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考古与数字化复原研究
1
作者 乔伟 《色彩》 2023年第8期44-47,共4页
本研究使用相关方法,通过对清代服饰的考古文献及实物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样式、款式、色彩和细节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不同华中服饰的整理研究,探索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各个时期特征和演变规律。为更好地还原清代文人... 本研究使用相关方法,通过对清代服饰的考古文献及实物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样式、款式、色彩和细节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不同华中服饰的整理研究,探索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各个时期特征和演变规律。为更好地还原清代文人画中的服饰形态,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手段,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样式、演变和时代特征。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清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尚,丰富对清代文人画和服饰文化的理解,采用数字化复原技术。借助高精度扫描和三维建模等技术,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贡献及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人 服饰 考古及数字化复原 清代文人画中服饰
下载PDF
自然主义与清代文人小说的生存意识 被引量:1
2
作者 杜松柏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3-136,共4页
自然主义,又可称为本能行动,写实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在清代文人小说中,大量表现出对吃食、钱财、经济、政治、人伦关系的隐忧,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自然主义的人性和社会性。这些都突出地显示了清代文人对其时代的生存境遇... 自然主义,又可称为本能行动,写实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在清代文人小说中,大量表现出对吃食、钱财、经济、政治、人伦关系的隐忧,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自然主义的人性和社会性。这些都突出地显示了清代文人对其时代的生存境遇的担忧和寄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 清代文人 生存意识 吃食 环境 政治
下载PDF
试析清代文人之西部竹枝词创作 被引量:1
3
作者 米海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89-93,共5页
有清一代,在文人中间普遍兴起了竹枝词的创作热潮,包括在朝安逸文人、从军文人、基层官员文人、谪戍文人、旅行文人、西部本地文人等在内,他们尽管境遇不同、身份各异,但都热心参与,一批结构严谨、音韵优美而通俗质朴、内容丰富的西部... 有清一代,在文人中间普遍兴起了竹枝词的创作热潮,包括在朝安逸文人、从军文人、基层官员文人、谪戍文人、旅行文人、西部本地文人等在内,他们尽管境遇不同、身份各异,但都热心参与,一批结构严谨、音韵优美而通俗质朴、内容丰富的西部竹枝词相继问世。这些作品深刻展现了广阔西部的风土民情,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就此文学现象作了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人 西部竹枝词 文人创作
下载PDF
清代文人画与日本文人画之创作形式比较
4
作者 卢蓉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56-160,共5页
通过比较清代文人画与日本文人画之创作形式,彰显了清代文人画的三个特点:水墨为上,重在表现;用色大胆,打破常规;以写为法,画的抽象化。同时探索出日本文人画的主要特点:刻意摹仿,丰富内心;墨的细腻,色的清丽;形式上的"北宗"化。
关键词 清代文人 日本文人 创作形式
下载PDF
刘三姐传说与清代文人的“白日梦”
5
作者 陈金文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9-27,共9页
清代文人笔下的刘三姐传说展示的是传统社会文人们的“白日梦”。清代文人通过对民间流传的刘三姐传说的改编,在幻想中满足了成为民间歌王的“野心”,以及对传说中天才歌手刘三姐产生的“性的愿望”。清代文人对刘三姐传说的记述具有重... 清代文人笔下的刘三姐传说展示的是传统社会文人们的“白日梦”。清代文人通过对民间流传的刘三姐传说的改编,在幻想中满足了成为民间歌王的“野心”,以及对传说中天才歌手刘三姐产生的“性的愿望”。清代文人对刘三姐传说的记述具有重要意义,但研究者又不能不注意到清代文献中刘三姐传说的记述者从个人趣味出发生发出的种种想象导致的民间创作面貌的改变。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保证刘三姐传说研究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传说 清代文人 白日梦
下载PDF
长短相形,雅俗相间——论清代文人花鸟画的雅俗审美
6
作者 倪勇 张永志 《美术教育研究》 2016年第12期27-27,共1页
雅与俗本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雅与俗是居于对立的两极,却不是固守两极。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在清代文人花鸟画中,其绘画的审美既反映出传统文人古雅的自觉,又有商品绘画谐俗的新貌,同时将雅俗相间的文人审美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 清代文人花鸟画 雅俗审美
下载PDF
清代文人诗歌中的洋教与洋俗(七)
7
作者 徐晓鸿 《天风》 2012年第5期34-36,共3页
