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郑荣才 周刚 +1 位作者 董霞 胡忠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41,共9页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和碳酸盐混积陆棚三种混积相类型,以及①滨岸潮缘残积物+混积潮坪、②混积陆棚泥+远源风暴流、③混积陆棚泥+近源砂质风暴流、④混积陆棚泥+近源混积风暴流和生物滩与点礁四种混积微相类型的沉积组合。其Ⅱ型混积层序可划分出SMST、TST、EHST和LHST四个沉积体系域,各体系域由不同的混积类型、混积序列和混积强度的准层序叠置而成,以SMST和LHST的原地式混积作用最强,TST的间断式混积作用最弱,而EHST具有交替的间断式与原地式叠加混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 滨岸 碎屑陆棚 碳酸盐陆棚 混积层
下载PDF
扬子西缘泥盆纪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积层序和层序混积模式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祥辉 曾允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9-344,共6页
扬子西缘龙门山山前带泥盆纪发育一套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的沉积体系,这套混积沉积体系中可识别出2 个层序组、8 个混积层序。研究表明, S S2 层序组的各层序( S4 ~ S7) 混积作用主要产生于 T S T 中, S S3 层序... 扬子西缘龙门山山前带泥盆纪发育一套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的沉积体系,这套混积沉积体系中可识别出2 个层序组、8 个混积层序。研究表明, S S2 层序组的各层序( S4 ~ S7) 混积作用主要产生于 T S T 中, S S3 层序组的各层序( S8 ~ S11) 混积作用则集中于 S M T/ L S T 及早期 T S T, H S T 普遍不发育混积作用;从 S S2 到 S S3 ,混积类型由泥质陆棚背景的混积Ⅰ型向砂灰质混积Ⅱ型转变,混积作用从间断和原地混合到相的混合变化; S S2 各层序具有持续缓慢海侵—相对快速海退特点,总体表现出较长期的构造活跃—较短期稳定样式, S S3 各层序则具相对快速海侵—持续缓慢海退结构,总体构造活跃样式为四个活跃—稳定叠加的跳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层 泥盆纪 扬子西缘 碳酸盐 陆源碎屑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东南部上古生界混积层沉积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桂珍 张丹丹 李盼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4,共10页
为了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太原组混合沉积特征,利用区域地质、钻/测井和岩芯资料,对碳酸盐-碎屑岩混合沉积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太原组既是带障壁海岸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又是混合沉积;本溪组混积层岩性组合主要为... 为了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太原组混合沉积特征,利用区域地质、钻/测井和岩芯资料,对碳酸盐-碎屑岩混合沉积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太原组既是带障壁海岸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又是混合沉积;本溪组混积层岩性组合主要为碎屑岩、煤层夹灰岩,而太原组为灰岩夹泥岩及煤层组成;本溪组发育混积相类型为混积潮坪、混积瀉湖、混积障壁砂坝,太原组发育混积台地;结合区域沉积资料总结出了两种沉积相组合模式——本溪组发育混积障壁海岸相、太原组发育混积陆棚相;构造、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是影响混积发育和组合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陆表海多期次海侵是混积主要原因。混合沉积决定了本溪组具有丰富的烃源岩、优质储集体和多套生储盖组合,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混积层 模式
下载PDF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12
4
作者 董桂玉 陈洪德 +3 位作者 何幼斌 秦志勇 罗进雄 辛长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31-939,共9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研究实例,对混合沉积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对混积岩和混积层系重新进行分类和命名;根据混合沉积的定义、成因、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及接触关系等因素,按照"沉积事件+剖面结构"的原则,提...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研究实例,对混合沉积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对混积岩和混积层系重新进行分类和命名;根据混合沉积的定义、成因、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及接触关系等因素,按照"沉积事件+剖面结构"的原则,提出了渐变式、突变式和复合式3种成因类型,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讨论;在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和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2类沉积背景下详细论述了层序格架中混合沉积的发育情况;结合混合沉积本身的特点讨论了混合沉积与油气的关系。最后针对混合沉积研究现状,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沉 类型 控制因素 混积层
下载PDF
近岸浅海环境混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学敏 万欢 +2 位作者 但玲玲 杨丽娜 魏莉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1期95-99,109,共6页
为搞清研究区混积层沉积体系,应用岩心、录井、测井、反演等资料,基于混积岩性识别及沉积环境分析,确定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并总结归纳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混积层属浅海环境碳酸盐岩潮坪与碎屑岩潮坪互层的混积潮坪沉积,剖析... 为搞清研究区混积层沉积体系,应用岩心、录井、测井、反演等资料,基于混积岩性识别及沉积环境分析,确定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并总结归纳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混积层属浅海环境碳酸盐岩潮坪与碎屑岩潮坪互层的混积潮坪沉积,剖析出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潮坪和岩性混积潮坪,划分出3亚相10余种微相,平面上潮坪具分带性、主要呈片状展布,两种潮坪可毗邻也可靠岩性混积潮坪衔接,纵向上同类潮坪的潮间带、潮上带可连续沉积,不同类潮坪间的潮间带、潮上带可交互沉积,海退期碎屑潮坪较发育,海侵期碳酸盐岩潮坪与岩性混积潮坪较发育。建立具陆源碎屑供应的近岸浅海沉积环境混积模式,为海陆过渡环境混积潮坪沉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层 合沉 潮坪 模式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混合沉积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2
6
作者 卫哲 李小平 +3 位作者 易浩 曾驿 周小康 向巧维 《复杂油气藏》 2022年第3期37-43,62,共8页
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下段是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主要的油气勘探层段之一,且广泛发育混合沉积,前人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依据录井、岩心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同时结合区域油气地质背景,对混合沉积特征、成因、主控因素等进行... 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下段是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主要的油气勘探层段之一,且广泛发育混合沉积,前人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依据录井、岩心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同时结合区域油气地质背景,对混合沉积特征、成因、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阐述了研究区早中新世的混合沉积格局及成因模式。研究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相,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上的混积岩,宏观上表现为混积岩、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的混积层序。混积机理与海平面、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等的频繁变化密切相关,混积方式以原地混合和相混合为主,见风暴成因的间断混合。通过混合沉积特征、控制因素、成藏潜力等研究,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层 成因 模式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川西雅江—道孚地区三叠系西康群若干地质问题研究进展与分歧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旗 王帮全 +1 位作者 李振江 徐天德 《四川地质学报》 2003年第2期70-76,共7页
对川西雅江—道孚地区三叠系西康群含义及层序重新作了厘定;对杂谷脑组解体,重新定义认识的分歧,如年各组碳酸盐岩块砾混积层在西康群地层柱中的位置,进行了探讨命名地罗空松多组和新都桥组层位关系的新认识,双壳类(Pergamidia)在西康... 对川西雅江—道孚地区三叠系西康群含义及层序重新作了厘定;对杂谷脑组解体,重新定义认识的分歧,如年各组碳酸盐岩块砾混积层在西康群地层柱中的位置,进行了探讨命名地罗空松多组和新都桥组层位关系的新认识,双壳类(Pergamidia)在西康群中的分布及意义等若干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作了总结与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道孚地区 三叠系 西康群 四川 碳酸盐岩块砾混积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