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腐解和组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勇 沈其荣 +1 位作者 钟增涛 陈湘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5,共7页
利用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进行接力腐解处理。结果表明 ,化学处理后秸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C/N从 5 3降到 2 1。经过接力处理的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分别高达 1... 利用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进行接力腐解处理。结果表明 ,化学处理后秸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C/N从 5 3降到 2 1。经过接力处理的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分别高达 12 .84 %、12 .12 %和 15 .96 %。微生物在经过化学处理后的秸秆中生长较在未处理秸秆中迅速。秸秆中碳氮含量的消长反映了微生物分解和利用秸秆的动态过程。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接力处理有利于促进秸秆腐熟度的提高 ,并能保持微生物的持续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混合培养 组分变化 水稻 化学处理 秸秆处理 秸秆腐熟度 生物有机肥
下载PDF
微生物混合培养在发酵调味品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仲敏 刘安邦 吴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5-76,共2页
分析总结了发酵调味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混合培养的方法与作用特点,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 微生物混合培养 发酵调味品生产
下载PDF
微生物混合培养从D-山梨醇产生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发酵条件的研究
3
作者 林文楚 叶晴 +1 位作者 乔春红 尹光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41,共5页
在成功利用SCB329和SCB110混合培养完成从D-山梨醇转化产生2-酮基-L-古龙酸的基础上。为了消除副产物和获得高的产量,首先对两菌搭配比例,初始pH值、培养基成分等发酵培养条件进行单因子实验,在此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其发酵培... 在成功利用SCB329和SCB110混合培养完成从D-山梨醇转化产生2-酮基-L-古龙酸的基础上。为了消除副产物和获得高的产量,首先对两菌搭配比例,初始pH值、培养基成分等发酵培养条件进行单因子实验,在此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其发酵培养基,其最终的优化培养基的成分为:D-山梨醇9g,玉米浆1.5g,尿素1.5g,磷酸二氢钾0.1g,碳酸钙0.2g。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没有检测出副产物2-酮基-D-古龙酸,2-酮基-L-古龙酸产量提高了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混合培养 D-山梨醇 维生素C前体 2-酮基-L-古龙酸 发酵条件
下载PDF
海绵中可培养与原位微生物组成的DGGE指纹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何丽明 李志勇 +1 位作者 蒋群 黄艳琴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6,共6页
采用不依赖于分离培养的PCR-DGGE基因指纹技术对我国南海4种海绵体内的原位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混合培养的海绵微生物组成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指纹图间的差异与相似性,揭示可培养微生物与海绵原位存在的微生物的关系。由实验可以看出,... 采用不依赖于分离培养的PCR-DGGE基因指纹技术对我国南海4种海绵体内的原位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混合培养的海绵微生物组成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指纹图间的差异与相似性,揭示可培养微生物与海绵原位存在的微生物的关系。由实验可以看出,来自同一海域的不同海绵体内的微生物存在宿主特异性,不同的培养条件是影响微生物可培养的重要因素,目前所能培养的海绵微生物还仅占自然环境下海绵微生物总量的很少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 微生物种群组成 混合培养 16S rDNA DGGE基因指纹图
下载PDF
EM有效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建国 黄荣静 《内陆水产》 2007年第6期8-9,共2页
EM由整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的五大类微生物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组成。EM有效微生物的生产方法是采用适当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把经过仔细筛选出来的好气性和嫌气性有益微生物混合培养,形成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这些菌群在生长中产生... EM由整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的五大类微生物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组成。EM有效微生物的生产方法是采用适当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把经过仔细筛选出来的好气性和嫌气性有益微生物混合培养,形成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这些菌群在生长中产生的有益物质及其分泌物质成为各自或相互生长的基质(食物),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共生增殖关系,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微生态系统,形成功能多样的强大而又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有效微生物 水产养殖 微生物混合培养 微生物组成 微生态系统 应用 分泌物质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PHA生产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海军 唐堂 +10 位作者 汤维涛 周浩 彭松松 张广昊 姚福伟 李舒婷 周卫强 彭超 李凡 李义 安泰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76-183,共8页
