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华国学院时期的梁启超学术研究述论
1
作者 郑家建 舒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47,68,共7页
受聘于清华国学院是梁启超晚年生涯中一个重大事件。在清华国学院期间,梁启超的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最能体现出他在这一时期所独有的"专力于史"、"有为学问而学问之倾向"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梁启超在这一时期学术研... 受聘于清华国学院是梁启超晚年生涯中一个重大事件。在清华国学院期间,梁启超的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最能体现出他在这一时期所独有的"专力于史"、"有为学问而学问之倾向"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梁启超在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内容、特点、价值及其复杂形态的阐释与分析,试图重新认识与评价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时期的思想与学术,并以此为个案展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人文学术教育的一个侧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研究 清华国学院 现代人文学术教育
下载PDF
试论中国大学现代性构建中知识分子的面向及其隐喻——以20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及四大导师为例
2
作者 徐永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1期147-162,共16页
中国大学的现代性构建因其特定的历史性、情境性,掺杂了诸多文化、教育的矛盾和冲突,这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都是少见的。基于此,伴随着中国大学现代性的发轫而出现的一系列充满了矛盾与斗争的文教活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大学现代性构... 中国大学的现代性构建因其特定的历史性、情境性,掺杂了诸多文化、教育的矛盾和冲突,这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都是少见的。基于此,伴随着中国大学现代性的发轫而出现的一系列充满了矛盾与斗争的文教活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大学现代性构建的面向。在这一发展脉络下,知识分子从最初的"立法者"转向了"阐释者"[1]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之中,通过彼此的"双向互构",现代大学的秩序逻辑得以确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命运亦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今天的中国大学来说,重新审视这一秩序确立过程中知识分子的面向,剖析其蕴含的文化、教育隐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学 现代性 知识分子 隐喻:清华国学院
下载PDF
一次宁静的革命: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 被引量:11
3
作者 罗志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3,158,共9页
北伐前成立的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部,在文化立场上偏守旧,而学术取向则更趋新,有着与众不同的主动追求。主事者吴宓想办一个突破边界、融合中西的新式书院,通过培养"正直高明之士"来影响社会。他并无太多口号和宣传,尽可能以... 北伐前成立的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部,在文化立场上偏守旧,而学术取向则更趋新,有着与众不同的主动追求。主事者吴宓想办一个突破边界、融合中西的新式书院,通过培养"正直高明之士"来影响社会。他并无太多口号和宣传,尽可能以静默的方式推行其具有革命性质的变革。吴宓坚持讲授经史小学为主的"普通国学"与向西学开放的"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针,以师生必须常川住院的密切接触方式挽救新教育体系下的师生疏离,通过分科以教授个人为主来颠覆西式的学科分类。这是一场小小的制度革命,最后以吴宓辞职黯然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教育改革 学科分类 清华国学院
原文传递
重新解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当代意义
4
作者 邵盈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111,共8页
腾实飞声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距今已逾80年,它在历史上的存在虽仅4年,但影响却不容小觑。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停办,从表面上看,主因似乎是由于王国维、梁启超的相继殂谢,不复为继。但从深层原因分析,国学研究院的特殊定位与所面临的时代风潮... 腾实飞声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距今已逾80年,它在历史上的存在虽仅4年,但影响却不容小觑。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停办,从表面上看,主因似乎是由于王国维、梁启超的相继殂谢,不复为继。但从深层原因分析,国学研究院的特殊定位与所面临的时代风潮的冲突、传统学术在近代学科体制转型过程中所遭逢的两难困境,以及传统书院式的通才培养与现代教育对专才的倚重之间无可避免的内在矛盾,恐怕才是其自我终结的真正原因。事实上,国学研究院取消后,清华的人文学科并未中断,经由"四大导师"所创发的学术自由、教育独立的理念已然在清华得以确立,一种理想的宽松、自由、和谐、平等的大学学术研究氛围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光荣传统已然形成,并奠定了学术权威进行学术管理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院 学科体制 转型 反思
