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粮微量元素添加模式对肉仔鸡生长和胴体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兰 王良治 +4 位作者 黄艳玲 廖秀冬 张丽阳 吕林 罗绪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4906-4916,共11页
【目的】研究饲粮微量元素不同添加模式对肉仔鸡生长和胴体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探寻肉仔鸡饲粮中微量元素平衡模式,为饲粮中合理添加微量元素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240只1日龄AA肉仔鸡,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 【目的】研究饲粮微量元素不同添加模式对肉仔鸡生长和胴体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探寻肉仔鸡饲粮中微量元素平衡模式,为饲粮中合理添加微量元素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240只1日龄AA肉仔鸡,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按不同模式添加微量元素:按照NRC(1994)肉鸡推荐量以无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1,1—42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8、80、60、40和0.15 mg·kg^(-1));按照中国鸡饲养标准(农业行业标准NY/T 33-2004)中肉鸡推荐量以无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2,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8、100、120、100和0.3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8、80、120、80和0.3 mg·kg^(-1));按照课题组前期微量元素需要量研究结果以无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3,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4、40、110、60和0.35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0、30、80、40和0.35 mg·kg^(-1));按照实验室前期结果以有机形式减量添加微量元素(T4,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2、30、80、40和0.25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0、15、50、30和0.25 mg·kg^(-1));按照NY/T 33-2004中肉鸡推荐量以有机形式添加微量元素(T5,1-21和22-42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同T2)。无机微量元素源分别为饲料级五水硫酸铜、一水硫酸亚铁、一水硫酸锰、一水硫酸锌和亚硒酸钠,有机微量元素源分别为饲料级蛋氨酸铜、甘氨酸铁、蛋氨酸锰、甘氨酸锌和酵母硒。试验期42d。【结果】微量元素添加模式对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T2组的22—42日龄料重比显著高于T1、T4和T5组(P<0.05),而T2与T3组无显著差异(P>0.05);T2组的1-42日龄料重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2日龄肉仔鸡胴体性能及胸肌和腿肌的L*值、a*值、pH和滴水损失均不受微量元素添加模式影响(P>0.05),但T5组的胸肌b*值显著高于T1和T3组(P<0.05),而与T4组无显著差异(P>0.05);T4组的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T1和T5组(P<0.05),肌肉嫩度相对较好。【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减量添加有机微量元素(T4,1—21日龄铜、铁、锰、锌和硒添加量分别为2、30、80、40和0.25 mg·kg^(-1);22—42日龄添加量分别为0、15、50、30和0.25 mg·kg^(-1))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作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添加模式 生长性能 胴体性能 肉品质 肉仔鸡
下载PDF
从添加模式到融合模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嘉毅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9,共4页
添加模式和融合模式是课程改革中的两种不同模式。论文认为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从以往的注重添加发展为现在的注重融合。文章在总结这种变化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这种变化的原因 ,并就... 添加模式和融合模式是课程改革中的两种不同模式。论文认为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从以往的注重添加发展为现在的注重融合。文章在总结这种变化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这种变化的原因 ,并就在采用融合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添加模式 融合模式 综合课程 课程融合
下载PDF
AA+肉种鸡高峰料量的添加模式
3
作者 霍清合 《畜禽业》 2004年第9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AA+肉种鸡 高峰料量 添加模式 加料时间
下载PDF
氮沉降下不同碳添加模式对亚热带毛竹林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敏 刘苑苑 +6 位作者 元晓春 曾泉鑫 林惠瑛 吴晓霞 崔琚琰 陈文伟 陈岳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19-2627,共9页
激发效应(PE)在调控陆地土壤碳(C)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氮(N)沉降日益严重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C添加模式对PE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添加^(13)C标记的葡萄糖,进行90 d的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施N水平下(0、20、80 kg N... 激发效应(PE)在调控陆地土壤碳(C)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氮(N)沉降日益严重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C添加模式对PE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添加^(13)C标记的葡萄糖,进行90 d的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施N水平下(0、20、80 kg N·hm^(-2)·a^(-1))C添加模式(单次C添加、重复C添加)对土壤P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葡萄糖添加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C(SOC)矿化,产生了正PE,且单次的葡萄糖添加比重复添加引起的PE更大;随着施N水平的增加,PE显著减弱,表明N沉降抑制了毛竹林土壤激发。相关分析显示,累积PE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过氧化物酶(PEO)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微生物生物量磷(MBP)、酸碱度(pH)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施N和C添加共同作用于土壤时,可以通过刺激亚热带森林中原生土壤有机质矿化而对土壤C储量产生强烈影响。本研究证明,单次C添加模式可能高估了外源易分解有机C对PE的影响,而忽略了N沉降对PE的影响,进而高估了森林SOC的矿化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效应 氮沉降 添加模式 酶活性.
