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混合沙输沙率增大探究沙粒的流体起动机理——兼析混合沙输沙率增大原因
1
作者 孙显科 郭志中 《甘肃林业科技》 1999年第3期12-17,共6页
以混合沙输沙率增大为例,借助室外试验,通过混合沙超前起动探究了沙粒的流体起动机理,提出风力集中等论点。指出风力集中和扩大气流与沙粒接触面积是流体起动机理的两个有机成分。从理论和治沙实践两方面论述了流体起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流体起动机理 混合沙
下载PDF
混合沙跃移运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何艺峰 王志强 +2 位作者 富宝锋 张永浩 马应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4,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混合沙的跃移运动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合理反映混合沙实际跃移行为,模拟结果与野外试验和他人实验结果基本相符;混合沙跃移输运主要集中于地表之上30cm以下,达总输沙量95%以上;总输沙率垂向分布整体呈指...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混合沙的跃移运动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合理反映混合沙实际跃移行为,模拟结果与野外试验和他人实验结果基本相符;混合沙跃移输运主要集中于地表之上30cm以下,达总输沙量95%以上;总输沙率垂向分布整体呈指数规律递减,靠近地表处形成输沙率峰值;不同粒径沙粒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与总输沙率基本一致,但是各粒径输沙量、输沙率峰值大小、峰值所处的高度各不相同;风速的增大并不改变混合沙和各粒径沙粒输沙率垂向分布的结构形式,只是风速增高,输沙率峰值和峰值所处的高度均增大;随着风速的增大,总输沙量中小粒径沙粒份额逐渐降低,大粒径沙粒份额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沙 跃移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天然混合沙运动速度特征的风洞PIV实验 被引量:9
3
作者 佟鼎 黄宁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29-237,共9页
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系统测量了天然混合沙风沙两相流中沙粒的速度分布特征,得到了沙粒入射以及起跳的速度分布情况,并且分析了沙波纹对风沙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沙粒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分布与沙粒起跳速度的分布可... 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系统测量了天然混合沙风沙两相流中沙粒的速度分布特征,得到了沙粒入射以及起跳的速度分布情况,并且分析了沙波纹对风沙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沙粒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分布与沙粒起跳速度的分布可以应用对数正态分布来表明;当有沙波纹存在时,沙粒总体速度分布与平坦沙床面差别很大,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平坦沙床面沙粒平均入射速度是起跳平均速度的1.005倍~1.4倍,具体关系可以应用线性函数来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 粒子图像测速仪 天然混合沙 速度分布 起跳速度
原文传递
三维混合沙输运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肖锋军 郭烈锦 +1 位作者 王跃社 李德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9-262,共4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颗粒离散元耦合的方法模拟了三维混合沙输运过程。采用体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来描述气相运动,考虑了气相和颗粒相的相互作用。颗粒运动通过求解牛顿运动方程来求解,采用硬球模型描述颗粒和颗粒及颗粒和壁面的碰...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颗粒离散元耦合的方法模拟了三维混合沙输运过程。采用体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来描述气相运动,考虑了气相和颗粒相的相互作用。颗粒运动通过求解牛顿运动方程来求解,采用硬球模型描述颗粒和颗粒及颗粒和壁面的碰撞。本模型中,颗粒运动是三维的而气相运动是二维的。计算结果表明:总输沙率沿高度方向在大于2cm以上按照指数衰减,在2 cm以下则偏大;各粒径颗粒具有不同的输沙率分布,粗粒径颗粒按指数规律衰减,其它粒径颗粒输沙率随高度先指数增加后减少;各粒径颗粒平均水平速度随高度对数函数增加且同高度时随粒径增大而减小,1 cm高度以下则相反;沙粒平均粒径沿高度线性递减,2 cm以下粒径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沙输运 计算流体力学 硬球模型
原文传递
华东地区土壤及土沙混合物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1
5
作者 张旭 高晓兵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3-85,89,共4页
在不同含水率、不同密度条件下 ,利用探针法对土壤及不同比例的土沙混合物的导热系数作了实验研究 ,分析了影响土壤换热能力的因素 。
关键词 华东地区 土壤 混合 导热系数 实验 热泵式空调系统
下载PDF
自制冰沙混合冰袋在临床物理降温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杨萍 徐明红 +3 位作者 胡月 索宜美 姜永霞 吴慧云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年第4期125-127,共3页
目的比较传统冰袋和自制冰沙混合冰袋对于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效果。方法高热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冰袋进行物理降温,观察组采用自制冰沙混合冰袋进行物理降温,观察比较2组的降温效果及患者舒适度。... 目的比较传统冰袋和自制冰沙混合冰袋对于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效果。方法高热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冰袋进行物理降温,观察组采用自制冰沙混合冰袋进行物理降温,观察比较2组的降温效果及患者舒适度。结果观察组物理降温30 min及60 min后降温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4 h降温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视觉模拟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冰沙混合冰袋能更好地贴服于患者体表,降温效果优于传统冰袋,且舒适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冰混合 物理降温 舒适度
