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弃有机物用于混合菌群合成PHA的利用现状与挑战
1
作者 吕青檐 高汉文 +3 位作者 谢昆谕 范冬青 黄龙 陈志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74-3385,共12页
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是一种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具有与传统塑料相似的机械性能,有望替代石油基塑料从源头上解决塑料危机。混合菌群利用廉价的废弃有机物合成PHA,对降低PHA的生产成本,实现废弃有机物的减量化和... 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是一种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具有与传统塑料相似的机械性能,有望替代石油基塑料从源头上解决塑料危机。混合菌群利用廉价的废弃有机物合成PHA,对降低PHA的生产成本,实现废弃有机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具有重要意义。底物多样化是混合菌群PHA合成工艺的鲜明特点。本文首先剖析了混合菌群PHA合成系统中底物类型的重要性,进而综述了混合菌群利用不同类型废弃有机物合成PHA的现状,指出废弃有机物基质复杂易造成代谢偏移、产品产量及性能难以精准调控等关键问题。并对混合菌群利用废弃有机物合成PHA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需在明晰废弃有机物基质组分基础上,针对性优化底物水解酸化工艺、开发PHA产物性能调控技术和绿色低损耗的产物提纯工艺,最终构建高效能的PHA混合菌群工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脂肪酸酯 生物合成 废弃有机物 混合菌群 底物类型
下载PDF
光合细菌混合菌群HAU-M1产氢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毅 张川 +2 位作者 荆艳艳 张全国 路朝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47-1553,共7页
研究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以葡萄糖为底物,光合产氢过程中的生长和产氢动力学特性,分析混合菌群利用葡萄糖产氢过程中的基质降解规律及代谢产物的生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以葡萄糖为底物产氢时,150 mmol/L的葡萄糖添加量是... 研究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以葡萄糖为底物,光合产氢过程中的生长和产氢动力学特性,分析混合菌群利用葡萄糖产氢过程中的基质降解规律及代谢产物的生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以葡萄糖为底物产氢时,150 mmol/L的葡萄糖添加量是最佳添加浓度,产氢过程存在代谢产酸的过程,产氢高峰期葡萄糖主要代谢产物为乙酸,此时产气速率大;产氢末期葡萄糖主要代谢产物为丁酸,此时产气速率较低。建立基于Monod方程的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产氢过程中的生长动力学模型,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混合菌群产氢过程中生长延滞期和对数增长期菌体的生长变化规律,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为0.214 h^(-1),饱和常数KS为8.257。建立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产氢过程中的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混合菌群产氢过程中产氢延滞期和产氢高峰期的葡萄糖降解规律,细胞得率系数YX/S为0.352 g/mol,维持系数m为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混合菌群 混合菌群 产氢 HAU-Ml 动力学 MONOD方程
下载PDF
混合菌群对原油的降解作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管亚军 梁凤来 +2 位作者 张心平 马挺 刘如林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2-85,90,共5页
从本研究室保藏的菌种中筛选到一组处理油田污水的混合菌群 ,经鉴定该菌群由N1、N2 (假单胞菌属Pseu domonassp .) ,N3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sp .) ,N4 (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sp .) ,N5(纤维单胞菌属Cellu lomonassp .) ,N6(棒杆... 从本研究室保藏的菌种中筛选到一组处理油田污水的混合菌群 ,经鉴定该菌群由N1、N2 (假单胞菌属Pseu domonassp .) ,N3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sp .) ,N4 (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sp .) ,N5(纤维单胞菌属Cellu lomonassp .) ,N6(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sp .)组成 .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了各组成菌在降解原油中的作用和效果 ,证实N5和N6是关键菌株 ,N1~N4 菌株起辅助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群 协同作用 降解 原油 污水处理
下载PDF
