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帝逊位诏书》的思想渊源及其历史价值
1
作者 张丹丹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1-226,共6页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以“和平统一”的方式结束了君主专制体制。但《清帝逊位诏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清朝《大义觉迷录》所凸显的“华夷一家”理念发展进程中的顶峰,对于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曾发...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以“和平统一”的方式结束了君主专制体制。但《清帝逊位诏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清朝《大义觉迷录》所凸显的“华夷一家”理念发展进程中的顶峰,对于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肯定清王室舍弃“一姓尊荣”的同时,《清帝逊位诏书》的思想渊源及历史价值,亦是须深思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逊位诏书 华夷一家 禅让 革命
下载PDF
《清帝逊位诏书》的“中国观”探析
2
作者 张丹丹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9,共9页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虽意味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但其中“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一句所表述的“中国观”,不但继承了《大义觉迷录》的“中国”认同与“民族”认同,而且在维护清朝领土完整的同时,更从法理...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虽意味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但其中“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一句所表述的“中国观”,不但继承了《大义觉迷录》的“中国”认同与“民族”认同,而且在维护清朝领土完整的同时,更从法理层面赋予了“中华民国”承继这一领土的合法性。这对此后中国人的“中国认同”以及“中华民族”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唯此,所有中国版图内的人民对于自身“中国人”的定位,开始成为无须赘言的自明前提,《清帝逊位诏书》的重要历史意义由此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逊位诏书 中国观 中华民族 历史意义
下载PDF
传统“天下”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对接——对《清帝逊位诏书》宪法意义的反思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杰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关于《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意义,目前学界已有诸多讨论。不可否认《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在形式上结束了中国传统"天下"的秩序模式,从而开启了"民族国家"时代,但这只是历史的表面。20世纪初的清王朝已无力控制时局... 关于《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意义,目前学界已有诸多讨论。不可否认《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在形式上结束了中国传统"天下"的秩序模式,从而开启了"民族国家"时代,但这只是历史的表面。20世纪初的清王朝已无力控制时局,真正的军政大权落到了以北洋军为后盾的袁世凯手里,清帝的逊位与其说是禅让政权,倒不如说是以禅让自保从而换取些实在的优惠(优待)条件罢了。中国历史上不乏以《逊位诏书》的形式实现天命流转的事例,这种流转的真实性就好像是"皇帝的新装",无论彼时的君臣,还是当今的我们,都明了其中的荒唐与讽刺。故而《清帝逊位诏书》是否真的完成了政权的转让,赋予了中华民国存在的正统性,我们应慎重言论,同时亦应抑制住动辄将"清帝逊位"打上西方模式烙印的冲动,而致力于建构我们自己的理论话语和民族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逊位诏书 天下 民族 民族国家 宪法意义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政治继承与满汉关系浅析——以《清帝逊位诏书》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安劭凡 《关东学刊》 2016年第5期25-33,共9页
清季民初的王朝覆灭与民国建立是近代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变革之一,法学界对此进行了层次宪政的解读,在对诏书文本及清帝逊位的历史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后,不难发现诏书文本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巨大价值。但历史进程表明,诏书本身及其背后是多... 清季民初的王朝覆灭与民国建立是近代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变革之一,法学界对此进行了层次宪政的解读,在对诏书文本及清帝逊位的历史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后,不难发现诏书文本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巨大价值。但历史进程表明,诏书本身及其背后是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较量,并夹杂着复杂的民族关系,绝非宪政或法律的单一层面因素所能解释清楚。因而对《清帝逊位诏书》文本及逊位前后的复杂历史过程的研究与认识而言,仍需坚持历史的"过程"叙述,从历史本位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继承 清帝逊位 清末民初 满汉关系 清帝逊位诏书
下载PDF
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从《大义觉迷录》到《清帝逊位诏书》 被引量:24
5
作者 韩东育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79,共16页
