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
被引量:
27
1
作者
郑荣才
周刚
+1 位作者
董霞
胡忠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41,共9页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和碳酸盐混积陆棚三种混积相类型,以及①滨岸潮缘残积物+混积潮坪、②混积陆棚泥+远源风暴流、③混积陆棚泥+近源砂质风暴流、④混积陆棚泥+近源混积风暴流和生物滩与点礁四种混积微相类型的沉积组合。其Ⅱ型混积层序可划分出SMST、TST、EHST和LHST四个沉积体系域,各体系域由不同的混积类型、混积序列和混积强度的准层序叠置而成,以SMST和LHST的原地式混积作用最强,TST的间断式混积作用最弱,而EHST具有交替的间断式与原地式叠加混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
混
积
滨岸
碎屑
混
积
陆棚
碳酸盐
混
积
陆棚
混积层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扬子西缘泥盆纪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积层序和层序混积模式
被引量:
18
2
作者
李祥辉
曾允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9-344,共6页
扬子西缘龙门山山前带泥盆纪发育一套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的沉积体系,这套混积沉积体系中可识别出2 个层序组、8 个混积层序。研究表明, S S2 层序组的各层序( S4 ~ S7) 混积作用主要产生于 T S T 中, S S3 层序...
扬子西缘龙门山山前带泥盆纪发育一套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的沉积体系,这套混积沉积体系中可识别出2 个层序组、8 个混积层序。研究表明, S S2 层序组的各层序( S4 ~ S7) 混积作用主要产生于 T S T 中, S S3 层序组的各层序( S8 ~ S11) 混积作用则集中于 S M T/ L S T 及早期 T S T, H S T 普遍不发育混积作用;从 S S2 到 S S3 ,混积类型由泥质陆棚背景的混积Ⅰ型向砂灰质混积Ⅱ型转变,混积作用从间断和原地混合到相的混合变化; S S2 各层序具有持续缓慢海侵—相对快速海退特点,总体表现出较长期的构造活跃—较短期稳定样式, S S3 各层序则具相对快速海侵—持续缓慢海退结构,总体构造活跃样式为四个活跃—稳定叠加的跳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层序
泥盆纪
扬子西缘
碳酸盐
陆源碎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
116
3
作者
董桂玉
陈洪德
+3 位作者
何幼斌
秦志勇
罗进雄
辛长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31-939,共9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研究实例,对混合沉积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对混积岩和混积层系重新进行分类和命名;根据混合沉积的定义、成因、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及接触关系等因素,按照"沉积事件+剖面结构"的原则,提...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研究实例,对混合沉积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对混积岩和混积层系重新进行分类和命名;根据混合沉积的定义、成因、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及接触关系等因素,按照"沉积事件+剖面结构"的原则,提出了渐变式、突变式和复合式3种成因类型,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讨论;在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和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2类沉积背景下详细论述了层序格架中混合沉积的发育情况;结合混合沉积本身的特点讨论了混合沉积与油气的关系。最后针对混合沉积研究现状,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
合沉
积
混
积
类型
控制因素
混积层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混合沉积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
2
4
作者
卫哲
李小平
+3 位作者
易浩
曾驿
周小康
向巧维
《复杂油气藏》
2022年第3期37-43,62,共8页
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下段是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主要的油气勘探层段之一,且广泛发育混合沉积,前人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依据录井、岩心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同时结合区域油气地质背景,对混合沉积特征、成因、主控因素等进行...