下载PDF
贺麟先生与他的清华国学院导师
5
作者 张祥龙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90,共4页
本文探讨当代新儒家开创者之一、中国著名的西方哲学翻译家和阐述者贺麟先生的一个思想源头,也就是他早年在清华就读期间,受到该校国学院数位导师的影响的事实与含义。这里主要涉及梁启超、吴宓和梁漱溟诸先生。由此可以看出像贺麟先生... 本文探讨当代新儒家开创者之一、中国著名的西方哲学翻译家和阐述者贺麟先生的一个思想源头,也就是他早年在清华就读期间,受到该校国学院数位导师的影响的事实与含义。这里主要涉及梁启超、吴宓和梁漱溟诸先生。由此可以看出像贺麟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求知求真的历程,以及清华国学院的教育方式的独特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院 梁启超 心即理也 吴宓的翻译课
原文传递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称号的由来及“入围导师”
6
作者 刘克敌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22年第5期46-48,共3页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之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教授)”的称号,已经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同。不过,这一称号究竟起于何时?又是何人或何单位(团体)首次提出的?至今似尚无定论。此外,除了这四位大师外,是否还有他人也可能成...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之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教授)”的称号,已经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同。不过,这一称号究竟起于何时?又是何人或何单位(团体)首次提出的?至今似尚无定论。此外,除了这四位大师外,是否还有他人也可能成为“四大导师”?据说清华校方曾与数人有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院 陈寅恪 赵元任 四大导师 梁启超 王国维 称号
原文传递
辨“经”“史”关系--兼及国学“核心”说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子今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15,I0002,共16页
对于"国学"的学术品质,"国学"的文化价值,"国学"的社会意义,学者多有不同理解。进行相关分析,必然涉及"国学"的真正内涵。对于"国学"的理解,我们看到有"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 对于"国学"的学术品质,"国学"的文化价值,"国学"的社会意义,学者多有不同理解。进行相关分析,必然涉及"国学"的真正内涵。对于"国学"的理解,我们看到有"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的说法。回顾春秋战国中国思想学术原创时代的文化形势,儒学只是百家之学中的一家。传统文献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中,经学列位最先,但是学术总量有限,甚至远远不如史学。而"六经皆史"的说法,其实也是有合理性的。在"国学"名义得到肯定的民国时期,国学学者的工作对象绝不仅仅是经学。考察清华国学院导师们的教研内容,多在儒学、经学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儒学 经学 王国维 清华国学院 鲁迅
下载PDF
徐中舒学术思想渊源及流变 被引量:3
8
作者 周书灿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自20世纪初,在长达七十余年的学术实践中,徐中舒直接继承晚清桐城学派"博求慎取""穷原竟委"的学术风尚、"唯是之求"的治学原则及王国维、梁启超的新史学观念和治学门径,并自觉借鉴傅斯年、李济、陈寅恪... 自20世纪初,在长达七十余年的学术实践中,徐中舒直接继承晚清桐城学派"博求慎取""穷原竟委"的学术风尚、"唯是之求"的治学原则及王国维、梁启超的新史学观念和治学门径,并自觉借鉴傅斯年、李济、陈寅恪等学者的新汉学理论与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建立起圆融通博而又富于鲜明个性特征的学术思想。晚清桐城学派的学术风尚和治学原则与王国维、梁启超的新史学观念和治学门径分别构成徐中舒学术思想的两个重要的源头。相对于以上两个重要的源头,傅斯年、李济、陈寅恪的新汉学理论与方法,则是徐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舒 晚清桐城学派 清华国学院 新史学 史语所 新汉学
下载PDF
陈寅恪和他的三位弟子
9
作者 刘克敌 《同舟共进》 2020年第11期13-18,共6页
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以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弟子最多,原因在于无论名气还是学术方面,梁启超都当之无愧是“四大导师”中的“老大”。他治学领域极为广博,虽然精深方面稍逊,但指导学生绰绰有余。王国维则是四人中学术成就最高、治学最精者,... 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以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弟子最多,原因在于无论名气还是学术方面,梁启超都当之无愧是“四大导师”中的“老大”。他治学领域极为广博,虽然精深方面稍逊,但指导学生绰绰有余。王国维则是四人中学术成就最高、治学最精者,当然吸引众多好学者拜入门下。赵元任因所长在于语言研究,对学生外语要求较高,故那些致力于传统国学研究的学生对他兴趣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院 陈寅恪 王国维 梁启超 学术成就 传统国学 赵元任 治学
下载PDF