说起眼镜来,还有不少故事,有"一代文宗"之称的阮元(1764-1849),为官清廉,但在入仕之初仍然少不了依附权贵,行阿谀逢迎之事。阮元初入翰林,一天,乾隆对和珅(1750-1799)说:"眼镜亦叫叆叇,朕今日才得知。"和珅到翰林院对阮元说了... 说起眼镜来,还有不少故事,有"一代文宗"之称的阮元(1764-1849),为官清廉,但在入仕之初仍然少不了依附权贵,行阿谀逢迎之事。阮元初入翰林,一天,乾隆对和珅(1750-1799)说:"眼镜亦叫叆叇,朕今日才得知。"和珅到翰林院对阮元说了此事,并强调皇上从不戴眼镜。过了段时间,翰詹大考,出题便是"叆叇",阮元诗为乾隆所叹赏,被拔擢第一。尤其是最后两句,拍马屁也算到了极致。此事在《瞑庵杂识》、《旧闻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人 洋教 诗歌 翰林院 眼镜 阮元 和珅
下载PDF
清代文人诗歌中的洋教与洋俗(九)
8
作者 徐晓鸿 《天风》 2012年第7期36-38,共3页
(三)西洋货物随着洋货不断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物品,被人们了解。对于自鸣钟,笔者已在先前的文章中做过介绍。与自鸣钟不同的怀表,以其怀揣携带方便而著称于世,诗人张问安(1757-1815)在广州《戏作洋舶杂诗》六首中的第四首中就对此... (三)西洋货物随着洋货不断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物品,被人们了解。对于自鸣钟,笔者已在先前的文章中做过介绍。与自鸣钟不同的怀表,以其怀揣携带方便而著称于世,诗人张问安(1757-1815)在广州《戏作洋舶杂诗》六首中的第四首中就对此作了描绘,其诗说:机轮历落东天倪,机械轮转着疏疏落落直到东边天际,彩佩缤纷绣带齐。表面装饰的色彩凌乱刺绣佩戴整齐。比拟红毛好官样,就像是气派的红毛出自官家的样式,半圭花影佛兰西。半透明如玉圭照出花影的是佛兰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人 洋教 诗歌 自鸣钟 杂诗 诗人
下载PDF
清代文人诗歌中的洋教与洋俗(二)
9
作者 徐晓鸿 《天风》 2011年第12期29-31,共3页
同时期的王轸(生卒不详)也对奥斯定堂(Igreja de St.Augustin)类似的祈祷活动有所描绘,在其作品《澳门竹枝词》中,他写道:
关键词 清代文人 洋教 诗歌 竹枝词 生卒
下载PDF
清代文人诗歌中的洋教与洋俗(五)
10
作者 徐晓鸿 《天风》 2012年第3期34-36,共3页
清代中叶,出现了描绘西洋音乐另一位著名人物,他就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1794-1857)。魏源喜爱游览祖国山河,他有两枚印章,一枚是“我行半天下”,另一枚是“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 清代中叶,出现了描绘西洋音乐另一位著名人物,他就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1794-1857)。魏源喜爱游览祖国山河,他有两枚印章,一枚是“我行半天下”,另一枚是“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人 洋教 诗歌 近代中国 清代中叶 著名人物 西洋音乐
下载PDF
清代文人诗歌中的洋教与洋俗(三)
11
作者 徐晓鸿 《天风》 2012年第1期31-33,共3页
二、文人眼中的西洋乐器 有关西方乐器传人中国最早期的资料,见于《元史》卷七一,元宪宗西征大食等国,曾获七十二弦琵琶(撞弦古钢琴)和兴隆笙(管风琴),并在宫廷演奏。
关键词 清代文人 洋教 诗歌 西洋乐器 《元史》 管风琴 古钢琴
下载PDF
清代文人诗歌中的洋教与洋俗(八)
12
作者 徐晓鸿 《天风》 2012年第6期52-54,共3页
五、清代文人眼中的其他西洋风物清代中晚期,越来越多的西洋物品进入中国,西方人的习俗也渐为中国人了解,描写西洋风物的诗歌日益增多,本文仅以文化交流的角度补充一些较为客观描绘西洋风物的诗作,以飨读者。
关键词 清代文人 习俗 诗歌 洋教 清代中晚期 文化交流 葡萄牙人 中国人
下载PDF
清代文人诗歌中的洋教与洋俗(四)
13
作者 徐晓鸿 《天风》 2012年第2期33-35,共3页
描写西洋乐器的诗作不乏名家的作品,例如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赵翼。(1727-1814),在《檐曝杂记》中详细记载了在北京天主堂所见所闻:“一人鼓琴而众管齐鸣,百乐无不备,真奇巧也。又有乐钟,并不烦人挑拨,而按时自鸣,亦备诸乐... 描写西洋乐器的诗作不乏名家的作品,例如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赵翼。(1727-1814),在《檐曝杂记》中详细记载了在北京天主堂所见所闻:“一人鼓琴而众管齐鸣,百乐无不备,真奇巧也。又有乐钟,并不烦人挑拨,而按时自鸣,亦备诸乐之声,尤为巧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人 洋教 诗歌 西洋乐器 史学家 文学家 诗作
下载PDF
清代文人诗歌中的洋教与洋俗(六)
14
作者 徐晓鸿 《天风》 2012年第4期26-27,共2页
三,清代文人眼中的西洋画 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逐渐把西方的绘画及其技法传入中国,其作品被称为“西洋画”,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洋画,常以宗教物品出现,如早期的耶稣会以传播天主教为目的,在传教士来华时均携带了一些天... 三,清代文人眼中的西洋画 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逐渐把西方的绘画及其技法传入中国,其作品被称为“西洋画”,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洋画,常以宗教物品出现,如早期的耶稣会以传播天主教为目的,在传教士来华时均携带了一些天主像、圣母像这样一些美术作品。根据明末清初人姜绍书’(生卒不详)所著的《无声诗史》一书中记载:“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人 西方传教士 洋教 诗歌 美术作品 西洋画 天主教 十八世纪
下载PDF
清代文人胡薇元仕宦西昌简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敏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77-80,85,共5页
