种启动方式的工业试验以及管道输送阻力损失试验.结果表明,直接放流启动方式可用于混合粗骨料充填料浆在起始阶段的管道输送.根据混合粗骨料的料浆管输阻力试验,建立充填料浆管道输送阻力与管径、料浆流速和料浆浓度的关系,确定废石与尾砂配合质量比为6∶4的混合粗骨料料浆可输送上限浓度为78%.在此条件下,混合粗骨料料浆管输阻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石 尾砂 混合充填料 管输阻力损失 工业填试验
下载PDF
粗骨料胶结充填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爱民 何哲祥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1998年第4期2-6,共5页
传统的粗骨料胶结充填技术主要沿用了混凝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其制备与输送工艺难以满足矿山低成本、大规模充填的要求,故近年来发展应用了粗骨料胶结充填新技术。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该新技术的自淋混合和分流输送等技术与工艺特点;... 传统的粗骨料胶结充填技术主要沿用了混凝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其制备与输送工艺难以满足矿山低成本、大规模充填的要求,故近年来发展应用了粗骨料胶结充填新技术。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该新技术的自淋混合和分流输送等技术与工艺特点;探讨了其物料配合原则、最佳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骨料 胶结 填料混合 填料配合 采矿
下载PDF
Lateral load-carrying capacity analyses of composite shear walls with double steel plates and filled concrete with binding bars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德源 刘凌飞 朱立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2083-2091,共9页
A method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lateral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shear walls with double steel plates and filled concrete with binding bars(SCBs).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SCBs were establish... A method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lateral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shear walls with double steel plates and filled concrete with binding bars(SCBs).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SCBs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tool, Abaqus. Tie constraints were used to connect the binding bars and the steel plates. Surface-to-surface contact provided by the Abaqus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eel plate and the core concrete. The established models could predict the lateral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SCBs with a reasonable degree of accuracy. A calcula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by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to predict the lateral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SCBs for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concrete confined by steel plates and binding bars is under multi-axial compression; therefore, its shear strength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Guo-Wang concrete failure criterion.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steel plates of SCBs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von Mises yielding criterion without considering buckling. Results of the developed method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ing and finite element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shear wall double steel plate binding bar lateral load-carrying capacity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