梁启超交游新证——由梁启超致吴秋辉之佚札谈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迎秋 《近代中国》 2020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封梁启超致吴秋辉的手札,《梁启超年谱长编》《梁启超著述系年》《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及最新出版的《梁启超全集》等书均失收,为梁启超的交游新证。吴秋辉是一位山东地方学者,当前学界对其知之甚少,但... 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封梁启超致吴秋辉的手札,《梁启超年谱长编》《梁启超著述系年》《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及最新出版的《梁启超全集》等书均失收,为梁启超的交游新证。吴秋辉是一位山东地方学者,当前学界对其知之甚少,但他的学术能力曾得到过康有为^(②)、梁启超、胡适^(③)等不少同时代著名学者的赞赏,清华国学院和北京大学亦曾邀请其前去任教^(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能力 清华国学院 梁启超 中国文学艺术 康有为 交游 博物馆收藏 北京大学
下载PDF
办“研究院”,为什么都是“国学”
11
作者 陈平原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22年第6期46-49,共4页
《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了清华历史系几位教授写的文章。其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有人说清华学校研究院,有人说清华国学研究院。在讨论会上,很多老先生则大谈清华国学院。三种说法,略有不同。葛兆光的说法最准确,是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 《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了清华历史系几位教授写的文章。其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有人说清华学校研究院,有人说清华国学研究院。在讨论会上,很多老先生则大谈清华国学院。三种说法,略有不同。葛兆光的说法最准确,是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但是,说国学研究院、国学院,也都可以。只是不能画蛇添足,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或清华大学国学院,那可就错了。因为,国学院不可能跟清华大学并立。换句话说,有清华大学就没有国学研究院,有国学研究院就没有清华大学,二者在时间上是一个交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研究 清华学校 历史系 清华大学 《中华读书报》 葛兆光 清华国学院 画蛇添足
原文传递
陈寅恪 失明的国学大师
12
作者 闫双艳 《三月风》 2021年第7期32-37,共6页
从1925年陈寅恪担任清华国学院的导师开始,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学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他游学欧美,没有拿一个学位,却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他号称“教授的教授”“大师中的大师”,被中... 从1925年陈寅恪担任清华国学院的导师开始,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学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他游学欧美,没有拿一个学位,却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他号称“教授的教授”“大师中的大师”,被中外学者一致推崇;连同是国学大师的刘文典都说,陈寅恪值四百,自己值四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文典 清华国学院 陈寅恪 国学大师 传奇故事 赵元任 梁启超 王国维
原文传递
梁启超与中国图书馆事业
13
作者 刘梦妮 《新华月报》 2023年第16期79-83,共5页
《时务报》主笔、戊戌变法领袖、《少年中国说》作者、清华国学院导师……梁启超每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国家图书馆和梁启超故乡广东省江门市共同主办“前哲垂范文津日... 《时务报》主笔、戊戌变法领袖、《少年中国说》作者、清华国学院导师……梁启超每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国家图书馆和梁启超故乡广东省江门市共同主办“前哲垂范文津日新”座谈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事业 《时务报》 《少年中国说》 国家图书馆 清华国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 广东省江门市 戊戌变法
原文传递
“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史之学的形成历程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136,共15页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人逐渐形成了努力发展现代文史研究以与西方汉学竞胜的学术共识。受此信念驱动,胡适、陈垣、陈寅恪等人,在批判继承乾嘉汉学遗产基础上,借鉴西方汉学将文史研究与现代考古学、语言学结合的治学路径,努力打破陈旧观...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人逐渐形成了努力发展现代文史研究以与西方汉学竞胜的学术共识。受此信念驱动,胡适、陈垣、陈寅恪等人,在批判继承乾嘉汉学遗产基础上,借鉴西方汉学将文史研究与现代考古学、语言学结合的治学路径,努力打破陈旧观念,发展出可与西方汉学界竞胜的现代文史研究形态——新汉学,并试图将北大国学门、清华国学院打造成新汉学的中心。虽然这一努力遭受挫折,但其理念及积淀的经验与学术人才,对此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正是承接了前一时期新汉学发展的经验与人才,并将与西方汉学竞胜以争取国家荣耀的理念意识形态化,才迅速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史研究的领导机构,并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史研究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史之学 新汉学 北大国学 清华国学院 史语所.
