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憧憬的意义:论清末小说中的科技乌托邦叙事
1
作者 晋海学 马佳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0,共8页
清末小说家们基于救国的热诚与迫切,不同程度地将科技引入创作实践,从而形成了小说中“惟物质之为功”的科技乌托邦叙事。以解救现实危机为目的,这一叙事的主题分别体现在强国梦与文明梦两个层面之上。清末小说中的科技乌托邦叙事以确... 清末小说家们基于救国的热诚与迫切,不同程度地将科技引入创作实践,从而形成了小说中“惟物质之为功”的科技乌托邦叙事。以解救现实危机为目的,这一叙事的主题分别体现在强国梦与文明梦两个层面之上。清末小说中的科技乌托邦叙事以确信的姿态,通过国家愿景的可企及与可实现,展现了小说家们现代理性精神的萌发。然而,科技乌托邦叙事的“唯科学主义”忽略科技之外的思想资源,使小说家们的理想认知难免有偏颇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小说 科技乌托邦 国家愿景 理性追求 理想认知
下载PDF
清末小说翻译中的伪译现象研究
2
作者 郭荣荣 成思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85-291,共7页
为探究清末小说家的伪译方式及其成因,根据波波维奇和图里等对伪译的定义及罗丹对伪译的分类,结合勒费弗尔的操纵理论,对当时翻译中的伪译现象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清末小说家通过对文本外及文本内因素的操纵实现伪译,具体方式... 为探究清末小说家的伪译方式及其成因,根据波波维奇和图里等对伪译的定义及罗丹对伪译的分类,结合勒费弗尔的操纵理论,对当时翻译中的伪译现象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清末小说家通过对文本外及文本内因素的操纵实现伪译,具体方式包括虚构原本、原作者及译者信息,借助外国知名作家的名气,描写异国文化及使用异国语言表达方式等;清末大规模的伪译现象受到了当时诗学变化、意识形态及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该研究通过探讨清末小说翻译中的伪译现象,深化了对伪译这一特殊翻译现象的认识,为解读清末小说翻译史注入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史 清末小说翻译 伪译 操纵
下载PDF
近代“文明论”的兴起与清末小说中关于“文明”的歧见——以《瓜分惨祸预言记》和《新石头记》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耿传明 于冰轮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8-177,共10页
近代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大变化在于其内在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近代价值观变化的第一次大潮表现为"以西洋文明为目标"的文明论的兴起,它颠覆了中国人既往对于"文明"和"野蛮"的理解和判断,改变了中国... 近代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大变化在于其内在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近代价值观变化的第一次大潮表现为"以西洋文明为目标"的文明论的兴起,它颠覆了中国人既往对于"文明"和"野蛮"的理解和判断,改变了中国人的自我定位及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瓜分惨祸预言记》与《新石头记》都以其对"文明"的理解和想象来与时代对话,前者认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文明观,为中国设计、想象了一条通过自身主动的"文明化"来免于灭亡的途径;后者则延续了传统德本论的文明观,向往一种德力兼胜、始终由道德来统摄一切的"真文明",并以此来超越现代西方文明中的力本论倾向。这两种对于文明的理解和想象都存在着各自的洞见和盲区,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将文明作为一种未完成的目标而非已固化的现实来进行重新理解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小说 文明论 《瓜分惨祸预言记》 《新石头记》 德本论 力本论
下载PDF
清末小说中的女权乌托邦
4
作者 周乐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7-231,共5页
始于晚清的女权运动是当时维新思想家出于保国强种的目的所推行,受到西方女权思想很大影响,因此,其始"女权"只是一种概念的演绎,而不是从女性实际生存状态和经验中由女性自发提出女性存在的问题。由于缺少现实的根基,女权常... 始于晚清的女权运动是当时维新思想家出于保国强种的目的所推行,受到西方女权思想很大影响,因此,其始"女权"只是一种概念的演绎,而不是从女性实际生存状态和经验中由女性自发提出女性存在的问题。由于缺少现实的根基,女权常常导向乌托邦想象。小说在清末作为想象新的国族形象的手段,成为承载各种女权想象、表现女性乌托邦的重要载体。清末乌托邦小说反映了女权运动在清末由思想文化运动到现实层面推进这一过渡时期的困境,虽然有对女权简单化的理解、逃避现实的倾向,但确起到了鼓动民气的作用。没有清末对理想女性的乌托邦塑造,很难想象现代女性形象在五四后的横空出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小说 女权意识 乌托邦
下载PDF
论译者的“阐释者”身份——以清末小说翻译家为例
5
作者 章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6-61,共6页
清末小说译者为中国社会及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得到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共识。然而,在传统翻译理论的价值体系中,这些译者及其译作素来受到贬抑。这种实绩与评价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研究者有必要调整研究的视角... 清末小说译者为中国社会及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得到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共识。然而,在传统翻译理论的价值体系中,这些译者及其译作素来受到贬抑。这种实绩与评价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研究者有必要调整研究的视角。本文对译者的阐释功能及清末小说译者的自身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清末小说译者的重要性在于他们“阐释者”的身份定位,并认为这对于当代译者也同样具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小说译者 阐释者 译者身份