高效混合菌群FF的筛选及其对活性黑5的脱色作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谢学辉 范凤霞 +2 位作者 袁学武 刘娜 柳建设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2-813,共12页
利用梯度浓度压力驯化法,从运行良好的印染废水生物处理系统(A+OSA剩余污泥减量系统)二号厌氧反应器活性污泥中,筛选驯化出对活性黑5具有良好脱色性能的混合菌群FF,针对其染料脱色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菌群FF在活性黑5初... 利用梯度浓度压力驯化法,从运行良好的印染废水生物处理系统(A+OSA剩余污泥减量系统)二号厌氧反应器活性污泥中,筛选驯化出对活性黑5具有良好脱色性能的混合菌群FF,针对其染料脱色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菌群FF在活性黑5初始质量浓度为200mg/L的脱色培养基中,在35℃、pH值为8.0的条件下,静置培养12h,测定其平均脱色率为84.6%,24h后其最高脱色率可达91.4%;混合菌群FF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在NaCl质量分数为4%时,24h后脱色率仍保持在91.0%;同时混合菌群FF对活性蓝19、活性艳橙X-GN、活性红239等多种小分子活性染料具有较好脱色性能,静置培养24h时,脱色率都达到了90.0%以上,说明混合菌群FF对偶氮类活性染料脱色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测定混合菌群作用过程中活性黑5的脱色降解中间产物,初步推测了其脱色降解机理.同时利用纯培养16SrDNA鉴定技术对混合菌群FF的群落结构进行解析,发现混合菌群FF中的功能优势菌群主要为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的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细菌和变形杆菌属(Proteus)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群 染料脱色 活性黑5
下载PDF
混合菌群用于纤维素糖化和燃料酒精发酵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冯玉杰 李冬梅 任南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5-379,共5页
采用刚果红纤维素平板法分别从田间腐烂的秸秆、潮湿地中的腐烂落叶内筛选出12株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分别进行了在不同温度、pH和时间条件下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和滤纸酶活(FPA)的检测,筛选出了4株分解效率较高的菌株。采用正交实验... 采用刚果红纤维素平板法分别从田间腐烂的秸秆、潮湿地中的腐烂落叶内筛选出12株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分别进行了在不同温度、pH和时间条件下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和滤纸酶活(FPA)的检测,筛选出了4株分解效率较高的菌株。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2株菌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最终筛选出了2株产酶稳定的纤维素分解菌。采用扫描电镜,对菌株形貌进行了分析。应用2株纤维素分解菌和酵母菌混合菌种发酵的同时糖化发酵工艺,分别进行了单菌株和混合菌株的玉米秸秆糖化及燃料酒精发酵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混合菌群发酵后酒精产量为16g酒精/100g秸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酒精 木质纤维素 纤维素分解 混合菌群
下载PDF
碳氮源对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产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崔宝臣 张国欣 +2 位作者 侯博 李睿 邵姝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7,13,共4页
碳源和氮源是产氢光合细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与光合细菌菌株产氢能力相关。以从花园土壤中富集分离出来的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为研究对象,在血清瓶中于30℃下采用厌氧培养方式间歇培养8天,分别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 碳源和氮源是产氢光合细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与光合细菌菌株产氢能力相关。以从花园土壤中富集分离出来的光合细菌混合菌群为研究对象,在血清瓶中于30℃下采用厌氧培养方式间歇培养8天,分别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源组合及其浓度变化对光合细菌产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源种类对光合细菌产氢能力有显著影响,与氮源相比,碳源对产氢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草酸铵。最佳碳氮源组合为葡萄糖和谷氨酸钠组合,葡萄糖和谷氨酸钠浓度分别为3g/L和1g/L时,产氢量和最大产氢速率分别达41.35mLH2/(L-培养基)和0.328mLH2/(L-培养基·h)。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产氢光合细菌生长的营养生理奠定了基础,对大规模培养条件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 混合菌群 产氢 碳源 氮源
下载PDF