原文传递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二十世纪中西学术史中的赵元任先生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欣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1,160,共4页
赵元任先生是一位世界级的学术大师。他很多的研究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其学术成就超越了国界,是20世纪学术史上的里程碑。他联接了两个世界,即中国的学术世界和西方的学术世界,一方面他把西方的学术思想成功嫁接到中国学术领域,并让它开... 赵元任先生是一位世界级的学术大师。他很多的研究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其学术成就超越了国界,是20世纪学术史上的里程碑。他联接了两个世界,即中国的学术世界和西方的学术世界,一方面他把西方的学术思想成功嫁接到中国学术领域,并让它开花结果;另一方面,他又把中国传统学术的成果和方法引到了西方,建构了跨越东西方学术的宏大框架。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当代,大多为共时研究,在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中非常独特。他对美国的语言学和汉学研究贡献巨大,在海外汉语教育方面的推广工作上也是成绩斐然,是许多美国汉学家的入门导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元任 语言学 清华国学院 汉语研究 20世纪学术史
原文传递
为往圣继绝学:唐君毅与吴宓教育思想比观
16
作者 刘建平 《孔子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71-81,共11页
在二十世纪国学教育发展史上,二十年代创办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和五十年代初创办的新亚书院是两个重要的代表机构,其主事者吴宓和唐君毅都怀抱着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但二者的教育实践却产生了迥异的结局。吴宓与唐君毅的个性差异、清华... 在二十世纪国学教育发展史上,二十年代创办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和五十年代初创办的新亚书院是两个重要的代表机构,其主事者吴宓和唐君毅都怀抱着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但二者的教育实践却产生了迥异的结局。吴宓与唐君毅的个性差异、清华国学研究院与新亚书院的机构性质差异、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生存关系的协调上以及时局的变迁是导致二者不同命运的几个重要因素。清华国学院走向解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非吴宓个人所能掌控。研究唐君毅与吴宓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并不是对二者进行简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探索由清华的"转制"和新亚的转向所反映出的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当前国学教育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院 新亚书 吴宓 唐君毅 人文主义
原文传递
陈寅恪的跪与站
17
作者 王新芳 《做人与处世》 2021年第7期15-15,共1页
1927年6月2日,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投湖自尽。在王国维遗体的入殓仪式上,曹云祥校长、梅胎碑教务长、吴宓、陈达、梁启超、梁漱溟等人,西服齐整,神情庄重,他们用3次沉重的鞠躬,向王国维先生做最后的告别。因为在1912年,政府以庄严的法... 1927年6月2日,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投湖自尽。在王国维遗体的入殓仪式上,曹云祥校长、梅胎碑教务长、吴宓、陈达、梁启超、梁漱溟等人,西服齐整,神情庄重,他们用3次沉重的鞠躬,向王国维先生做最后的告别。因为在1912年,政府以庄严的法律形式,废除了跪拜礼,所以大家都采用鞠躬的形式表达哀悼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清华国学院 陈寅恪 王国维 跪拜礼 曹云祥 梁漱溟 鞠躬
原文传递
一部独一无二的时代记录
18
作者 倪咏娟 《全国新书目》 2022年第7期70-73,共4页
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无论是作为编辑还是作为读者,我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好玩儿的大师》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时代记录。这本厚重的相册来自现代中国一位非常知名的学术大师——赵元任。众所周知,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音乐... 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无论是作为编辑还是作为读者,我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好玩儿的大师》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时代记录。这本厚重的相册来自现代中国一位非常知名的学术大师——赵元任。众所周知,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音乐的先驱,是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院 现代音乐 学术大师 独一无二 赵元任 四大导师 编辑
原文传递
材料作文“人格魅力”素材运用指导
19
作者 王盈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第1期118-120,共3页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清华国学院刚成立时,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摇头道:“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清华国学院刚成立时,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摇头道:“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就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作文 清华国学院 陈寅恪 曹云祥 人格魅力 素材运用 梁启超
原文传递
陈寅恪的跪与站
20
作者 王新芳 《党课》 2021年第22期88-89,共2页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学问精深,一生追求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恪守自己的清高和骨气。对陈寅恪而言,有时精神的伟岸,却是从最卑微的下跪开始的。1927年6月2日,清华国...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学问精深,一生追求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恪守自己的清高和骨气。对陈寅恪而言,有时精神的伟岸,却是从最卑微的下跪开始的。1927年6月2日,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投湖自尽,除了一份简短从容的遗书,再也找不到一代大儒告别人世的任何因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院 陈寅恪 梅贻琦 叶企孙 潘光旦 自由思想 百年历史 王国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