下载PDF
无政府、女权和清末小说
6
作者 周乐诗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第4期23-28,共6页
在20世纪初从西方进入中国的各种主义和思潮中,无政府主义是一股颇为强劲的势力。它一度和当时同样是从西方传入的女权思潮相结合,不仅为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婚姻家庭观作了一种独特的诠释,而且为现代女性形象提供了一种想象。这一想象对... 在20世纪初从西方进入中国的各种主义和思潮中,无政府主义是一股颇为强劲的势力。它一度和当时同样是从西方传入的女权思潮相结合,不仅为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婚姻家庭观作了一种独特的诠释,而且为现代女性形象提供了一种想象。这一想象对于20世纪中国现代女性的主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开拓作用,它首先是通过一些清末小说形塑了一系列爱国、勇于牺牲和为社会奉献的女性形象而得以展开的。本文试图为无政府主义和女权思想的结合找到依据,以说明各种无政府主义思潮对于女学思潮的渗透和作用,并且希望通过对清末小说中一些女性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无政府义思潮对中国20世纪主流的现代女性形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政府主义 女权 清末小说
下载PDF
西俗还是西学:论清末小说中的“食牛”
7
作者 蔡亚平 梁致远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80-87,共8页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牛很早即被赋予神圣的地位,“食牛”是一种禁忌。而到了清末,“食牛”这一源自西方的习俗在西学框架中得到正面的文化阐释。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食牛者往往拥有西学背景,拒绝接受“食牛”的角色要么充当了旧学代表,要...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牛很早即被赋予神圣的地位,“食牛”是一种禁忌。而到了清末,“食牛”这一源自西方的习俗在西学框架中得到正面的文化阐释。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食牛者往往拥有西学背景,拒绝接受“食牛”的角色要么充当了旧学代表,要么尚处于刚开始学习西学的阶段。小说中的“食牛”行为已不再是简单的西俗,而是上升到西学的层面。这正是清末中西“学战”在小说中留下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牛 清末小说 西学 “学战”
下载PDF
即物的理想:清末小说中的“拟桃花源”及其叙事特征
8
作者 晋海学 张世琪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5-171,共7页
清末小说中的“拟桃花源”叙事从古代的桃花源意象汲取灵感,对社会现实危机表达出了浓郁的关怀倾向。它们或专注于现实社会中精神至境的描绘,或聚焦于清末志士海外征服的实践,或沉思于理想社会究竟为何物,表现出较为多层的主题内涵。“... 清末小说中的“拟桃花源”叙事从古代的桃花源意象汲取灵感,对社会现实危机表达出了浓郁的关怀倾向。它们或专注于现实社会中精神至境的描绘,或聚焦于清末志士海外征服的实践,或沉思于理想社会究竟为何物,表现出较为多层的主题内涵。“拟桃花源”叙事具有鲜明的未来意识,也更强调理想社会的设计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使得这类小说格外关注理想社会的可企及性、可实现性以及它的现代性内容。“拟桃花源”叙事没有脱离当时的知识语境,它不仅呈现出了鲜明的即物精神,而且表现出了积极的希望精神和乐观的理性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小说 拟桃花源 即物 理想社会 现代性
下载PDF
陈景韩与清末小说格局的形成
9
作者 陈大康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7,共10页
“小说界革命”兴起至清王朝灭亡九年里,形成了即将迈入现代小说的清末小说格局。日报小说兴盛、短篇小说复兴、纠正梁启超小说观的偏见、新流派的行世、与读者互动渠道的畅通以及小说专刊模式的规范,是该格局构成的重要因素,而陈景韩... “小说界革命”兴起至清王朝灭亡九年里,形成了即将迈入现代小说的清末小说格局。日报小说兴盛、短篇小说复兴、纠正梁启超小说观的偏见、新流派的行世、与读者互动渠道的畅通以及小说专刊模式的规范,是该格局构成的重要因素,而陈景韩则是发起与推动者之一。他在当时作品数量最多,《时报》主笔等职务又使其实践与理论在清末小说格局形成的几个关节点上起了突出作用,成为其间重要的枢纽式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景韩 清末小说 新流派 小说专刊
原文传递
论清末新小说家对侦探小说的三种阐释--以《歇洛克奇案开场》《失珠》《中国侦探:罗师福》为例
10
作者 王东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2期45-48,共4页
在“小说界革命”的感召下,清末侦探小说无法摆脱“工具论”的思想阴霾是其宿命之一,其文学形态被动式地影响着新小说家们身处文化政治转型时期的主体心态,成为他们介入时代语境的得力工具。在此基础上,侦探小说不期然地受到了新小说家... 在“小说界革命”的感召下,清末侦探小说无法摆脱“工具论”的思想阴霾是其宿命之一,其文学形态被动式地影响着新小说家们身处文化政治转型时期的主体心态,成为他们介入时代语境的得力工具。在此基础上,侦探小说不期然地受到了新小说家的多重阐释:他们或以“侠客精神”解读之,或将“侦探”与“哀情”的类型质素结合起来,或尝试从真正意义上的“侦探”去架构文本,由此所形成的文本景观体现出该种域外小说本土化过程中的繁复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形态 小说界革命 侦探小说 清末小说 时代语境 哀情 侠客精神 主体心态
