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预备立宪中的外方因素:有贺长雄一脉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宏云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15,191,共17页
有贺长雄与清末预备立宪关系密切。他为考察政治大臣端方和戴鸿慈起草了考察政治报告,之后又为考察宪政大臣达寿和李家驹讲解欧美、日本的宪法与官制,并对清政府筹备立宪提出较为系统的建议,核心是建立"责任内阁制"。其观点... 有贺长雄与清末预备立宪关系密切。他为考察政治大臣端方和戴鸿慈起草了考察政治报告,之后又为考察宪政大臣达寿和李家驹讲解欧美、日本的宪法与官制,并对清政府筹备立宪提出较为系统的建议,核心是建立"责任内阁制"。其观点与建议,在考政大臣有关预备立宪的奏折中有明显体现,与预备立宪的整体思路乃至官制编纂、宪法拟订有很大关联性。受有贺长雄、穗积八束等人影响,清末预备立宪倾向于模仿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大权政治"模式,但如何处理大权政治下君主与内阁以及满汉官僚之关系,是困扰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症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贺长雄 清末预备立宪 《欧美政治要义》 官制改革
原文传递
从心理角度浅析清末预备立宪的失败
2
作者 田一雯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159-160,共2页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各个阶层的心理、态度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改革的结果。改革主导者清朝统治阶层的矛盾心理使预备立宪一直处于反复之中,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革命派排满心理和立宪...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各个阶层的心理、态度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改革的结果。改革主导者清朝统治阶层的矛盾心理使预备立宪一直处于反复之中,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革命派排满心理和立宪派的实用心理使立宪运动频频受到阻碍,难以有计划的进行;民众的疏离心理使立宪如无根之木缺乏民生文化的土壤,终处孤立境地。这些心理影响下的行为都对预备立宪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 清末预备立宪 失败
原文传递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年鉴编纂活动
3
作者 牟国义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3期151-151,共1页
清光绪年间,出于预备立宪、维新政治的需要,清政府作出刊行统计年鉴的重大决策。伴随预备立宪的进程,统计调查及其编纂活动在各部院和各省有条不紊展开。这时的编纂活动尚处在决策实施的初期,但编纂活动的启动和实施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清光绪年间,出于预备立宪、维新政治的需要,清政府作出刊行统计年鉴的重大决策。伴随预备立宪的进程,统计调查及其编纂活动在各部院和各省有条不紊展开。这时的编纂活动尚处在决策实施的初期,但编纂活动的启动和实施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且年鉴编纂的理念和目标贯穿于筹备立宪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筹备立宪 清末预备立宪 编纂活动 年鉴编纂 统计调查 决策实施 光绪年间 清政府
原文传递
论中国宪政发展之路——以清末“满族内阁”向“完全责任内阁”之嬗变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熊元彬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6,共7页
在短短的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清廷相继组建了"满族内阁"、暂行内阁以及袁世凯的"完全责任内阁",三者相继经历了流产、早产、夭折再到消亡的过程。它们的相继嬗变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的必然,是民主对专... 在短短的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清廷相继组建了"满族内阁"、暂行内阁以及袁世凯的"完全责任内阁",三者相继经历了流产、早产、夭折再到消亡的过程。它们的相继嬗变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的必然,是民主对专制否定逐步加深的结果,是超前与失序时代的产物,在结构设置及其人员安排等方面具有渐趋于西方责任内阁的发展势头。虽然前两者所移植的民主成分甚少,但却是逐渐增多的,其嫁接的程度也是逐渐加深的。清末责任内阁的嬗变过程不仅是中国宪政发展之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当今宪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建设 清末预备立宪 “满族内阁” 暂行内阁 “完全责任内阁”
下载PDF
丙午中央官制变革再研究——侧重新官制文本制定与反响的探讨
5
作者 周增光 《清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76,共13页
在新官制文本草拟时,丙午改制呈现出与既有印象不同的特点:趋新改革的急迫与人事安排的平衡并行。就新官制的文本制定过程而言,从草拟大纲到修正、核定奏本,已非仅从改革派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守旧者意见影响;而慈禧最终裁定的新官制... 在新官制文本草拟时,丙午改制呈现出与既有印象不同的特点:趋新改革的急迫与人事安排的平衡并行。就新官制的文本制定过程而言,从草拟大纲到修正、核定奏本,已非仅从改革派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守旧者意见影响;而慈禧最终裁定的新官制文本,依然以折中平衡、求稳为主旨,并未呈现明显的重满抑汉倾向,甚至还增加了用人不分满汉的表述。但就实际影响而言,新官制文本公布后引发了各方的失望情绪。新官制文本虽然体现了折中平衡,改制后的人事安排也试图平衡满汉,但并未形成制度化的用人规制,平衡极易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预备立宪 中央官制变革 新官制文本 丙午改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