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清末科举改制下的浙闱新变与现实省思
- 1
-
-
作者
钟伟春
李木洲
-
机构
浙江大学
-
出处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
基金
202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十年改革追踪与评估研究”(DIA200350)。
-
文摘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对与考官素质不足、路径依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新制精神的落实大打折扣,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的更张未能为自身续命。清末科举改制失败对当前考试制度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仍具有重要启示。它警示后世在推出重大考试改革之前,务必要系统谋划,充分准备,循序推进。
-
关键词
清末科举改制
浙闱新变
士子新貌
新制精神
高考改革
-
Keywords
imperial examination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anges in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examination
candidates'new appearance
new system spiri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
分类号
G405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刍议清末科举渐进式变革失败的影响
- 2
-
-
作者
呼庆伟
-
机构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出处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82-85,共4页
-
文摘
科举是古代社会创造的重要选官制度,朝代更迭,其自身也数度变革,但持续沿用,在社会演进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清末,在变法图强大潮的裹挟下,科举选补政府官员种种弊端成为教育普及的众矢之的,逐渐形成“合科举于学校”的渐进式变革思路,并通过变法维新的方式强力推行。甲午之败、庚子国变,内忧外患多事之秋,亡国灭种危机四伏,清廷重臣以科举阻碍学堂的普及、妨误人才的成长为由,屡屡议停科举,最终放弃“渐废”科举的变革道路,而采取了“立停”科举的断崖式变革,不仅造成清廷统治基础的迅速坍塌,而且对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关键词
清末科举
渐进式变革
断崖式革废
深远影响
-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清末科举乡试的形象记录——林豪《棘闱杂咏》诗解读
- 3
-
-
作者
欧明俊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教育与考试》
2016年第5期45-56,共12页
-
文摘
林豪于咸丰九年(1859)第三次赴福州参加福建乡试,终于考中举人。其五律《棘闱杂咏》20首对乡试的完整过程——录遗、唱名、搜检等20个环节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细致的描绘和记录。林豪切身感受,观察细致,视角独特,擅长细节刻画。此组诗如一幅清末乡试的全景长卷,堪称"诗史"。与他人有关乡试诗比较,更能看出其特色和价值。《棘闱杂咏》为后人全面认识科举考试提供了形象、丰富的感性素材,也表明闽台两地密切的地缘和文缘关系。《棘闱杂咏》写的是清末台湾金门士子乡试记忆,是乡试的"原生态"展现。古代乡试诗存世不少,但几乎没有如此详尽描写乡试完整过程的组诗,这是独一无二的,既有文献价值,又有文学价值,对今天完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
关键词
林豪
清末科举
乡试
《棘闱杂咏》
形象记录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袁世凯与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廖廷建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三明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87-90,共4页
-
文摘
关于袁世凯的评价 ,史学界早已盖棺定论。但是 ,总体上的评价并不能替代具体事件上的评价 ,本文就事论事 ,探讨袁世凯在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中所起到的作用 。
-
关键词
袁世凯
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主观动机
客观效果
-
Keywords
Yuan shi-kai
aboli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motivation
objective effect
-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清末科举改制后的科举考试与新学传播
被引量:6
- 5
-
-
作者
曹南屏
-
机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6-157,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文化交流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09&ZD07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中日甲午之战以后,新学与旧学、新党与旧党的分野渐趋激烈化。面对新学的冲击,清廷将"中体西用"一说构建为一种全新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将其同时体现于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与学堂的课程设置之中。这种以崇正学、收摄人心为诉求的官方意识形态是对清末新思想、新学说逐渐传播的一种因应,体现出清廷试图维护统治稳定的意图,也影响到了科举改制的实际施行,造成清末最后几届科举考试的命题与取士标准都呈现出似新实旧的样貌,继而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考士子中的新书销售与新学传播。然而,不管官方是否真的存有鼓励和提倡新学的意图,清末科举改制也为清末的新学传播提供了极大的制度推力,在科举"指挥棒"的指引之下,新学、新书也由此在读书人中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
关键词
清末科举改制
命题与取士标准
新名词
新学传播知识转型
-
Keywords
reform of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late Qing, criterion for question setting and recruitment, new terms, learning
-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