下载PDF
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探究——评《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研究》
11
作者 郑哲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9-I0009,共1页
小说叙事需要依托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但是小说中的空间同样重要,小说中的一切故事都只发生于空间中。清末民初小说在对于发生在某一城市中的故事进行描述时,往往会有另一城市的空间叙事与之对应,形成“双城叙事”现象,尤其是以京沪两... 小说叙事需要依托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但是小说中的空间同样重要,小说中的一切故事都只发生于空间中。清末民初小说在对于发生在某一城市中的故事进行描述时,往往会有另一城市的空间叙事与之对应,形成“双城叙事”现象,尤其是以京沪两地为主。探究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对于了解文学史演进、理解小说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研究》一书立足于连接“文学”与“地理”的“文学空间”,从“文学空间”的“外层空间”进入“内层空间”,最后到文学史意义,重点探讨了空间与小说家都市体验、空间与小说中的文本空间、空间与小说空间叙事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空间 空间叙事 文本空间 文学史意义 小说叙事 都市体验 清末民初小说 内层空间
下载PDF
清末小说中的南北之辨和南北之旅——以对“庚子之乱”的叙写为中心 被引量:5
12
作者 乔以钢 林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8,共8页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心中的“天下”观念渐渐改变,“国家”观念渐渐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南”“北”之间的无形界线渐渐浮现。这种分际在“庚子之乱”中由隐而显,也投射在想象与虚构层面的小说叙述中。清末小说对“庚子之乱”的叙述,不...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心中的“天下”观念渐渐改变,“国家”观念渐渐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南”“北”之间的无形界线渐渐浮现。这种分际在“庚子之乱”中由隐而显,也投射在想象与虚构层面的小说叙述中。清末小说对“庚子之乱”的叙述,不仅呈现了这种南北之间的对立,更重要的是,其叙写姿态的变化中王朝的意识形态已潜在崩解;小说在痛定思痛之时,叙述逻辑中已有意无意间使传统道统式微,救赎期待被转向海外,求变思维豁显;传统的循环世界观消退,线性时间观念在想象领域的叙述逻辑中开始登场。在此过程中,“华洋之辨”消失,全球视野出现,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在叙述逻辑上已被虚位以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之辨 南北之旅 庚子之乱 拯救之旅 清末小说
原文传递
简论清末科幻小说《电世界》中的科技叙事
13
作者 张翼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130,共7页
科技是清末小说主要的叙述主题之一。这些小说的科技叙事虽然大都发生在未来,但其内里却始终包蕴着对现实的拳拳关怀。许指严创作于1909年的科幻小说《电世界》,以“电”为叙事核心,进而通过科技、方略与道德的叙事结构,为读者搭建了一... 科技是清末小说主要的叙述主题之一。这些小说的科技叙事虽然大都发生在未来,但其内里却始终包蕴着对现实的拳拳关怀。许指严创作于1909年的科幻小说《电世界》,以“电”为叙事核心,进而通过科技、方略与道德的叙事结构,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完美的未来世界。《电世界》既是清末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转换的记录,也是清末文化结构调整的书写,更是对重建天下观念切身体验的传达。与此同时,叙述者越来越人物化的趋势,也让这篇小说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叙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小说 《电世界》 科技叙事 中国经验
下载PDF
清末小说和现代女性形象的形成
14
作者 周乐诗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2-78,95,共8页
清末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新小说和新女性为重点的文化诉求,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文学中现代女性形象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在性别革命的意义上,不管是民族解放还是个人解放,都有多层面的... 清末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新小说和新女性为重点的文化诉求,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文学中现代女性形象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在性别革命的意义上,不管是民族解放还是个人解放,都有多层面的反映,20世纪女性的问题在清末几乎已经被悉数提出。而清末文化失调的语境,造成现实的女性和想象的女性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小说 现代化 现代女性形象
原文传递
“疾病”与“治疗”——对清末新小说中一对隐喻的考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继宁 郑丽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9-151,共3页