随着生物基可降解材料领域逐步拓展,逐渐涌现出一批新兴的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便是其中之一,它具有完全可降解的特性,同时结合生物发酵催化合成技术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然而PHA的生产成本一直是困扰研究和行业发展的重要... 随着生物基可降解材料领域逐步拓展,逐渐涌现出一批新兴的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便是其中之一,它具有完全可降解的特性,同时结合生物发酵催化合成技术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然而PHA的生产成本一直是困扰研究和行业发展的重要难题,寻找和开发可替代单一碳源的高成本工艺及原料已经箭在弦上。阐述了混合微生物培养(MMC)技术、活性污泥发酵工艺以及非粮原料在PHA合成上的应用,希望能够给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也是对近20年来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动向进行总结,以期对PHA的工业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材料 聚羟基脂肪酸酯 混合微生物培养 活性污泥
下载PDF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一)——“八佳益”
7
作者 《渔业致富指南》 2008年第9期71-72,共2页
一、“八佳益”的由来 “八佳益”是采用高科技生物技术,精选优质菌种,生产而成的一种生物制剂。其主要成分有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丝状菌、放线菌、硝化菌、酪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将八种有益生物菌通过合理的比... 一、“八佳益”的由来 “八佳益”是采用高科技生物技术,精选优质菌种,生产而成的一种生物制剂。其主要成分有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丝状菌、放线菌、硝化菌、酪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将八种有益生物菌通过合理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经筛选出来的有益微生物混合培养,形成复合的微生物群落,并分泌大量有益物质,通过共生增殖关系组成了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水产养殖 微生物混合培养 枯草芽孢杆菌 微生物群落 微生态系统 生物技术
下载PDF
添加益生素对AA肉鸡生产性能影响的试验 被引量:2
8
作者 葛玉洋 谭炳海 曹荣峰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0年第1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益生素 性能影响 肉鸡生产 微生物混合培养 试验 芽孢杆菌 微生物菌群 发酵工艺
下载PDF
Denitrification in Natural Nutritious Medium 被引量:1
9
作者 H. Bougherara O. Bentabet R. Meribout W. Cheurfi B. Kebab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9期1093-1099,共7页
关键词 天然营养 脱氮 微生物混合培养 硝酸盐污染 初始PH值 反硝化反应 阿尔及利亚 细菌生长
下载PDF
利用剩余活性污泥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孟栋 李枘枘 +4 位作者 刘玉玲 樊祥宇 黄兆松 古鹏飞 李强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65-2176,共12页
利用单一微生物发酵是现阶段获得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主要方式,但过高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近年来利用活性污泥菌群混合培养合成PHA被广泛研究。将剩余污泥处理与PHA合成相结合,不仅可以省去纯培养所必需的灭菌环节,同时可... 利用单一微生物发酵是现阶段获得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主要方式,但过高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近年来利用活性污泥菌群混合培养合成PHA被广泛研究。将剩余污泥处理与PHA合成相结合,不仅可以省去纯培养所必需的灭菌环节,同时可以实现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菌群富集驯化及PHA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深入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有助于混合培养合成PHA的推广应用。文中主要介绍利用剩余污泥合成PHA的可行性、影响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因素、污泥菌群富集驯化合成PHA及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脂肪酸酯 活性污泥 挥发性脂肪酸 微生物混合培养
原文传递
什么是EM
11
《农村养殖技术》 2008年第12期40-40,共1页
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有效微生物群技术及产品,它由光合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类等三大菌群的多属多种微生物组成。通过发酵工艺将上述好氧及厌氧微生物混合培养,各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 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有效微生物群技术及产品,它由光合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类等三大菌群的多属多种微生物组成。通过发酵工艺将上述好氧及厌氧微生物混合培养,各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有用物质及其分泌物,形成相互生长的基质和原料,通过相互共生、增殖关系形成一个结构稳定、功能广泛的具有多种多样微生物群落的生物菌群。EM的代表产品是EM原液(EM—1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原液 有效微生物 微生物混合培养 乳酸菌类 生长过程 微生物组成 微生物群落 发酵工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