光合产氢混合菌群的碳源代谢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全国 张相锋 +2 位作者 王毅 杜金宇 荆艳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3-257,共5页
以红螺菌科光合产氢混合菌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清瓶培养实验,研究不同碳源对光合细菌生长和产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能有效利用乙酸和丁酸快速增殖和产氢,其中以乙酸最佳,促使光合产氢混合菌群增殖的最佳乙酸浓度为80mmol/L,... 以红螺菌科光合产氢混合菌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清瓶培养实验,研究不同碳源对光合细菌生长和产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能有效利用乙酸和丁酸快速增殖和产氢,其中以乙酸最佳,促使光合产氢混合菌群增殖的最佳乙酸浓度为80mmol/L,最佳产氢浓度为40mmol/L。光合产氢混合菌群利用乳酸增殖产氢的能力较低,而乙醇则对其表现为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氢 光合细 混合菌群 碳源 代谢
下载PDF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高效混合菌群的构建 被引量:7
8
作者 冯炘 裴宇航 +1 位作者 周晓飞 解玉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5-160,共6页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对其进行组合培养获得可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混合菌群,为微生物混合培养降解纤维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平板培养基从土样中初步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再以内切酶(CMC)、纤维素全酶(F...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对其进行组合培养获得可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混合菌群,为微生物混合培养降解纤维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平板培养基从土样中初步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再以内切酶(CMC)、纤维素全酶(FPA)、外切酶(C1)和β-葡萄糖苷酶(β-Gase)4种酶活性为指标进行复筛,对复筛获得的高效菌株进行组合培养,筛选高效组合菌群。对复筛后的菌株通过菌落和菌体形态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筛选获得了y3、yi-71、ye-9、er-72和se-93等5株活性较高的纤维素降解菌,对其进行组合培养,得到1个较好组合ye-9/er-72/se-93,其CMC、FPA、C1和β-Gase 4种酶活性分别为3.18,1.67,1.08和1.12U/mL,均比单菌株有一定程度提高。初步鉴定ye-9、er-72、se-93均为放线菌。【结论】组合菌群对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优于单一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放线 混合菌群 纤维素酶活性
下载PDF
耐热石油降解混合菌群的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政 赵朝成 +2 位作者 张云波 刘春爽 赵东风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12期37-42,共6页
针对极端环境下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从克拉玛依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获得一组最适生长温度为45~55℃、最高耐受温度为75℃的耐热石油降解混合菌群KLO-8,该混合菌群由4株单菌组成,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表明,其中3株为芽孢杆菌(Baci... 针对极端环境下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从克拉玛依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获得一组最适生长温度为45~55℃、最高耐受温度为75℃的耐热石油降解混合菌群KLO-8,该混合菌群由4株单菌组成,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表明,其中3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1株为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p.)。考察了KLO-8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时间为7d;最佳氮磷比为3∶1;初始pH值偏碱性更利于原油的降解,最佳初始pH值为8;原油浓度不高于10g.L-1时降解效果较好;添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能够提高混合菌群的降油效果,最佳添加浓度为50mg.L-1。气相色谱-模拟蒸馏分析结果表明,KLO-8对C11~C37的正构烷烃降解效果显著,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混合菌群对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利用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 生物修复 耐热 混合菌群 降解性能