作者以《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为线索,勾勒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认为这一过程,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并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同时以"华夷一家"... 作者以《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为线索,勾勒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认为这一过程,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并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同时以"华夷一家"为核心的"中华大义"还进一步演变为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诸民族等"非汉世界"认同"大中华"价值的共同依据,为实现文化和疆域意义上的"中华"最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冲击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发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回应等事实,既彰显了清朝内部凝聚之功,亦突出了《清帝逊位诏书》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这两份首尾呼应的历史性文献,构成了嗣后中国政府表达国家主权和领土诉求的主要法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义觉迷录》 清帝逊位诏书 非汉世界 中华大义 华夷一家 五族共和
原文传递
从《清帝逊位诏书》解读看国家建立的规范基础 被引量:7
6
作者 凌斌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9-173,180,共15页
关于民国建立的规范基础的讨论,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革命建国论和契约建国论。契约建国论者的立论根据,是将《清帝逊位诏书》解读为一份转让主权的"宪法契约",并以此作为现代中国建国的规范基础。但是,这一理论既未能澄清所谓... 关于民国建立的规范基础的讨论,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革命建国论和契约建国论。契约建国论者的立论根据,是将《清帝逊位诏书》解读为一份转让主权的"宪法契约",并以此作为现代中国建国的规范基础。但是,这一理论既未能澄清所谓"宪法契约"的宪法性质,也未能充分论证其契约形式。契约建国论以"天下为私"为前提,而中国古典的革命建国论以"天下为公"作为国家建立的规范基础。古典革命建国论主张"天命变革"和"天下为公",强调国家建立的规范基础在于天命人心的公共选择。应当回归古典革命建国论的基本观念,以"天下为公"作为国家建立的规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立国 宪法契约 革命建国论 契约建国论 清帝逊位诏书
原文传递
辛亥鼎革之际“民军”称谓考略--兼论清帝逊位诏书的性质 被引量:3
7
作者 朱文亮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辛亥革命初期,"民军"实际并非革命党军队主要称谓。上海光复之后《民立报》、《申报》迅速以"民军"取代之前使用最广的"革军",其中《申报》政治转向尤为明显,暗含对新成立的上海军政分府及其宣称的"... 辛亥革命初期,"民军"实际并非革命党军队主要称谓。上海光复之后《民立报》、《申报》迅速以"民军"取代之前使用最广的"革军",其中《申报》政治转向尤为明显,暗含对新成立的上海军政分府及其宣称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之承认。伍廷芳被推举为民军议和总代表后,"民军"才正式成为各地革命党军队统一名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民军"又成了民国军队的统称,其政治意蕴值得关注。南北议和时期"民军"屡次出现于清方文献,其意义在清帝逊位诏书中得到充分体现。研究"民军"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清帝逊位诏书性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民军 革军 清帝逊位诏书
原文传递
为何《清帝逊位诏书》不必被视为“政治契约”——重思该诏书的宪制意义
8
作者 赵涵 《外国法制史研究》 2023年第1期236-262,共27页
关于《清帝逊位诏书》的性质和作用一问题,自学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始便新见频出,但始终未曾达成一致。该文本提及了清帝逊位、统治权移转、统一民国政府的组建等多重事项,涉及清王室、南方民军、袁世凯等多重主体,此中关系虚虚实实、错... 关于《清帝逊位诏书》的性质和作用一问题,自学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始便新见频出,但始终未曾达成一致。该文本提及了清帝逊位、统治权移转、统一民国政府的组建等多重事项,涉及清王室、南方民军、袁世凯等多重主体,此中关系虚虚实实、错综复杂。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倾向于将该文本视为一份能够实现人民主权的政治契约,然而反对的声音却认为其是毫无宪制意义与法律效力、仅能反映革命建国正当性的一纸空文。前者在实体文本和理论假设这两个维度上都存在诸多理论困境,但该文本不必被视为政治契约亦自有一番用处,争议双方局限于政治契约之解释能否成立,忽视了该文本作为诏书的本质以及产生的缘由。《清帝逊位诏书》固然蕴含一定的近现代政治元素,但大致还是延续了中国古代君主颁布退位诏书的历史传统,并有其独特而复杂的现实基础,因此它的意义值得被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逊位诏书 契约 主权移转 退位诏书
原文传递
柴进的铁券:条约立宪主义学说及其挫折 被引量:2
9
作者 屠凯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92,共15页
条约本是最重要的国际法渊源,但据说也能发挥宪制作用甚至成为宪法渊源,这是当代条约立宪主义学说的肯綮。通过对四国五个案例和中英两大宪法学传统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当代条约立宪主义学说的产生虽然有其特定的法制、认识论和政治条件... 条约本是最重要的国际法渊源,但据说也能发挥宪制作用甚至成为宪法渊源,这是当代条约立宪主义学说的肯綮。通过对四国五个案例和中英两大宪法学传统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当代条约立宪主义学说的产生虽然有其特定的法制、认识论和政治条件,着力勾画为"条约"所保护的"历史权利"及其背后的规范世界,但站在实定法的立场上评断,条约立宪主义所重视的"条约"并不具有凌驾性,它们并非所在宪制的组成部分。对古老"条约"的重新发现,乐观地说是重奏一曲法制史学的悠扬挽歌,悲观地说只是效果堪虞的政治活动,就好像《水浒传》中柴进要祭出祖传"丹书铁券"来对抗朝廷差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约立宪主义 怀唐伊条约 联合条约 中英联合声明 清帝逊位诏书
下载PDF
在特定时空坐标中探寻历史脉络
10
作者 叶敬宝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1年第3期64-66,共3页
一、问题的由来笔者在研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一文时,发现了教科书中几个耐人寻味的时间节点,相关表述如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 一、问题的由来笔者在研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一文时,发现了教科书中几个耐人寻味的时间节点,相关表述如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参议院 临时大总统 中外历史 北洋军阀 时空坐标 袁世凯 辛亥革命 清帝逊位诏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