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四川庙产兴学进程中的砍伐庙树 被引量:6
1
作者 徐跃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6-144,共9页
清末四川庙产兴学过程中,作为庙会公产资源之一的庙树,在各地都曾被砍伐,以为修缮、营造学堂之用,或筹作学堂运作经费。在不同的地区,砍伐庙树的目的和特点有所不同。同时,砍伐庙树过程中存在弊混谋利的情况,引起了大量的冲突和诉讼,反... 清末四川庙产兴学过程中,作为庙会公产资源之一的庙树,在各地都曾被砍伐,以为修缮、营造学堂之用,或筹作学堂运作经费。在不同的地区,砍伐庙树的目的和特点有所不同。同时,砍伐庙树过程中存在弊混谋利的情况,引起了大量的冲突和诉讼,反映出清季推行现代化过程中国家与民众及民众团体在传统的习惯、仪式和信仰问题上常发生的对抗。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可增加我们对晚清地方学务运作过程和近代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教育改革 清末四川 庙产兴学 砍伐庙树 乡村社会
下载PDF
清末四川师范教育的发生和发展概述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75-81,74,共8页
四川近代教育的出现,是四川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近代四川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清末四川师范教育不仅为四川近代教育之嚆矢,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四川近代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理应是我们注意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 师范学堂 清末四川 师范教育 官报 教员 发展概述 初级 传习所 锡良 章程
下载PDF
清末四川境内戏班特点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勇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26,共3页
清末四川境内戏班特点●郭勇从清同治,迄光绪、宣统,至民国初年,约计半个世纪。其间四川境内的戏曲班社接踵出现,活动频繁。纵观当时遍及全川的戏班群,从分布上看,有的显居通省大衢,有的囿困穷乡僻壤;从声腔或剧种上看,有所谓... 清末四川境内戏班特点●郭勇从清同治,迄光绪、宣统,至民国初年,约计半个世纪。其间四川境内的戏曲班社接踵出现,活动频繁。纵观当时遍及全川的戏班群,从分布上看,有的显居通省大衢,有的囿困穷乡僻壤;从声腔或剧种上看,有所谓的“昆班”、“丝弦班”、“灯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班 清末四川 灯影戏 声腔 艺人 民国初年 戏曲艺术 创新与发展 地域特色 文化景观
下载PDF
清末四川警政建设史略
4
作者 黄霞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19期85-86,共2页
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原有的保安体系已不足以维护其统治利益,在这种背景下,近代警察应运而生。四川即是清末最早举办近代警政的省份之一。从1902年,岑春煊在成都创办四川通省警务学堂肇端,直至辛亥革命,经过10余年发展,四川警政逐... 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原有的保安体系已不足以维护其统治利益,在这种背景下,近代警察应运而生。四川即是清末最早举办近代警政的省份之一。从1902年,岑春煊在成都创办四川通省警务学堂肇端,直至辛亥革命,经过10余年发展,四川警政逐渐打破了传统的以军队、宗教、保甲、帮会等作为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的手段,使社会管理开始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四川 警政机构 警察教育 警政功能
下载PDF
“开民智,兴民德”:清末四川半日学堂述论(1904—1911年)
5
作者 王振刚 兰曼心 《昆明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0-56,共7页
设立半日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推广社会教育的重要举措。半日学堂以“开愚氓知识”为宗旨,以“开民智,兴民德”为目标,其教学灵活、课程实用,一度成为社会实施教育普及的主要方式。四川半日学堂发展较快,其数量取得了全国第一。然而... 设立半日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推广社会教育的重要举措。半日学堂以“开愚氓知识”为宗旨,以“开民智,兴民德”为目标,其教学灵活、课程实用,一度成为社会实施教育普及的主要方式。四川半日学堂发展较快,其数量取得了全国第一。然而,随着清政府渐次设立简易识字学塾,其实际价值和效用受到质疑。尽管如此,半日学堂作为中国扫盲教育的开端,是一次社会教育的有益尝试,其开创性仍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四川 半日学堂 社会教育 扫盲教育 教育普及
下载PDF
李劼人小说与清末四川饮食
6
作者 杜莉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3-4,共2页
李劼人是一位自然主义作家,郭沫若誉之为“中国左拉”,他的《死水微澜》等小说真实自然地描述了清末四川的社会生活。他又是一位美食家,曾写有《略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饮食篇》,对四川名菜如麻婆豆腐、毛肚火锅的起源及发展有生动... 李劼人是一位自然主义作家,郭沫若誉之为“中国左拉”,他的《死水微澜》等小说真实自然地描述了清末四川的社会生活。他又是一位美食家,曾写有《略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饮食篇》,对四川名菜如麻婆豆腐、毛肚火锅的起源及发展有生动详尽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劼人小说 清末四川 《死水微澜》 《暴风雨前》 自然主义作家 端午节 四川 《大波》 郭沫若 蔡大嫂
下载PDF
论清末四川外资办矿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蕴成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32-147,共16页
论清末四川外资办矿杨蕴成清末卷起的外国资本对华输出热潮,投资矿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这股浪潮中,作为英法等国争夺热点的四川,签约数量列全国前茅,涉及矿地遍及全川,外商在川签约和办矿极具典型意义,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外资在... 论清末四川外资办矿杨蕴成清末卷起的外国资本对华输出热潮,投资矿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这股浪潮中,作为英法等国争夺热点的四川,签约数量列全国前茅,涉及矿地遍及全川,外商在川签约和办矿极具典型意义,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外资在中国、特别是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四川 华英公司 公司合同 外交史 光绪朝 办矿 外务部 四川 中国近代 外资
原文传递
四川“光绪通宝”一文机铸币考
8
作者 黄岳明 《西南金融》 1996年第2期60-60,共1页
四川“光绪通宝”一文机铸币考黄岳明广东省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首次以机器铸造铜钱,开创我国钱币史上“机铸币”之先河,继后宝武局、宝直局、宝漳局、宝浙局、宝津局、宝东局、宝苏局、宝蓟局、宝奉局、宝宁局等铸钱局亦先... 四川“光绪通宝”一文机铸币考黄岳明广东省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首次以机器铸造铜钱,开创我国钱币史上“机铸币”之先河,继后宝武局、宝直局、宝漳局、宝浙局、宝津局、宝东局、宝苏局、宝蓟局、宝奉局、宝宁局等铸钱局亦先后仿广东“机铸币”──“光绪通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铸 清末四川 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 铸币 折减使用 安岳县 三十年 元宝 机器铸造
下载PDF
“长联之冠”应属谁?
