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被引量:3
1
作者 梁景时 梁景和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7-72,共6页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与开民智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文化改革潮流,是改造中国近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补充形式,虽然这一潮流有其时代的局限,但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应忽视的,是应给予肯定的。
关键词 促进作用 国民性弱点 知识分子 教育救国论者 清末思想 开民智 外国人 百家姓 中国近代社会 三字经
下载PDF
清末新政的思想基础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勇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清末新政是在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人深感国家一定要富强起来的社会背景下出现 的。新政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由江楚会奏三折构成,所提出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兴学育才、整 顿中法、采用西法三个方面。新政思想体系包含有戊戌思潮的基本思... 清末新政是在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人深感国家一定要富强起来的社会背景下出现 的。新政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由江楚会奏三折构成,所提出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兴学育才、整 顿中法、采用西法三个方面。新政思想体系包含有戊戌思潮的基本思想成分。立宪要求以一 种新面孔充实进新政思想,并显示出其具备了起到中坚作用的实际价值,从而将新政思想升 华到它所能达到的时代最高点。清末新政思想吸纳自强思潮、洋务思潮、戊戌思潮、立宪思 潮中的合理成分,它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快步向近代化方向前进,引发了政治也必 须近代化这一社会变迁的关键性活动。由于新政思想的最高点是保留“满人”皇帝前提下的 君主立宪,所以当辛亥革命胜利已成定局时,新政运动再怎么搞也挽救不了清政府垮台的厄 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思想 江楚会奏三折 戊戌思潮 立宪思潮 清朝末年 思想基础 教育 法律 自强思潮 洋务 思潮
下载PDF
论清末的“家庭革命” 被引量:11
3
作者 梁景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5-50,27,共7页
论清末的“家庭革命”梁景和一中国传统家庭在固守、封闭的社会里,可以依凭本身的惯性力来支撑着自己的身躯,一旦其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一旦其内部矛盾渐次明朗,它的惯性力就遭到抵制,传统家庭就将出现危机。清末,在外国殖民者"扬... 论清末的“家庭革命”梁景和一中国传统家庭在固守、封闭的社会里,可以依凭本身的惯性力来支撑着自己的身躯,一旦其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一旦其内部矛盾渐次明朗,它的惯性力就遭到抵制,传统家庭就将出现危机。清末,在外国殖民者"扬大旗、擂大鼓、呐大喊,顺风扬帆,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革命 清末思想 家族主义 政治革命 家族制度 辛亥革命前 先进知识分子 国家思想 家庭制度 新世纪
下载PDF
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开民智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景时 《东疆学刊》 1998年第1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二十世纪初 中国思想 开民智 教育救国论者 普及教育 开通民智 强迫教育 国民性弱点 《大公报》 清末思想
下载PDF
简论清末道德视野下的群与个人 被引量:4
5
作者 鲁萍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清末以来 ,中国思想言说中“道德”与“社会” (早期或称“群”)的关联相当密切 ,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与当年多数思潮相类 ,晚清流行的“合群”观念也是与爱国、强国直接相关的。正因此 ,“民德”被认为是“人群之鸿宝、社会之金玉... 清末以来 ,中国思想言说中“道德”与“社会” (早期或称“群”)的关联相当密切 ,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与当年多数思潮相类 ,晚清流行的“合群”观念也是与爱国、强国直接相关的。正因此 ,“民德”被认为是“人群之鸿宝、社会之金玉” ,也就是“合群”为强国的基础。另一方面 ,当时士人受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影响较大 ,常希望使社会的“部分”与“整体”形成有机的联结 ,故“独”与“群”的关系不仅有对立的一面 ,且有相通的一面。章太炎提出“大独”为“大群之母” ,故晚清思想的发展已暗示了打破传统、解放个人的走向 ,这一思路的自然发展便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伦理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合群 个人与群体 道德 清末思想
下载PDF
李提摩太与《泰西新史揽要》的译介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雅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19-124,共6页
作为一部英国三流历史学著作 ,《泰西新史揽要》却是晚清销量最大、影响最广的西方历史学译作。这部本来以改善教会在华处境为目的的译著 ,完成出版之时恰逢甲午战争的危局 ,不仅近代中国人把它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 ,而且李提摩太也不由... 作为一部英国三流历史学著作 ,《泰西新史揽要》却是晚清销量最大、影响最广的西方历史学译作。这部本来以改善教会在华处境为目的的译著 ,完成出版之时恰逢甲午战争的危局 ,不仅近代中国人把它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 ,而且李提摩太也不由自主转移了重点 ,更多参与到近代中国的变革论争之中。李提摩太的很多工作 ,诸如译书、文章著述、参加反缠足会、创办山西大学堂等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提摩太 《泰西新史揽要》 清末思想
下载PDF