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下段是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主要的油气勘探层段之一,且广泛发育混合沉积,前人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依据录井、岩心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同时结合区域油气地质背景,对混合沉积特征、成因、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阐述了研究区早中新世的混合沉积格局及成因模式。研究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相,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上的混积岩,宏观上表现为混积岩、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的混积层序。混积机理与海平面、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等的频繁变化密切相关,混积方式以原地混合和相混合为主,见风暴成因的间断混合。通过混合沉积特征、控制因素、成藏潜力等研究,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
积
岩
混积层序
混
积
成因
沉
积
模式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
被引量:
27
1
作者
郑荣才
周刚
董霞
胡忠贵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41,共9页
文摘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和碳酸盐混积陆棚三种混积相类型,以及①滨岸潮缘残积物+混积潮坪、②混积陆棚泥+远源风暴流、③混积陆棚泥+近源砂质风暴流、④混积陆棚泥+近源混积风暴流和生物滩与点礁四种混积微相类型的沉积组合。其Ⅱ型混积层序可划分出SMST、TST、EHST和LHST四个沉积体系域,各体系域由不同的混积类型、混积序列和混积强度的准层序叠置而成,以SMST和LHST的原地式混积作用最强,TST的间断式混积作用最弱,而EHST具有交替的间断式与原地式叠加混积作用。
关键词
龙门山
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
混
积
滨岸
碎屑
混
积
陆棚
碳酸盐
混
积
陆棚
混积层序
Keywords
Longmenshan Mountain Xiejiawan Member of Ganxi Formation Lower Devonian hybrid shore hybrid clastic shelf hybrid carbonate shelf hybrid sequence
分类号
P539.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扬子西缘泥盆纪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积层序和层序混积模式
被引量:
18
2
作者
李祥辉
曾允孚
机构
成都理工学院沉积所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9-344,共6页
基金
国家基础性研究关键重大项目
文摘
扬子西缘龙门山山前带泥盆纪发育一套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的沉积体系,这套混积沉积体系中可识别出2 个层序组、8 个混积层序。研究表明, S S2 层序组的各层序( S4 ~ S7) 混积作用主要产生于 T S T 中, S S3 层序组的各层序( S8 ~ S11) 混积作用则集中于 S M T/ L S T 及早期 T S T, H S T 普遍不发育混积作用;从 S S2 到 S S3 ,混积类型由泥质陆棚背景的混积Ⅰ型向砂灰质混积Ⅱ型转变,混积作用从间断和原地混合到相的混合变化; S S2 各层序具有持续缓慢海侵—相对快速海退特点,总体表现出较长期的构造活跃—较短期稳定样式, S S3 各层序则具相对快速海侵—持续缓慢海退结构,总体构造活跃样式为四个活跃—稳定叠加的跳跃式。
关键词
混积层序
泥盆纪
扬子西缘
碳酸盐
陆源碎屑
Keywords
pattern of tectonic activity transition of mixing mixing model hybrid depositional sequence Devonian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Craton
分类号
P534.4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
116
3
作者
董桂玉
陈洪德
何幼斌
秦志勇
罗进雄
辛长静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
出处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31-939,共9页
基金
四川省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建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ZD0408)资助
文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研究实例,对混合沉积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对混积岩和混积层系重新进行分类和命名;根据混合沉积的定义、成因、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及接触关系等因素,按照"沉积事件+剖面结构"的原则,提出了渐变式、突变式和复合式3种成因类型,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讨论;在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和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2类沉积背景下详细论述了层序格架中混合沉积的发育情况;结合混合沉积本身的特点讨论了混合沉积与油气的关系。最后针对混合沉积研究现状,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混
合沉
积
混
积
类型
控制因素
混积层序
Keywords
The mixing deposit
The mixed sedimentary types
The governing factor
The Hunji sequence.
分类号
P588.21 [天文地球—岩石学]
TE121.3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混合沉积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
2
4
作者
卫哲
李小平
易浩
曾驿
周小康
向巧维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出处
《复杂油气藏》
2022年第3期37-43,62,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东部海域勘探新领域及关键技术”(2016ZX05024-004)。
文摘
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下段是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主要的油气勘探层段之一,且广泛发育混合沉积,前人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依据录井、岩心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同时结合区域油气地质背景,对混合沉积特征、成因、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阐述了研究区早中新世的混合沉积格局及成因模式。研究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相,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上的混积岩,宏观上表现为混积岩、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的混积层序。混积机理与海平面、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等的频繁变化密切相关,混积方式以原地混合和相混合为主,见风暴成因的间断混合。通过混合沉积特征、控制因素、成藏潜力等研究,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支持。
关键词
混
积
岩
混积层序
混
积
成因
沉
积
模式
珠江口盆地
Keywords
mixed rock
mixed sequence
mixed deposit genesis
sedimentary model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分类号
TE13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
郑荣才
周刚
董霞
胡忠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扬子西缘泥盆纪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积层序和层序混积模式
李祥辉
曾允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董桂玉
陈洪德
何幼斌
秦志勇
罗进雄
辛长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混合沉积特征及勘探潜力
卫哲
李小平
易浩
曾驿
周小康
向巧维
《复杂油气藏》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