9
作者 李新海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6年第4期49-49,共1页
(《修辞学习》93年第3期刊登的孟昭泉先生《对偶分类商兑》一文,对于对偶的分类问题见解独到,论述精辟,读后受益匪浅。但是文中关于“长联之冠”的提法却不够妥当。文章写道:“新近发现的清代甘肃兰州吴可读撰写的‘甘肃创建举院联’,... (《修辞学习》93年第3期刊登的孟昭泉先生《对偶分类商兑》一文,对于对偶的分类问题见解独到,论述精辟,读后受益匪浅。但是文中关于“长联之冠”的提法却不够妥当。文章写道:“新近发现的清代甘肃兰州吴可读撰写的‘甘肃创建举院联’,全联一百九十二字,可谓长联之冠”。换言之,我国最长的对联是一百九十二字。愚认为,孟先生此论不能成立。因为它不符合实际情况。 据《中华名胜楹联集》、曾景初先生的《撰写对联》(两本书均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和《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北京出版社出版)等书的收录和介绍,字数超过一百九十二字的对联为数不少。其中有李大钊挽孙中山联是二百一十四字;潘軿甫撰写的黄鹤楼联是三百五十六字;李善济题四川灌县青城山联是三百九十四字。然而,堪称我国长联之冠的应是江津县临江城楼钟耘舫拟题联。曾景初先生在他《撰写对联》一书中对这幅对联作了介绍:“这幅对联是清末四川人钟耘舫遭陷害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联 名胜楹联 清末四川 商兑 对偶 修辞学 黄鹤楼 青城山 拟题 分类问题
下载PDF
惯写降表的李家儿
10
作者 戴德源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0-50,共1页
惯写降表的李家儿●戴德源四川民间,曾经流传过一段清末四川巡警道后任劝业道的周孝怀(善培)在成都进行社会改良的传说,说他在施行“娼、厂、唱、场”(管制娼妓,兴办实业,改良戏曲,兴建劝业场即今之商业场)的过程中,遇到一些... 惯写降表的李家儿●戴德源四川民间,曾经流传过一段清末四川巡警道后任劝业道的周孝怀(善培)在成都进行社会改良的传说,说他在施行“娼、厂、唱、场”(管制娼妓,兴办实业,改良戏曲,兴建劝业场即今之商业场)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其中的“娼”,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知祥 方孝孺 改良戏曲 清末四川 兴办实业 五代时期 社会改良 巡警道 进行报复 孟昶
下载PDF
千古一绝──趣说回文诗
11
作者 保戬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00年第1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回文诗 读书人 金华山 《春》 科举制度 《秋》 字的循环 古代文学 清末四川 七绝
下载PDF
《西蜀方言》的音系性质 被引量:8
12
作者 曾晓渝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3-275,共13页
英国传教士钟秀芝著的《西蜀方言》(1900)详细记录了120年前四川官话的语言面貌,学界对《西蜀方言》的基础音系存在不同看法。本文将《西蜀方言》音系与艾约瑟《官话口语语法》(1857)记录的成都方音作对比,并比较1940年代记录的134个四... 英国传教士钟秀芝著的《西蜀方言》(1900)详细记录了120年前四川官话的语言面貌,学界对《西蜀方言》的基础音系存在不同看法。本文将《西蜀方言》音系与艾约瑟《官话口语语法》(1857)记录的成都方音作对比,并比较1940年代记录的134个四川方言点材料,提出清代末期成都话很可能并行雅、俗两套口语音系,《西蜀方言》反映文雅口语音,特点是入声调独立,声母分平翘舌,尖团音分明,而通俗口语音则已经入声归阳平、尖团合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蜀方言》基础音系清末四川官话成都话雅 俗口语音
原文传递
养生名联拾趣
13
作者 拾言 《山西老年》 2002年第5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养生诗 清代文学家 扬州八怪 清末四川 养生之道 追求名利 顾光旭 民族英雄 动静结合 “知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