下载PDF
土沙混合对土壤粒度分维值及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魏玉杰 吴新亮 +2 位作者 皮江平 蔡崇法 丁树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6期74-80,共7页
为了解土沙混合物的抗侵蚀特性及边坡稳定机制,采用土沙混合配制不同颗粒组成的重塑土样,通过分析各土样的结构及力学参数变化,探讨人工土壤颗粒分维值及其物理特性随颗粒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颗粒分维值可以表征人工土壤的颗粒... 为了解土沙混合物的抗侵蚀特性及边坡稳定机制,采用土沙混合配制不同颗粒组成的重塑土样,通过分析各土样的结构及力学参数变化,探讨人工土壤颗粒分维值及其物理特性随颗粒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颗粒分维值可以表征人工土壤的颗粒组成状况,砂粒质量分数越低,粉黏粒质量分数越高,颗粒分维值越大;2)随分维值的增加,重塑土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小变化,总孔隙度变化则相反,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表现出逐渐增加和减小的趋势,当分维值为2.75时,密度(1.74 g/cm3)最大,而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最小,分别为34.52%、19.83%和17.19%;3)饱和条件下重塑土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随分维值分别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变化和指数增加,休止角随分维值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且空气中休止角大于水中休止角,其差值随着分维值的增加而减小。综上,土体结构主要受颗粒级配影响,饱和条件下重塑土结构越紧实,其抗剪强度越大;休止角主要受颗粒粒径和不均匀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颗粒分布 土壤颗粒分维值 抗剪强度
下载PDF
弱富水软岩水-沙混合型突水机制与防治技术——以上海庙矿区为例 被引量:28
8
作者 吕玉广 肖庆华 程久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54-3163,共10页
近年来我国西北侏罗纪煤田弱富水软岩水-沙混合型间歇式突水事故多发,短时水(沙)量大,缺少有效的防范技术措施,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为揭示其形成机制以便于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内蒙古上海庙矿业新上海一号煤矿为研究对象,室内测试... 近年来我国西北侏罗纪煤田弱富水软岩水-沙混合型间歇式突水事故多发,短时水(沙)量大,缺少有效的防范技术措施,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为揭示其形成机制以便于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内蒙古上海庙矿业新上海一号煤矿为研究对象,室内测试了岩石力学强度、软化系数等参数,井下实测了围岩松动圈,综合判定为典型的软岩地层;正交偏光镜下显示砂岩成熟度低,黏土质矿物胶结;水理性试验表明砂岩颗粒间泥质胶结物易产生溶蚀现象,能够形成固-液双相混合物,在水动力下具有流沙属性;泥岩极易吸水膨胀、泥化。根据含水层水位和地表岩移长期观测结果,推定低位覆岩内和高位覆岩内均可以产生离层裂隙,且离层裂隙具有汇集水源功能。将111084工作面突水溃沙过程中含水层水位历时曲线与水量历时曲线叠合考察,突水量与突水含水层水位升降变化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初时突水量大、水位下降幅度也大;水量在趋于衰减过程中出现几次跃升,含水层水位在趋于回升过程中出现几次相应的跃降;跃升(跃降)的幅度梯次减小;两次跳跃时间间隔梯次延长。综合以上信息,提出离层裂隙的汇水作用可以强化弱含水层短时突水强度观点,弱胶结砂岩提供了混合突水的沙源;离层水体释放过程中水动力发生强弱变化,随着离层水体释放水动力减弱,大量泥沙封堵突水通道,表现出泥沙自封堵效应。覆岩持续压缩,离层裂隙储水能力逐渐弱化,表现为突水量梯次减小;离层水补给路径逐渐扩展,表现为突水休止期梯次延长。汇水—突水—封堵—再汇水—再突水—再封堵的过程交替进行,揭示了间歇性水-沙混合型突水模式的突水机制。离层水害发生需要具备水源(富水性)、时间、空间、通道、压力等5个必要条件,强调导水裂隙突水通道的重要性。工程应用表明,顶板水预疏干可以改变含水层的富水性条件,预置导流管改变离层空间封闭性和汇水时间条件,突水通道和压力条件,可以有效避免此类事故发生,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同时可实现无顶板淋水、采空区无涌水状态下开采,优化采场作业环境、弱化软岩劣化效应,促进矿井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富水软岩 水-混合型突水 离层水害 自封堵作用 疏干导流技术
下载PDF
草沙混合法 天寒猪不怕
9
作者 王笃兰 《农村农业农民》 2005年第2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冬季饲养管理 混合 垫料
下载PDF
黄河悬移质非均匀不平衡输沙挟沙力计算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月兰 余欣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基于非均匀非平衡状态下挟沙力级配的研究成果,利用系统的黄河干支流资料,进行了混合沙挟沙力与实测含沙量符合性的对比分析。表明在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挟沙力级配不同于悬沙级配,用挟沙力级配计算挟沙力更确切反映黄河干支流泥... 基于非均匀非平衡状态下挟沙力级配的研究成果,利用系统的黄河干支流资料,进行了混合沙挟沙力与实测含沙量符合性的对比分析。表明在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挟沙力级配不同于悬沙级配,用挟沙力级配计算挟沙力更确切反映黄河干支流泥沙多来多排的输沙特点,说明该项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际中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浑水 混合沙 力级配 多来多排
下载PDF
泥沙自然堆积孔隙率计算的试验研究
11
作者 颜旭 李志威 +1 位作者 余国安 李文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113,183,共5页