下载PDF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MY9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明芳 吴昊 +2 位作者 王磊 杨程 邢新会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117,共5页
考察了铜离子浓度对甲烷氧化混合菌群MY9(CGMCCNo.1893)生长和甲烷单加氧酶活性的影响,并对混合菌群中的非甲烷氧化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碳源特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氧化混合菌群MY9能利用甲醇、乙醇、丁醇、异丙醇、甘油等多种非甲烷... 考察了铜离子浓度对甲烷氧化混合菌群MY9(CGMCCNo.1893)生长和甲烷单加氧酶活性的影响,并对混合菌群中的非甲烷氧化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碳源特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氧化混合菌群MY9能利用甲醇、乙醇、丁醇、异丙醇、甘油等多种非甲烷化合物作为生长碳源,且具有耐高Cu2+浓度的生长特性.从混合菌群中分离的非甲烷氧化菌Acinetobacter junii No.8能分别以4%甲醇、1%乙醇或0.6%二氯甲烷作为唯一生长碳源,适用于高浓度甲醇废水、乙醇废水或含二氯甲烷废水的生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甲烷氧化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 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下载PDF
混合菌群降解稻草和污泥转化乙醇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继良 刘远芳 +2 位作者 任潇茜 王振 周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5-99,共5页
利用不同的混合菌群降解稻草和污泥转化乙醇。在初始pH值为7、降解温度为37℃的条件下,利用2 mL绿色木霉、1 mL短小芽孢杆菌和2 mL酿酒酵母降解1 g NaOH预处理稻草和10 g NaOH预处理污泥48 h,得到的乙醇产量为83.94 mg/L;在初始pH值为6... 利用不同的混合菌群降解稻草和污泥转化乙醇。在初始pH值为7、降解温度为37℃的条件下,利用2 mL绿色木霉、1 mL短小芽孢杆菌和2 mL酿酒酵母降解1 g NaOH预处理稻草和10 g NaOH预处理污泥48 h,得到的乙醇产量为83.94 mg/L;在初始pH值为6、降解温度为37℃的条件下,利用3 mL绿色木霉、2 mL短小芽孢杆菌、3 mL酿酒酵母和2 mL树干毕赤酵母降解1 g NaOH预处理稻草和10 g NaOH预处理污泥48 h,得到的乙醇产量为49.29 mg/L。结果表明,绿色木霉、短小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混合菌群能更有效地降解稻草和污泥转化乙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污泥 混合菌群 乙醇
下载PDF
混合菌群产氢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吉军 郭维强 +6 位作者 贾志国 付宁 张杰 陶勇 高平 李大平 王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19,共5页
对产氢菌株进行筛选,得到一组可以在微氧条件下高效产氢的微生物菌群.此菌群在0-15%O2浓度下都可以产氢,具有较高的耐氧产氢特性.该混合菌群可利用甘露醇、葡萄糖、蔗糖、乳糖、淀粉为底物产氢,其中甘露醇为最适底物.最适产氢... 对产氢菌株进行筛选,得到一组可以在微氧条件下高效产氢的微生物菌群.此菌群在0-15%O2浓度下都可以产氢,具有较高的耐氧产氢特性.该混合菌群可利用甘露醇、葡萄糖、蔗糖、乳糖、淀粉为底物产氢,其中甘露醇为最适底物.最适产氢温度、pH值、初始氧气浓度分别为33℃、7.0、2.72%.在此条件下,以甘露醇为碳源(5.0g/L),产氢效率可达到324.18mL(H2)/g(甘露醇).对该产氢体系发酵末端产物的液相分析显示乙醇占76%~93%,表明该产氢体系为乙醇型发酵.通过PCR-DGGE方法进行菌群分析,发现不同初始氧浓度下菌群分布有一定差异,但克氏杆菌在各种氧浓度下的混合菌群中都占明显优势,是主要的产氢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群 微氧 产氢 乙醇型发酵 甘露醇 克氏杆
下载PDF
混合菌群FF降解染料效果及生物毒性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芳 谢学辉 +2 位作者 刘娜 俞承志 柳建设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4-659,共6页
利用混合菌群FF降解偶氮染料活性黑5和蒽醌染料活性蓝19,通过检测一些常规指标,如脱色率、DOC(溶解性有机碳)去除率、UV254、比紫外吸收值SUVA(UV254/DOC)等来表征降解效果,进一步通过固相萃取方法进行前处理,采用SOS/umu(又称umu试验)... 利用混合菌群FF降解偶氮染料活性黑5和蒽醌染料活性蓝19,通过检测一些常规指标,如脱色率、DOC(溶解性有机碳)去除率、UV254、比紫外吸收值SUVA(UV254/DOC)等来表征降解效果,进一步通过固相萃取方法进行前处理,采用SOS/umu(又称umu试验)和双杂交酵母法分别检测染料降解过程中遗传毒性和抗雌激素活性。结果表明,采用混合菌群FF,活性黑5和活性蓝19(150 mg/L)在35℃和p H=8.0条件下静置培养48 h后脱色率分别为82.5%和89.2%;DOC去除率低,分别为19.5%和13.0%;降解后UV254和SUVA均增加。遗传毒性检测表明,活性黑5本身无遗传毒性,降解过程中也无遗传毒性;活性蓝19本身无遗传毒性,降解24 h、48 h后在高浓缩倍数下出现遗传毒性。随着降解的进行,活性黑5和活性蓝19的抗雌激素活性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活性黑5 活性蓝19 混合菌群FF 遗传毒性 抗雌激素活性
下载PDF
