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名家佚文辑考——以周亮工、陈维崧、戴名世、程廷祚、袁枚、赵翼、张惠言为中心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开林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63-69,共7页
清代名家历来备受瞩目,相关别集的整理以及全集的编纂工作方兴未艾,成果颇丰。整理者爬梳剔抉,为学界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可靠的文本,嘉惠学人。不过,求"全"的目标难以企及。一些作家尚有部分集外诗文未被收录。对此,学界时... 清代名家历来备受瞩目,相关别集的整理以及全集的编纂工作方兴未艾,成果颇丰。整理者爬梳剔抉,为学界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可靠的文本,嘉惠学人。不过,求"全"的目标难以企及。一些作家尚有部分集外诗文未被收录。对此,学界时有补辑。笔者新近发现周亮工、陈维崧、戴名世、程廷祚、袁枚、赵翼、张惠言文数篇,为诸人作品集所未载。兹加以整理,并略加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名家 辑佚 整理 考释
下载PDF
清代名家从肾论治医案疾病谱研究
2
作者 孙小添 吕爱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64-1466,1471,共4页
目的:对清代名家从肾论治医案病名进行频数统计,以丰富肾藏象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以《中华医典》为基础数据源,导入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知识管理平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医案621例,内科疾病535例占总数的86.2%,外科、... 目的:对清代名家从肾论治医案病名进行频数统计,以丰富肾藏象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以《中华医典》为基础数据源,导入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知识管理平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医案621例,内科疾病535例占总数的86.2%,外科、妇科、五官科、儿科疾病86例,高频次疾病前3位的为虚劳113例、血证54例、遗精42例。结论:清代名家从肾论治疾病涉及多科别多病种,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在清代名家诊疗中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名家 从肾论治 频数分析 医案 疾病谱
下载PDF
清代名家从肾论治医案中六味丸运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小添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91-93,共3页
筛选清代名家10部医案类书中从肾论治医案621例,其中应用六味地黄丸进行论治的医案55例。通过频数及聚类分析,归纳出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内科、外科及五官科疾病,为治疗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基础方。该方在药物配伍上以补阴药为首,加强... 筛选清代名家10部医案类书中从肾论治医案621例,其中应用六味地黄丸进行论治的医案55例。通过频数及聚类分析,归纳出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内科、外科及五官科疾病,为治疗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基础方。该方在药物配伍上以补阴药为首,加强滋阴降火之功效。配伍后组成的方剂为都气丸、麦味地黄丸及知柏地黄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名家 医案 六味丸
下载PDF
基于清代中医名家临床用药的附子剂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蒋跃文 樊讯 +4 位作者 陶春晖 李家庚 刘松林 周祯祥 傅延龄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027-2029,共3页
目的揭示附子在清代汤剂中的用药剂量。方法以附子为检索词,以汤剂为示范,对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经验方进行逐篇检索。采用均数、百分位数和极差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并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法定的附子剂量作对比分析。结果... 目的揭示附子在清代汤剂中的用药剂量。方法以附子为检索词,以汤剂为示范,对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经验方进行逐篇检索。采用均数、百分位数和极差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并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法定的附子剂量作对比分析。结果附子的剂量80%分布在2~16 g之间,与《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完全符合率为92.06%,不符合率为7.94%。结论附子在清代汤剂中的常用剂量为2~16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清代中医名家 汤剂 剂量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从清代工笔人物名家作品看《红楼梦》的视觉解读--高校博雅教育中传统文学与绘画的学科融合与创新
5
作者 翟海月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3期81-83,共3页
明代夏履先在《禅真逸史·凡例》中曾说:"辞宣其貌,图绘其形;辞所不及,以图绘之。"在高校的博雅教育中,《红楼梦》的文本和图像不再是孤立的异质媒介,而是共同构成了类似"大文学""大艺术""大文... 明代夏履先在《禅真逸史·凡例》中曾说:"辞宣其貌,图绘其形;辞所不及,以图绘之。"在高校的博雅教育中,《红楼梦》的文本和图像不再是孤立的异质媒介,而是共同构成了类似"大文学""大艺术""大文化"的交汇融合的新型图谱。通过研究全国各大博物馆的珍贵馆藏或著名拍卖行的私人藏品,基于《红楼梦》的清代工笔人物名家绘画作品的研究,从而使文本本身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的层面,而进入一个多重对话的层面。这不仅是高校博雅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多学科融合和交汇,也是帮助高校学生整体理解《红楼梦》并多角度思考的教育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工笔人物名家 《红楼梦》 视觉解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