泥沙孔隙率是泥沙研究的一个重要物理量,确定泥沙孔隙率与粒径的定量表达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试验,采用排水体积法测量不同粒径组泥沙、均匀沙、混合沙的自然堆积孔隙率,验证了细颗粒泥沙比粗颗粒泥沙孔隙率大的一般性结论,并通过... 泥沙孔隙率是泥沙研究的一个重要物理量,确定泥沙孔隙率与粒径的定量表达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试验,采用排水体积法测量不同粒径组泥沙、均匀沙、混合沙的自然堆积孔隙率,验证了细颗粒泥沙比粗颗粒泥沙孔隙率大的一般性结论,并通过试验结果分析与拟合,给出了均匀沙自然堆积孔隙率的经验公式。同时,运用圆球模拟泥沙颗粒的方法求得均匀沙的理论孔隙率,当均匀沙的中值粒径小于4.5mm时,圆球理论孔隙率与实测孔隙率的相对误差小于3%,得到的理论孔隙率较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率 粒径 均匀 混合沙 试验研究
下载PDF
机械沙障在乌审旗造林中的推广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吉军 徐秀芳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6年第4期46-47,共2页
以风沙流运动规律为基础,根据流动沙地的沙丘类型,流动速度以及地表特征设置立式沙障、平铺式沙障和混合沙障三种形式。并对其治理效果进行评价。由于成绩显著,效果明显,可为继续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 流运动规律 立式 平铺式 混合沙 推广应用
下载PDF
土壤保水剂的吸水保水性能研究动态 被引量:90
13
作者 李景生 黄韵珠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6-91,共6页
土壤保水剂是一种新型化学农业抗旱材料,在干旱地区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保水剂的吸水和保水性能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土壤 保水剂 吸水怀 保水性 混合沙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苗期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李绍长 龚江 王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85-89,共5页
在土沙混合基质中设置高磷(97.66μg/g速效磷)、低磷(17.11μg/g速效磷)两种供磷水平,对所收集的4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苗期耐低磷营养特性的分析。结果发现,在低磷胁迫下,供试材料大多数属于磷中低效吸收和低效利用型,只有1个自交系具... 在土沙混合基质中设置高磷(97.66μg/g速效磷)、低磷(17.11μg/g速效磷)两种供磷水平,对所收集的4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苗期耐低磷营养特性的分析。结果发现,在低磷胁迫下,供试材料大多数属于磷中低效吸收和低效利用型,只有1个自交系具有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型特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玉米种质资源中耐低磷胁迫基因型的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苗期 耐低磷基因 基因筛选 混合基质 供磷水平 营养特性 种质资源
下载PDF
一种简单实用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染色法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戚其学 项永谦 徐万鹏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658-659,694,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实用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染色法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应用瑞氏姬姆沙混合染色法对361例脑脊液细胞学进行染色。结果应用瑞氏姬姆沙混合染色法染出的脑脊液细胞清晰度好,即细胞核染色质、胞浆颗粒、核仁等清晰可见,...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实用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染色法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应用瑞氏姬姆沙混合染色法对361例脑脊液细胞学进行染色。结果应用瑞氏姬姆沙混合染色法染出的脑脊液细胞清晰度好,即细胞核染色质、胞浆颗粒、核仁等清晰可见,一目了然。结论瑞氏姬姆沙混合染色法具有染色效果好、操作方便简单、节省时间、非常容易掌握等优点,因此适合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细胞学 瑞氏姬姆混合染色法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diment Incipience Under Complex Flows 被引量:1
16
作者 LIU Chunrong DENG Liying +1 位作者 HUANG Zhenhua HUHE Aode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08年第4期300-306,共7页
Sediment incipience under flows passing a backward-facing step was studi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scouring depth, probability of sediment incipience, and instantaneous flow velocity field d... Sediment incipience under flows passing a backward-facing step was studi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scouring depth, probability of sediment incipience, and instantaneous flow velocity field downstream of a backward-facing step. Instantaneous flow velocity field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and a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robability of sediment incipience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sediment incipience was the highest near the reattachment point, even though the near-wall instantaneous flow velocity and the Reynolds stress were both much higher further downstream of the backward-facing step. The possible me- chanisms are discussed for the sediment incipience near the reattachment p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transport local scour complex flows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sediment incipience