旨在"小说救国"的清末新小说中,作为隐喻的"疾病"与"治疗",对称性地驱迫着文学文本的话语生产方式,存在着热衷西化,中经扬弃,继而持守现实主义的身体国家化的演变逻辑。这一考察,彰显出了近代中国民族主... 旨在"小说救国"的清末新小说中,作为隐喻的"疾病"与"治疗",对称性地驱迫着文学文本的话语生产方式,存在着热衷西化,中经扬弃,继而持守现实主义的身体国家化的演变逻辑。这一考察,彰显出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策源性的动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小说 病夫 新民 身体国家化
下载PDF
清末新小说中的“新中国”想象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继宁 郑丽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0-153,共4页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政治启蒙目的,以实现"小说"救国的宗旨。但这些小说文本仅仅停留于"民族国家"想象,尚未完成国家理论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小说 “新中国” 想象 民族国家 互文性 现代性
下载PDF
在情欲与伦理之间——论清末民初小说的情爱叙事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航飞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1-195,共5页
在以"仁"控欲的中国传统伦理系统中,个体情爱的叙事空间非常逼仄。个性思潮的萌发以及传奇、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发展,为欲望形态的个体化呈现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与叙事空间。承袭晚明"以情抗理"的人文思潮与叙事传统,... 在以"仁"控欲的中国传统伦理系统中,个体情爱的叙事空间非常逼仄。个性思潮的萌发以及传奇、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发展,为欲望形态的个体化呈现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与叙事空间。承袭晚明"以情抗理"的人文思潮与叙事传统,清末民初的小说开始注重情爱过程与心理描写,其叙事伦理呈现出在情欲与伦理之间徘徊的姿态。这种姿态恰是五四"人的文学"冲决传统文化罗网的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欲 伦理 境遇 清末民初小说 情爱叙事
下载PDF
清末白话小说中条件类纪效连接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瑞芳 武振玉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6期132-136,共5页
表条件的连接(connective)成分是纪效(cause-result)连接成分中的一个类别,根据对条件的界定,可以将其分为5个层次:顺承条件类、假设条件类、排除条件类、相反条件类及毋论条件类。这5个类别的纪效连接成分在清末白话体小说中均有所体... 表条件的连接(connective)成分是纪效(cause-result)连接成分中的一个类别,根据对条件的界定,可以将其分为5个层次:顺承条件类、假设条件类、排除条件类、相反条件类及毋论条件类。这5个类别的纪效连接成分在清末白话体小说中均有所体现。通过比较可知,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清末条件类纪效连接成分有一些内容与现代的连接成分相一致,但其构形区别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白话小说 纪效连接成分 关联词 条件类纪效连接成分
下载PDF
清末小说疾病叙事的形态、特征与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晋海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58,共8页
疾病叙事是清末小说家现实关怀的即物表达,他们或专注于疾病的治疗实践,或现身于治愈效果的宣传,或沉思于治愈之后生发的种种问题,呈现出多元的主题形态。这类小说以"疾病的发现"这一现代视野,把疾病与国民改造相关联,进而以&... 疾病叙事是清末小说家现实关怀的即物表达,他们或专注于疾病的治疗实践,或现身于治愈效果的宣传,或沉思于治愈之后生发的种种问题,呈现出多元的主题形态。这类小说以"疾病的发现"这一现代视野,把疾病与国民改造相关联,进而以"疾病最终必将治愈"的未来意识,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特征。围绕诊断与治疗所展开的叙事以及由此所确立的民众被治疗的思考维度,他们更强调医生的价值,相对忽略了病人的体验,形成了"医生-病人"的认知模式。这类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消闲娱乐的写作取向,它们所包蕴的唤醒民众的现代主题,对后世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小说 疾病叙事 主题形态 现代特征 认知结构
原文传递
一部富有学术意义和使用价值的工具书 推荐齐鲁书社版《增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延礼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7-249,共3页
日本樽本照雄教授致力于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已近三十年,对于中国近代小说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先后出版过<清末小说闲谈>(1983)、<清末小说论集>(1992)、<清末小说探索>(1998)等专著多种.再加上他主编的<清末小说>... 日本樽本照雄教授致力于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已近三十年,对于中国近代小说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先后出版过<清末小说闲谈>(1983)、<清末小说论集>(1992)、<清末小说探索>(1998)等专著多种.再加上他主编的<清末小说>杂志和<清末小说通讯>,以及他编辑的<清末民初小说年表>,在海内外学界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 工具书 樽本照雄 收载范围 翻译 小说出版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