原文传递
生物炭施加垄沟集雨种植对水土流失及紫花苜蓿草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朱进辉 赵武成 +9 位作者 Erastus Mak-Mensah 王琦 张登奎 周旭姣 赵晓乐 戚文佳 马文 崔循臻 李旭春 刘冰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4-1326,共13页
为缓解我国黄土高原区干旱胁迫和控制水土流失,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生物炭施加模式(生物炭施加和无生物炭施加)为主区,耕作模式(打结垄、开敞垄和平作)为副区,研究不同生物炭施加模式和耕作模式对土壤水分、径流、泥沙流失、养分流失、... 为缓解我国黄土高原区干旱胁迫和控制水土流失,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生物炭施加模式(生物炭施加和无生物炭施加)为主区,耕作模式(打结垄、开敞垄和平作)为副区,研究不同生物炭施加模式和耕作模式对土壤水分、径流、泥沙流失、养分流失、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2019和2020年紫花苜蓿生育期,与平作处理相比,开敞垄和打结垄处理的径流量、泥沙、全氮、全磷、有机质流失量分别减少20.1%~37.7%和60.1%~64.7%,54%~75.5%和77.1%~87.6%,44.4%~65.5%和49.0%~81.8%,36.7%~75.3%和48.6%~87.3%,48.2%~72.9%和58.6%~85.4%,土壤贮水量、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9.5~52.1和31.2~60.5 mm,26.2%~31.7%和26.5%~35.2%,10.07~14.86和12.14~16.55 kg·hm^(-2)·mm^(-1)。与无生物炭施加处理相比,生物炭施加处理的径流量、泥沙、全氮、全磷和有机质流失量分别减少48%~69%,94%~125%,12%~24%,28%~46%和35%~48%,土壤贮水量、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42.93~26.09 mm,106%~111%和1.96~6.90 kg·hm^(-2)·mm^(-1)。本研究表明,生物炭施加打结垄沟集雨种植是该区域适宜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添加模式 耕作模式 径流 水土流失 养分流失 坡地
下载PDF
PAA-NH_4和PVP对氧化锆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徐坦 刘文燕 +1 位作者 刘璐 肖建中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1-625,共5页
采用聚丙烯酸铵(PAA-NH_4)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分散剂制备氧化锆陶瓷悬浮液,通过粘度测试考察了单分散剂、混合分散剂及混合添加模式对陶瓷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FTIR分析了分散剂在陶瓷颗粒表面的吸附状态,并简要探讨了分散... 采用聚丙烯酸铵(PAA-NH_4)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分散剂制备氧化锆陶瓷悬浮液,通过粘度测试考察了单分散剂、混合分散剂及混合添加模式对陶瓷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FTIR分析了分散剂在陶瓷颗粒表面的吸附状态,并简要探讨了分散剂的分散机理。结果表明:同时添加1wt.%PAA-NH_4和1wt.%PVP时,固相含量为20vol%、pH为9.0的氧化锆陶瓷具有更低的粘度;FTIR分析发现PAA-NH_4与PVP之间可能产生缔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模式 氧化锆悬浮液 流变性 分散机理
下载PDF
Development Trends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被引量:57
7
作者 Bingheng Lu Dichen Li Xiaoyong Ti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15年第1期85-89,共5页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last 30 years, and indicate great potential for future development. The promising future of this technology makes its impact on t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last 30 years, and indicate great potential for future development. The promising future of this technology makes its impact on traditional industry unpredictable. 3D printing will propel the revolution of fabrication modes forward, and bring in a new era for customized fabrication by realizing the five "any"s: use of almost any material to fabricate any part, in any quantity and any location, for any industrial field. Innovations in materi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processes will be inspired by the merging of 3D-printing technology and processes with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inally, 3D printing will become as valuable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s equivalent and 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ditive manufacturing 3D printing fabricationmodes customized fabrication innovative desig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