清末民族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端 被引量:9
7
作者 马玉洁 李伟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25,共5页
清朝末年,受社会制度变革和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中国现代民族概念萌芽,标志着民族学在中国的确立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端。围绕满汉关系和"五族大同"的理念,清末的革命家、官员、学者等分属不同政治、思想立场的人... 清朝末年,受社会制度变革和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中国现代民族概念萌芽,标志着民族学在中国的确立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端。围绕满汉关系和"五族大同"的理念,清末的革命家、官员、学者等分属不同政治、思想立场的人物,沿着三条不同的路径,对民族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通过回溯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五族大同"等概念在政治、学术等场域的具体表达,本文试图在中国各民族构成一个整体这一意义上,寻找中国民族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线索,并为当前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提供可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族思想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语境、对接与投射:清末宪政思想接受中的变调 被引量:2
8
作者 苗永泉 张铭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73,共7页
清末盛行的立宪救国思想代表了一种通过移植西方宪政制度来寻求富强的政治主张。这一思潮推动了政治话语权从传统的尊君范式向宪政民主范式的转换,并为此后的制度变迁注入了强劲的观念动力。然而,当时国人解读外来宪政思想时面临的语境... 清末盛行的立宪救国思想代表了一种通过移植西方宪政制度来寻求富强的政治主张。这一思潮推动了政治话语权从传统的尊君范式向宪政民主范式的转换,并为此后的制度变迁注入了强劲的观念动力。然而,当时国人解读外来宪政思想时面临的语境,以及为使外来宪政诉求能与本土性道义诉求对接而担当起"政治动员功能",不能不将大量的本土要素投射到宪政思想之中,从而使之发生重大变调,偏离其本来指向的制约国家权力这一目标。清末宪政观的这一建构使清末,也使近现代中国的宪政思想及实践自始就背负了与宪政精神极不相符的理想主义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宪政思想 立宪救国 语境 投射 变调
原文传递
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及其对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肖朗 孙莹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8,共13页
作为一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身处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求新知于域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和文汉读法"大量阅读日文论著和译著,以了解、吸收和译介近代欧美及日本的思想观念,并写下了《和文汉读法》一书。该书... 作为一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身处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求新知于域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和文汉读法"大量阅读日文论著和译著,以了解、吸收和译介近代欧美及日本的思想观念,并写下了《和文汉读法》一书。该书不仅总结了以往中国人学习、研究日语的经验和成果,对此后日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启发并带动了大批留日学生和青年学子以梁启超为榜样,通过翻译日文书来导入、传播近代西方及日本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积极开展启蒙宣传活动,从而对清末民初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和文汉读法》 日语教科书 日文汉译 清末民初思想 启蒙宣传
原文传递
读书偶感
10
作者 亦文 《学术研究》 1980年第4期58-59,共2页
说起来也很寒伧,对清末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的达尔文著作,我还不曾细读过。近来翻读《物种起源》,虽然我于生物学毫无素养,却也产生了开卷有益之感。别的受益姑置不论,就说开卷。
关键词 达尔文 物种起源 重大影响 读书 清末思想 生物学 自然科学 亚里士多德 研究成果 拉马克
下载PDF
清末国民性批判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景和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5-64,共10页
This article criticizes and reveals the weak points of the national temperament at the a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also compares Chinese temperament with temperaments of foreign countries. This article trace... This article criticizes and reveals the weak points of the national temperament at the a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also compares Chinese temperament with temperaments of foreign countries.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theory on the issues concerning the reasons for national temperament.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criticism on nation al temperamen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国民性思想 国民劣根性 梁启超 清末思想 国民性改造思想 革命派 立宪派 国民性改造思潮 国民程度 国民性批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