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HPLC法测定清消丸中血竭素的含量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晓君 高鸿彬 +2 位作者 王志君 胡叶帅 宋洪杰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2016年第5期379-381,共3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清消丸中血竭素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_(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钠(35∶65);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检测波长:440nm;进样量20μl。结果:血竭素在0.742 8...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清消丸中血竭素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_(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钠(35∶65);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检测波长:440nm;进样量20μl。结果:血竭素在0.742 8~23.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12%,RSD为1.12%(n=6)。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清消丸中血竭素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消丸 血竭素 含量测定 色谱法 高效液相
下载PDF
清消丸浓缩丸的制备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忠壮 全山丛 胡晋红 《基层中药杂志》 2001年第1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清消丸 浓缩 制备 中药
下载PDF
基于下法毒消肝清丸对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树志 熊壮 刘铁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1870-1872,共3页
目的:研究基于下法毒消肝清丸对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11月的98例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下法毒消肝清丸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 目的:研究基于下法毒消肝清丸对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11月的98例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下法毒消肝清丸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炎性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9.80%以及71.4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ET、AST、ALT、TBil、TNF-α、IL-6以及P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法毒消肝清丸有效降低了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了肝功能,提高了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内毒素血症 下法
下载PDF
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树志 刘铁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58-1964,共7页
目的通过CCl4复合造模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探讨毒消肝清丸对大鼠肝脏炎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66只大鼠造模过程中有17只死亡,取3只大鼠检测内毒素和观察肝脏结构,确定造模成功,剩余随机分成正常组(n=6),模型组(n=8)、乳果糖组(n... 目的通过CCl4复合造模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探讨毒消肝清丸对大鼠肝脏炎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66只大鼠造模过程中有17只死亡,取3只大鼠检测内毒素和观察肝脏结构,确定造模成功,剩余随机分成正常组(n=6),模型组(n=8)、乳果糖组(n=8)、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223.4 mg/kg、111.7 mg/kg、58.9 mg/kg,n=8)。采用CCl4复合造模法造模8周,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乳果糖组予乳果糖,毒消肝清丸药物组按上述剂量每天给药1次,连续8周。测定内毒素含量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变化情况、采用ELISA检测肝脏组织TNFα、IL-1β、IL-6的含量;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TLR4、MyD88、NF-κB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各组间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11,P<0.001);模型组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给药后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不同剂量组大鼠血清内毒素含量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各组间大鼠血清IL-6、IL-1β以及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5.390、38.271、40.241,P值分别为0.002、0.001、<0.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显著升高(P值均<0.01);给药后乳果糖组及毒消肝清丸不同剂量药物组大鼠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水平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各组间大鼠肝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483、29.547、19.242、18.752、22.146、15.834,P值均<0.0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乳果糖和毒消肝清丸不同剂量治疗后大鼠肝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显著下降(P值均<0.01)。与低剂量治疗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尤为显著(P值均<0.01)。结论药物组可能通过下调肝脏组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信号的转导,减少了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进而缓解内毒素血症并对肝脏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内毒素血症 Toll样受体4 NF-κB 髓样分化因子88 细胞因子类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毒消肝清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肾阴虚证(便秘型)30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范振林 杨扬 刘铁军 《吉林中医药》 2008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观察毒消肝清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肠易激综合征肝肾阴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毒消肝清丸治疗组和搜风顺气丸对照组各30例,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 目的:观察毒消肝清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肠易激综合征肝肾阴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毒消肝清丸治疗组和搜风顺气丸对照组各30例,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毒消肝清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肝肾阴虚型 滋阴增液润肠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胃消滞丸中大黄素、大黄酚含量
6
作者 屈梅芳 蔡大伟 欧阳晓艳 《中国药业》 CAS 2005年第12期38-39,共2页
目的:建立清胃消滞丸中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HypersilC18柱(250mm×4.6mm,5μm)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25℃,以外标法检测。结果:大黄素浓度线性范围为3.06~30.60... 目的:建立清胃消滞丸中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HypersilC18柱(250mm×4.6mm,5μm)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25℃,以外标法检测。结果:大黄素浓度线性范围为3.06~30.60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92%,RSD为1.28%(n=6);大黄酚浓度线性范围为6.13~61.30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70%,RSD为1.20%(n=6)。结论:该方法样品分离度佳、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黄素 大黄酚