潮间带污泥中厌氧发酵产氢混合菌群组成与Fe-氢酶基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洪艳 王广策 +1 位作者 朱大玲 潘光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0-184,共5页
以采自天津海水浴场潮间带的污泥为研究材料,将污泥热休克处理后富集混合菌群进行厌氧发酵产氢,测定混合菌群在发酵过程中累积产氢量和相关产氢指标(吸光度、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热休克处理后富集的产氢混合菌群产... 以采自天津海水浴场潮间带的污泥为研究材料,将污泥热休克处理后富集混合菌群进行厌氧发酵产氢,测定混合菌群在发酵过程中累积产氢量和相关产氢指标(吸光度、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热休克处理后富集的产氢混合菌群产氢量为0.41mol H2/mol葡萄糖。产氢结束后,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混合菌群组成和Fe-氢酶基因的多样性。混合菌群基因组DNA的16S rRNAV3区扩增产物经过DGGE电泳分离,结果得到6条丰度比较高的条带,测序结果表明优势菌为Clostridium sp.。利用梭菌氢酶基因保守性引物克隆混合产氢菌群中梭菌Fe-氢酶基因,扩增产物经DGGE电泳分离,电泳结果表明混合菌群中Fe-氢酶基因分为3个分类单元,NCBI-BLAST比对结果与Clostridium roseum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Fe-氢酶基因相似度分别为79%和98%。分析产氢混合菌群组成和Fe-氢酶基因多样性,可以为扩大产氢微生物种质资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群 产氢量 16S RRNA Fe-氢酶基因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下载PDF
厌氧混合菌群处理香蕉秸秆制取饲料原料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晓玲 李十中 +1 位作者 刘建双 田梦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6-48,共3页
采用厌氧混合微生物菌群处理香蕉秸秆,研究纤维素等难消化物质的降解率,并探讨了香蕉秸秆制取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厌氧混合微生物菌群可显著降解纤维素等难消化物质,从而提高香蕉秸秆中可溶性物质的含量。处理后,纤维素在... 采用厌氧混合微生物菌群处理香蕉秸秆,研究纤维素等难消化物质的降解率,并探讨了香蕉秸秆制取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厌氧混合微生物菌群可显著降解纤维素等难消化物质,从而提高香蕉秸秆中可溶性物质的含量。处理后,纤维素在香蕉秸秆中的含量下降了62.2%,而可溶性物质的含量提高了51.1%。但与前两种物质相比较,半纤维素在处理后降解率相对较低。同时,检测发现香蕉秸秆中的汞、镉、铅和铜的含量皆远低于饲料用重金属所允许量的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混合菌群 香蕉秸秆 处理 饲料
下载PDF
降解未处理纤维素厌氧混合菌群的筛选及功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艳玲 冯玉杰 +2 位作者 高霏 于丽新 徐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34,共5页
为获得高效稳定的原木质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利用限制性培养手段,从瘤胃残渣中筛选出了可以体外培养、分解能力强且性能稳定的纤维素厌氧降解菌群FYG-2.该菌群在38.5℃,pH6.4~6.8条件下,5 d内可以使1.00 g滤纸完全崩解.转接30代,其降解... 为获得高效稳定的原木质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利用限制性培养手段,从瘤胃残渣中筛选出了可以体外培养、分解能力强且性能稳定的纤维素厌氧降解菌群FYG-2.该菌群在38.5℃,pH6.4~6.8条件下,5 d内可以使1.00 g滤纸完全崩解.转接30代,其降解性能仍保持稳定,且纤维素底物的灭菌与否均不影响其分解.以底物失重率、纤维素酶活和葡萄糖质量浓度为参数,考查了FYG-2对纤维素的分解特性:同预处理后的木质纤维素相比,FYG-2更易于降解天然木质纤维素.在初始接菌量为15%,培养3 d时,FYG-2的酶活最高(159.7 IU).从FYG-2中分离出7株纯菌,但其纤维素酶活均低于FYG-2.纯菌回接实验表明,混合菌群中的协同作用很可能存在于纤维素降解菌与非纤维素降解菌之间或存在于可培养微生物与不可培养微生物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降解 厌氧 混合菌群 纤维素酶
下载PDF
混合菌群的筛选及其与白腐真菌串联降解石油的效果初探 被引量:6
17
作者 胡凌燕 孙东平 +2 位作者 邵涛 陈纪昆 周伶俐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7年第5期34-37,共4页
从江苏油田提供的7个采集点的油污土样中筛选得到石油降解率较高的6株细菌——X-5、X-12、X-13、X-21、X-22、X-23和1株真菌——Z-26,通过两两混合实验发现X-23与X-5、Z-26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将三者按1∶1∶1组成得到石油降解率较高的... 从江苏油田提供的7个采集点的油污土样中筛选得到石油降解率较高的6株细菌——X-5、X-12、X-13、X-21、X-22、X-23和1株真菌——Z-26,通过两两混合实验发现X-23与X-5、Z-26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将三者按1∶1∶1组成得到石油降解率较高的混合菌群,其石油降解率为75.9%。为进一步降低残留的石油含量,引入了1株白腐真菌进行后期处理,使得水相中石油含量降低,颜色明显变浅。利用气相色谱分析经混合菌和白腐真菌降解前后石油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石油中正构烷烃得到了有效的降解,除C17和C18外,其它正构烷烃峰峰值均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群 白腐真 石油 串联降解
