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炎退热颗粒清热抗炎作用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其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冠楠 王宏进 +3 位作者 苑楠楠 针涛 王佳雪 孙立新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53-1766,共14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消炎退热颗粒清热抗炎的作用机制,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技术测定其8种主要活性成分。方法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退热颗粒入血成分的靶点,利用CTD数据库获取符合发热的...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消炎退热颗粒清热抗炎的作用机制,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技术测定其8种主要活性成分。方法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退热颗粒入血成分的靶点,利用CTD数据库获取符合发热的疾病主要靶点,借助String平台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然后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对关键化合物-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UPLC-MS/MS法测定消炎退热颗粒中靛玉红、异甘草素、甘草素、甘草酸、甘草苷、秦皮乙素、咖啡酸、绿原酸的含量。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乙腈(A)-0.1%甲酸-5 mmol·L^(-1)甲酸铵(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结果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筛选出消炎退热颗粒中靛玉红、秦皮乙素和咖啡酸等16个潜在的活性成分,获得转录因子(JUN)、黏着连接蛋白β1(CTNNB1)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等10个核心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其清热抗炎作用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缺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实验表明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对接呈现良好的亲和力。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成分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良好。16批样品中8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94~3.41、0.99~5.61、0.80~5.84、85.48~141.11、4.30~10.09、152.35~271.80、11.31~26.94、1.99~5.58μg·g-1,其中,2个厂家样品中靛玉红、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和绿原酸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消炎退热颗粒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清热抗炎的作用机制;建立了消炎退热颗粒多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药理学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热颗粒 清热抗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清热抗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9
2
作者 宋朋杰 武小虎 +7 位作者 张世栋 王东升 杨洁 李亚娟 邵丹 沈文祥 蒋威 严作廷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为探究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潜在活性成分的清热抗炎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收集鱼腥草芩蓝口服液5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 为探究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潜在活性成分的清热抗炎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收集鱼腥草芩蓝口服液5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图、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以及靶点通路图。结果共筛选出24种化合物,包括异热马酮、黄芩黄酮Ⅱ、依靛蓝酮、毛果芸香苷、连翘醇等,筛选到与24种化合物相关的作用靶点79个。PPI网络包含43个靶点蛋白,包括ESR1、NCOA1、HSP90AA1、PTGS2、NOS3、MAPK14等关键靶点。富集分析得到与生物过程相关的GO条目64个(FDR<0.05),与分子功能相关的GO条目17个(FDR<0.024),与细胞成分相关的GO条目4个(FDR<0.41)。以P<0.01为标准筛选出显著性富集的GO条目,得到参与清热抗炎的生物过程有:血液循环、雌激素调节、突触后膜调控等。KEGG分析得到5条信号调控通路,包括禽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禽神经细胞膜配体-受体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初步揭示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复方中5味中药的24种化合物的基本药理作用,即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可能是通过调控卵母细胞成熟过程、禽神经细胞膜配体-受体信号调节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调节过程等实现其清热抗炎作用,具体机制尚需要进一步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芩蓝口服液 清热抗炎 网络药理学 靶点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验证探讨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爱霞 鲁力 柳佚雯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186-2191,共6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筛选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作用靶点,并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数据库查询到板蓝根、柴胡、连翘、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作用靶点,根据ADME筛选出祛白颗粒的活性成分并且搜集其靶点,通过Genecards...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筛选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作用靶点,并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数据库查询到板蓝根、柴胡、连翘、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作用靶点,根据ADME筛选出祛白颗粒的活性成分并且搜集其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搜集相关疾病靶点,使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接着利用Metascape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主要成分有67种,核心靶点有65种,包括PTGS2,HSP90AA1,NOS2,CAMKK2,PTGS1等。GO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生物学通路主要有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胆碱能突触、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IL-17信号通路等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退热解毒灵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热解毒灵 网络药理学 清热抗炎 多靶点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猪牛羊胆汁及其制成的胆南星药效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崔亚晨 单丽倩 +1 位作者 单国顺 高慧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6-592,共7页
目的:比较猪、牛、羊胆汁及其制成的胆南星抗惊厥和解热作用,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幼鼠高热惊厥模型和大鼠发热模型。ELISA法测定惊厥幼鼠血清NSE、S100B、脑组织Glu、Asp、THF-α、IL-Iβ、海马组织Caspase-3活性和GABA、Glu... 目的:比较猪、牛、羊胆汁及其制成的胆南星抗惊厥和解热作用,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幼鼠高热惊厥模型和大鼠发热模型。ELISA法测定惊厥幼鼠血清NSE、S100B、脑组织Glu、Asp、THF-α、IL-Iβ、海马组织Caspase-3活性和GABA、Glu的含量及发热大鼠肝脏组织SDH、GLYCOGEN的代谢情况、下丘脑组织PGE_(2)、cAMP、血清IL-10、IL-6、IL-1β的含量及肛温变化情况。结果:与高热惊厥模型幼鼠相比,给药组均能够明显降低由高热引起的惊厥发生率,延长惊厥潜伏期,缩短惊厥持续时间,升高海马组织GABA含量,降低脑组织Glu、Asp、TNF-α、IL-1β、海马组织Glu的含量及Caspase-3活性及血清NSE、S100B的含量(P<0.05,P<0.01,猪胆汁及其制成的胆南星组除外);与发热模型大鼠相比,各给药组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肛温及血清IL-10、IL-6、IL-1β、肝组织SDH代谢、下丘脑组织PGE_(2)和cAMP的含量,增加肝组织GLYCOGEN代谢含量(P<0.05,P<0.01;猪胆汁组除外)。不论是抗惊厥还是清热实验,牛胆汁和羊胆汁评价指标多优于猪胆汁,胆南星(牛胆汁制、羊胆汁制)在大多数评价指标方面优于胆南星(猪胆汁制),且部分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猪、牛、羊胆汁及其制成的胆南星均有抗惊厥和清热作用,但胆南星(牛胆汁制、羊胆汁制)治疗效果略优于胆南星(猪胆汁制),符合“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的传统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胆汁 牛胆汁 羊胆汁 胆南星 抗惊厥 清热抗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