下载PDF
毒消肝清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铁军 杨世忠 +2 位作者 杨玉洁 史淑荣 王建民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慢性 乙型肝炎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清脑消痛丸的制备及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8
作者 王映联 何继红 王世彪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20期49-49,共1页
目的:制备清脑消痛丸,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并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方法:照薄层色谱法试验鉴别川芎、白芷,制定质量标准;小鼠灌胃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本药制备合理,制剂稳定,按最高浓度及小鼠灌胃最大容量(0.4ml/10... 目的:制备清脑消痛丸,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并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方法:照薄层色谱法试验鉴别川芎、白芷,制定质量标准;小鼠灌胃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本药制备合理,制剂稳定,按最高浓度及小鼠灌胃最大容量(0.4ml/10g),计算小鼠的给药剂量为26.92g/kg,按公斤体重计算,相当于60kg体重成人每日用量(0.09 g/kg)的299倍。结论:本品制备工艺可靠,质量可控,口服给药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质量标准 急性毒性实验
下载PDF
清脑消痛丸的制备及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9
作者 王映联 何继红 王世彪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4期399-399,共1页
目的:制备清脑消痛丸,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并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方法:照薄层色谱法试验鉴别川芎、白芷,制定质量标准;小鼠灌胃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本药制备合理,制剂稳定,按最高浓度及小鼠灌胃最大容豇0.4ml/10... 目的:制备清脑消痛丸,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并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方法:照薄层色谱法试验鉴别川芎、白芷,制定质量标准;小鼠灌胃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本药制备合理,制剂稳定,按最高浓度及小鼠灌胃最大容豇0.4ml/10g),计算小鼠的给药剂量为26.92g/kg,按公斤体重计算,相当于60kg体重成人每日用量(0.09g/kg)的299倍。结论:本品制备工艺可靠,质量可控,口服给药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质量标准 急性毒性实验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肺消痤丸中黄芩苷的含量
10
作者 徐鸿 任永凤 +2 位作者 刘晓方 赵文贤 吕红霞 《新疆中医药》 2006年第6期34-35,共2页
目的:建立清肺消痤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眦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结果:HPLE法测得黄芩苷含量2.96~3.14mg/g,平均回收率为102.21%,RSD为1.55%(n=6)。该定量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结论:建立的方法能有效地控制... 目的:建立清肺消痤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眦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结果:HPLE法测得黄芩苷含量2.96~3.14mg/g,平均回收率为102.21%,RSD为1.55%(n=6)。该定量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结论:建立的方法能有效地控制清肺消瘦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黄芩苷
下载PDF
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测定清血内消丸中马兜铃酸A含量 被引量:9
11
作者 甘盛 韩婷 +2 位作者 刘华钢 施晓光 吴超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63-167,共5页
目的:建立清血内消丸中马兜铃酸A的限量检查法。方法:采用1%碳酸钠溶液多次加热溶解样品,用三氯甲烷多次提取,弃去三氯甲烷层,碱水层用稀盐酸调pH,加三氯甲烷提取多次,收集合并三氯甲烷层,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精密吸取1 mL,置20 mL量瓶... 目的:建立清血内消丸中马兜铃酸A的限量检查法。方法:采用1%碳酸钠溶液多次加热溶解样品,用三氯甲烷多次提取,弃去三氯甲烷层,碱水层用稀盐酸调pH,加三氯甲烷提取多次,收集合并三氯甲烷层,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精密吸取1 mL,置20 mL量瓶,加乙腈-水(40∶60)稀释至刻度,以水(0.1%甲酸+5 mmol.L-1甲酸铵)/(%)和乙腈(含5%水,0.1%甲酸+5 mmol.L-1甲酸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多离子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结果:马兜铃酸A在11.21~299.0 pg进样量与马兜铃酸A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检测限0.1μg.L-1,定测限0.3μg.L-1,平均回收率119.20%,RSD 4.0%(n=9)。结论:方法准确,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干扰少,特异性好,能满足马兜铃酸A的痕量残留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内 马兜铃酸A 液相色谱-质谱串联 限量 检查
原文传递
名老中医治疗肝癌经验研究评述 被引量:9
12
作者 孙佳 叶丽红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658-660,共3页
目的:总结名老中医治疗肝癌经验。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总结名老中医治疗肝癌的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临床经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肝癌多因情志抑郁、湿热、虫蛊、酒毒日久而致气滞、血瘀、湿热、痰湿、... 目的:总结名老中医治疗肝癌经验。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总结名老中医治疗肝癌的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临床经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肝癌多因情志抑郁、湿热、虫蛊、酒毒日久而致气滞、血瘀、湿热、痰湿、热毒等结为有形之邪,故酿生癌毒,癌毒与有形之邪结于肝脏而发病。可根据症状辨证论治以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结论:通过名老中医多年的临床实践,不断的研究、探索,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治疗经验,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逍遥散 龙胆泻肝汤 茵陈蒿汤 膈下逐瘀汤 一贯煎 滋水肝饮 生脉散 百合固金汤
下载PDF
刘铁军教授从肠毒辨治肝硬化内毒素血症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树志 刘铁军 沈东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4期466-468,共3页
刘铁军教授认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当以"肠毒"立论,大肠传导功能受损,毒邪不能有效排出,肝脏解毒功能减低是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发生、发展、迁延不愈、产生多种并发症的原因。肠毒作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其形成与... 刘铁军教授认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当以"肠毒"立论,大肠传导功能受损,毒邪不能有效排出,肝脏解毒功能减低是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发生、发展、迁延不愈、产生多种并发症的原因。肠毒作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其形成与肝、大肠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刘教授在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上,主张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现代研究的有机结合,将"中医下法"运用在其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将"肝与大肠相通"等中医传统理论融入其中,研发出疗效确切的成药"毒消肝清丸",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毒 肝硬化内毒素血症 中医下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