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浙江籍进士胡薇元仕宦凉山西昌,担任西昌知县。胡薇元在西昌任职期间,治理刑事、整治民风、打击土匪、重修沟渠祀坛、兴修学堂,为当时西昌社会的稳定、民风的淳朴、学风的兴盛做出了极大的贡... 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浙江籍进士胡薇元仕宦凉山西昌,担任西昌知县。胡薇元在西昌任职期间,治理刑事、整治民风、打击土匪、重修沟渠祀坛、兴修学堂,为当时西昌社会的稳定、民风的淳朴、学风的兴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以光绪《西昌县志》、民国《西昌县志》《玉津阁日记》等史料为依据,对胡薇元仕宦西昌的情况作简要梳理,探讨胡薇元仕宦西昌时对西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薇元 清代文人 《西昌县志》 《玉津阁日记》
下载PDF
清代文人画中的“四王”与“四僧”
16
作者 陈莹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51-54,共4页
关键词 “四王” “四僧” 文人 清代文人 董其昌 艺术创作 王时敏 艺术成就 山水画 理论与实践
下载PDF
宣泄·还原·象征:清代西域文人对葡萄意象的建构
17
作者 任刚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3-79,共7页
较之唐人,清人开始更加关注西域百姓的日常生活,葡萄意象为诗言志功能提供一种个人情感宣泄的出口,是清代文人宣泄苦闷的完美载体,寄寓了他们的乐观旷达之情;葡萄意象频繁出现于清代西域文人笔下,还原了边疆安定的生活场景,寄寓了清代... 较之唐人,清人开始更加关注西域百姓的日常生活,葡萄意象为诗言志功能提供一种个人情感宣泄的出口,是清代文人宣泄苦闷的完美载体,寄寓了他们的乐观旷达之情;葡萄意象频繁出现于清代西域文人笔下,还原了边疆安定的生活场景,寄寓了清代文人内心深处的风雅精神,展现了西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场景;葡萄与葡萄酒象征意义在清代西域文学中表达得更加明显,是建功边塞的象征,寄寓了清代文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清代文人借助于葡萄意象,开启了中原和西域情感认同有效融合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西域文人 葡萄意象 情感建构 宣泄 还原 象征
下载PDF
清代文人参与内府修书的荣辱与沉浮
18
作者 张小李 《文史知识》 2023年第6期44-54,共11页
所谓“修书”,意为编纂、刊刻书籍。修书是封建王朝文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活在王朝时代的文人,参与修书则是“立言”以至不朽的途径之一。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修书的重视远超前代。仅就中央内府修书机构而言,有常开的内... 所谓“修书”,意为编纂、刊刻书籍。修书是封建王朝文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活在王朝时代的文人,参与修书则是“立言”以至不朽的途径之一。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修书的重视远超前代。仅就中央内府修书机构而言,有常开的内务府武英殿修书处、军机处方略馆、翰林院国史馆,有例开的内阁实录馆、宗人府玉馆,有特开的内阁明史馆、会典馆、三礼馆、三通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人府 清代文人 武英殿修书处 翰林院 国史馆 内务府 会典馆 三礼馆
原文传递
从咏剧诗看清代文人对《桃花扇》的接受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仕国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4,65-69,共9页
《桃花扇》横空而出,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清代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歌形式,对《桃花扇》或点评,或记录观演活动,或感时抒怀,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些咏剧诗不仅有助于勾勒出清代文人对《桃花扇》的批评接受轮廓,且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文... 《桃花扇》横空而出,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清代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歌形式,对《桃花扇》或点评,或记录观演活动,或感时抒怀,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些咏剧诗不仅有助于勾勒出清代文人对《桃花扇》的批评接受轮廓,且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文人在不同历史时段接受《桃花扇》的心态和审美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剧诗 清代文人 《桃花扇》接受 兴亡之感
原文传递
《韩客巾衍集》与清代文人李调元、潘庭筠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柄珉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7-72,共6页
朝鲜《韩客巾衍集》在中国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18世纪中朝文学交流。本文详细考察了《韩客巾衍集》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原因,同时也分析了清代文人对此诗集的系统、客观的评论。清代文人李调元、潘庭筠对《韩客巾衍集》的评论,使朝... 朝鲜《韩客巾衍集》在中国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18世纪中朝文学交流。本文详细考察了《韩客巾衍集》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原因,同时也分析了清代文人对此诗集的系统、客观的评论。清代文人李调元、潘庭筠对《韩客巾衍集》的评论,使朝鲜北学派文学在中国和朝鲜享有很高的地位。北学派及时调整“经验性视野”,使其诗歌创作更富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客巾衍集 清代文人 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