下载PDF
光合细菌混合菌群利用牛粪污水产氢实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毅 张志萍 +3 位作者 张全国 霍非 叶杨丽 于秀男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4-219,共6页
从自然界多处污泥中取样,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初步富集出光合细菌混合菌群,采用菌体部分回流法对混合菌群进行筛选和优化,并研究了混合菌群以牛粪污水为原料的产氢特性。结果表明:从活性污泥中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出的光合细菌混合菌群,... 从自然界多处污泥中取样,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初步富集出光合细菌混合菌群,采用菌体部分回流法对混合菌群进行筛选和优化,并研究了混合菌群以牛粪污水为原料的产氢特性。结果表明:从活性污泥中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出的光合细菌混合菌群,生长快速、稳定,生长条件和产氢条件都比纯种细菌要求低。采用菌体部分回流装置筛选出了具有较高产氢活性的光合产氢混合菌群,菌体回流的最佳条件为:菌体回流时间36 h,菌体回流量30%,此时混合菌群的产氢活性较高,最大产氢速率达到28.3 m L/(L·h),平均氢气体积分数为55%。混合菌群以牛粪污水为原料产氢时,产氢持续时间216 h,平均产氢速率为11.65 m L/(L·h),原料利用率为71.48%,平均原料转化率为52.60 m 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污水 光合细 产氢 混合菌群 体回流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混合菌群的产电特性与分布 被引量:2
19
作者 孔晓英 孙永明 +3 位作者 李连华 李颖 杨改秀 袁振宏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76-1882,共7页
将不同来源的污泥进行组合构建混合接种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通过比较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寻求更为优良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将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肥室沼气池污泥、湖南省祁东县淹水稻田土和燕京啤酒厂废水处理二沉... 将不同来源的污泥进行组合构建混合接种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通过比较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寻求更为优良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将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肥室沼气池污泥、湖南省祁东县淹水稻田土和燕京啤酒厂废水处理二沉池污泥混合作为组合接种物的MFC性能较优,其最大输出电压0.59 V,最大功率密度10.81 W/m3。利用PCR-DGGE技术解析该电池阳极表面优势微生物的群落,分析发现阳极生物膜中占优势的菌种为Gammaproteobacteria菌纲中的Shewanella,其次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还存在Verrucomicrobiae和Flavobacteria菌纲的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混合菌群 产电特性 落分析
下载PDF
丝状真菌的混合菌群降解原油的条件与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长庆 徐伟 +1 位作者 鲍玉婷 郑春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62-2565,共4页
[目的]优化丝状真菌混合菌群降解原油的环境条件。[方法]从原油污染的土壤和海水中分离并筛选到对原油降解率较高的丝状真菌菌株,由S-3(HyphochytriumZopf)、T-1(Dictyuchus leitgeb)和T-2(Pythiwm pringsheim)构建混合菌群X3,通过单因... [目的]优化丝状真菌混合菌群降解原油的环境条件。[方法]从原油污染的土壤和海水中分离并筛选到对原油降解率较高的丝状真菌菌株,由S-3(HyphochytriumZopf)、T-1(Dictyuchus leitgeb)和T-2(Pythiwm pringsheim)构建混合菌群X3,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菌群降解原油的最佳环境条件以及3种菌株不同接种比例对原油降解的影响效果。[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菌群X3的最适氮源为(NH4)2SO4,最适磷源为K2HPO4,最适pH值范围为6.0~7.0,最适摇床转速130~195 r/min。正交试验表明,S-3、T-1和T-2菌株的最适接种比例为1∶0.4∶1,优化后的最佳原油降解条件为:(NH4)2SO41.0 g/L、K2HPO41.5 g/L、pH值6.0、接种量0.5%,原油浓度1.25 g/L。在对原油污染的土壤和海水进行的室内修复试验中,X3菌群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2%和66%。[结论]混合菌群X3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真 混合菌群 降解条件 原油降解率 正交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