下载PDF
A Sand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Model in Sandy Land Based on Mixed Experiments of Arsenic Sandstone and Sand: A Case Study in Mu Us Sandy Land in China 被引量:13
17
作者 WANG Ni XIE Jiancang HAN Jich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6期700-707,共8页
Serious desertificatio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change,in addition to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related to arsenic sandstone in the Mu Us Sandy Land,lead to severe scarcity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w... Serious desertificatio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change,in addition to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related to arsenic sandstone in the Mu Us Sandy Land,lead to severe scarcity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which causes worse local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accordingly.Man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rsenic sandstone is complementary with that of sand,arsenic sandstone is therefore supposed to be blended to enhance water productivity and arability of sandy land.Container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nhancement of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the mixture,the blending ratio of arsenic sandstone and sand,and the proper size of the arsenic sandstone particle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particle size of 4 cm with a ratio of 1∶2 between arsenic sandstone and sand are the proper parameters on blending.Both water content and fertility increase after blending.Water use efficiency in the mixture is 2.7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sand by the water release curves from experiments.Therefore,a new sand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model,including arsenic sandstone blending with sand,efficient water irrigation management and reasonable farming system,is put forward to control and develop sandy land so that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could be developed.Demonstration of potato planting about 153.1 ha in area in the Mu Us Sandy Land in China indicates that water consumption is 3018 m3/ha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It means that about 61%of irrigation water can be saved compared with water use in coarse sand without treatment.Recycle economic mode and positive feedback of sand resource-crop planting-soil resource are constructed,which changes sand into arable soil and make it possible to develop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on it.The proposed model will be helpful for soil-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Mu Us Sandy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water resource arsenic sandstone sand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model water-saving effect Mu Us Sandy Land
下载PDF
北京春季一次霾-沙天气污染特性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耀庭 李青春 +1 位作者 郑祚芳 窦有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82-2594,共13页
2017年5月3~5日,北京发生一次特别的重污染过程,与之相配的气象条件较为特殊,对污染形态和成因展开研究.基于北京35个环境监测站和与之最近的35个自动气象站,获取本次污染过程的总体特征及PM_(10)、PM_(2.5)浓度与地面风场的匹配形态;... 2017年5月3~5日,北京发生一次特别的重污染过程,与之相配的气象条件较为特殊,对污染形态和成因展开研究.基于北京35个环境监测站和与之最近的35个自动气象站,获取本次污染过程的总体特征及PM_(10)、PM_(2.5)浓度与地面风场的匹配形态;利用MODIS和CALIPSO研究污染空间分布、输送路径、污染物类别;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三代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及风廓线雷达数据研究污染成因.以期以地-空立体监测技术手段配合气象条件得到本次污染特有的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以上多源数据,对本次污染进行立体观测和综合分析,能较好地反映污染特性和受制因素.本次污染骤然开始,陡然下降,持续约30h,整个过程PM_(10)和PM_(2.5)浓度高,分别可达600~1 000μg·m^(-3)和200~700μg·m^(-3).全过程分为三段,前半段、间歇期、后半段.前、后半段污染成因以及由此造成的PM_(10)和PM_(2.5)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各有特点.前半段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速小,PM_(10)浓度空间差异小,在800μg·m^(-3)以上,而PM_(2.5)浓度空间差异大,南部和城区高,达600~700μg·m^(-3),其余地方低,在350~500μg·m^(-3).间歇期低层风向从西北风切变为南风,高层维持西北风,南部和城区PM_(10)浓度下降明显,到650μg·m^(-3),北部依然在800μg·m^(-3),而此时北部PM_(2.5)浓度甚至降到200μg·m^(-3).后半段主导风又回到了西北风,且风速激增,此时PM_(2.5)浓度空间差异小且同一站点的浓度均小于前半段,在250~500μg·m^(-3).而PM_(10)浓度又回到了800μg·m^(-3)的水平.说明本次过程属典型霾-沙混合型污染.在偏西气流的影响下,对北京污染的主要贡献是沙尘型的PM_(10),而在偏南气流下,对北京污染的贡献除了沙尘外,还有PM_(2.5).污染重的同时,风速也大,大气垂直运动交汇于大约2~3 km高度,在此高度层内有大量污染物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特征 霾-混合 地-空监测 天气分析 北京
原文传递
Genistein-loaded poloxamer 403/407 mixed micelles: prepar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in rats
19
作者 Yan Cai Wei Dai +2 位作者 Fuhua Qin Jieyin Sun Ruilong Wei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8年第5期342-351,共10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prepare poloxamer 403/407 mixed micell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lubility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genistein. Genistein was incorporated in the mixed poloxamer micelles by thin-f...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prepare poloxamer 403/407 mixed micell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lubility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genistein. Genistein was incorporated in the mixed poloxamer micelles by thin-film hydration method, and it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particle size, zeta potential, entrapment efficiency and drug loading, were investigated. In vitro release of genistein from the mixed micelles was monitored by dialysis method,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genistein loaded mixed micelles was carried out in rats. We found that the particle size and zeta potential of mixed micelles were(20.31±0.43) nm and(–8.94±0.35) m V, with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90.59%±0.67% and drug loading 7.74%±0.05%. Solubility of genistein in mixed micelles reached 3.80 mg/m L, which was about 13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water. Genistein-loaded mixed micelles showed sustained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in vitro with no burst release phenomenon, but it was faster than suspension. The AUC0–t and AUC0–∞ of mixed micelles were 196.74% and 204.62% greater than that of genisein suspension, respectively. Consequently, poloxamer 403/407 mixed micell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olubility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genistein, which c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oorly soluble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ISTEIN Poloxamer 407 Poloxamer 403 Micelles PHARMACOKINET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